分享

【名作欣赏|新书推荐】《落在战国的雪:论林鹏历史小说〈咸阳宫〉》

 wunianyi 2016-04-18


【图书信息】



书名:落在战国的雪:论林鹏历史小说《咸阳宫》 

著者: 张勇耀

出版:山西出版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

定价:40.00元


温馨提示:此书微店中有售,现在下单享有优惠,欢迎前来咨询购买!


【著者简介】

张勇耀,1972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96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理事。出版有散文集《会唱歌的蝴蝶》、散文小说合集《风中飘过村口的影子》。编著有《神话中国》《网络安全教育读本》《出自四书五经的成语》等。现供职于《名作欣赏》杂志社。


目     录

历史小说的经典性和经典化(代序)


一 妙笔开篇:两个“石破天惊”,漫衍宏大背景

(一)狭义的开篇:小说第一段

(二)广义的开篇:小说前两章


二 历史洞见:《咸阳宫》的历史性、当下性和未来性

(一)有立足现实的历史思考

(二)找到历史的缝隙巧妙切入

(三)对历史背景有清晰的分析

(四)对历史走向有独到的认识

(五)对历史材料有纵横的掌控


三 衡情推理:《咸阳宫》历史推断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推断一:秦始皇与吕不韦无血缘关系

历史推断二:关于嫪毐叛乱的历史细节

历史推断三:李斯《谏逐客书》作用没那么大

历史推断四:姚贾为什么谗害韩非

历史推断五:秦国的“宗室大臣”们是谁

历史推断六:《吕氏春秋》的作者是谁

历史推断七:茅焦是如何成为“颖考叔”的

历史推断八:樊於期为什么愿献其头刺秦王

历史推断九:赵高为什么要置蒙氏兄弟于死地


四 形象塑造:《咸阳宫》历史人物的既定性格与文学再创

(一)“金字塔”式的人物布局

(二)由散点到群像:人物的出场方式

(三)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呈现——以对主人公吕不韦的塑造为例

(四)“前传”:顺瓜摸藤式的性格追问——以对秦王政和燕丹的塑造为例

(五)冷冷地观照:探讨反面人物的思维逻辑——以对嫪毐的塑造为例


五 柔的力量:《咸阳宫》的女性形象与女性观

(一)虚构的女性: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

(二)史册有载的女性:探寻现象背后的性格成因


六 战国的雪:《咸阳宫》自然环境对社会环境的映衬拓展

(一)一场冬雪拉开的故事帷幕

(二)一场春雪纠结的历史走向

(三)一场夏雪奠定的历史结局


七 长歌当哭:《咸阳宫》中的古歌及小说的诗化美学

(一)配乐的弹唱和聚会时的表演

(二)触景生情的即兴吟唱

(三)谈话间不自觉的随时引用


八 金声玉振:《咸阳宫》中哲学命题的当代意义

(一)老人哲学

(二)历史哲学

(三)人生哲学


九 陈仓暗渡:《咸阳宫》的双线艺术与暗藏玄机的智慧

(一)地火:暗线运行

(二)被暗藏的人


十 文本触“电”:《咸阳宫》作为“大片”母本的潜质

(一)“大片”要素的完美呈现

(二)这是一部什么片



《落在战国的雪》章节选读

 

历史推断三:

李斯《谏逐客书》作用没那么大


林先生在《咸阳宫》中,用历史小说的方式,对李斯《谏逐客书》这一人人皆知的历史事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推断,找出了历史文献记载处的空白,提出了被历代研究者们陈陈相因的所谓“定论”中存在的疑点,并以自己的历史推断重新矫枉过正,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这本身就是历史研究、学术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贡献。引用唐浩明的话来说,这些观点,“对历史研究者来说,可接受,可不接受,但对于一个历史小说的创作者而言,我觉得是可以而且应该采纳的。通过衡情推理的功夫,可以创造出一个有着艺术真实的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来,它甚至可以超越历史的真实。而这,正是作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唐浩明《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塑造》,《文学评论》1995年第6)


关于李斯《谏逐客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仔细比对会发现,两篇文章所写的逐客的理由还不一样,前者颁布逐客令是因为吕不韦免相,需要驱逐以他的门客为代表的山东六国的客士;后者颁布逐客令是因为郑国修水渠“谋弱秦”的计策败露,引发了秦王政对客士的厌恶情绪,在秦宗室大臣的建议下颁布了逐客令。但客观地说,两种理由其实都是成立的,都可能成为秦王政颁布逐客令的理由,只不过到底哪件事是逐客的真正由头,《史记》里的描述出现了矛盾。未知是太史公之误,还是又经过了后人的修改。


秦王政下令逐客,李斯写了《谏逐客书》,于是秦王政收回了逐客令;因为秦王政从谏如流,秦国变得强大,李斯功不可没,成为丞相。似乎这一切都顺理成章,因为《史记》中是这样说的,千百年来人们也是这样流传的,历史学家和学者们对此也深信不疑,很少有人就此提出疑问。而林先生读书读到此处,却发现了其中的大问题.


第一,是秦王政和李斯这两个人的性格。秦王政这个人,属于那种很刚愎自用的人,很少能听得进大臣的意见;而李斯这个人,又是有着极端利己主义的投机分子,对他认为有用的权势阶层一惯阿谀奉承,哪怕对于嫪毐这样的人,他也从不敢得罪,为保自身而言听计从。林先生在随笔《秦始皇杂记》中如此判断这件事:“李斯没有这么大的面子,这其中肯定有非止逐不可以原因。史书未载,后人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秦始皇一辈子刚愎自用,只有客观一次从谏如流。李斯一辈子先意承志,阿附取容,只有这么一次谏诤的壮举。他们二人各干了一件本不属于他们的事情。”


第二,仔细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会发现李斯并不是反对“逐客”这件事,他反对的是“一切逐客”,也即不分忠奸贤愚,一并逐之。林先生在《咸阳宫》第三十三章《李斯的性格》中写道:“如果仔细一读,就可以发现李斯并不反对逐客,只是不赞成不分好坏一律逐之的做法。这同秦国的贵族们,所谓‘宗室大臣们’的想法,颇有相通之处。秦国贵族们并不反对享用外国的珍奇异宝,这个道理不用同他们讲,他们也知道。秦国贵族们也不反对使用六国尤其是三晋的才人学士。”“所以他不反对逐客,只是不赞成‘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也就是说,李斯的真正目的,是希望秦王政辨别之后再行逐客。


林先生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来看看《谏逐客书》的写作思路。李斯先说了在秦国历史上客士曾起过的巨大作用,穆公求士,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接着列举了与秦王生活密切的各种珠玉玩好、后宫美人,说明这些都非秦本地所产;再接下来,李斯以音乐作比,指出秦王如今的政策的不当之处;最后,李斯用一段排比句,说明了“一切逐客”的危害: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者,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愿忠者众”,道出了李斯上谏的真情:他就是这样的“愿忠者”,逐去这样的“愿忠者”,是秦国的巨大损失,而且也使其他的“愿忠者”裹足不敢入秦,可谓影响很坏。显然,他是希望秦王政有区别地逐客,该逐的逐,应留的一定要留。然而令李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政竟然很快下令收回了逐客令,并且是停止了“一切逐客”,连那些“不忠者”或者说别有用心的间谍都留下了,这不是太过了吗?秦王政这算是接受李斯的建议了吗?他到底看没看过《谏逐客书》?


第三,秦王政为什么下令停止逐客?林先生推断,真实的原因,应该是秦王政看到了下面递上来的逐客的名单。作者在小说第三十三章《李斯的性格》中写道:“秦王政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秦国贵族的代言人茅焦。”茅焦是齐国人,逐客令是在他建议下发布的,显然他自己也不怕被逐,或者说他就是想趁乱在秦国找到他要找的人之后,再借着这个逐客令的“东风”撤回齐国。然而因为他在秦国“功劳”太大,太过“忠心”,不小心就成了秦国贵族的代言人,成了太后的“颍考叔”,成了秦王政的太傅,莫说太后舍不得逐他,就是秦王政也舍不得逐他。


当然茅焦还不是逐客最重要的阻力,名单上还有更不能逐的人,那就是蒙氏家族。还是在《李斯的性格》这一章,樊於期报告:“蒙毅正在收拾行装。”蒙毅是蒙骜的孙子,蒙武的儿子,蒙恬的兄弟,当时正受着秦王政的重用,《史记·蒙恬传》说他“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他的祖父蒙骜本是齐国人,“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在昭王时投奔秦国,历仕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在秦王政亲政前两年,也即公元前240年才去世。蒙骜曾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可以说,蒙骜是秦国的重要将领,曾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尽管他的儿子蒙武生于齐国长于秦国,他的孙子蒙恬和蒙毅都是生于秦国,但他们无疑都是秦国的栋梁之臣,他们算不算客籍?《咸阳宫》中林先生如此提问:“如果出生在咸阳的就不算客籍,那么,许多人家就是只驱逐老子,不驱逐儿子,这就是在当时的,也就是秦王政的难处。”这个推断,“衡情推理”,可以说是完全合理的。林先生进一步写到,逐客令下达的时候,蒙氏父子正处于这样的重要位置:


在秦王政的心目中,最严重的危机是长安君成的判乱,河东的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在西面抵抗成的是蒙恬,在东面,带领导大军驻在东郡的是他老子蒙武。目前蒙武具有无可比拟的战略意义。他用大军压境的形势造成秦国外交上的胜利,迫使齐国和赵国绝交,从而使赵国不敢出兵支持成。如果咸阳在这个时候下令驱逐他的老婆孩子和老母亲,他就不可能再执行他的任务,不再威胁邯郸,甚至有可能同赵国一起支持成。如果蒙武支持成,他儿子蒙恬绝不会同自己的老子作战,那时候,蒙恬就是成的开路先锋。这太可怕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秦王政坚持逐客,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秦王政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秦王政再傻再笨,也不至于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秦王政是否认真读过《谏逐客书》,是否认真思考过李斯并不反对“一切逐客”的深层意思,值得怀疑;秦王政是否因为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就收回逐客令,也值得怀疑。林先生在《咸阳宫》中推测的原因是:正在秦王政为自己的错误懊恼不已的时候,丞相王绾呈进一册竹简,这就是李斯的上书《谏逐客书》。


当秦王政读到“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拍案叫道:“对呀!对呀!”秦王政完全能够充分理解李斯的话。那话的实际含义就是:“如果吕不韦有什么阴谋或不轨,可以下令驱逐吕不韦及其一伙,为什么要驱逐我李斯呢?”


秦王政完全明白李斯的自私目的,但还是把它当作“顺手人情”,“接到李斯的上书,立刻就废除了逐客令”。可以说,李斯的上书正好给了秦王政一个借驴下坡的机会。至于《史记》中说的“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显然是夸大了《谏逐客书》的作用,夸大了李斯的贡献,也夸大了秦王政的君王品质。


事实上,秦王政虽然取消了逐客令,但逐客一直在进行。吕不韦死后窃葬,他的门客全部被逐。《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嫪毐舍人迁蜀者”最后都被召回来了,可吕不韦的门客们,再也没有被召回。林先生认为,秦国的发展靠客士,但要改为依靠宗室大臣,这也正是秦国最终“逐客而亡”的道理。

            



(节选自该书第三章:衡情推理:《咸阳宫》历史推断的价值和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