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这位奶爸有高招!

 01zkb_ 2016-04-18
简介

转身的距离,一位在育儿路上不断学习的奶爸,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学习育儿方面的,也向相关专家学习,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育儿经验。


关于好奇心

  

  孩子小时候好奇心是比较强的,TA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很新鲜,特别是会说话后,会问各种“为什么”,如果家长能比较正面地引导孩子,孩子的好奇心就会得到比较好的保护,TA就会知道有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有些事情为什么能做,而有些事情为什么又不能做。反之,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TA的好奇心就会遭到破坏。

  

  有些家长认为,好奇心有什么好保护的,以后会读书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孩子如果对周围的事或物没有好奇心,那他的探索能力会比其他好奇心强的孩子弱,因为会提问的孩子,比较善于发现问题。下面谈谈我总结的一些育儿经验。


1
与孩子一起去发现

  

  蒙氏教育创始人玛利亚·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比如稍大些的孩子会问:“种在花盆里的种子为什么会发芽啊?”如果家长只是用百度上搜来的答案告诉孩子:“它主要由胚、胚乳,或是胚、子叶所组成。有些种子发芽前会有一段休眠期,短则几天, 长则数年,过了这阶段后, 只要遇到适合的环境,它就开始活跃起来,迫不及待的想冒芽,繁衍生息。” 对这样的话,孩子可能会比较迷茫,因为你的解释TA无法理解。

  

  如果你指着一盆已经发芽的植物跟TA说:“你看,这个状态就是种子发芽了。”孩子也许就会记住,原来植物发芽是这个样子的,但其实他还是不理解;如果你准备好种子、泥土、水及各种工具(小孩的专用工具),然后你跟孩子说:“来,我们一起来种,一起来照顾它,观察它。”往往孩子会很愿意。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劳作”,先把泥土铺满花盆的2/3,浇透水,播上种子,再覆盖上土等等,告诉孩子我们要好好照顾它,等待它发芽;也可以跟孩子说,可以每天去看看它是否需要浇水,是否需要让它晒晒太阳。这样孩子就知道了,种子发芽是需要过程的,是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和照顾的。这样一来,不仅让TA收获了知识,还培养了TA的爱心与耐心。

  

  家长与孩子共同去发现和探求一些问题,不仅能促进孩子主动探索的能力,还能增进亲子感情。


2
耐心且直观地讲解


  对孩子的解释除了耐心外,还要简短直观,不要长篇大论,当然让TA在大人陪同下一起参与进来就更好了。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天,我女儿问我:“白天有星星吗?”其实我们成人都知道,白天也有星星,但因为白天光照墙裂,所以我们看不到。但这样说孩子未必全部都能理解。我的做法是,先用文字简短地解释一遍,然后拿出手电筒,把房间的窗帘全部拉开,太阳晒进来,房间很明亮,我打开手电筒,照到墙上,告诉她:“你看,手电筒是开着的,但你看到的光晕是不是很淡很淡。”然后我拉上窗帘,房间就瞬间变暗了,这个时候墙上的光晕就很明显了,非常亮。之后在我的陪同下,她自己拿着手电筒试了下,果然结果与之前一样,她就自己记住了。

  

  会提问的孩子,说明他自己在发现,在探索。没有发现,问题从何而来?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一定要小心保护,不要觉得怎么总是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太麻烦了,就经常拒绝回答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再问了,慢慢地,TA的好奇心就会减弱,TA会觉得没必要问,因为知道问了也得不到解答,也没有人和TA一起去探索问题。

  

  当孩子经常问“为什么”的时候,请耐心给TA解答,请保护他的好奇心。


关于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他没有成人的思维定式,不会认为某一件物品就一定是这个形状,孩子的想象力是跟好奇心一样,需要家长来呵护。下面也来谈下自己的亲身经历。


1
不要限定孩子的思维

  

  家长有时会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可能自己并未发觉,但无形中把孩子限定在条条框框中了。曾经听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给孩子给了一个故事,说一只小鸟在鸟窝里,鸟窝位置不高,地上的一条狗一直在冲小鸟叫,小鸟很害怕,然后一只大鸟飞过来了,拼命在朝狗“大喊”。然后狗就调头走了。说完故事妈妈对孩子说,你看,妈妈多伟大,母爱多伟大,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敢向比自己强的动物挑战。这个时候孩子问妈妈,为什么这只大鸟一定要是小鸟的母亲呢,而不是小鸟的父亲?妈妈被问住了,的确,为什么一定要是小鸟的母亲呢?这个时候是家长的思维被模式化了,觉得这样的场面就应该体现母爱的伟大。

  

  这个故事其实告诉很多家长,在我们不经意之间,很多东西就已经给孩子框定了,如果这个孩子不反问,以后他也会觉得,这样的画面应该是体现母爱的伟大。其实孩子的思维是很发散的,请不要把TA的思维框定在一个范围内。


2
尊重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最纯真的,有时候他们的一些画作,在大人看来太不可思议了,但作为家长,应该要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不分青红皂白地纠正。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会觉得你不懂他,久而久之他就不愿意与你交流。其实可以问下孩子,比如我觉得这个图挺不错的,但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能作为小老师,给我讲一下吗?类似于这样的话,就可以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孩子会把你当成朋友。

  

  讲个我自己的故事吧,有一天,在给女儿讲一本关于棕熊故事的绘本,讲完后,也没觉得什么,就和女儿一起把书放回原处了,过了几天,她说她还要我讲这本绘本,我就拿出来给她讲,讲到其中一页,一只棕熊要抓一只野兔当食物,我发现这页有些不一样,野兔这里用蜡笔好像画了一对翅膀(孩子白天是奶奶带,就是在那个时候画的),好像因为三周岁左右的小孩子基本不会握笔,画的就是弯弯扭扭的二条线,不仔细看,就觉得是在书上乱画。当时我也不确定是不是翅膀,如果在书上乱涂,那我就要告诉她,这是不可以的。所以我就问她:“你能告诉爸爸,这是你画的吗?画的是什么?”她回答道:“是啊,爸爸,你不觉得很像翅膀吗?”得到确定答案后,我就继续问:“爸爸也看出来这是翅膀了,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给兔子画上翅膀呢?”因为成人会觉得兔子长出翅膀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但如果这个时候你去指责她,不给她任何解释的机会,她会觉得你并不懂她,所以本着”虚心”学的心态我问了她。她告诉我:“野兔这么可爱,我不想让它被棕熊抓了,有了翅膀它就能飞了,这样棕熊就抓不到它了。”那时我向她竖了竖大姆指,对她说:“你的想法挺不错的。”有些家长会觉得,这个时候就应该告诉孩子兔子是不会飞的,只会在地上跳,不然孩子以后一直以为兔子会飞。其实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知道的多,我觉得她正因为知道兔子不会飞,所以才想给它画上翅膀。

  

  我认为,如果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他感受到的世界就会多彩多样,对他之后的创造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发现家发明一些东西,不就是从无到有吗?头脑中有了一定的构思和想象,才会努力地去发明创造。所以孩子的想象力需要我们悉心呵护,我们要多融入孩子的世界,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我们当朋友,才愿意与我们沟通。


责任编辑:李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