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医生短缺困局到底咋破?

 掘地的老鼠 2016-04-18

儿科医生短缺困局到底咋破?

最近不少综合医院由于儿科医生短缺而不得不减少甚至停止儿科急诊服务,这一现象的蔓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卫计委此前要求各级医院合理调配儿科医疗力量,提出当儿科医务人员不足时,可以对高年资内科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充实儿科医务力量。本期邀请相关专家借鉴美国儿科医生培养经验,结合国内儿科现状,为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支招。

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儿科副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林 锦

尽管我国的执业医生总数已达到280万左右,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已经达到两个,在世界上处于中游水平,但全国在职的儿科注册医师只有11万名左右,每1000个孩子平均下来只有0.43个儿科医生,远低于WHO规定的每千名儿童拥有医生数为1.5个的最低标准。因此,公立医院儿科医生几乎个个满负荷运转,儿科爆满,排队四五个小时,看病只有3分钟的现象在全国各儿童医院里随处可见。

中国目前儿科医生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儿科医生待遇太差。由于中国绝大部分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一样,采用科室二级核算,利用经济效益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所以儿科医生的绩效奖金往往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医生。其次是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也对儿科医生的工作有更高要求。待遇差、压力大使得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当儿科医生,即使当了儿科医生,也出现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

可以预料,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我国儿科医生短缺将更加严重。为缓解“儿科医生荒”,部分医学院校在某些儿科专家的呼吁下开始恢复儿科学专业方向的招生,但儿科医生缺乏根本不是因为中国取消了儿科专业的招生,也不是由于中国没有足够的临床医学毕业生。事实上,现在有不少5年制的临床医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而放弃当医生。如果不解决中国目前医疗服务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即使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也根本无法解决我国儿童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怎样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三个具体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应急之道

下大力气保持儿科队伍稳定

公立医院用经济效益作为科室绩效考核始于20世纪80~90年代。使用该方法做绩效分配是导致目前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显然解决中国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生病的孩子需要有儿科医生照顾,现在能做的就是设法稳住在岗的11万名儿科医生。

对于这些儿科医生来说,既然没法立刻通过增员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那么指望绩效收入有相对增加却是合理的。各级政府应该用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各大城市综合医院把资源向儿科倾斜,加大对儿科的扶持。鉴于目前的二次分配权利已经下放到医院,因此如何向儿科倾斜不是政府行政部门的事而是医院领导的事。具体怎么做,院长们最清楚。

标本兼治

吸引更多医生从事儿科工作

如果不解决造成儿科经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单纯依赖公立医院将资源向儿科倾斜并照顾儿科医生收入的政策不可能持续。这种临时的应急政策最多只能维持半年到一年。其实这种应急政策被不少地方的政府和医院使用了好多年,目前已经开始失效。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儿科医生的待遇问题?为此政府在不停地做各种医改试点,但整个社会已经失去耐心。作为一个非常独特的专业,儿科的服务对象明确,因此完全可以先行一步。

我建议,政府首先在一年内完成对儿科的门诊运行及收费体系的改变。具体做法就是取消以项目收费的模式,统一采用儿科门诊打包收费。假设从2016年7月1日起,所有公立儿科的普通门诊收费改为每次100元~200元的打包收费,这个收费的一半必须要确定为医生的诊金收费,另一半是给患儿提供的3天口服基本药。90%以上的儿科病人可以通过普通门诊及口服药解决,而由于口服药计入医院成本,医院就会自觉控制大处方,减少过度治疗从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至于儿科急诊留观,门诊实验室检查和静脉输液等门诊治疗项目收费可以另计,但需要接受严格监管。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2014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220元。如果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检查,病人的花费不会增加,而政府也可以对这种儿科门诊收费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其投入也很容易纳入预算。至于改变儿科的住院收费可能比较复杂,可以暂时不变。这样一项简单的门诊收费改变,将在不增加病人花费的情况下使医院和儿科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儿科医生待遇的提高肯定会吸引更多医学院校毕业生选择当儿科医生并热爱儿科工作,从根源上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

一劳永逸

完善儿科住院医师规培制度

儿科医生的培养需要时间,任何降低儿科医生质量标准的办法都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家长们的排斥。

医学院校毕业生从选择当儿科医生到成为合格的儿科医生,需要经过至少三年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根据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0~14岁儿童约有2.22亿,0~18岁人口约为3亿。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约2000万,而随着2016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取消,有专家预计,今后一个时期新出生人口每年将增加200万人左右。无论我们是采用市场化的方法,还是由国家以公共品的形式给我们的孩子提供医疗服务,儿科就医刚需就摆在那里,无法逃避。

近年来,国家强力推进全科医生培训,但目前全科医生很难取得家长的信任取代儿科医生。其实儿科医生就是照顾儿童的全科医生,因此理论上国家应该在各个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根据儿童的具体人数,配备儿科医生。我国已经基本确定到2020年将按28个不同专业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每年计划培训112000名住院医师,我强烈呼吁,国家卫计委和中国医师协会将其中10%的名额固定分配给儿科。的确,美国每年培养的29000名医生中的9%是固定分配给儿科的。哪怕我们从现在就开始每年培养1.1万名儿科医生,也要等30年后才能达到WHO规定的目标。

解决儿科医生荒时不我待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副主任医师 周海龙

儿科医生荒是长期以来积压的问题,现已到了失控临界点,是到了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首先,儿科医生荒是在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和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就预示着儿科的问题不仅仅是儿科自身的问题,而要随着医改的进程逐步加以解决。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慎之又慎。而儿科在矛盾的普遍性中又有特殊性和紧迫性,不允许假以时日,相关政策可以先行一步。

其次,我们已经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医疗劳务定价背离价值是事实,也不符合价值规律,但扭曲的价格机制调整需要时日,远水解不了近渴,对儿科的扶持应特事特办,先行提高劳务价格。

第三,用好短期内解决儿科医生荒问题的“三板斧”。上海市已提出对产科、儿科、全科、康复、精神、护理、院前急救等紧缺人才实行倾斜的政策;在“十三五”期间,可进一步强化对儿科、产科的政策性专项补贴,按服务量补,多劳多补;增加儿科、产科医师编制,可走绿色通道,考核合格即予入编;同时对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允许不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接收应届毕业生。

实际上,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项好政策,但可供人员太少,不够分配,如不允许招收应届生,将会使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青黄不接,面临招不到人的窘境。如能适时放开,哪怕是短期放开,儿科及相关科室人员紧缺问题即可缓解。

第四,建议取消儿科“加分录取”政策。这个政策使儿科医生有被“矮化”的感觉,似也不是解决儿科医生不足问题的良策,同时不利于增强儿科医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老百姓的核心利益,这方面做好了,老百姓的获得感会增强,儿科医生的获得感也就增强了,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应更多地给予儿科医生关心、支持和精神鼓励。

有时矛盾尖锐化不是一件坏事,这时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契机。因为矛盾越暴露,越容易看清楚问题的本质,越容易达成共识。我认为,儿科医生荒问题不必等医改进程的全面推进一揽子解决,可以单刀直入,一竿子插到底,通过强有力的具体措施先解决。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