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园林耐咀嚼

 苏迷 2016-04-18
这是一本探究苏州园林文化的散文、随笔,这是以新的史料、新的视角对苏州园林进行的诠释。虽然只涉及到六处园子,但窥豹一斑,作者的情趣所在和研究功力已经清晰可见。
  苏州园林是取之不尽、探之不绝的文化宝藏,历来人们就一直在赞赏它、研究它。乾、嘉年间的园林鉴赏大家沈复是典型的苏州文人,他对园林的品味都写在他的《浮生六记》里。清末民初建筑大师姚承祖的《营造法原》既记录了实践,也记录了理论,是“江南地区代表性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民国年间,封建士大夫式的私家园林渐渐式微,除童寯《江南园林志》外,涉及苏州园林者未见有出色的理论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花大本钱整修古典园林,使之重现昔日光彩,乃至今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理论著作,却是不多,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虽然成稿,惜乎未能出版,唯陈从周小品式的赏析文章情味盎然,颇为可读。苏州园林建造的新辉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理论研究的高潮也在其时。这些年,除了一部部园志问世,无数篇论文发表,或者从历史、或者从美学、或者从文化、或者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也有好几部,这些著作和文章,对苏州园林的研究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总体来看,可以说把苏州园林研究得比较透了。而苏州园林的文化艺术蕴涵实在深厚,需要研究的内容依然很多。但是要想开拓出新意、有新的超越就不那么容易,这就要看研究者的功力了。
  《园林卷子》就是一本有新意、有超越、有功力的书。
  “卷子”的着眼点是一个不大的侧面:绘画。以绘画为机缘,组织成文人行踪的“互联网”,展现出文化活动的风情画。即如一篇沧浪亭活跃着苏舜钦、沈周、文徵明、宋荦、王翚、沈德潜、沈三白、林则徐、梁章钜、陶澍、袁学澜、张树声、颜文樑等一大批诗人、画家、学优而仕者,展现了文人笔下的沧浪亭,文人治下的沧浪亭,文人和沧浪亭的缘分全在文章里。其他各篇大致格局也是如此。其实再仔细读读这本“卷子”,倒也不全在绘画;着笔于史,也是它的一大亮点。请看写留园的那篇,就没涉及到多少绘画,主要是围绕留园的建造泛舟书海、深邃而厚实地写了一家三代的兴衰,实在而新鲜。
  “新鲜”很重要。不拾人牙慧,不人云亦云,写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悟,别出新意,道别人未曾道,正是本书又一个突出特点。这样的例子通篇皆是。我写过一本《苏州古典园林史》,应该说也读过不少书,做过很多实地考察,但看过“卷子”中的史料,很有“书有未曾经我读”的感觉,蒋晖先生真是下了功夫的。而且,他把读到的书融会贯通,立体交叉地整理分析,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看得出,哪怕是一句小结论的得出,一个小场景的描绘,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史实为据,都得要读一大摞书,不知要费几多心血!即如写清楚一个艺圃,不把《明史》读透,不把《明实录》翻个遍,而且焚香静坐、冥思三天,是断然写不出的。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历来人们都讲文无定法。看看“卷子”的写法,就既传统也新鲜。说它传统,因为全书以扎实的考据为支撑,内容准确可信。说它新鲜,是因为以散文、随笔的手法写学术文章,不生涩板滞。而且诸多地方发挥诗一般的想象,进行细节渲染,简直就是像写小说,处处场景活灵活现,个个人物呼之欲出。弇山园里陈眉公、王元美、陈继儒煮酒论艺,笑谈古今,生动至极;文震亨京城讲课,崇祯不恭,文氏宛转授之以礼,逼得这位皇帝把翘起来的二郎腿放了下来,情景生动逼真;对文震孟考中状元后,各色人等的欣喜庆贺,也渲染得淋漓尽致。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更像影视剧本,一个个分镜头,跳跃式地跨越时空,把许多史料进行筛选、综合,设计成一个个画面、一个个场景,宛然一个个影视镜头,活脱脱地跃动着,人物、事件历历如在目前。有人可能会说这还是写史吗?是!司马迁写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那么多远古的史实和人物,他不就是凭着少许的竹简记载和传说,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来的吗,而今天都成了信史!但这必须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必须想象得合理。如果无根据的生编硬造,或者炒炒剩饭,抄抄、编编别人的作品,这样的文章,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而《园林卷子》所写可以说是无一处无来历的。焦裕禄有句名言:“吃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话同样适用于做学术研究,包括我们今天研究苏州园林。
  (《园林卷子》已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蒋晖著)
  ■魏嘉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