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获帆:家乡味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6-04-19

 

家乡味

 

邹获帆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古诗人王维的佳句。在过往的时日,我于离乡背井之时,忆念家乡亲人,确实立即联想到一句诗,并忍不住沉吟。但如今,我离开家乡已五十多年,双亲已故,兄弟也仅存一个年已八十多岁的老哥,当然也想念他。而对家乡思念之情,则更甚,特别是怀念家乡风物。因而觉得王维的诗句如果改为:每逢佳节倍思“乡”,更能表达我这种情怀。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天门县(现称天门市),那儿有一条小河,名义河,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在争取王位的战争中,曾被敌方追至河边,在此生死关头,万分危急之时,有一个艄公摇了船把他渡到彼岸,脱离了险境,后来赵匡胤坐上皇位,于是这条小河称为“义河”。天门在湖北省是著名的“三乡”:“棉花乡”,产棉在全国也是有名的;“华桥乡”,说来有辛酸史,旧社会此地有歌谣云: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只要是收了,狗子都不吃糯米粥,因“十年九不收”,飘洋过海谋生的侨故在本省也最多;“状元乡”,历史上本县有个蒋状元,而如今投考大学录取的比例在全省也最多。

 

  家乡风物确实有很多可怀念的,因而情不自禁说了“三乡”这一段话,未免也有点引为骄傲的情绪。但对“好吃佬”(家乡话馋嘴人)的我来说,则更怀念家乡风味菜,我曾对友人开玩笑说:“对身外之物不要计较,多注意点身内之物为好。”我的解释是“身外人物”指衣、住、行,而“身内之物”指食,是直接与身体健康有关的。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而想起家乡的几种风味菜,确实我虽然也模仿着在异乡试做,但总觉得“月是故乡明”,赶不上家乡味。

 

  那些家乡风味菜,可能旁人品尝时,并不觉得是“天下第一楼”,但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我是寄与了怀乡之情,而觉得法国马克西姆餐厅的小牛肉、莫斯科的子酱……都远不如我家乡风味菜。因此,我记起诗人戴望舒在《小病》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从竹帘里漏进来的泥土的香,

 

  在浅青的风里几乎凝住了;

 

  小病的人嘴里感到了莴苣的脆嫩,

 

  于是飞起了家乡小园的神往。

 

  看来诗人的“小病”,实际是乡愁,而乡愁时想吃的正是家乡的脆嫩莴苣。

 

  幼年、少年时,我的家境是贫寒的。因而只有“佳节”,特别是春节,才更能体味家乡风味菜的“百花齐放”。其中最为名贵的菜是“义河蚶”,即产于家乡义河上下游六七十华里的一种蚶子。蚶与蚌同类,但义河蚶的外形狭长如眼镜盒,但没有眼镜盒那么宽,蚌则作腰子形。这种义河蚶只在冬季才有。我们家乡摆酒席宴宾客,有“四大六小席”。“六小”只是一般鸡鱼鸭肉而“四大”,除了碗比“六小”碗要大外,更主要的是名贵菜,如鱼翅、海参等,而义河蚶是被列为“四大”之一的。

 

  卖蚶的人多是用水桶挑着叫卖,遇着买主时,临时一只只剖开蚶壳,秤给买主。其做法是将鸡汤煮沸,而后将切成丝的蚶子注入汤中,不必久煮,久煮就“老”了。这种义河蚶非常鲜嫩可口,可惜的是,现在由于河水污染,蚶子已经少到绝迹了。

 

  我的家乡既属沙湖沔阳洲,是水乡、湖区,藕是特产,以藕做的菜也很令人思念。有两种做法,我虽然在京试验过几次,终因北方的藕不如家乡的藕而告失败。一种是“排骨藕汤”。我们家乡是讲究喝汤的,常常称某人的生活过得好,就会引用家乡流行的成语:“又有肉吃又有汤淘”,“汤淘”即用汤注入米饭中。体现这句成语的,正是排骨藕汤。我说我在北京验时总是失败,即甚至我将排骨与藕同时放入锅中炖煮,同时烧到三个钟头,排骨都到达“骨肉分离”,而藕终不能像土豆那么烂,仍像半生半熟,排骨与藕还不能对上口径。

 

  另一种做法是将藕切成丁,与肉丁一道和以米粉在笼内蒸。“蒸菜”在天门沔阳一带是有盛名的。“*”前数年在北京虎坊桥曾有一家“沔阳饭店”,即以天门沔阳的蒸菜而吸引人,蒸菜有各种各样,肉、鱼、篙子,都可以蒸。而我最爱的还是藕丁与肉丁的蒸菜,当然也因家乡的藕容易蒸得“烂”,而北方藕则不能。这种藕和肉的蒸菜,在家乡不像我用文字上说得这么“高大全”,而只是形象化的称呼为“竹篙子打老虎”。只要一说这名称,乡亲都知道你要吃什么了,这就是把藕当做竹篙,而猪肉当做虎肉。也许“竹篙子打老虎”这名称还有什么传说和典故,譬如说是善良的人民一种期望和心境抒写,希望生活过得更好一点,而手上只有竹篙,用它去对付老虎,或强暴者。

 

  提到蒸菜,还有一种是江米丸子。这大概有很多接触过湖北人的家庭都品尝过,而且容易做。即将肉末搓成丸子状珍珠丸子

 

  外面裹以江米,肉末和的作料可以有盐、味精、姜丝少许。但切忌放酱油,丸子不能变色。这种江米丸子在家乡有两种称呼:一是“珍珠丸子”,因江米在表层,蒸后透明如珍珠,故称,在“佳节”中,更是为了讨一个吉利;另一是“蓑衣丸子”,因江米一粒连一粒,正如南方雨季劳动人民所着之蓑衣,故名。这种“江米丸子”可口,也容易做。但,我在北京做时,远不如我家乡已去世的二嫂、三嫂那样的“能工巧匠”。其一,她们所用的也是江米,但是是一种在秋季就成熟了,而后在阳下晒上几天,完全干硬后收藏于坛子中,待要做丸子时才取出。这种米家乡称为“英米”,是否这个“英”字,不得而知,故取其音。其二,我在北京试验时,江米都是一粒粒如人躺在席梦思床上,而她们做的都是一粒粒立起来的,形象很美观。不但讲究了色、味、香,而且讲究了形,这是难于达到的高峰。

 

  在家乡的春节时,即使贫寒人家,总得在大年三十、初一、初二有点荤菜,那就不可能每顿都是大鱼、大肉、蓑衣丸子,另有一种豆腐丸子,可以说是雅俗共赏、贫富咸宜的。这也是一种蒸菜,与江米丸子不同的是将肉末与豆腐拌和在一起,肉多肉少听便。当然还要有盐、姜丝少许和味精。捏成丸子后放入盘中,在锅内蒸。这种豆腐丸子比烧豆腐、炖豆腐、炒豆腐都要嫩,做起来方便。在我们家乡的平常人家在过春节时是会蒸一大笼屉的(那就不是放在盘中),这样可以连续吃几天,也算天天有荤菜。只是这名称虽然很大众化,大家也都这么叫,我终嫌没有像“竹篙子打老虎”、“珍珠丸子”或“蓑衣丸子”那么有艺术性。姑且试着增加一个名字:狮子滚绣球。当然也是取吉祥如意的意义,但恐终不如豆腐丸子那样家常便饭的称呼,正如乡亲把他和她的宝贝儿女称呼为狗子、石头、凤仙、桃花……那么亲切、那么富有感情的,希望他们的儿女如最普通动植物那样易于成长,而不是温室的花朵、笼里的珍禽。

 

  但家乡春节时,有一种“菜”我回想起来不免凄然。那一盘“菜”是木头雕的一个鲤鱼,漆上了红油漆,当然是摆在桌上,而无法吃的。这是因为可能年夜饭的菜、初一的菜,都给吃得精光,而仍然讨一个吉利:年年有余。因鱼与余同音。贫寒人家是都这一盘木鱼的。

 

  人人有家乡,岁岁有佳节。谁个家乡没有风味菜?谁个游子不爱家乡味?那家乡菜好似我们历代祖先在那蜂巢里酿的蜜,又把它传给我们后代。忘不了家乡,忘不了祖祖辈辈在那儿生活过的人,忘不了家乡味。我谨祝愿我亲爱的乡亲们享受那家乡味,不再摆一盘“木鱼”,而是真正的年年有鱼和年年有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