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与刘邦

 学习思考与行动 2016-04-19
  写在前面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二十三岁起事,二十六岁就统一了中国,仅历时三年就完成中国的统一,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神话, 其用时之短,为历朝之最。他二十六岁就成为天下共主,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有第一枭雄美誉的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一个失败的英雄。他风云崛起,在秦末乱世中,与叔叔项梁发动起义,其叔侄领导的反秦武装逐渐成长为反秦斗争中最强大的一支;他横空出世,在叔叔项梁兵败身死后,独自接过起义的大旗,带领残兵散卒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他行事干练,杀郡首,杀宋义,杀怀王,坑秦卒,烧阿房宫;他无限悲凉,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最终在亥下一战,全军覆没,自刎而死。他的一生,谱写了一曲不朽的传奇,被后人称为“一世之雄”。
  他,是沛县的一个小混混,四十多数了还是光棍一条,但他却在秦末乱世中力压群雄,并最终打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军事领袖项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出生的皇帝。他,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要谋略无谋略,要文才无文才,要武艺没武艺,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最终打败众多豪杰,笑到了最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与其对手项羽的交手中,从无胜绩,数次被项羽打的丢盔卸甲,性命不保,可却最终扭转乾坤,逼其自刎于乌江,是什么造成这种戏剧性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刘邦由平民到皇帝所走的这条非常之路。
  项羽与刘邦(一)早年岁月
  项羽的早年岁月
  项羽,名藉,字羽,秦朝时期人,史书上记载项羽是秦灭六国前的楚国贵族后裔,世代皆为楚将,其祖上是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父母皆早亡,是叔叔项梁一手带大的。在项羽小的时候,叔叔项梁就开始培养教育他,首先教他学古文,但项羽同学学了一段时间的古文后,就不想学了,于是叔叔项梁就责备他,他回答说:“读书写字长大了最多就是可以写写自己的名字,记住别人的名字而已,我要学武功,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打败别人。”叔叔项梁也没有多苛则他,于是改教他学练剑。但他学了没多久剑术就又不学了,叔叔项梁因此很生气。项羽说:“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最多也就是打败一个人而已,我要学就学万人敌。”叔叔项梁一听,挺高兴的,不愧是我武将世家出生的子孙,天生就是带兵打仗的料,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同学对兵法很感兴趣,非常高兴,但却也还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弃学了。叔叔项梁见他这样,对任何东西都是只学一半,也只能拿他没办法,随他去了。
  通过这段史书记载的文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项羽这个人从小的性格。从项羽想学万人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从小志向远大,他不甘居于人后,希望自己能够打败天下无敌手,成为第一强者,这是一个方面,也正是因为他从小就有如此志向,所以他才能在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也确实做到了当世第一强者。但我们也可以从通过他先学古文,再学剑术,后学兵法这三次的学习都是浅尝即止,半途而废中看出,项羽是个缺少耐心的人,做事总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从中可以看出他日后悲剧的源泉。所以他开局很漂亮,而结局很悲惨。
  项羽长大成人后,史书记载他身长八尺有余,古时的一尺等于现在的二十四厘米,所以项羽有一米九多,而且力能扛鼎,可以说是个标准的魁梧大汉,硬汉子,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标准的高富帅。但项羽并不是一个省心的高富帅,因为史书上还有一句话说他“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是个天生英气逼人,机警过人的强干之人,这里“才气过人”的才气指的并不是文才、才华的意思,而指的是项羽天生的那种霸气、英气,天生的机警与善变,这些在危机中所折射出来的智慧,而且他经常打架闹事,因为如果项羽是一个四好青年,又怎么会让吴中的子弟都畏惧他呢!
  项羽早年原本住在下相,后来因为叔叔项梁有一次不小心杀了人,于是他带着项羽一起逃到吴中。在吴中立稳脚跟后,项梁逐渐展露出他杰出的才能,吴中很多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政府摊派下来的徭役和大的民间节日与活动等,都是由项梁来主办,也正是因为项梁的能干,所以吴中的郡首跟项梁关系很好,由此项氏一族成为了吴中郡的新贵,成为了吴中的一个大豪族。
  能有这样一个能干的叔叔,是项羽一生最大的幸运。

  刘邦的早年岁月
  在项羽所在的吴中郡两百多公里远,有一个叫做沛县的地方,在沛县上,有一个人,叫刘邦。
  刘邦,本名刘季,邦这个字是后来他起事之后才给自己取得,其实在古代,名字是贵族专有的特权,像我们的项羽哥哥就有,穷人是没有资格有的,所以穷人的孩子都是随便叫个阿猫阿狗什么的就过一生了,比如叫个朱重八什么的,顾名思义就是在家里排行老八。而我们的主人公刘季,季这个字在古代是老三的意思,在季的前面还有伯、仲,所以顾名思义刘季在家里的兄弟里面排行老三。
  没发绩前的刘邦是个什么样儿?史书上记载刘邦这个人就是四个字——好酒及色。什么意思?就是喜欢喝酒和女色,而且还说他“不事农桑”,也就是说他不爱劳动,不喜欢种田和养殖。说到这里,是个明白人都听得出来,喜欢喝酒和女人,又不爱劳动和生产,这不活脱脱的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流氓嘛!恭喜你,答对了,刘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所以因为刘邦既不喜欢劳动,又不会经商,更不爱读书,所以常常被父亲斥责,总说他不如自己的大哥、二哥勤劳,会做事。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老爸久而久之,也就懒得管他了。而刘邦的这幅吊儿郎当的个性,使得全村的大姑娘没有一个敢嫁给他,所以他到了四十岁还是个光棍。
  但刘邦这个流氓不简单,第一个不简单在他虽然他是个流氓混混,可却很得人心,刘邦这个得人心好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上记载像县里杀猪的樊哙,编草席的周勃,养马的夏侯婴等都和他关系很好,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就连在政府部门上班的县丞萧何和功薄曹参这样有一定社会定位的人物都对他很好,经常借钱给他喝酒。第二个不简单在于刘邦虽然是个流氓,讨厌干活,但并不是没有理想,史书上记载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听说魏公子信陵君很贤能,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于是西行至大梁,但信陵君已经去世了,而信陵君以前的门客外黄县令张耳亦召纳门客,于是他又至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并且两人结成知己。而后魏国被秦国灭亡,张耳成为了秦廷通缉犯后刘邦才又回到了老家沛县。
  通过上面的这些史书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流氓的个性依然掩盖不了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英雄气概,这就是他为什么受那么多人喜欢的原因了,否则一个小小县城里的小流氓怎么可能把这么多人吸引过来。而我们从他去当门客这件事看出刘邦之所以会不喜欢劳动,是因为他从骨子里就看不起体力劳动,觉得体力劳动像种田养殖啊是下等人做的,一年辛苦到头又赚不了几个小钱,他希望当门客获取功名。
  通过史书上记载的项羽和刘邦的早年岁月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有很多的共同点,第一是他们两人都有一种天然的英雄气质,只不过两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英雄气质,项羽所呈现的是一种霸气,江东子弟都非常敬畏害怕他,而刘邦所呈现的是一种豪气,使的沛县的大小人物都很喜欢他。他们的第二个共同点是他们两人都志向高远,项羽希望学万人敌打败天下所有人,而刘邦不喜欢劳作却去当门客希望获取功名,这都是他们志向异于常人的表现。他们的第三个共同点是他们两人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一个喜欢打架闹事,一个喜欢喝酒斗鸟,这都说明两人从小都不是什么安分份子,都是惹事的主,正是他们从小的这副性格,否则又怎能在强者如林的秦末乱世中风云崛起。
  刘邦没有项羽那样有个好叔叔,但他有一个好丈人,刘邦的春天是在一场酒宴上。
  话说有一天沛县城里的一个豪族大户吕公在家里举办酒席,吕公是沛县城里非常有地位的人物,和县令的关系很好,所以听说他家办酒席有很多人都来上门道贺。而我们的刘三哥听说后,也慢悠悠的来了。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县担任县丞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这个时候,有人可能会想弱弱的问一句,我们的刘三哥整天不干活,喝酒都是跟别人借钱,他有钱送礼吗?的确,我们的刘三哥确实一个子都没有,但没事,刘邦根本不管这些,虽然他没钱,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吕公一听说有人出一万礼钱,赶忙亲自出来迎接,他想一定是什么大人物,但出来后他发觉压根就不认识这号人,沛县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就这几个,用手指头数都数的过来,这是哪号人物,没见过啊!于是他跟旁边人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是村口的老刘家的三儿子,穷光蛋光棍汉刘季。吕公这个人是个相面大师,他一见刘邦的相貌,觉得刘邦这个人器宇轩昂和与生带来的英雄豪气,就非常喜欢,于是明明知道他是说大话没有钱却还是请他入上席。刘邦坐在上座上,一点儿也不谦让,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谈笑自若,完全没有丝毫的心虚,吕公越看越喜欢。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他递眼色,让他等下留下来。于是刘邦就慢慢喝酒,喝到最后等所有人都走了。大家都送走后,只剩刘邦一个人还在喝了,于是吕公开门见山的对刘邦说道:“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相面的人多了,可是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女儿,愿意许配给你做妻子,你意下如何?”刘邦做梦都没想到,本来只是想白吃白喝一顿居然还捡了个老婆,这真是天上掉馅饼了,当即赶紧欣然同意,于是两姑丈商量好迎娶的日子后刘邦就兴高采烈的走了。吕公把嫁女儿的事情跟老婆吕媪说了以后,老婆吕媪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把女儿许配给贵人让她出人头地。沛令跟你要好,他想娶这个女儿你都不同意,现在倒好,你却随随便便把她许配给了穷光蛋刘季。”吕公却说:“这就不是你们女人家所懂的了。”终于把女儿嫁给了刘季。
  刘三哥娶了大户人家吕公的女儿之后,一下子摇身挤入了上流社会,依靠老丈人雄厚的财力支持和广阔的人脉关系开路,刘邦从一个无赖汉当上了秦王朝的一个小亭长,成了一名政府干部,用现在的话讲,也算是搞仕途的了,完成了一个穷屌丝的逆袭。
  项羽与刘邦(二)帝国崩溃
  也许是太迷恋这个自己耗费半生精力所打下来的江山了,也许是想知道自己打下的这个江山到底有多大,秦始皇先后进行了五次外出巡游。
  有一次,秦始皇巡游到项羽与刘邦所在的吴越地区。皇帝出巡,场面自然十分雄伟壮观,所以吸引了许多平民观看,而在这观看
  的人群里,项羽和刘邦也在其中。项羽在看到始皇帝车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在观看的时候,也说了一句话:“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思就是我可以取代他,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意思是做男人就得像他这样,他们两人话里的‘他’指的都是秦始皇,从他们两人看到始皇帝各自所说的话,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他们日后的行事方针。正是项羽的这句“彼可取而代之”,所以他日后先杀郡首殷通,再杀统帅宋义,后杀怀王熊心,都是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之”的真实写照,在他的世界里,剑就是他的语言,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而刘邦所说的“大丈夫当如是也”这句话,虽然和项羽所说的意思相近,却少了项羽的霸气,傲气,而有一种豪迈之气,平实之气,从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个实在之人,正是因为刘邦是个实在之人,所以他在力量弱小的时候选择先投靠项梁,再归顺怀王,后臣服项羽,而等到自己力量强大的时候在选择和项羽决裂,展示出的都是他的一种实在之面。
  公元前198年,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出巡,而这次出巡,秦始皇却是踏上一条不归路。秦始皇先来到湖北祭祀了尧舜,然后北上到达山东一个叫平原津的地方,秦始皇得了急病,而且越病越重。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渴望长生不老的人,所以特别讨厌听到‘死’字,于是下面的大臣也就没有办法和他商量安排后事。可惜,生死有命,当秦始皇明白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的时候,弥留之际才想起给大公子扶苏写信,让他赶紧回咸阳安排后事。大公子扶苏因为向父亲始皇帝谏言,而遭始皇帝贬派他到北方大将蒙恬的军中任监军,一起防备匈奴。可是,还没等信发出去,秦始皇就去世了。秦始皇的突然离世,让一个人看到了机会,站到了历史的前台,他就是阉人赵高。
  阉人,在古代也称宦官、太监,专门服侍皇帝和娘娘饮食起居的奴仆。赵高原本是赵国后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为触犯刑罚,被罚阉刑入宫做了太监。入宫后的赵高凭借着自己的勤劳能干和小心翼翼逐渐步步高升,得以待见秦始皇。在秦始皇身边,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的赵高,渐渐赢得了秦始皇的赏识和信任,得以出任中车府一职,专职负责看管皇帝的玉玺和兵符,并且还当上了秦始皇二公子胡亥的老师。这次秦始皇出巡,赵高和公子胡亥也在其中。秦始皇驾崩后,跟随出巡的丞相李斯鉴于皇帝死于宫外而太子未立,害怕突发有变,于是封锁了消息,将棺材置于大车之内,队伍所经之处,食物进献、百官奏事一切如故。为了防止大家嗅到尸体的味道,以秦始皇爱吃咸鱼为由,在车上放了一筐咸鱼。因此当时只有随行的赵高、公子胡亥和五六名宠幸之臣知道始皇帝去世的消息。
  赵高眼见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只有他们几人知道,更重要的是传令大公子扶苏的诏书还没发出去,于是觉得机不可失,便带着扣压的遗诏来见胡亥,劝他取而代之。胡亥早就梦想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于是一拍即合,赵高剩下的就是要去拿下丞相李斯。李斯是秦朝开国元老之一,跟随始皇帝多年,协助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因而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赵高看出,只有争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能成功。工于心计的赵高知道丞相李斯是布衣出身,正是不堪贫穷卑贱才效命于秦始皇,所以他把权利看得很重,于是,他决定从李斯这个性格弱点下手。赵高对李斯说道:“论才能、论功绩、论谋略、论取信天下以及公子扶苏的信任程度,丞相与大将蒙恬比谁强?”李斯沉默半晌,回答说:“他强。”赵高进一步说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丞相应该看得很清楚,如果大公子扶苏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公子胡亥仁慈敦厚,实乃立嗣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于是李斯在为了保全相位的私心之下终于同意赵高篡改诏书,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假造一份伪诏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死了公子扶苏。
  胡亥登上帝位,称为秦二世。赵高因为拥立之功,胡亥更加宠幸赵高,对赵高言听计从。即位之初,赵高对小皇帝说道:“陛下刚即大位,地位不稳,唯有严刑峻法,将心怀不满的大臣和诸公子一并打击,同时提拔陛下自己的心腹,安排要职,才能确保您高枕无忧!”于是胡亥将生杀大权一并交付与他。于是赵高借叛乱之名赐死了大将蒙恬,又将胡亥的20几位兄弟姐妹全部杀死。接着,赵高又把直言进谏的官员排挤掉,安插了自己的大批亲信。为了堵塞群议,防止二世与其他人接触,进一步把他控制于股掌间,赵高又编造谎言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年纪还轻,如果在众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别人轻视。故陛下不如居于朝内游戏,由我等代劳处理政务,人人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于是二世就让赵高代其处理政务,自己躲到后宫玩耍去了。
  赵高掌握大权之后,接下去的就是要除掉丞相李斯。赵高采取了借刀杀人之计,李斯见小皇帝胡亥整天沉溺酒色,毫不关心政事,屡次想进见二世。二世胡亥躲到幕后,丞相李斯难以得见,赵高于是诱骗李斯说只要他看到皇上有空闲,立即来禀报李斯。赵高设下计套,每当胡亥玩兴正浓的时候,就派人通知李斯。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胡亥因此非常恼怒,赵高见此情景,立即应声诬告李斯和儿子李由通奸叛贼,意欲叛乱。胡亥于是下令立即审办李斯,李斯知道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的谋反案件,李斯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于是写信向二世申诉,可他不知道信件都落入了主审官赵高手中。为了堵住李斯嘴,赵高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番提审,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被判腰斩于市。
  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任中丞相,封安武侯,朝中大小事务皆由赵高决断。赵高虽然大权在握,但仍害怕群臣不肯服从,于是就牵着一只鹿在群臣面前献给秦二世,并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以为赵高在和自己开玩笑。赵高又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缄默不语;有的说是马,来阿谀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最后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暗中迫害,朝中大臣越来越畏惧赵高,这就是成语“指鹿为马”的来历。在胡亥与赵高的这对如此君臣的统治下,秦朝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迅速向崩溃的边缘滑去。
  终于,在公元前209年,帝国崩溃的导火索被点燃了。点燃导火索的这个人,叫着陈胜。
  陈胜,字涉,原六国前楚国阳城县(河南省方城县)人,陈胜是穷苦大众出身,早年以替富人贵族耕农为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北京市密云),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屯长,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时,遇到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而如果一旦无法限期到达渔阳,按秦法一律处斩。眼看日子已然超期,在生死存亡关头,陈胜与自己的副屯长吴广商议决定谋划起义。陈胜对吴广说:“反正我们已经超过期限了,到了只能是送死,逃亡被抓也还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干一翻事业而死。”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天下人早已厌倦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我听说秦二世胡亥是始皇帝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是他谋杀了自己的哥哥扶苏夺来的。而以前的楚国名将项燕,战功卓著,又爱护士兵,很受人爱戴。现在大家并不知道这两个人的生死,我们就以他们的名义号召天下人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略,觉得他的主意符合当时的情形,完全支持陈胜举大计的决定。
  于是有一天吴广趁和两个押送士卒一起喝酒的时候故意扬言要逃跑,以此激怒他们。两名将尉果然被激怒,大肆责骂和鞭打吴广,众人于是都产生了不满,上前替吴广劝诫求情,吴广趁机奋起夺下一名将尉的佩剑将其杀死,与此陈胜也乘势杀了另外一名将尉。随后,陈胜把900名戎卒召集一起,大声说道:“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而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首,即便侥幸不被砍头,戍守边塞十之六七的人也要送命。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死的轰轰烈烈!难道有人生来就是王侯将相吗?”陈胜铿锵
  有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900名戍卒全都响应陈胜的号召,服从陈胜的领导。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按事先谋划,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率众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犹如一股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陈胜攻下蕲县后,分兵东进,主力则向西进攻,连下今豫东、皖北数县,当他们推进到陈县(河南淮阳)时,已经是一支数万人的声势浩大的队伍了。由于陈胜、吴广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四方豪杰纷纷响应,许多郡县的农民杀掉长吏,投入起义军,特别是旧楚国境内,“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大家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起义队伍。
  秦王朝一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变得摇摇欲坠,开始土崩瓦解。
  项羽与刘邦(三)项刘起事
  项羽起事
  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犹如引发了多诺米骨牌效应,起义之势迅速向周边蔓延扩大,除原秦国本土之外,函谷关以东的六国故土起义者不可胜数,纷纷响应陈胜的壮举,而我们的两大主人公项富帅和刘三哥,也没闲着,也义无反顾的加入了这场造反大戏当中。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消息迅速传到了项羽所在的会稽郡,当时的会稽郡守叫殷通,殷通眼见起义之势越演越烈,大有燎原之势,而秦朝朝廷却一直没有派出军队镇压,现在楚地已经开始乱成一锅粥了,各地纷纷杀掉自己的县令郡守宣布起义,这样下去秦朝迟早要完蛋,自己也要完蛋,于是思前想后,决定先发制人,起义叛秦,不然下手迟了自己就要变成别人革命的对象了。于是他把豪族项羽叔叔项梁找来商量,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是上天要灭亡秦朝,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可以说,这个殷通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但人算不如天算,他没想到的是其实项梁也在跟他思考同样一件事,只不过,项梁所想的是由自己领导起事,而不是帮别人打下手,所以,项梁决定干掉殷通。当时的强人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对殷通说:“桓楚正在外地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我侄子项羽和他感情交好,知道他的去处,请让我把项羽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项梁出去找来自己的侄子项羽,时年,项羽二十三岁,他对侄子项羽说道:“等会进去看我眼色行事,我一使眼色你就拔剑杀掉殷通。”项羽这时才气过人的一面就表现出来了,这是项羽第一次杀人,但却非常干净利索。项梁把项羽叫进来之后,过了一会儿,项梁给项羽使了个眼色,于是项羽迅速拔出宝剑不等殷通反应过来殷通已经人头落地了。项梁立马取下殷通身上的官印和绶带,手里提着他的头,和项羽走了出来,郡守的部下一见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羽一连杀了十来个反抗之人,迅速平定了局势,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项梁自做了会稽郡守,封项羽为副将,然后派人去接收会稽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项梁起事完毕之后,就带着侄子项羽率领八千子弟兵挥师北上,向陈胜他们靠拢。他们先到达了东阳(安徽天长),时东阳少年已经杀了县令造反,他们推举县里的令史(相当于办公室主任)陈婴为首领,陈婴率领的起义军迅速发展扩大到两万多人。陈婴有个老妈,是一个挺有见识的女人,这时他老妈就对他说:“自从我嫁到你们老陈家来,就没听说过你家祖上出过什么贵人,而现在你却突然得到这么大的声望,这不是一个吉利的事情,你还不如跟随一个人起事,事情成功了,能得赏赐,失败了,你也不是头领,祸害也不大。”看来这个陈老妈读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啊!陈婴听了母亲的建议,于是项梁到达东阳后,陈婴就率领两万多起义军从属了项梁。后来陈婴果然善始善终,算是比较走远的一个。
  项梁、项羽叔侄继续北上,渡过了淮河之后,他们又遇到了英布的军队。英布,六县(安徽六安)人,项羽手下五大将之一,汉初三大名将。英布早年的时候,曾经有人给他看过相,说他会在受刑之后称王。英布后来果然犯了法,被判处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古代没有档案管理,所以犯了罪的人都会被在脸上刻字。英布被刻了字之后,笑着跟别人说道:“有人给我看了相,说我当在受刑之后称王,现在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听到他这么说,大家都戏笑他。英布后来被送到骊山劳改,期间他不注重劳动改造,却专和罪犯头目、英雄豪杰来往,后来他趁看押的人一时疏忽带领一帮劳改犯越狱逃到了鄱阳湖为盗。陈胜起义后,英布就去见了潘阳县令吴芮,跟他一起反叛了秦朝,聚集了几千人的队伍。看见项梁到来,英布于是也投奔了项梁。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具体名字不详的蒲将军也带队投奔了过来。
  接着,项梁叔侄北上到达了彭城(江苏徐州),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另一支反秦武装秦嘉。秦嘉是个硬骨头,谁的帐都不买,早前陈胜听说他在淮北起义后派了少数人马过来联合接管,结果直接被他打跑了,而且陈胜被秦军打败之后,他还自己拥立了一个楚国的后人景驹为楚王。秦嘉对项梁的到来怀有敌意,认为他侵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率军阻挡项梁。于是两军在彭城地区展开了激战,秦嘉大败而逃,项梁领兵追击到胡陵,杀死了秦嘉,他的军队全都归降了项梁。
  项梁一路走来,势力越做越大,先是接收了陈婴的两万生力军,而后又得到了很能打的战将英布,接着又兼并了秦嘉的义军,队伍遂此达到十余万众,其叔侄领导的反秦武装逐渐崛起为重要的一支反秦力量。

  刘邦起事
  现在,该说说我们的痞子刘三哥了。
  话说刘三哥靠着他老丈人的帮助当上了泗水亭亭子之后,作为泗水亭亭子,刘三哥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押送县里的刑徒去劳作地服刑役。话说这个服刑役是件很苦的事情,没酒,没女人,没烟抽,整天得拼命的干活,还吃不饱,睡不好,被人打,所以在去的刑途中就有很多人逃跑。有一次,刘三哥负责押送一批刑徒到陕西的骊山去服刑役,结果刚刚离开沛县没多久,就有刑犯开始逃跑了,而且一路走一路逃,随着路途越走越远,刑犯也逃得没剩几个了。刘三哥一琢磨,等到了目的地,可能也就剩他自己这个光杆司令了,到时候交不了差,服刑役的就不是他押送的刑犯而是他自己了。所以,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把剩下的刑犯都给放了,让大家跑路去了,自己这个亭长也不当了,从此就开始流亡生涯了。这个时候,这些被刘邦放了的刑犯反倒不走了,大家都觉得刘邦挺仗义的,而且反正自己以后也不知道该去哪,于是一商量决定拜刘三哥做大哥,跟着刘三哥混。刘三哥想想,也行,一个人走还不如一群人走,于是一考虑,就带着大家到了芒砀山去当宋江去了。通过这个纵犯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是个敢豁之人,正所谓没有‘豁’哪有‘出’,豁出去了,有‘豁’才有‘出’。正是刘邦这种在大事面前敢豁敢赌的性格,才造就了他后来的一飞冲天。
  刘三哥在芒砀山隐藏了一段时间之后,人生迎来了转机。公元前,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登高一呼,揭开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大戏,一时起义者风起云涌,纷纷杀掉自己所在地的父母官响应陈胜。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我们的刘三哥早就技痒难耐,加入了这场大戏之中。
  先得从沛县县令开始说起。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各地的起义份子纷纷把自己的地方官杀了来响应陈胜,杀县令的、杀郡守的比比皆是,成为一种天下的大趋势,这种结果之前谁都没想到,这些地方官都遭谁惹谁了,这真是躺着都中枪啊!我们的这个沛县县令也和上面的会稽郡守殷通想得一样,再这样下去迟早被人当做革命的对象,所以他也和那个会稽郡守殷通采取一样的措施,决定起兵叛秦,他想我也起兵反秦那我也是造反派了,我就不会被杀了。看来猪都是这么想的啊,可他没有看到的是即使会稽郡守殷通举行了起义也依然难逃被杀的命运。他找来了手下的两个人商量这个事,这两个人是谁呢?一个是县丞萧何,也就是县长助理,一个是狱篆曹参,也就是俗称的牢头,和这两个人商量。大家应该还对这两个人有印象吧!他们就是我前面提过的和刘邦关系很铁的沛县干部,这俩人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未必行得通,因为你就是秦政府任命的县令,你去号召,民众不会信你,县令说那怎么办?萧何和曹参就给这个县令出了个主意,就是把我们沛县逃亡在外地的那些逃犯召回来,等他们回来了,利用他们再胁迫沛县的老百姓,大家就不得不听我们的,这县令一听觉得可以。召逃亡在外的人,你想想萧何、曹参指的是谁啊?当然是潜伏在芒砀山的我们的刘三哥了。所以这个县令同意了以后,他们就推荐了卖狗肉的樊哙去找刘邦。樊哙,前面提到过,也是刘邦的死党,而且樊哙和刘邦还是亲戚关系,他们哥俩是连襟,一个取了吕公的大女儿吕雉,一个娶了二女儿吕嬃。萧助理、曹牢头、樊屠夫,全是刘三哥的死党,看出来了吗?这是我们萧助理和曹牢头下的一盘很大的棋,叫着杀将,敢情就沛县县令不知道。樊哙找到刘邦以后,刘邦真是喜从天降,“潜伏”真是不好受啊,吃不好,睡不好,没钱,没酒,没女人。于是刘三哥对樊哙说:“老弟,真是辛苦你了,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上帝,感谢陈胜,好了,别感谢了,咱们赶紧走吧!”于是马上打包好包袱,带着众兄弟跟着樊哙一路小跑回到了沛县。
  但当刘三哥回来的时候县令就变卦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这个沛县县令比项羽杀的那个会稽郡守殷通要聪明,在樊哙去找刘邦以后,我们的县令大哥就在琢磨这个事,他觉得刘邦他手里边有好几百号人,而我和那个刘强盗又没什么深交,他要来了以后,如果刘邦这个人不尊重上级,等他带几百号人来了,势力那么大,我能控制他吗?所以县令大哥一想这个事不行,他终于看出了这是一个杀将棋,算他不太笨。所以县令大哥赶快下令,第一:逮捕萧何、曹参,把他俩杀了,这是他俩出了点子叫找刘邦;第二:立即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来。只可惜县令大哥小看了我们的萧助理和曹牢头,他们可不是泛泛之辈啊!这两人七年后一个是刘邦的开国文臣里排第一,一个是武将里排第一(除去封王的),两个人都做了相国,所以早就防着县令这一手,县令一说要抓他俩,他俩一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闪人了,本大爷不陪你玩了。俩人从城墙上翻过去,找刘邦去了,找到刘邦把情况一说,刘邦一看城门关了不让自己进,几个人一琢磨,办法有了。刘邦立即就写了封信,让人用箭把信射到城里,告诉沛县的同胞,说现在天下人都把自己的县令杀了起来呼应起义,如果你们要是保这个县令的话,迟早跟着这个冤大头遭殃,为了你们自家的安全,你们还是及早下手把县令给做了,你们就安全了。所以得到了刘邦的信以后,大伙全都磨刀霍霍把县令大哥给做了。我想这个县令大哥临死之前一定想说我遇到的都是些什么人啊!你想想看,一个是后来的开国丞相——萧何,一个是能文能武的大将——曹参,一个是开路先锋——樊哙,再加上混世魔王我们的刘三哥,这些个个都是人精啊!也难为这个县令大哥了,一下子碰到的都是神级一般的人物。
  县令一死,我们的刘三哥就大开城门进来了,接下来摆在面前的当务之急就是选首领,正所谓群龙无首,蛇无头不行,让谁当头?这个时候最有条件当的是三个人,第一是刘邦,亡命徒,他手下有几百号人,他已经是个带罪身了。第二,萧何、曹参这两个人官也大,威望也高。现在史学界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说萧何、曹参因为心里清楚此时的秦国还没有彻底完蛋,害怕将来如果起义失败,而自己是造反派首领的话必定死罪难逃,而如果只是胁从,造反成功了可以当大官,失败了这样罪名也不至于过重,从而可以逃过一劫,所以俩人都不干,让给了刘邦。我完全不赞同这种说法,原因很简单,两个字——才干。其实造反这个东西你可别小看他,这可是门艺术,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民造反者可谓数不胜数,比较有名的像西汉末期的王匡、王凤绿眉军起义,东汉时期的张角黄巾军起义,隋朝的寇建德,唐朝的黄巢,宋朝的方腊,元朝的张士诚,明朝的李自成,清朝的洪秀全等等,无名的在中国历史当中有明确记载的农民起义一共有733次,这还是有记载的啊!而在这七百多次的的造反里面,只有两个人成功了,一个是我们的刘三哥,一个是后来的朱老八,大家想想看,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所以大家要知道,造反这个活不是人人都能干的,这是个危险职业,正所谓造反有危险,就业需谨慎!我深深觉得不管是萧何还是曹参都自身缺乏,都不是造反的料,萧何可以说是个不世出的丞相之才,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造反领袖,他身上有太多这种政府工作人员身上特有的那种条条框框,所以很多事情他不敢甩开膀子干;而曹参比萧何要敢干,他是个文武全才,既可以出将,也可以入相,但他缺少的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领袖智慧,这种智慧他连萧何都比不了,更何况是刘邦呢!所以注定只能是刘邦干这个事,这是上天赐于他的,刘邦天生就是为造反而生的。刘邦粗俗无礼,但又能礼贤下士;刘邦无勇无谋,但却能知人善任;刘邦品性低俗,但却有政治操守;刘邦屡败屡战,但却从不言弃;刘邦不拘小节,豁达大度;刘邦敢霍敢赌,不怕冒险;刘邦圆滑世故,随机应变;刘邦知错就改,虚心纳谏。所以是上天选择了刘邦。
  起义之后的刘邦,这场大戏还轮不到他唱主角。刘邦拿下沛县之后,聚集了两千多人的武装,他感觉自己的力量太薄弱了,所以他选择去投靠强大的反秦武装,他率领着这两三千人去投奔了反秦义军首领秦嘉所拥立的楚王景驹,大家一定会问了,刘邦为什么不去投奔陈胜,因为这时的陈胜已经被镇压反叛的秦军给打败下落不明了。在刘邦投奔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张良。他在去投奔路上的一个叫着留县的地方遇到了带领着一百多少年也准备去投奔楚王景驹的张良。
  张良,字子房,前韩国贵族后裔,其祖上五世皆为韩国的大官,汉初三杰,其人性格阴郁,善出奇计。秦灭六国的时候,张良就一直暗中想要复立韩国。早年他散尽家财,专门和流犯、死士、刺客等社会不良人士结交,意图谋杀秦始王。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张良找到了一个大力士,他们准备在秦始皇东巡的路上刺杀始皇帝。两人埋伏在秦始皇巡游的必经之路一个叫着博浪沙的地方,当秦始皇车队经过的时候,张良指挥大力士挥舞大铁锤抛向秦始皇座驾击去,但只可惜击中了副车,这下麻烦大了,张良赶紧闪人,大力士跑得慢当场被杀死。秦始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下令大缉十日,张良哥于是一路小跑跑到了江苏地区的下邳隐匿了起来。
  话说这个下邳城里,有一个奇怪的老人。有一天,这老人看到张良经过就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了河边,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一听就来气了,本不想搭理他但看他是位长者,出于尊敬还是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这下张良火大了,想要上去和他过几招,但因他久经岁月饱经生活的沧桑,想来也不容易,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一看,行,这小伙子可以,于是和张良约定,五日后在桥上见。
  第一次,日出刚刚出来,张良哥就来了,结果老人早就等候在那儿了,于是老人叫张良五日后再来吧!
  第二次,公鸡开始打鸣,张良哥就赶紧来了,结果老人又先到了,于是老人又叫张良五日后再来吧!
  第三次,张良哥学聪明了,三更天就来到桥上等了,这回总算比老人先到了。于是老人很满意,他从怀中掏出一本《太公兵法》,交给张良,并告诉他,叫他好好学习钻研,十年之后你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然后就走了,从此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出现过。
  张良得到这本《太公兵法》之后,便日夜钻研苦读了起来,谋略才干有了很大的进步。果然,十年之后,天下大乱,张良于是带着这本书出山了。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在下胚也聚集了一百多个少年,准备去投奔楚王景驹,走到留县,刚好遇到了也要去投奔的刘邦,于是就加入了刘邦部队,和刘邦一起北上投奔景驹。在张良和刘邦去投奔的路上,张良经常给刘邦讲那老人送给他的那本《太公兵法》,很奇怪的是,刘邦一点就通,连张良都感觉不可思议。《太公兵法》本身就是一本奇书,上面可能有些蝌蚪文什么的,一般人是很难读懂的,张良曾经对那些很有文才的人讲过《太公兵法》,可是那些人个个都听不懂,却只有混混刘邦,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一听就懂,由此可见,刘邦是一个天分好悟性高之人,绝非泛泛之辈。有了张良之后的刘邦,可以说如虎添翼,一路晴天,张良在其后刘邦称帝的道路上起了无比巨大的作用。
  刘邦得到张良之后,一路到达了楚王景驹的彭城地区,但楚王景驹和秦嘉已经被我们的项梁大伯杀了,于是他们就顺势投奔了项梁。刘邦至此成为了项梁的别将,和项梁大伯率领的大军一起加入了中原战局,开启了他人生中和项羽并肩合作的岁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