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高山仙人掌 2016-04-19

       游瘦西湖五亭桥

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离开平山堂,出了大明寺,正好是瘦西湖的北大门。我不知道游览瘦西湖的线路,便把车子停在北大门停车场上,购了门票从北大门进园游览。进了公园买了张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游览图,才知道瘦西湖是一个“
ㄣ”形的弯曲河道,主要景点集中在ㄣ”形横向的河道两侧。既然进了园,也就只能顺着园路向前走了。

进入园区便是一片开阔的水面,岸上植有绿杨红枫,水边栽有莲花菖蒲,清风涟漪,碧波荡漾,人行其间恰也心旷神怡。瘦西湖的特点是水面多,桥梁多。设计师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运用“远景近借”、“水景岸借”等手法恰到好处地在临水岸边建有一些古典建筑,粉墙黛瓦,点辍在绿树碧水之间,恰能收到画龙点晴的效果。一路上欣赏了“醉呤亭”、“小吹台”、“蜀冈朝旭”、“石壁流淙”等景点,不知不觉到了中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部。

扬州的园林工作者十分注重古迹的保护。在游览线路上,看到了一处用玻璃房保护起来的“唐代罗城杨庄西门遗址”。是为唐代罗城西城垣北端,城门为一门一洞形制,始筑于唐代,沿用至五代。扩建瘦西湖公园时,发现了这段保存较好的城门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墙基。城墙底宽12米,保存高度1.5米,主门道宽4.8,南北车马道宽2.7米。据史料记载,唐代扬州城规模很大,建在蜀冈之上的称子城,也叫“衙城”,为扬州大都督及所属官衙驻地。蜀冈之下称“罗城”,也称大城,是老百姓居住和经商的地方。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北方发生“安史之乱”,大批官宦百姓南迁,扬州遂成为全国最大的都会。唐代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太平广记》23卷引高彦休《唐阙史》说:“扬州,盛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九里十三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埋没在地下一千多年的古城墙似乎在诉说着它昔日的繁华。

在瘦西湖绿意昂然的园林中转弯抹角走了个把小时,终于看到“五亭桥”了。这座横卧湖心造型奇妙的桥,一向被认为是瘦西湖最美丽的景观,并且是扬州的城市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标志。走到桥前仔细看时,挂在桥亭上的匾额是“莲花桥”,不过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它“五亭桥”。那朵盛开的莲花由五座建在桥面上的亭子组成。中间一亭最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高,为重檐四角攒尖式;南北各二亭互相对称,为单檐四角攒尖式,拱出主亭。亭与亭之有短廊相连。五亭桥的桥身为拱券形,桥基由12个桥墩组。在厚实的桥基上,建有3种式样、共15个拱券桥洞,使雄威和秀美集于一体。五亭桥也是一座可以让人停留休息的桥。我到五亭桥下已是下午一点多钟,艳阳高照,暑气逼人,许多游客集中在宽敞的桥亭里,坐在靠椅或石凳上享受着湖面吹来的凉风。五亭桥最初由乾隆年间的巡盐御史高恒所建。高恒的父亲高斌是清朝的大学士,清代不设宰相,大学士是文官中最高的职位。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高恒为了让这位钟情于山水的乾隆皇帝感受到扬州的变化,一边忙着开挖整治瘦西湖,一边修建了这座风格独特的石桥。不过秀丽的五亭桥没能逃过太平天国的战火。之后进行了重建,但没有能恢复最初的气派。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场罕见的洪水再次破坏了五亭桥。次年,扬州举全城之力再次对五亭桥进行了翻修,基本上恢复了五亭桥的原貌。建国后五亭桥又几经修葺,但都是在这次修复基础上的整修。

站在五亭桥上向东俯视,可见一组粉墙黛瓦的建筑浮在湖心,这座美丽的小岛叫“凫庄”。“凫庄”的“凫”字指的是野鸭。站在五亭桥上看下去,凫庄就像是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野鸭。凫庄四面环水,有曲桥和湖岸相连,面积不大,构景以玲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珑精巧取胜。全岛环种梅、桃、柳、竹,环建以水榭楼阁,点缀以湖石假山,确如一处世外桃源。

我在五亭桥下休息时倒是听到一则瘦西湖野鸭的真实故事。有游客指着路边几株长相奇特的植物问这叫什么?我信口回答,这叫“十大功劳”,那叫“八角金盘”。一位园林管理人员听了便过来与我搭讪。聊了一会,他指着湖中游弋过来的几只野鸭说,现在瘦西湖有二百多只野鸭。六年前扬州税务局一位同志从高邮湖买来5只野鸭,放在瘦西湖里,不过都是雌的。后来飞过瘦西湖的雄鸭居然停下来不走了,第二年就繁殖到30多只,并且还不断有飞过的野鸭停落下来定居。这些野鸭慢慢习惯了瘦西湖的环境,平时跟在游船后面游弋,游客会投食物给它们吃,吃饱了就到草地上休息。游客也很喜欢它们,从未发生过伤害野鸭的事件。每年春天雌鸭都会产蛋、孵化。说着,他指着对岸的树丛说,那里有一窝野鸭蛋,有20多个呢!再过个把月,就会有一群黄茸茸的小鸭跟着大鸭在湖面上游弋了。后来,我顺着长堤向“小金山”方向行走,果然看到几只野鸭吃饱了在树荫下休息。看来,人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是可以实现的。

五亭桥南侧还有一座有名的建筑叫“白塔”,这是一座在南方并不多见的喇嘛塔。据说它是借鉴北京北海公园的那座白塔建造的。瘦西湖的白塔建造在寺院里,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原来叫法海寺,始建于元代。1705年夏天,康熙南巡来到这里,见寺院四周湖面莲叶亭亭,便赐名为“莲性寺”。同时还写了一块“众香清梵”匾额,作了一首诗。后来被制成木匾,刻成石碑,一一供奉起来。可惜在太平天国战火中被毁了。对于白塔的来由,《清代野史》有记载,说乾隆某次南巡到扬州,接待他的是一位姓江的盐商。有一天,乾隆游览瘦西湖,不由得对身边人说:“这里的景色真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荫”啊,可惜少了一座喇嘛塔。”这话被站在边上的盐商听到后,便悄悄地请了工匠,买了材料,连夜建成了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来到瘦西湖,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不禁大吃一惊。细问原委,不由感叹道:“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这个故事今天讲来已经不会有多少人相信了。但在当时,恰能反映扬州城盐业的繁荣和盐商呼风唤雨的能力。

莲花桥与白塔现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游扬州之三:瘦西湖五亭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