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子的视角】中德教育感想:教育福利比较

 孟溪ProbeT连山 2016-04-19

    家有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孙女下月入托,正式加入德国教育体系的最初阶段,故而分三段写出我对德国教育的外观感受,以及对中德教育的粗浅比较和思考。

教育福利比较

X

家有孙女出生,在德国工作的儿子立即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买房,而且买了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校的“学区房”。小区和小区周围居民主要以日耳曼人为主,少数为土耳其移民,除我们一家是中国人外,其他什么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种,几乎都看不到。这也就意味着小孙女将从一岁零五个月开始,直到小学毕业的整整九年生命时间中,同学和朋友都是白皮肤、大眼睛的漂亮洋人娃娃,她的人生从第一次接受社会教育初始,就已经完全不同于其祖辈。孙女的所有长辈,都是在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而她未来的文化之根,属于德国吗?

入住新家没几天,正值去年底的圣诞节前夕,当时孙女才6个多月,儿子就急急忙忙去幼儿园报名了,因为德国的托儿所是下属于幼儿园的班级。

我奇怪:“为什么要这么早呢?”他答:“德国允许零岁入园,只要父母舍得。我们打算在明年八月份,孩子十五个月的时候入托,如果现在不报名,明年就会泡汤。”

本以为报了名便万事大吉,不料一个月后,幼儿园突然发来《入园确认通知书》,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幼儿园确认,否则这优先入园的名额将被取消,因为入园儿童名单是需要上报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我们大意了,直到限期的最后一晚打才开信箱,时间太紧张了。儿与媳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天未明就去幼儿园门外“堵”上班老师,好歹总算“办妥”了。


德国小学外景

德国教育世界闻名,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实行全民教育的国家,而且首创幼儿学前教育。外界都说德国生育率逐年下降,人口不断减少,想必教育资源一定非常丰富,可以让每个有需求的儿童都能免费享受到比中国更好的幼儿教育。可是当我亲身经历过后,才明白并不这么简单。

这个幼儿园三岁之前的托儿班只有三名老师,最高限额仅接受九名婴幼儿。如果不是把房子买在这位于城郊的好小区,而是买在 大城市或没有学校的居民区,那么就只能排队等候了,很可能等上三年也没有一个入托名额。这里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鲁尔工业区,城市一座紧连另一座,居民楼密度很高,没有什么城郊的概念,所以只要我们慢一步,附近其他居民在后面排队的十几个孩子就会把入托名额占掉。反过来说,当包括我小孙女在内的九个孩子上了托儿班之后,还有更多的十几个孩子就只能呆在家里独自玩耍了。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老百姓一定怨声载道,托儿所肯定会用一位老师多看管几个孩子的办法来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或者用民办高收费托儿所的办法来缓解矛盾。可是这里不行,老师的任职资格控制很严,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私办幼儿园或学校的,德国政府宁可让三岁前的儿童和母亲一起呆在家里,也要确保学校和幼儿园的入校儿童人数在规定范围之内,保证教育质量,这就叫“守规矩”,也叫“严格”。


德国小学校车

小两口买房眼光不错,选对了地方。同机飞回国内的一对探亲中国老夫妻告诉我,其子在大城市郊区买了房,也已有了孩子,可是各幼儿园的托儿班都人满为患,被告知不可能有名额,只有等孩子满三岁时才能确保入园。如果孩子三岁后不进幼儿园,国家会给予一定补贴,因为家长是主动放弃了占用国家的幼儿教育资源。

中国和德国一样,学前上幼儿园、托儿班,都不属于国家强制的义务教育,所以国内孩子上托儿所的费用比较高。而德国孩子接受教育不要钱,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免费,让中国人羡慕不已。

家里有了一个即将入托的幼儿,我这才知道,西德托儿班是名义上免费,实际上要根据父母税前工资最高的一方,每月按比例缴纳约几百欧元的“支援东德教育费”和50欧元的午餐伙食费,折算下来,一般折合人民币三千元左右。这样的收费标准,就与国内托儿所差不多了。但中国人以为德国工资高,这点钱与德国收入相比,应该不算什么,而在中国,就是家长们沉重的经济负担了。


德国小学校园休息区

其实德国职工的普遍月收入在两千多欧元,折合人民币两万左右。中国人习惯用中国的生活支出来衡量,认为这样的收入很高。因为中国家庭多为双职工,两人工资加一起,不就翻倍了吗?退一万步说,就算家中另一人工资低,哪怕不工作,中国小家庭每月几千元就能宽松应对日常生活,与几万元收入相比,每月两三千元的托儿费用,实在只是“小菜一碟”了。

其实国人不知,德国生活开销要比中国大很多,除了生食品不算很贵之外,其他生活用品的物价基本上是中国的许多倍,每月还要缴纳各种各样生活所必需的商业保险,动辄几百、上千欧元就没了。一个婚姻家庭的开销和一个留学生的最低生活水平的花销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家庭再购买了住房,需要还贷,是不会有另外一笔工资之外的住房公积金替你部分还债的,一家三口人,每月开支至少需要三千欧元(两三万人民币)。在德国,如果把一欧元看成一元人民币在中国使用,这样的感觉也许就找对了。所以在德国使用两千多欧元,也就相当于在中国使用了两千多人民币,可惜不能拿欧元工资在中国生活。

德国幼儿园和小学,均为下午两点多钟放学,这样一来,即便孩子能够享受到社会教育的福利,家中还是不能无人看管。德国男女都要工作到67岁才退休,儿童的祖辈们都还在上班,而雇人看管孩子的费用又非常高,没几个家庭能负担得起;同时工资的税收、保险缴纳比例很高,双职工交税更多,权衡之下,多数家庭选择一人工作、一人带小孩更加合算。于是这多数人的两千多欧元的实际收入,就要负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如果教育再收费,那么老百姓就更不敢生养孩子了。


放学后玩耍的德国小学生

现在德国政府为了鼓励生育,每月支付180欧元的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费用,而且一直支付到孩子最后完成学业,所以当孩子到三岁之后,除了伙食费之外,就完全不必再付钱了,否则德国人的这点工资、准“月光族”,如何不陷入家庭经济的危机之中?我小孙女上托儿班需的几百欧元“支援费”,对德国普通家庭来说,和中国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家庭负担得起,却又是一笔不小的教育开支。

通过孙女在德国的入托细节,深深体会到:国与国之间,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福利的高低,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因为有方方面面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只有亲身经历过日子,才能知道利弊。

中国人民和德国人民同样都能享受到国家免费义务教育,而德国人从三岁开始一直到大学结束,都是免费教育,时间长于中国。但是从三岁前的入托教育条件来看,能进入就很不错了,而且也是需要交钱的,这点既不比中国差,也不比中国好。现在德国有8千多万人口,中国有13多亿人口,中国多数家长不仅选择在三岁前送孩子入托,而且只要肯出钱,不仅可以满足要求,还能左挑右拣看条件。中国没有哪个母亲会因为养孩子而放弃工作的,所以“低工资、低消费”的双职工中国人请得起保姆,在父母的帮助下,许多人也有了自己的住房;而“高工资、高消费”的德国人普遍请不起保姆,包括年轻人的父母在内,都不会轻易贷款买房子,加重生活负担。

尽管如此,两国人民的生活心态却不一样,社会福利是很重要的因素。


德国父母接走放学孩子

德国人平静而满足,因为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了大多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教育要求,即便没有房子和票子,也与周围朋友的生活、教育程度差距不大。有钱没钱,孩子都能入学,学校教育资源平均,无需择校,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工资差距都不是很大,更何况工会力量巨大,用人单位不会轻易裁员,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与职工签订无固定期终生就业合同,所以百姓基本上没有教育、就业、看病和养老的危机感。其实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内部的社会主义成分非常多,德国人也自认为属于世界文明而富裕的国家。

而中国人即便有房子,有上百万的存款,也还是在为不断上涨的额外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物价而担心。更何况大学生就业困难,工会形同虚设,下岗、失业,使老百姓越来越多的生活在危机和恐惧之中。所谓社会主义中国,现在社会福利越来越少,资本剥削越来越多,教育资源差距极大,百姓收入差距极大,财富两极分化极大,友邻间生活水平的差距极大,这些都在不断刺激百姓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像疯了一样,力求让孩子接受到比其他孩子更好的教育。所以尽管同为中产阶层,中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并不低于德国,也许还超过了德国,但许多中国人还是自认为属于世界贫穷而落后的国家,向往着将来让孩子接受到西方教育,可以留在西方工作。

经过比较,我的感受是:德国不是天堂,中国也不是地狱。中国孩子所能接受到的国家教育福利,并不比德国少很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国家福利教育的体制,而在于社会经济体系。直观说来,就是公民完成学业后能否学以致用?受过教育的公民,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国家是否都能在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上体现出基本同等的尊重和保障?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