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水道实践| 株洲市清水塘生态新城核心区雨洪管理规划及实施方法(一)

 Rita_M 2016-04-19

项目地址: 湖南 · 株洲

项目委托: 株洲市政府

项目类型: 生态水环境规划、海绵城市规划

规划时间: 2013

规划面积:15.38 km2

清水塘生态新城位于清水塘老工业区,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地区和“两型社会”示范区。生态新城建设后,硬化面积增加。预计十年一遇暴雨标准情况下,自开发用地汇入城市水系的径流峰值将从约59m3/s增加至135m3/s,通过有效手段消减雨洪流量势在必行。

而另一方面,该区域年平均降雨量达1 400mm,雨水资源丰富,有可能结合雨洪管理设施对雨水进行综合处理,实现对雨洪资源的再利用。


一、规划区概况

清水塘生态新城核心区位于湖南省株洲石峰区南部,规划总用地面积15.3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7万人口。

规划区位图


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规划范围内水系丰富,区域内主要水塘中的重金属镉、砷、铜、锌等均已严重超标。

株洲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图


规划区属丘陵地貌,地势呈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部低的趋势。规划范围内现状城市建设用地8.11平方公里,主要为农林绿地,占总面积的29.1%,其次是工业用地约占28.8%,水域面积约为1.14平方公里。规划后城市建设用地13.4平方公里,区域交通设施用地0.49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1.49平方公里。

规划区开发前用地


规划区开发后用地


二、规划目标和技术标准

2.1规划目标

核心区规划设计将削减洪峰流量(滞留)和控制面源污染(净化)确定为生态新城水环境控制的核心目标,并形成以滞留和净化为主、再利用为辅的规划方向。


2.2技术标准

水量标准

水量标准落实至地块内实施时,选用具有合理滞留容积、回用容积的雨洪管理设施及出流控制堰实现雨水限制外排流量,实现源头控制、就地减排和雨水回用。全区范围内,规划遵循以下水量标准:

1)清水塘生态新城开发建设后总综合径流系数不高于现状水平;

2)各子雨洪分区(开发后十年一遇降雨24小时产生外排径流峰值不高于开发后三年一遇降雨10min产生径流峰值;

3)重点地块雨水回用实现的自来水替代率>90%


水质标准

径流通过建设地块内雨洪管理设施得到就地净化。。水质标准落实至地块内实施时,选用具有合理的净化容积、净化面积的雨洪管理设施以保证雨水达标排放,实现源头控制、水质净化和雨水回用。考虑当地雨水径流水质和相关规范对再生水、雨水利用的要求,全区范围内,规划遵循以下水质标准:

净化后,固体悬浮物去除率≥80%;总磷去除率≥45%;总氮去除率≥45%;重金属去除率≥60%。


三、雨洪规划指标制定

通过径流系数值控制雨水径流的方式已经广泛被相关实践和规范所采纳。根据生态新城核心区用地现状,确定现状综合径流系数如表1所示。


经核算,现状综合径流系数约为0.43,以此作为开发建设后的整体雨洪管理控制目标。规划过程中按照相同原则制定每类地块径流系数。

以雨洪管理控制目标为依据,用Storm &Sanitary Analysis(以下简称SSA)雨洪管理软件分别模拟三年一遇、十年一遇降雨条件下各地块的径流出流,并根据削减目标值应用堰流公式模拟计算各地块径流峰值削减后的出流过程和相应所需径流滞留体积。

SSA模型模拟地块内滞留与出流的水文过程


以地块开发后、十年一遇降雨24h过程为输入条件,以地块出流流量不大于三年一遇降雨10分钟产生径流为限制条件,将出流过程模拟为堰流,模拟研究区产生的雨水径流。在地块内、滞留池均无淹没情况下,调整各个地块滞留池体积参数,使其滞留水深不大于0.5m。当滞留水深最接近0.5m时,可得到各地块所需的最优滞留池容积。在控制径流系数目标下,SSA模型中各地块雨洪管理的削减出流量及其需要的滞留体积模型结果如下图所示:


某地块内径流量产流和削减出流量的滞留过程如下图所示:


根据水平衡原理,遵循自来水替代率>90%的条件对各地块的雨水回用容积进行优选计算,结果表明重点地块的雨水回用容积均小于滞留容积,可将回用容积所需空间与滞留容积所需空间合并实施。


戴水道将在后续为大家带来 “株洲市清水塘生态新城核心区雨洪管理规划及实施方法(二)”,为大家具体解析雨洪管理的实施策略。

作者:戴水道设计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通过本微信平台联系戴水道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