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语法】词类活用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4-19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无大男,木兰无长。(《木兰诗》)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担中肉。(《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未能谋。(《曹刿论战》)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桌、椅、扇、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解。(《触旮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足(《郑人买履》)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捕蛇者说》)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核舟记》)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二、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的句子是不一样的。
    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
    名词+()+名词+()(“主语+副词+名词+()”)
    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
    (状语)+动词+(补语)
    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
    (状语)+形容词+(补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惧有伏焉  “伏”意为“伏兵”
    吊有忧,贺有喜  “忧”“喜”意为“丧失”“喜事”

    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襟,连带。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3、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就活用为使动词: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表方位的有:
    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4、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表示工具或依据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⒊日将暮,取儿藁葬。(《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表示比喻: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 :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情况】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就是吃肉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的几种条件:

副词作状语+名词//能愿动词+名词//所+名词

名词+宾语//名词+补语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时,要具备一些条件。

①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如:“秦军汜南”中“军”用作动词,为“驻扎”的意思。“使其将将其军归魏”中第二个“将”用作动词,为“率领”的意思。

②名词、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常活用作动词。如“足之所履”,“履”是名词,用在“所”字之后,与所字组合成“所字短语”,这时“履”字就由名词变为与其意义有关的动词“踩”的意思了。“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中的“贵”、“贱”、“尊”、“卑”都是形容词,用在“所”字后,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重”(贵、尊)和“轻视”(贱、卑)。

③名词、形容词在“能”、“欲”等能愿动词后也常活用作动词。“非能水也”句中“水”变为动词,为“游泳”的意思。

④名词用在副词后,一般也活用作动词,如:“有能者不得不官”(有才能的人不能不让他作官)。“官”这名词,在副词“不”后,活用作动词。

⑤名词、形容词用在“之”字等代词前,也常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的“蹄”名词活用作动词,为“用蹄踢”的意思。

⑥名词后用介词短语作补充说明,这个名词也活用作动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后有介词短语“于其址”,用作动词,是“建筑屋舍”的意思。

⑦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中间用“而”字连接构成并列式关系时,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句中“耕”、“织”是动词,用“而”字连接的名词“衣”、“食”活用为动词。“衣”是“穿衣”、“食”是“吃饭”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名词用作状语一般有以下几种作用:表示比喻、方式、方向、趋向、工具、处所,等等。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掌握名词状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作状语的名词,其前面必须另有主语(主语有时承前省略)。如:“一狼犬坐于前”中,“狼”是“主语”,“犬”是名词状语(像犬那样)。“天下云集响应”中,“天下”(全国人民)是主语,如果单独说“云集”,“云”就不是状语而是主语了。

②名词状语实际上是个介词短语“在……”、“用……”、“像……”等。如:“(余)从流石蛇行而上”中,“蛇行”是像蛇那样爬行的意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运”是用箕畚运送的意思。“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夜呼”是在夜里呼唤的意思。

③要区别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状语的异和同。所谓“异”是指从语法角度说。如:“唐兵西,将至霍邑”和“故人西辞黄鹤楼”,前一句的“西”是动词,后一句的“西”是名词状语,形容、修饰动词“辞”。所谓“同”指前一句译成“向西(进军)”,后一句的“西”也译成“向西”,形式、意义上没有差别。但前句“西”后没有动词,直接译成“向西”做动词;而后句的“西”是修饰后面的动词“辞”的。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使动用法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使动用法有三种译法。一种是补上使令性动词“使、让”等。如:“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乱”译为使……乱。一种是把使动用法的词,译成述补结构。如:“攻邯郸以广地尊名”,“广”译为“增广”,“尊”译为“提高”,即攻取邯郸以扩展土地提高声望。一种是将含使动词的句子译成把字句。如:“因以浮船”译为“因此用(它)把船浮起来”。(其他词的使动翻译亦同。)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意动用法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2、动词的活用

1)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动词用作名词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2)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动词的使动用法,并加以解释。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3)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动词的为动用法,并加以解释。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3、形容词的活用

1)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2)用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3)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4)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数词词的活用情况,并加以解释。

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