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名大学生支教老师眼中的乡村教育

 许愿真 2016-04-19

一名大学生支教老师眼中的乡村教育

星星要点灯

来源:破土首发  2016-04-19 08:35   点击:431次 

【破土编者按】去农村支教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这些大学生支教老师的眼里,他们是怎么看待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支教到底能不能改变乡村教育衰落的局面?也许,支教老师的记录才是这些问题最好的回答。本文即是一位在一所乡村小学支教近两年的大学毕业生所写的文章。


一名大学生支教老师眼中的乡村教育

(插画:Yasmine Gateau)

2014年9月,我成为了一名乡村支教老师。

说起乡村支教,不知道有多少人脑袋里出现的画面是这样的:破败黑暗的瓦房,几张支离破碎的桌椅,一块斑驳的黑板,为数不多的学生,一张张花得几乎看不出真容的脸蛋,但是明亮的眼睛却透露出了对读书的渴望。然后支教老师就如同救世主一般,瞬间点亮了这里。说起支教,大多数人都会用“情怀”来概括这一行为。可情怀不是人民币,支教老师不能靠情怀度日。

我所任教的这所乡村小学位于华南某地区山脚下的小村庄,距离市区约20公里。比起西部山区的那些偏远的乡村,我们这里交通还算是便利,至少村里到市区的公交车每天会正常运行。


一名大学生支教老师眼中的乡村教育

我们学校位于三个村子交界处,且称其为C小。与我一同前来支教的还有两位女生。我们第一次踏入C小的校门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仅有的一个篮球场上堆放了不少建筑材料,长度不足50米的跑道上铺的仍然是煤渣,整个学校没有一点即将要开学的气氛,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误入了一个施工场地。后来得知,这是响应上级号召,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慢慢地,科学实验室、音乐舞蹈室等功能教室建好了,每间教室也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当然这是后话了。

言归正传,也该介绍介绍C小的大概情况了:学校现有两幢两层楼房,一幢是在1998年得到某基金会资助新建的综合楼,现主要是教学楼;另一幢为原教委办公楼,于2003年交由学校管理使用,现主要是老师的宿舍。学校占地4200平方米,有一个篮球场和一个羽毛球场。学校现有学生117人,学前班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在职教师8人(含校长一位,教导主任一位),支教老师3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在职在编的8位老师中有5位老师无法胜任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一位老师已于2016年1月退休)。

一名大学生支教老师眼中的乡村教育

新老师的压力

初为人师,总是有些激动,有些期待,有些忐忑。然而当我得知自己需要教授一年级和五年级的语文,并同时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时,我慌了,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做好。两位队友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一个教五年级数学和六年级语文,并担任六年级班主任;一个包揽三、四、五、六年级的英语,同时担任三年级班主任,还有几个班音乐课……


一名大学生支教老师眼中的乡村教育

三位老师教学安排一览表(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位老师所教授的科目)

面对这样的课程安排,我们只能一边提醒自己不忘初衷,一边像打了鸡似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边研究教学,一边向有经验的本地老师请教管理班级的方法。

学生们好奇地看着新来的老师,想着,这三个老师有点不一样,她们是讲普通话的,不知道她们听不听的懂我们的方言呢?她们从哪来的呀?她们会不会像以前的老师一样,教一两个学期就走了呢……很多问题,不是用语言能够回答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这些学生。

我们之所以选择支教,是因为想让农村地区的孩子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的学习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成绩长期居于全镇倒数,大部分学生丧失信心,怀疑自己,缺乏学习的动力。除了日常教学以外,我们根据平时观察了解到的信息,开展各项活动。我们在学校推广阅读,课本的知识有限,老师的知识有限,可书海却是浩瀚无垠的。我们开出书单募集图书,丰富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招募学生管理员,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我们设置合唱队、画室等兴趣小组,帮助孩子们重新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在大强度的教学工作下,我们仍然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做着项目。偶尔坏情绪到达一个爆发点,互相吐吐槽,吐槽完毕继续折腾。

我们三个人的功课压力为什么会这么大呢?就像前文所说的那样,C小除三位支教老师外只有8位老师。8位老师中包括了一位校长和一位教务主任,因为有大量行政工作要做,所以不能担任太多的教学任务。剩下的6位老师中有5位老师要么是因为接近退休年龄没有体力再去教中高年级,要么就是当年民办教师转正,已有的知识储备无法满足中高年级的教学要求。身处这样的师资队伍中,我们这三个年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理所当然地扛起了教学的重头。

老实说,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乡村地区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以C小原有的教师数量,连正常开课都存在问题,又拿什么来保证教学质量呢?年纪大的老师不会用多媒体设备,也以“我快要退休了,就不用学了”为借口推脱。没有优质的教师力量,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是摆设。乡村教育缺少教育资源,但更缺的是年轻优质的教师。

教师编制满了,可是农村学校又缺老师,这不是矛盾了吗?对,理论上是矛盾了,可现实中并不矛盾。一些地区村小的校长没有实权,没法决定一个老师的去留。学校老师的去留权握在镇甚至更高级别的教育部门手里。他们或许不了解村小的实际情况,或许了解也只能对事实表示无奈,总之,就是没办法配足你校所需要的教师数量。一些有关系的村小校长或者还能靠关系给学校找来老师,没关系的就只能就现有的老师进行安排了。所以在村小一位老师教授几个科目实在是太平常不过的事。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有多少,至少在我所支教的这个地区,这样的情况是很普遍的。有了以上分配不均的因素,再加上满员的编制里还存在着占位不上讲台的老师,乡村地区老师的缺口可能就更大了。

极致精品班

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学校里,有一个小小的班级,有多小呢?这个四年级班有且仅有五个学生,而且全是男生。听学生说,以前还有一个女生的,但是后来被他们几个给气走了。这五个男生也是各有特点:

小九,班上成绩最好的,可跟镇四年级的学生相比,也只能勉强算中等,现在跟二姐三姐在学校附近的村子租房住,因为自己的家在10公里外的山上。喜欢看书,想成为作家。  

小天,综合成绩排第二(处于全镇的下等水平了),喜欢画画,喜欢唱歌,有很多梦想,想成为明星,想成为宇航员,无奈总是管不住自己,一上课就想睡觉。

小炎,不喜欢学习,自己写的字有时候都认不出是什么字。有一个读初一的姐姐和一个读三年级的妹妹。妈妈因为做节育手术而瘫痪,只能在家卖自家种的茶叶和自家产的蜂蜜。

小玄,虽然不喜欢学习,但是读课文的时候还是很有感情的,经常不交作业。有一个正在读二年级的妹妹。因为家住在更远的山上,所以妈妈带着兄妹俩在学校附近的村里租了一间房。可是妈妈喜欢打麻将。

小连,班上最特殊的一位孩子,小时候不知道生了什么病,连妈妈也说不清楚,带去医院打了一针后,就再也没能恢复了。上课的时候很乖,只要给他一个“嘘”的手势,他就会自己乖乖地在课桌上摆弄他的课本。大家都以为他傻,其实他一点也不傻。他最喜欢的事就是请老师去家里做客,让妈妈拿出点心给老师吃。虽然,刚到的时候我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可两年下来,我们也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了。(学校像这样的特殊儿童有几个,他们没有接受相关的特殊教育。)

五个男生,班里倒垃圾的活从来都是推给小连做的。全校最让老师头疼的就是这个班,四人“相爱相杀”,被戏称为“四大金刚”。

升学的故事

2015年7月,成为老师后带的第一届毕业班的学生要毕业了。小学六年时光在那个炎热的夏日,在那个充满了泪水和欢笑的毕业典礼上画上了句号。

小学毕业,对他们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换一个地方上学而已,因为到了初中,大部分人还是会在一个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近上学,身在农村的他们没得选,不管成绩如何,只能在村里的中学上学。

毕业前夕,我们跟中学的老师聊过,问他们这里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的去向。老师说,运气好的话,一年会有那么一两个学生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五六个上排名第二的学校;其他能考得上高中的,有些会去读,有些就读中职一类的学校;还有一部分就直接步入社会了。

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是乡村的大部分孩子却连过独木桥的资格都没有。

很多学生家里兄弟姐妹很多,但是有户口的只是男孩子。女孩子即使读书成绩好,因为没有户口,即使上了高中也很有可能没办法参加高考。好在年初的时候出台了新的户籍政策,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015年10月,新学期开学不到两个月,就听说刚毕业的一位女生在读了一个多月的初中后就辍学了。她家里人早就说过:“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还要交钱。不如回家帮我种茶还能赚钱呢。”

再次见到她的时候,染了头发,踩着高跟鞋,极其成熟的装扮下,已经丝毫没有这个年级该有的纯真。

我们心痛,为她的未来担忧,可却不知道怎么做。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廉价的事。我们希望农村孩子能够通过学习,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


一名大学生支教老师眼中的乡村教育

(本文为破土首发,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责任编辑:霍青桐,图画绘制:朱建林  图片编辑:Negation.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