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改韦与韦景岱宗支及宜州都街韦天贡墓

 高加索323 2016-04-19

近几年来,广西各地族人陆续到东兰县大同乡信和村拉垅屯韦景岱墓地寻根祭祖,部分縣市族人还带来所在縣分支的族谱与《广西东兰韦景岱宗支族谱》(以下简称《宗支族谱》)对照,各分支世祖名、号,系韦景岱第几世孙以及迁徙年代和《宗支族谱》的記述都对上号,但是有不少分支族谱的前言都说始祖是韩信后裔,是韩改韦氏。还有一些县市的族人认为宜州都街韦天贡墓是韦氏的祖墓,針對上述現象,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先說韓改韋

關於韓改韋說,最流行的版本是:西汉初年,韩信受馋蒙冤,惨遭杀害,株连九族。丞相肖何暗中叫部下蒯彻将韩信幼子韩滢暗送给南越王赵佗收藏。赵佗又将韩滢秘送回自己老家广东南海由家人抚养。为避嫌查,将韩滢改名换姓,取字的右边即为韦氏。韦滢长成后,受封于海滨为土官,繁衍于岭南沿海一带,后裔均取韦姓。

上述故事,來源明末清初人来元成写的《樵书》的一个托孤传说,《樵书》云:广南有韦土官者,韩信之后也。当淮 阴钟室难作之时,信有客匿其孤,求抚于萧相国。相国作书,致南粤尉()佗。佗素重信,又怜其冤,慨然受抚,姓之以韦者,去其韩之半也。孤后有武功,世长 满蠕,受铁券。至今,萧何与尉佗书,尚勒鼎彝,昭然可考。《樵书》不是史籍,是小说,小说多为虚构。

那麼,韓信是否有個叫韓瀅的兒子?我們看《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述韓信謀反及被殊殺三族的經過: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後、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後。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這里沒有夷信三族後還有客匿其孤,求撫於相國的記載,何況蕭何與呂後合謀騙韓信入宮將之殺害,蕭何還會參與藏匿韓信孤兒?于情于理都講不通。司馬遷寫《淮陰侯列傳》,亲往淮阴,观瞻韓母墓,探访韩信少年时代垂钓乡下、寄食漂母、 胯下受辱等事迹,但《淮陰侯列傳》中沒有記載蕭何暗藏韓信幼子韓瀅的事跡。太史公素以不隱惡,不溢美作為治史宗旨,他應該不會忽略或隱瞞這個事實吧。

韓改韋的另一個依據是: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也记有萧何匿韩信子于南粤,取韩之半,改为姓韦,其實《辭源》也不过是根據《樵书》所述。再說,山西灵石县、陝西汉中市、江蘇淮陰市都有韓信墓,淮陰還有韓侯祠,笔者虽孤陋寡闻,但在网络上和社会上,没听闻有广西韩信后裔去祭祀始祖的消息,确实令人费解。
   
从《史记》到《樵书》问世,其间一千多年没有史籍记载韩信之子改姓隐匿之事,可見流行的韓改韋說只不過是以明朝人来元成写的《樵书》中虛構的故事為依據,沒有歷史實據。時下,網絡上韓改韋孰有孰無的論戰正酣,看來不會有結果。崇拜歷史英豪並認其為祖,這是信仰自由。但是認祖歸宗,是以史實為據還是信奉虛構的故事?此中道理,無需贅言。

第二個問題,韋景岱宗支是不是韓改韋?不是。這個問題,原南丹縣政協文史辦主任韋福田先生《廣西韋氏探源》(該文發于河池網、紅豆網河池論壇,並收入《韋氏文化研究》一書)一文已有明確闡述,摘引如下:

据《中国韦氏通书》及《百家姓书库·韦》载:宋皇祐四年(1052)广原州,广南西路的侬智高起兵反对宋皇朝,夺取邕州后,北犯雄南关(今宾阳县昆仑关),东进西江两岸九州,直逼广州城下,立大南国于邕州(今南宁),自称惠帝皇,朝政告急。是年(1053)元哲裔孙,北宋青州府益都县人韦大猷(字山涛)奉旨携带景岱、景明(宁)、景宗、景福、景文、景武六子及宗亲铁骑1700,随枢密副使狄青为急先锋南下进剿侬智高部,到达宾州时(今宾阳县),狄青令山涛铁军于元宵星夜出其不意,突袭侬军大本营于昆仑关,斩首数千,生擒500余。余兵在侬智高弟侬日照率领沿红水河而上,企图逃往贵州。狄青再令山涛长子韦景岱率部沿红水河跟踪追剿侬日照残部,至木兰洞境的都邑获得全胜,招抚守边,设行辕于今坡豪坡照屯(旧址仍有痕迹),初授木兰洞冠带,后因功升授木兰安抚司,世袭。役后,山涛随狄青班师回京都。因功狄青擢升枢密正使,同平章事。朝政口喻山涛为千岁。其六子均留桂戍边,后社会按序分别尊称景岱六兄弟为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这是我东兰韦氏始祖千一景岱公的来龙。

《東蘭縣志》(1994年版)亦有記載:(宋朝)“皇祐五年(1053年),朝廷派大将狄青南征广源州农智高,韦景岱随征有功,被任命为兰州安抚司,设州署于都彝。都彝即今东兰县大同乡)

广西宾阳北街韦氏总堂立有韦山涛及六子景岱、景明、景宗、景福、景文、景武六子神位供奉。

可見,韋景岱宗支同韓改韋沒有干係。

宋朝至今九百余年,韋景岱後裔分佈八桂及西南各地,分流狀況如何?《宗支族譜》綜下:

1、上林支系。《廣西壯族地名選集》稱:明正德二年(1507)景岱20世孫正寶率兵征戰廣西八寨,後於廣西上林縣的白圩韋漢村定居。

上林縣百紅村排邑屯,明崇禎元年(1628)由東蘭韋氏遷來鎮圩,又遷到這裡,今有90戶,400人。上林縣六坡村板江屯,清乾隆46年(1781)也由東蘭韋氏遷入,今有100戶,560

2、賓陽支系。太守鄉高田村、六河村韋恒公支脈,六農村,新橋鄉六耀村、思隴六盧村等村屯韋氏均屬千一景岱公之後代。

3、馬山支系。《廣西通志稿》:宋以後,千一景岱在馬山興隆、林圩有五個支系——祖源來自山東,其中包括友周(正祥)由東蘭遷來上林後,有一支分布在馬山白山街,韋大任子孫分佈在馬山縣林圩興隆、黃番村、林屯等……”

4、柳州支系。明嘉靖年間,韋思授柳州都府巡檢職,柳州有其支系。

5、柳江支系。《廣西通志稿》(1949年版):柳江縣韋氏支族,原籍東蘭,明萬歷年間遷來,散居個鄉。中道一區,丁口猶眾,今25000人有奇,城鄉俱有宗祠,族巨宗強,居全邑首。主要分佈于百朋、里雍、成團、三都、土搏、穿山、落滿、進德、福塘、拉堡等地。

6、柳城支系。《柳城縣志》:該縣1987年有302個姓氏,人數最多是韋姓,多屬大猶支系,如屬千一的韋王朝支系就是由柳江百朋大相村遷入柳城縣鳳山、三都板旺村等地。

7、忻城支系。韋士佩,號安素,原籍山東鄒縣人,世襲東蘭土知州,系光祚之孫,兆鷹之子,朝佐之叔父,於清初適地方多事,遂偕其胞弟士學從東蘭遷入遷江(今來賓縣境),繼而隱居忻城外堡板兒村,迄今歷二百余年,子孫原分七房,散居縣屬各鄉屯,煙戶數百,丁口成千,於忻城可稱巨族。

8、象州支系。《象州縣志》:韋氏祖承中,明以前無考,中明以後多由東蘭沿紅水河流域經來賓,柳江遷入象州,始祖韋義春,明隆慶時人,推算入象州已400余年。

9、來賓支系。民國二十六年(1937)《來賓縣志》載:來賓韋氏中,千一景岱裔孫有25個支系,分佈於三五、南泗、寺山、小平陽、蒙村、橋鞏、鳳凰、北伍、城廂、良江、龍南等。

10、鐘山支系。《廣西通志稿》:明弘治年間,慶遠府東蘭州人韋忠良、韋忠英奉調征平梧州、龍城、昭州(今平樂、昭平鐘山一帶)等,於正德三年(1508)駐守清塘(今鐘山縣),亂平忠英返山東原籍,忠良及其裔孫在此繁衍。

11、永福支系。永福韋氏之族,其系不一,最盛為東蘭一支,明末遷來,廣西區政協原副主席韋瑞霖系永福縣人。

12、昭平支系。《昭平縣志》:康熙18年,藤縣下楓香里古莫韋應龍遷至昭平高裕鄉花趙沖,子孫分佈於富裕鄉唐山村一帶。

13、貴港支系。《廣西通志稿》:貴港韋氏主要分佈於黃練、蒙公、古樟等13個鄉鎮,其中千一景岱有兩個支系分佈在蒙公鄉平龍村河山屯和古塘屯。

14、平南支系。1993年《平南縣志》記載:明成化年間調歸德(平果)、思恩(田陽)、東蘭、武緣(武鳴)、巴馬俍兵把守大同、鵬化隘口,事後俍兵被安插在惠政(今思旺鎮)的川一、川仁、川四各里(今安懷、東平一帶),有事出征,無事務農,年代遠久,成為住戶農民,韋姓俍兵不乏其人。

15、南丹支系。明永樂九年(1411)起,韋萬目及其裔孫世襲那地州土司官,而大多數是從東蘭遷入 形成的支系分佈於吾隘、羅富、車河、六寨及大廠等縣鎮。

清康熙年間,韋虎臣八世孫韋國秀、韋國宗從東蘭拉干村遷莫德、再遷湖平村,之後又有起云弟11子韋應騰從東蘭舊州遷入,其子孫分居於吾隘等14個村屯。

16、宜州分支。《宜山縣志》:宜山姓氏238個,韋氏為首,宋以後歷代的土官後代,其族源多是山東和京兆,但主要是由廣西東蘭方向的二次遷入者……

    宜州石別鎮韋氏系千一景岱20世孫正用(號玉虎)公之後人。

17、都安支系。兆虎、兆象、兆麟系清初東蘭土司韋光祚之子,因權力之爭而遷至都安大興鄉國隆村(響水關)。……該村創建四百多年,裔孫已形成許多支系,總人口兩萬余人,主要分佈於都安大興鄉(包括百康村、國隆村等)、馬山勉圩一帶。

    都安地蘇鎮萬良村、大定村韋氏亦是千一景岱公裔孫。

18、大化支系。韋馬兄弟8人(名字已失傳)從廣西東蘭遷至大化縣貢川鄉龍口村、丹丈村一帶居住。大化鎮紅電南街亦是千一景岱公裔孫。

19、武鳴支系。文隆,住廣西東蘭,是應瀅之孫,生繼權,系景岱(千一公)後裔,祖籍山東兗州府鄒縣。大約明末清初,繼權隨明代總督何騰蛟,廣西巡撫翟式報抗清勤王事敗,株連九族,而隱居武鳴靈馬鄉三民村胡龍屯,300多年來,子孫興旺發達,目前人口二千余人……分支居平果縣、馬山縣十多個村屯。

20、桂平支系。國昌居住於桂平縣原祿鄉峽口村蘆各屯,屬千一裔孫正蛟支脈。

21、南寧支系。南寧西鄉塘羅文村韋氏為千一景岱公後裔。

22、橫縣支系。韋道升為千一裔孫,原住橫縣馬山鄉良泗村,由此分支至泰凝大塘、貢舉、百合鎮翔龍等村

23、三江廖村支系。傳亮,明思宗二年(1629)從廣西慶遠府東蘭縣遷廣西三江縣和平鄉青馬屯,繼而遷該縣獨同鄉林略村,後分遷該縣福安鄉原溪屯,最後定居同寨笋脉(今廖村),在358年的歷史中,其裔孫已發展成六個支系兩個大族……其分佈主要在該縣和平寨、方寨、林略村、廖村、杉木寨等。

24、四川省南川支系。千一公景岱之裔孫韋興宗於明成化年間(1465)奉旨去四川平亂,於定州楊家龍地娶一妾岑氏生一子祖安,祖安後代居南川,此支系班輩為:大德戰廷有,心正永朝宗。

25、環江支系。環江水源、坡柏韋氏系韋正修(玉坤)裔孫。

26、羅城支系。《廣西通志稿》記述:韋氏一土客二系,客系於明正德年間來自東蘭、河池》。

27、鹿寨支系。郎云公先由慶遠東蘭州遷永寧之鳳凰塘喇敢村,後遷安和里之板村,旋遷上林家馬屯。

28、巴馬支系。景岱公第二十四代孫韋文彪從那烈到巴馬機工、機科洞定居,景岱公二十四代孫韋文益從東蘭那烈到巴馬干晒洞定居。景岱公三十一代孫韋大鼎從蘭木那咸村遷到巴馬那社的祥藍定居,景岱公三十代孫韋正邦從東蘭蘭木黑石村遷到巴馬鳳凰那朝村定居,景岱公三十七代孫韋盛雄從東蘭蘭木弄塘洞遷到巴馬燕洞定居。

29、田陽支系。景岱公第十九代孫韋祖秀從東蘭遷到田陽的田州定居,景岱公第三十六代孫韋瑞靈從東蘭可光洞遷到田陽田州鎮那樓村定居。

30、田東支系。景岱公第三十四代孫韋立邦從東蘭蘭木弄倫洞遷到田東平馬村定居。

31、平果支系。景岱公第二十一代孫韋宗崇(正標長子)從東蘭遷到大化貢川鄉龍口村,後遷平果榜圩定居。

32、田林支系。景岱公二十三代孫韋應騰後裔韋顯章從東蘭長江坡白村遷到田林利周鄉老山村那罕屯定居。

33、凌雲支系。景岱公第十九代孫韋祖培從東蘭遷到泗城府(今凌雲縣)定居,有個村眾稱小東蘭

34、樂業支系。景岱公第十九代孫韋祖安從東蘭到樂業定居。

35、天峨支系。景岱公第三十二代孫韋高粱從東蘭蘭木弄王洞遷到天峨定居。

布削公生七子,其長子從東蘭巴疇遷居天峨縣板花村,次子遷天峨丘英村,三子遷居都樓村(屬平南公)……

36、隆林縣支系。景岱公第十四代孫韋錢寶裔孫遷居隆林縣。

37、貴州獨山都勻支系。景岱公第十五代孫韋萬年、第二十代孫韋正蛟(忠良)從東蘭遷至貴州獨山都勻定居。

38、貴州安龍縣支系。景岱公第三十二孫韋承基(東蘭第四十一任土司)裔孫遷貴州安龍縣定居。

39、山東兗州鄒縣支系,景岱公第二十代孫韋正文從廣西東蘭回山東兗州府鄒縣定居。

笔者不厌其烦地引述韦景岱后裔的分流,主要是提示各地韦景岱世系族人,要认清祖源,不要受韩改韦的误导。

第三,我們來辨析都街韋天貢墓。關於韋天貢的故事,也有眾多版本,有一說即韓天貞改名韋天貢,多數韋氏族人都耳熟能詳,韋天貢就是韓改韋的当事人1998年河池地区韦氏族人编写的《韦氏族谱·韩改韦世系》一书就说韦天贡是韦氏的始祖,2010年清明節後,筆者偕同幾位族人登臨都宜州街洛索坡,拜謁韦天贡墓,細讀碑文。碑文云:

   “都街韦氏始祖韦天贡公原姓韩名天贞其肇祖昌意系皇帝长子帝妻嫘祖所生昌意生韩流周朝周朝流后裔韩武子因功受邑传至韩虔受封景俟其后裔臣颜生韩信鼻祖韩信遗孤韩滢南逃倚南粤王赵佗抚养成人改名韦云际封海濡为土官子孙进粤西有武功世长海濡唐朝有与盟友谭三耀漠辉烈改名韦天贡覃怀满莫天辉逃到广西宾州后到都街定居创业曾应召参加平荔波东兰之乱留任东兰土官后因朝廷准省官奏用土酋管其民公则告老回都街享年九十有八善终葬于落索坡轿岭顶辛山乙向以资后人祭祀

碑文前段就是來元成《樵書》韓韋說的的翻版。在廣西韋氏遷徙的歷史中,是否有韋天貢其人,我們且看宜州籍的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工程师韦厚荣写的《韦天贡其人其事考》一文的考辨:

    河池地區韋氏宗賢於1998年編成出版了《韋氏族譜·韓改韋世系》一書(以下簡稱《韓》),

筆者是河池韋氏人,理應關心《韓》的品質。讀《韓》之後,總有不實之感,特別是韓天貢公,來歷不甚明白。《韓》編者在無法解釋前人所立的一些韓改韋墓碑後說,這些碑文有誤,以《韓》所說為准。茲以《韓》所雲,探討韋天貢其人其事。

   《韓》15頁:(韋天貢)生於元朝泰定年間。《韓》16頁:天貢公與譚三耀、莫偉烈乃是同街共巷,同朝共事,同時更名易姓,是明朝洪武年初遷至宜山都街。

元朝泰定年間即1324——1328年,取中值,韋天貢生於1326年。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即韋天貢42歲以後到達都街。

   《韓》2頁:元順帝時朝廷亂殺漢人漢官,韓地旺被殺,遭滅族是有其事,韓天貞南逃更有譚(覃)謨(莫)兩姓結盟共同改名換姓同行。

元順帝(應該是天順帝)時,即1328年(天順年號只存在一年),韋天貢只是兩歲小孩,剛是兩歲小孩,怎能在朝廷當官?又怎樣南逃?且於1328年離開元朝廷南逃,明初(1368年)才到都街,歷時40年。

    在賓州,韋天貢娶一妻三妾,三家人口57人,在當時的賓陽縣,肯定是數一數二的大財主,有財有勢,他遇到什麼難?為何要遷都街?

    另外,一個逃難來的外來人,幾年內就發起來,娶起一妻三妾,有二十多個子女,這難以令人相信。而且,明代《戶律·婚姻》規定:親王媵妾十人,世子郡媵妾四人,長子及各將軍媵妾三人,各中尉媵妾二人,庶人許選妾一人。韋天貢是逃難來的庶人,至多許選妾一人

    從《韓》15頁:開山伐木來播種句可知,韋天貢等三人到都街是開荒種地的農民,怎麼又奉命召兵呢?當地農民千百人,為什麼不奉命召兵?唯獨這逃難的三人卻奉命召兵?於情於理都是講不通的。

   《韓》15頁:授韋天貢為東蘭土司官,世代相承.”

東蘭土州,從宋代到清末,都是韋山濤(韋大猷)後裔一代接一代世襲當知州,這是有各代朝廷誥命,歷代史、志均有記載的,說韋天貢去東蘭當土官,什麼史書、什麼方志上記有韋天貢為東蘭土司官?

前人立碑說都街韋氏是韓信後裔,是在事實的基礎上,把祖源附會錯了。

筆者認為韋厚榮先生的辨析是正確的,韋天貢從賓州到都街定居是缺乏根據。在我們族人中流傳的韋天貢”“韋天公並非人名,天貢”“天公其實是韋氏族人對祖先的尊稱,1992年搬遷的韋景岱墓墓碑主碑文宋廷臣將軍太始祖韋天公諱景岱墓,就是實例。是至高無上之意,乃習俗尊稱。由於同音,形似,容易使人把韋天公、韋天貢、韓天貞混為一人,天長日久,以訛傳訛,越傳越廣,越傳越迷,致使不了解族史族源的部分韋景岱後裔誤以為自己是韓改韋,編入族譜,加入韓改韋的行列。

最近,筆者在百度上看到一篇《韓改韋族譜資料》,節錄兩句:

韓信第52世孫韋富饒 (為家族首領,元朝襲土官知州尊稱韋天貢)韋天貢是韋富撓之尊稱

引文中說的韋富撓又是誰呢?韋富撓,字金保,是韋景岱第十四代孫,東蘭第十四任土司。於元末明初承東蘭土知州職,曾開闢都街、洛索、金城一帶地方。據《清·土知州兆庶(振声)乾隆九年(1744年)奏章》载:
   
木蘭州世襲管理,自宋曆元,及明一世祖韋富撓,於洪武十二年(1379)開闢宜州之都街、洛索、金城一帶地方,疏通道路。
   
奏章可知,韋富撓開闢宜州等地是歷史事實。作為疏通道路工程的總指揮,韋富撓必定親躬理事,幾百年前開闢這些荒僻之地,可不隻三五年的時間,有可能終極一生。最後安葬於斯,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由此可以推定,宜州都街洛索坡的韋天貢墓就是韋景岱十四世孫、東蘭第十四任土司韋富撓之墓。

韋天貢墓碑文還有一段:刻记有韦天贡十二个儿子的分布:“……庶室罗氏杨氏冯氏生十二子……万喜住东兰州万城任长江哨目万红去凌云万卜去那地万岩住坡豪万龙住巴拉万目去南丹万喜回河池万邦住三旺万章回都街万年去宾州万世住九圩……”而《宗支族谱》如此記載:韋富撓有十二個兒子。萬目承襲東蘭土知州,萬喜住東蘭……萬成住坡豪;萬亮住隘洞;萬杰住都安高嶺:萬紅住泗城;萬卜住南丹那地;萬巖住鳳山;萬邦住都彝同旁、三旺;萬章住宜州、都街、金城江一帶;萬年住貴州獨山;萬世,住平林、都銘。

對照兩段文字,沒有多大差別,這是巧合嗎?不是。筆者以為,當年編寫《韦氏族谱·韩改韦世系》和撰寫碑文的族人掌握的族史資料就是關於韋景岱世系的史料,隻不過受韓改韋傳說的影響,誤以為自己是韓改韋,進而編入族譜,刻碑文。尊稱先祖韋富撓為韋天贡(公),亦無不可,說韋天貢富撓是韓信第52世孫,則謬之千里了。

筆者對上述話題簸來簸克(壯語),隻是就祖源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並不在於強求各位看官接受自己的觀點,也不強求信奉韓改韋的韋姓族人歸附於韋景岱宗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