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 2——汉字结构

 诗书之华 2016-04-19

最近一段时间在学习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发现,这有限的一千多个汉字所辐射出的古代文化实在太广,太深,有时看着看着就被引领到我所不及的领域。很多古代文字典故如今早已被隐没,彻底改头换面,而对于我这种只想了解一些汉字来历的人来说,涉猎越深盲点越多,所以及时刹住,对于那几本大部头的资料,不再做细致的精读,决定只提炼浅显有趣的部分。

    特别强调一下,我现在所学的东西几乎没有输送给Tommy,原因一,他刚入学,正在同时接触两门语言的正规学习,恐怕没有精力着迷于汉字演变;原因二,他目前的识字量不多,读图仍然是他阅读的重要方式,对汉字的感觉还没出来,此时即使去学汉字演变,也可能会因为没有基础而无所适从,我觉得这件事至少要在三四年级有一定汉语文化之后再进行,或者更晚一些。不过遇到合适的时机,我还会偶尔讲个符合他“文化程度”的小故事给他打打牙祭,他是很喜欢的,也渴望听到更多。《少儿识读汉字本——象形字》那本小册子我们共读过一两遍,旨在看画,他是非常喜欢的,但我觉得目前难度也仅限于此,因为他所了解的古代文化实在太少了(这段话写于2011年10月Tommy刚入学不久)。

 

    在正式娱乐之前,还是有必要费一点时间,了解或者复习一下和文字演变密切相关的常识,略带枯燥,我尽量删掉令人耗神儿的内容,尽量不贪心,因为我经常被那些有趣的事例引入不为常人所知的古代学术领域,当察觉时,便会遗憾自己因学识浅薄而无法将娱乐深入下去,因为每深入一步,都需要方圆一万步做积淀。

 

    汉字可以分为没有音标成份的象形、指事、会意的纯表意字和有音标成分的形声字两类,而形声字中表音的部分也是由表意的字根构成。

    对于“汉字的结构”,有“六书”之说,指的是前人分析汉字结构所归纳出的六种条例,而非造字所遵循的规律。“六书”发端于汉代,说法很多,但主要有三家,分别为东汉的班固、郑众和许慎。从名称上讲,被后人所采用的是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对六书的说法:“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这里要额外补充一句,许慎的《说文解字》仍然是目前汉字研究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但那是专业人士所读的范畴,作为初级业余消遣,不看也可)从次序上讲,大都采用班固《汉书》的说法,即:“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所以后世大家所公认的“六书”(即汉字结构)的名称和次序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为了了解汉字,有必要对这“六书”做简单的了解——

(一)  象形——象实物之形。不必多说,人们都了解,“日”、“月”、“山”都是象形字。

(二)  指事:这个规则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研究者们的理解历来也是有分歧的,不过,大多数认为指事字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做标记的一种字。例如“本”,本意指根,所以在“木”的根部加了一个标记(下面是金文)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 <wbr>2——汉字结构

再如“末”,本意指树梢,所以在“木”的上面做一标记。(下面是金文,没有发现末的甲骨文)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 <wbr>2——汉字结构

    此外还有纯符号的指事字,比如“上”和“下”。指事字在“六书”中占的比例很小,因为绝大部分都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要说明客观事物,可以用象形字,要说明抽象概念,可以用会意字。

(三)  会意:意思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举个有趣的例子:

    “步”字在上次已经记录过,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表示走路;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 <wbr>2——汉字结构

在两脚旁加上水,就是徒步过水的意思“涉”;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 <wbr>2——汉字结构

如果两脚要登高,就加一个“阜”(fu4),左阝,即土坡,成为“陟”(zhi4);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 <wbr>2——汉字结构

如果两脚要下山,则把“步”的两只脚倒过来,成为“降”,这些都是会意字。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 <wbr>2——汉字结构

    会意字大致分五类,再细了解,趣味性就不高了,所以不再继续深入。不过其中有一类叫做“改变形体会意”,指的是一个字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增加笔画或者减少笔画来表示新的意思,比如广东人所造的方言字“冇”(mao3),把“有”字的笔画都挖掉了,表示“没有”的意思;还有一类叫做“反文倒文会意”,是把一个字或反写或倒写而产生新的意思。比如甲骨文中画一个人站着即为“大”,而倒过来即为“逆”的右上部,也就是逆的本字。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 <wbr>2——汉字结构

(四)  形声。这是我们最熟悉也最常见的汉字结构,汉代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形声字占总数的80%,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形声字约占90%。

    形声字的产生是由于象形法和会意法造字具有很大局限性,许多事物和抽象概念很难用象形或者会意来表示,比如“鱼”是整个鱼类的总称,但鱼的种类却成千上万,形体却大同小异,显然不能为每一种鱼造一个字,所以就用鱼字旁表示鱼的总类,再借用已有的字作为读音来表示鱼的种类,如“鲤”“鲫”“鳝”“鳗”等等。

    但是有些汉字从形声的法则却说不通,比如“豹”是兽类,但他的形符却是“豸”(zhi4 表虫子);“蝙蝠”是老鼠类动物,可又写成了虫字旁;“蛟”和龙是同类,可也加上了虫字旁,这是和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的局限分不开的。

(五)  转注:从汉字结构的角度看,转注最难理解,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各家也没能说得很明白,所以,我还是不去深挖它,只知道转注不是针对一个字,而是两个以上的汉字,因它们的部首相同,意思也相同,可以互相解释。

(六)假借:很容易理解,当某个新事物出现之后,在口语里已经有了这个字,但在笔下却没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声音相同的字来表示。举例:“亦”的甲骨文是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 <wbr>2——汉字结构

人的手臂下有两个点,指腋下,所以亦的本意是“腋”,后来人们把“亦”假借为“也”讲,所以只好另外造了一个“腋”字,而当“也”讲的“亦”也就用借不还了。

    需要清楚的是,“六书”是后人对文字进行分析归纳出来的条例,而非当初造字遵循的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