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3——汉字形体的演变

 诗书之华 2016-04-19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大概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个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
    目前已发行的甲骨文有3500多字,已经考释出2000个左右,其余不认识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甲骨文主要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殷代王室问卜的记录,所以也称其为“卜辞”。
    甲骨文是用钢刀或石刀所刻,所以笔画细而硬,多用方笔,圆笔很少。据考古分析,在殷商时期出了甲骨文外,也有竹书和帛书,但这两种材料在地下3000多年已经腐朽,所以我们至今只能见到甲骨文字。

二、金文
    金文是指刻在铜器上的汉字,而铜器中以钟和鼎较著名,故金文又称为“钟鼎文”。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是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可以修改。金文的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

三、篆书


    按郭沫若的解释:篆就是掾(yuan2),掾就是官,因此,“篆书”也是“官书”,篆书是相对隶属而言的,它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有几种,狭义的大篆是指周宣王太史籀作了大篆十五篇,残存的只有九篇,许慎的《说文解字》从中收录了223个字,因为是籀作作,这部分大篆也称“籀文”,是我们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
    除了籀文,广义的大篆中还有一种“石鼓文”较为知名,是唐初在今陕西宝鸡发现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记载的是田猎之事。
    大篆的特点是: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字的基础,但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李斯负责统一了全国的汉字。小篆线条规整,《说文解字》就是典型的小篆体。

 

四、隶书
    秦朝初年,官书都是用小篆书写,而在民间通行的确实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这种字体笔画趋简,书写方便,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他鼓励人们写草篆。所以,隶书是由草篆演变而成的。程邈为赎罪而造隶书,因程邈只是一个小官,属隶,故称隶书的说法更多成分上是传说,因为一种字体不可能是一个人造出来的,这与汉字绝非仓颉一人所造是一个道理。
    隶书始于秦朝,而盛于汉朝,所以隶书也成为“汉隶”。经过西汉两百多年,到东汉时隶书才算完成了。象形的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图画色彩,变成了纯符号性的书面交流工具。
    从小篆到隶书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进步,是了不起的大飞跃。如果把汉字的形体分成古今两大类的话,那么隶书以前叫做“古”,隶书之后则为“今”,所以“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五、草书
    草书是和隶书并行的一种字体,是汉隶的潦草写法。这种字体求快求速,,笔势连绵,能够初具汉字的轮廓也就够了。草书到了后来,简直越草越凶,龙飞凤舞,有些字除了书写者外,谁都不认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单一个“书”字就有五种写法;唐朝书法家张旭的“狂草”,简直有点像道士画符的样子,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欣赏的。

 

六、楷书

    楷书是我们最熟悉的,从东汉一直沿用至今。从笔形上看可以归结为“永字八法”,一个“永”字含纳了楷书所有基本笔形:点、横、竖、勾、挑、撇、捺、折。

 

七、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形成于魏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