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力是怎样练成的?/你的修为决定你的笔力

 鸿墨轩3dec 2016-04-19
笔力是怎样练成的?/你的修为决定你的笔力





2均一而无差异-
 
书法点画线条的笔力,还要均匀而没有差异。
不能出现忽弱忽强的状态。笔力不可中断,而要连绵不绝。
唐代中期及以前书家,无论单个点画还是整字、整幅,力度都能保持均一,而不会出现某处有力、某处力弱的现象。
到了唐末及以后书家,笔法衰竭、逐渐失传,法不完备,笔力不再均一,开始强弱互现。
黄庭坚、赵孟頫的笔力分别超过了各自的后世书家,但点画间时强时弱的问题还是不少,笔力始终如一上均未能做到。
笔法不完备,就是这个结果。
现代不少书家也做到了均一。
但那是从头至尾的无力。

3、活而丰富-
 
笔力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如飞龙在天,而不是如死蛇挂树。
笔锋有了生命力,便会有多种形态和表现。
像打拳,有太极,有形意,有少林。
点画既要体现阳刚的雄强之力、又要表现阴柔的秀美之力。
具体到点画上,又可分为下沉之力——浑厚而沉实,上扬之力——飘逸而有空间感。
王羲之作为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集大成者,点画笔力丰富多样,雄强、妍媚、清峻、古拙等等全在里面了。

如何做到有笔力?-
 
力量大的人笔力就会大吗?
一个举重的世界冠军,拿起毛笔来未必有一个小孩子写的字更有力。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苏轼)
“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林蕴)
显然,笔力跟自身的气力大小关系不大。
当然,如果连一支毛笔都拿不动,也肯定是不行的。

“须棱侧起伏,用笔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王羲之
“侧”,“衄侧下其笔”。——永字八法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
“古人一牵一连,笔皆旋转。”——包世臣

怎样才有笔力?-
 
也就是如何增强笔锋与纸等书写材质间的摩擦力,同时又能使笔锋顺畅无碍?
笔锋顺着笔画方向在中间运行,类似平滑而过,也就是中锋用笔,如何呢?
笔锋在笔画的一边拖动而行,也就是偏锋,又如何呢?
中锋、偏锋都做不到。
想每个点画都能做到笔锋与纸间摩擦力的最大化,又都能旋转,怎么办?
唯有侧锋!
王羲之讲的“棱侧起伏“,永字八法讲的”衄侧“,就是侧锋绞转,也就是侧锋用笔。
但侧锋与偏锋古今以来往往混为一谈。
须知侧锋皆含绞转,偏锋没有绞转。

什么是侧锋

侧锋是笔锋沿着笔画边缘一侧或两侧的绞转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涵括了点、直线、弧线等多种外形笔画,向内的绞转圆运动,从而使笔锋的各个面次序交替滚动、连绵不绝,得以八面入锋、八面出锋。

想让笔如何旋转、绞转起来,让不少人大费心思。
晃动手腕去转笔,捻管或搓动笔管等等,各种方法都有人用。
这些方法都无法使笔画至始至终都能绞转,只能是旁门小技。
正确地执笔、运笔,不动手腕、不动手指,下笔就能做到侧锋绞转。
侧锋绞转是一种内向绞转圆运动,包括顺时针、逆时针两种。
武术也是这样,每一个招式都是围绕一个内向圆运动进行。
否则,一出拳就露出破绽,就要挨打了。
魏碑书法外形看起来是方笔多,其实本质上还是圆的。
因为唯有圆运动才能涵盖一切形式的运动。

侧锋笔力分析-
 
侧锋绞转运行的时候,至少有四种力在相互作用。


1、向下的下沉之力
这个力容易理解,笔锋绞转向下的摩擦力。
2、与下沉力相反的上扬之力
这个力是下沉之力的反作用力,笔锋富有弹性的时候,上扬之力更强。
3、绞转前行的前冲之力
笔锋绞转起来,像出膛的子弹一样旋转着前行。
4、与绞转反方向的复原力
笔锋沿着点画的一侧或两侧绞转,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复原力。笔锋复原的时候也是绞转运行。笔锋富有弹性的时候,复原力更大。

当墨少的时候,分别以中锋、偏锋、侧锋画出三根横线
可以看清内部笔毫的不同视觉效果,中锋、偏锋的线条是有规律可循的,上下左右位置没有挪移,而侧锋位置互相挪移变化。

侧锋也为含有绞转,墨少的时候,线条内部的变化要丰富多了

 

 


笔力如何做到最大化?

如何做到像王羲之一样“笔力精绝”,力能扛鼎,像他那样“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刘熙载)
这是每一个书家的毕生追求。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卫夫人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苏东坡


如何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力又怎样传递到笔端?
做到这一点,像武术中的点穴。
使一身之力能集中在手指头的一点,这样才能击中穴位。
否则,按到穴位也没效果,反倒有点像挠痒痒了。
苏东坡讲的“浩然听笔之所之”,讲的是任由笔自己运行。
笔锋怎么自动运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


“此《兰亭诗叙》,笔意清峻和畅,佳石刻也……余旧有淡墨数本,颇见古人用笔起倒。”——黄庭坚
  “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董其昌


古人用笔又有“起倒”?
笔锋能“自起自倒、自收自束”?
又能像“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听起来,是不是更玄了?

怎么解释,又怎么做到?
前面讲过,侧锋运行中,笔锋在一侧或两侧绞转时,有两种反作用力-
 
1与下沉之力相反的上扬之力
2与绞转反方向的复原力-
 
释放这两个反作用力,也就是笔锋的自动上扬与复原的过程中,你所做的只是控制笔锋的方向和角度,令锋自行,它就可以自动滚动着完成笔画,同时又有粗、细上的变化。
为什么笔锋自动运行会更遒劲有力呢?
举个例子,一根弹簧棒,你把它折弯了,然后空手释放,让它弹出去,力度有多大?
是不是快而有力,比你挥动它还有力?
想想就知道了。
而中锋和偏锋由于无法产生这两种反作用力,笔锋自然无法“自起自倒”。
李阳冰及以前的篆书,笔笔皆能收圆,是笔锋因侧锋绞转,释放反作用力而自动复原、收圆。
为什么明清以来很多书家讲,篆书必须要中锋呢?
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
按照中锋去写篆书的时候,收笔的时候只能提按、顿笔,尾部之处愈加软弱,笔力外泄。
李阳冰之后的篆书,也只能讲只懂篆体而不懂篆法了。



file:///C:/Users/solcui/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笔力的最高境界

“每作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 ——王羲之


王羲之为什么讲“掉之”,而不是“送之”?
这就是王羲之超越卫夫人之处了。
也是笔力的最高境界。
“掉之“怎么理解?
是使笔掉下来吗?显然不是。
这是讲身心放松,自己感觉不到手、肘、肩等关键的存在,手和笔仿佛在做一个垂直的自由落体运动,笔锋接触纸的瞬间,即能绞转开锋。
自由落体运动,靠重力而行,自己不就可以不用力了吗?
不用力才更有力!
想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得做到真正的全身心放松。
这种放松,不是松懈。
蔡邕讲“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越放松,笔力越遒劲有力。
等到了“得大自在”,到了“无我”的层界,就做到了。
找准方向,找对方法,慢慢修行吧。
你的修为决定你的笔力!

灵2副本副本.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