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沈从文的上海踪迹:常熟路安家,淡水路交游,吴淞口恋爱(上)

 糊里糊塗 2016-04-19






  沈从文先生一向被归在京派作家里,其实他在上海的日子,倒真的不长,也就是1928年到1932年之间的3-4年时光。不过,上海的日子里发生了沈从文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被胡适破格聘为中国公学讲师,从而认识了他生命中的张兆和小姐。还有,他和胡也频、丁玲之间的友情,也是上海岁月里的的浓重一笔。

  沈从文

  (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合编《红黑》月刊,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散文习作及现代文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代表作有《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少年时代的沈从文,眉宇有股淳朴


  1929年上海全家照,左一为沈从文


  1935年的沈从文和张兆和,这时他们已经结婚


  足迹一:常熟路善钟里

  1928年1月,沈从文第一次来到上海,在法租界善钟路(现在的常熟路)上的善钟里的一个亭子间住下了。他来上海的目的,主要是谋求发展。3月的时候,他还把母亲和九妹张岳萌也接到了上海。

  这个时候的沈从文,已经在《晨报副刊》《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大量的小说、诗歌,上海的新月书店、商务印书馆也陆续出版了他的小说集《蜜柑》和《压寨夫人》,已经是个相当有知名度的作家了。

  善钟里就是现在的常熟路113弄,在巨鹿路、长乐路之间,离一个颇有名的本帮菜馆“毛豆阿姨酒家”很近,周围小饭店不少,很有生活情趣的样子。

  为了查找这个传说中的“善钟里”,主妇可是颇花了一会翻书党的功夫。这里不像许多里弄,在弄堂口过街楼上有很大的字标出弄堂名字,所以只能不断从资料到资料地寻,不过最终在弄堂口看到这么一块优秀历史建筑的石牌,告诉主妇“是的,这就是善钟里”的时候,这个高兴啊!


  善钟里是1936年建造的,潘义泰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的双拼花园洋房。左面就是这样的花园洋房,前面果然有好大一个花园。


  走进去,闹中取静,市声渐稀。


  右面,居然有一家幼儿园——华山艺术幼儿园,规模不小。


  走进一家楼里,果然是中国式72家房客的规模,看电表就知道。


  沈从文写过一篇《善钟里的生活》专门记述这时候的生活。

  这时候沈从文先生的心理活动非常有趣,“女人”是他这时候一个纠结的问题——

  他会自责居然10天没写稿子,还“莫名奇妙竟对房东女儿动了心”。“咀嚼自己糊涂的用钱,便想起母亲说的应当有个妻来管理的事了。……不过这时到什么地方去找这样一个人呢?”

  “到万孚处听他谈了若干女人的事。……看别人,或听别人,自己是无份的”。

  最有趣的是这一条:“早起来,跑去晒台上看,风很大,天气很清,大路上的一些法国梧桐,大的叶子青中发光,像刚被雨水淋过。秋是真的来了。转头又看了对面楼房的亭子间一阵。这里是住了一个女人,在窗边,在晒台上,全都可以望到这女人在房中一切情形的……一个早上用到看女人事上去了,一个中午写了一篇短文,上半日是这样断送了。”活生生的拖延症表现哦。

  主妇不禁感叹,对于一个30岁还不到的年轻男子来说,沈先生道德感未免太强了吧。

  善钟里

  地址:常熟路113弄2-31号

  交通:地铁1号线、7号线常熟路站下

  足迹二:马当路新民村

  不久,沈从文就搬到了马浪路(现在的马当路)新民村,就在新天地时尚斜对面。而胡也频和丁玲就住在旁边的萨坡赛路(现在的淡水路)丰裕里196号。1928年3月,胡也频和丁玲也自北方来沪,此前,沈从文在北京时已经与他俩交游,三人还在北大附近同一个公寓里一起住过,合租已经不是问题。

  到了上海,因为住得近,他们三人更是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忙文学,还想出版杂志。为了商量与筹备杂志的出版,沈从文几乎每天都到他们那里去,连伙食也包在了一处。单身汉做这样的大灯泡真的好吗?主妇忍不住用普通人的思维稍微向文学前辈打了个疑问。

  新民村这条弄堂真的很不起眼,朴素的老弄堂



  窗口的装饰线条看得出历史的痕迹


  对面就是物价高企的新天地时尚,对比很有趣


  新民村

  地址:马当路328弄

  交通:地铁10号线新天地站下,步行3分钟左右

  足迹三:淡水路丰裕里《红黑》杂志出版处

  没过多久,大约在1928年9月份,沈从文就搬到了萨坡赛路204号,这下子,这两家人就正式合租啦。胡也频、丁玲及丁玲母亲住二楼;沈从文和母亲、九妹住三楼。此后,胡、丁在这儿还会有许多感情纠葛,转到杭州去后又有冯雪峰的介入。题外话先打住。

  丰裕里明显要比沈从文先前住的新民村要嘈杂狭窄。萨坡赛路204号(今淡水路204号后门)名为丰裕里,当时虽然也属于法租界地面,却是旧上海的人口密集区,以老式的石库门房子居多。后有一小天井,最后是单层所谓“灶披间”,即厨房。后天井设有水井。房屋前后各设有出入口,即前门和后门。这种上海旧民居,人多嘈杂,环境局促,是上海日常市民生活的真正的一个缩影。

  在萨坡赛路老式石库门房子内蜗居的生活,才是沈从文对上海日常观察的真正源泉。他说:“有一天我在上海的阳台上看上海的城市,我伏在湿栏杆上在想另一个窗子里的另一个人家在做什么事。”

  丰裕里的房子都是红砖墙


  好窄好窄的小弄堂


  淡水路204号后门,沈从文和母亲、九妹当年就住在这里三楼


  淡水路204号前门是临街的小店


  时尚亮色点缀着淡水路老房子


  他们向胡也频父亲借了1千元(啃老啊,后来血本果然无归还欠了一屁股债,果然文学青年是靠不住的……),就在萨坡赛路204号成了了《红黑》出版处,出版《红黑》月刊,由胡也频负责。

  第一期发行后,他们很关心杂志获得读者的程度,沈从文回忆说:“三个人一起赶到集中了上海各书店的四马路和北四外路,去看刊物出售情况。他们从一家书店溜入另一家书店,每人既紧张又兴奋。各家书店橱窗里都陈列了这本新刊物……情况比他们预料的要好——《红黑》第一期仅在上海就卖出了近1000本,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可观的数目。……”这种感觉倒很有些像如今大学生创业的模样,胡爸爸您就当是天使投资人好了。

  杂志为什么叫“红黑”?可不是“唱红打黑”哦,人家是来自湘西土话“红黑都得吃饭”,是“不管怎么样”的意思啦。

  1929年1月10日《红黑》月刊创刊,10天后,沈从文和丁玲负责的《人间》月刊也创刊,并在上海出版了“二百零四号丛书”。由于许多书刊批发给书店,钱却迟迟收不回来,红黑出版处勉强支撑了大半年便不得不歇业。到3月,出了3期的《人间》因为资金不够而不得不停刊,到8月,《红黑》也宣告破产停刊。文学青年的梦想终于在现实中破灭了……

  萨坡赛路《红黑》出版处

  地址:淡水路204号

  交通:地铁10号线新天地站下,步行5分钟左右

  下回就要说到沈从文苦追张兆和的中国公学啦,还有他的老朋友丁玲和胡也频在万宜坊的家,继续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