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斯洛如何解读《道德经》?

 崔竣豪 2016-04-19

马斯洛如何解读《道德经》?

看到一篇题为《马斯洛:世上只有1%的人能达到的智慧境界》的网络文章,说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Maslow)在研究了许多历史上伟人共同的人格特质之后,更详细地描绘出“自我实现者”(成长者)的画像。

他还估计,世上只有1%的人能达到此智慧境界。

马斯洛如何解读《道德经》?

看完文章后我简直震惊了。马斯洛想必读过《道德经》吧?且让我们把“自我实现者”共有的16个特质,一条条分析过去,看看马斯洛如何解读《道德经》。

特质一:

他们的判断力超乎常人,对事情观察得很透彻,只根据现在所发生的一些事,常常就能够正确地预测将来事情会如何演变。

解读——《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说的是高明的人,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的事,不看窗外,能够了解自然规律。那是因为他们明白了万物的本原,所以可以洞察一切。

特质二:

他们能够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也能接受所处的环境。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他们能安之若命,处之泰然。虽然他们不见得喜欢现状,但他们会先接受这个不完美的现实(不会抱怨为何只有半杯水),然后负起责任改善现状。

马斯洛如何解读《道德经》?

解读——《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说的是,水能够包容万物,也能甘居众人不喜欢的低下之地,并保持平静与深邃。在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合适的时机做出有利的事情。

特质三:

他们单纯、自然而无伪。他们对名利没有强烈的需求,因而不会戴上面具,企图讨好别人。有一句话说:“伟大的人永远是单纯的。”我相信,伟人的脑子里满有智慧,但常保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解读——《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说的就是要保持质朴单纯的本性,对功名利禄少一些追求,自然可以活出真实的自己。

特质四:

他们对人生怀有使命感,因而常把精力用来解决与众人有关的问题。他们也较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单顾自己的事。

马斯洛如何解读《道德经》?

解读——《道德经》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说的就是高明的人,做事情没有私心,常常把自己放到众人之后,把自己置之度外。当然最后他们都能成就自己。

特质五:

他们享受独居的喜悦,也能享受群居的快乐。他们喜欢有独处的时间来面对自己、充实自己。

解读——《道德经》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下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说的是高明的人,身处在人群之中,看他们熙熙攘攘,如同享用丰富的宴席,如同春天登上高台远眺。而他却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像没长大的婴儿,任随自己自然成长。

特质六:

他们不依靠别人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他们像是个满溢的福杯,喜乐有余,常常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却不太需要向别人收取什么。

解读——《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说的是高明的人不积累财富,尽力帮助别人,感觉自己反而更加富有,尽力给予别人,感觉自己反而更加充足。

特质七:

他们懂得欣赏简单的事物,能从一粒细砂想见天堂,他们像天真好奇的小孩一般,能不断地从最平常的生活经验中找到新的乐趣,从平凡之中领略人生的美。

解读——《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

说的是能够看见细微的事物才叫做智慧,能够坚守柔弱才是强者。使用智力之光,回复内省之明,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特质八:

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经历过“天人合一”的宗教经验。

马斯洛如何解读《道德经》?

解读——天人合一本就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经》哲学思想的核心。

特质九:

虽然看到人类有很多丑陋的劣根性,他们却仍满有悲天悯人之心、民胞物与之爱,能从丑陋之中看到别人善良可爱的一面。

解读——《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说的是高明的人善于帮助别人,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哪怕有多大的罪过。

特质十:

他们的朋友或许不是很多,然而所建立的关系,却比常人深入。他们可能有许多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素未谋面,却彼此心仪,灵犀相通。

解读——《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老子在此感叹能够了解他的人真是稀少,而马斯洛总结出的这个特质,是不是也代表了他自己对于知己的渴求呢?朋友不用太多,但是要能够深入内心,相互感应。

特质十一:

他们比较民主,懂得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以平等和爱心相待。

马斯洛如何解读《道德经》?

解读——《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说的就是高尚的人,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心。

特质十二:

他们有智慧明辨是非,不会像一般人用绝对二分法(“不是好就是坏”或“黑人都是懒惰鬼”)分类判断。

解读——《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说的就是高明的人,懂得善恶、美丑没有绝对,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道理。

特质十三:

他们说话含有哲理,也常有诙而不谑的幽默。

解读——这个嘛,我觉得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一句话就跟天下人开了个似是而非的大玩笑。“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那个恒常的道,那他接下来自己说了半天,是什么?

特质十四:

他们心思单纯,像天真的小孩,极具创造性。他们真情流露,欢乐时高歌,悲伤时落泪,与那些情感麻木,喜好“权术”、“控制”、“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截然不同。

解读——《道德经》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说的就是要保持婴儿般的质朴纯洁,不受外界影响,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不会被世俗规矩所扼杀。

特质十五:

他们的衣着、生活习惯、方式、处世为人的态度,看起来比较传统,保守,然而,他们的心态开明,在必要时能超越文化与传统的束缚。

马斯洛如何解读《道德经》?

解读——《道德经》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众人,而贵食母。

说的是世人都活得光鲜靓丽,我却喜欢默默无名。世人都精明能干,我却过得浑浊质朴。大家都有作为,而我却固守鄙陋。我独与世人不同,而是重视取法于道。正因为取法于道,所以洞察事物本质,摆脱俗世束缚。

特质十六:

他们也会犯一些天真的错误,当他们对真善美执著起来时,会对其他琐事心不在焉。例如爱迪生有一次做研究太过专心,竟然忘了自己是否吃过饭,朋友戏弄他,说他吃过了,他信以为真,拍拍肚皮,满足地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解读——我怀疑关于爱迪生的例子不是马斯洛原文所举,而是引用文字的人加上去的,有点不伦不类。本质上,这一特点,是第十四点的重复,是说高尚的人保有天真的本质,专注于一件事情时,能够忘了周围世界的存在,不受任何干扰。

我不知道是有人假马斯洛之名写的这篇文章,还是译者有意以比较接近中国文化传统的方式进行翻译。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对于高尚人格的思考和归类是互通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易深信,最接地气的身心成长平台。简单易行,陪你在平淡中轻松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