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传感器对机身性能的决定性影响。虽然全画幅机身代表最强画质,但各种小幅相机依旧发展迅猛,不仅规格丰富,随之而来的许多新概念也冲击了传统摄影观,困惑了不少新摄友。这节课,我将结合传感器尺寸,解答几个常见问题。
(一) 机身规格 根据传感器尺寸不同,搭载的机身形态各异,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幅机的阵营。 1)APS-C,尺寸为23.5X15.6mm(佳能略小) 在数码相机普及初期,全幅机的售价高达5W元,即使今天看来都是天文数字。传感器为全画幅一半大小的APS-C机便担负起“亲民版”的重任,现在已经形成非常完善的产品线: 最早的全画幅数码单反,售价注定与平民无缘。
最早的半画幅数码单反,万把块的售价在当时已经很“亲民”了。 A.传统入门机 以佳能百位和双位数机身为代表,价格便宜,意在轻松体验数码乐趣。另外,前面提到的“机内插值偷步”通常出现在这类机身里。 B.高速全能机 以佳能7D,索尼A77和宾得K3为代表,高装甲高连拍,除了画质略逊于全幅机外,可以胜任所有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尼康从D300S后停止了这个级别的机身研发,和DX0整合成D7X00级别面问世。
C.无反相机 早就有人认为半幅机应该做得更小更便宜。在移除掉“导致机身巨大的”的反光镜后,索尼和富士的无反阵营打响机身小型化战役。 需要注意,无反相机的连拍性质和传统单反略有不同,虽然数量不低,但限制很多,比如光圈快门不能超过某个值,曝光和对焦不能改变等,对实际拍摄肯定有影响。 2)M43阵营,尺寸为17.3X13mm 奥巴松下的产品线,也属于“无反”范畴,传感器比半幅再小一号,虽然画质无法和更大画幅相比,厂家利用成本优势致力于特种功能“极端化”。比如奥巴的EM5可以用水龙头冲洗;松下的GM小成一张扑克牌。
3)一英寸阵营 最早出现在世上第一台数码单反上,现被尼康无反相机和索尼RX所采用。画质虽被人讥笑“只能欺负手机”,由于尺寸小,处理器负担轻,这些机身都具备超高的连拍性能,比如尼康V1达到恐怖的60张/秒。 4)1/1.7和1/2.3英寸 通常搭载于传统卡片机,不过最近出现的“分歧者”——宾得Q也采用这个尺寸传感器。 另外,佳能还单独拥有两款特殊传感器的机身。一个是速度王1D系列,采用APS-H传感器,面积介于全画幅和半画幅之间,1DX问世后停止更新,被厂家拿去搞高像素科研。 另外,佳能还单独拥有两款特殊传感器的机身。一个是速度王1D系列,采用APS-H传感器,面积介于全画幅和半画幅之间,1DX问世后停止更新,被厂家拿去搞高像素科研。 另一个是G1X系列,身为DC,却搭载比M43还要大的1.5英寸传感器,由于干扰了传统市场布局,被人戏称为“搅局者”。
尽管画质由尺寸递减仍是不二法则,但仅靠压倒性画质获得成功的摄影家并不存在。根据拍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装备,比所谓“一步到位”更体现拍摄者的技术水平。 (二)传感器与成像圈 由于镜头是圆形的,它产生的圆圈画面即为该镜头的成像圈。镜头的成像圈必须刚好切过或大于传感器四个角,才能正常成像,否则会在画面四角形成黑影。
成像圈的概念也能用于传感器,也就是切过其四角的同心圆。 当镜头成像圈大于传感器,虽然不影响拍照,但有人认为不参与成像的外围光线会在卡口舱里乱反射,影响照片质量。 摄影进入数码时代,诞生了很多新概念,比如“焦距换算”、“画幅裁切”“转接镜头”等,都和成像圈尺寸息息相关。读懂它,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三)传感器与等效焦距 不少人都知道,某些镜头的焦距需要乘以某个数,才是其实际值。如果没弄懂个中玄机,一味地乘来除去,你会始终困惑自己究竟在用什么焦段。 小画幅机专用头的焦距都要进行转换 在胶片时代,只要你使用135器材,便无需考虑传感器尺寸,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以固定的成像圈定义镜头焦距。小幅数字机的诞生打乱了传统用户的焦距概念。比如我擅长用24焦段拍环境人像,使用半幅机后由于成像圈缩小,想拍的元素总在画面之外,因此为了构图我还得往后退几步,极大扰乱了拍摄进程,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数码化普及。
从图例看出,假如镜头焦距相同,拍摄位置不改变,小幅机成像类似全画幅后期裁切的效果,还有点像焦距变长的错觉。
为此,厂家提出了“焦距换算”概念,算法很容易,只需用全画幅边长除以小画幅边长就能得出来了。比如半画幅为36/24=1.5,那么24mm用在半幅上约等于24X1.5=36mm,以此类推,方便了不同画幅的用户重新定义焦距。如果你对如此笼统的算法不买账,我们进一步用数学推导。题外话:别再抱怨数学没用,他能轻易解答很多文字说不清的“糊涂账”。 我们用两台像素相同的机身,一台全画幅一台半画幅,同位置同焦距分别拍摄一条长12mm的铁钉。 接下来进行比例运算:半幅长边为24mm,胶片(全画幅)尺寸长边为36mm,那么铁线和半幅长边比为12/24=1/2,和全幅长边比为12/36=1/3,和 最后1/2除以1/3得出1.5,也就是在实际画面中,半幅下的铁钉比全副的大了一半(50%),类似焦距伸长了1.5倍的视角。因此,“1.5”便是该画幅的转换系数。 (四)弥散圆与虚化 也许是为了产品推广,不少媒体都反复强调“小幅机具有长焦优势”,意思是“我画质虽欠佳,但胜在焦距更长”。传感器越小,焦距转换系数越大,那假如我用一英寸相机接上全画幅镜头,任何焦距都乘以2.7,岂不是不用买长焦了吗?
由于镜头光圈近似圆形,当拍摄事物脱焦时,会呈圆形向四周“化开”,这种现象叫做“弥散圆”。 从图看出,同一种物体聚焦和脱焦的形态区别。
弥散圆的模糊程度和大小直接决定虚化程度 A.直径相近,模糊程度不同的对比; B.模糊程度相同,直径不同的对比。 可以得知,弥散圆直径越大,模糊程度越高,照片的虚化越明显。 当焦距相同,光圈越大虚化越强这已是人人皆知了。然而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用长焦镜头拍人像,即使光圈不大,虚化依然惊人;而广角镜头即使光圈再大,虚化非常有限。 下图分别用100mm F4、135mm F4和24mm F1.6拍摄,虚化差异一览无遗,尤其是135mm的构图,人物比重和光圈都很小,虚化却一点不弱。 100mm F4状态的虚化
135mm F4下的虚化
24mm F1.6的虚化 镜头焦距越长,背景离主体更近,看起来显得更大,转换成弥散圆后虚化效果更明显。 反之焦距越短,背景离主体越远,看起来更小,就算弥散圆非常模糊,从整体视觉上看并不明显。
这也是为何图片尺寸越小,越不容易看出跑焦和手抖。 用不同焦距拍摄油菜花人像,最能说明问题 那么弥散圆和传感器尺寸又有什么关系呢? 以福伦达的25mm F0.95为例,这是一支M43镜头,必须乘以2才是它的等效焦距,也就是等效全画幅50mm。然而巨大的光圈能否带来彪悍的虚化呢?从前面知识得知该头的弥散圆属于25mm,同距离拍摄虚化肯定弱于50mm,由此可见,虚化效果一样要换算。方法并不复杂,只需用光圈值乘以同样的焦距系数,即可得到等效全副头的虚化效果。因此这款镜头的虚化近似全画幅50mm F1.9的效果。 面对智能手机的冲击,各厂家纷纷推出“大光圈”机型挽回传统卡片机的失地,以奥巴XZ5和松下LX7为例,最大光圈分别为1.8和1.4级别,令很多初级“参数党”雀跃不已。 佳能同期推出了G1X,传感器仅小于半画幅,光圈却“仅有”2.8~5.6, “参数党”再次沸腾,“光圈小”、“没诚意”,“倒退”等字眼充满各大评论栏。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一种场面:某人拿着焦距4.8mm的卡片机,嘲笑佳能新发布的11-24“这也叫广角啊?” 不同成像圈,光圈值当然不是一个概念,这回我们会算了,1/1.7传感器的 F1.4虚化乘以4.7后等效于全画幅的F6.7; G1X的2.8则等效于F5.0,不明就里的朋友别再闹笑话了。 小画幅机身即使焦距等效于全画幅,虚化和透视并不一致,最初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还是那句老话:获得世人瞩目的摄影作品,在于其内容,而不是作者用了什么高端机。 不少摄友不是在钻研技法,而是热衷器材评测,能把没用过的镜头品论个底朝天的人不在少数。 光线面前万“机”平等,光影正确,才能让你的器材火力全开。没人逼我们一定要拍出世纪大作,但只有尊重光线,把控光影,才能拍出合格的作品。
到此,CA人像小讲堂的“热身”课程已经结束。希望朋友们反复多读,尽量解决自己遇到的所有疑惑。下一堂课开始讲解拍人像的各种技法,敬请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