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现代网络自制节目的“后式”风格

 树懒了 2016-04-19
【摘 要】大数据时代下的传播语境为网络自制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顺应时代的发展爱奇艺推出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针对它的“后式”风格将从流行文化的快感产生,“混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以及“闹戏噱头”等方面分析它的制作风格。
中国论文网 http://www./9/view-6992296.htm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 网络自制节目 混搭 闹戏噱头
  【中图分类号】G22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31-01
  《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网络说话类真人秀节目,由马东主持,高晓松和蔡康永担任团长,目的是寻找华人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此节目一经播出引起了网友们的热情追捧,从而又掀起了网络自制节目的高潮。从搜狐的自制剧《?潘磕惺俊返桨?奇艺的《灵魂摆渡》,从优酷的自制节目《老友记》再到如今的真人秀节目《奇葩说》,网络自制节目或影视作品已经占领了受众的主要接收范围。在吸引大众眼球的同时,它们所谓的“恶搞”和“无厘头”也引起了我们对网络自制节目在后现代大潮中的思考。
  一、流行文化的快感产生
  后现代主义被视为宏大叙事与普遍真理的掘墓者,必将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后现代主义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所谓’的‘松弛懈怠’的文化,而这种流行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有创造力的,在各种抗争之中,流行文化是进步的,是人民的产物。”[1]《奇葩说》作为一个大众流行文化的符号是在现实结构的快感中产生的,它以“奇葩”这个词和社会上一群拥有怪异想法的人,开创了以“奇葩”命名的节目,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能说会道”的一些“会说话的人”。他们中有同性恋者,有某教育机构很有名的老师,还有非常出色的辩论者们.......这些与社会本来背道而驰的符号,反而随着大众文化的传播发展为流行的后现代文化的一种符码。
  费斯克认为,观众是主动的,大众除了有顺应意识形态的快感之外,他们还有通过自己的意义生产过程实现对意识形态的逃避和抵抗的快感。在流行文化的快感产生中产生了各种符码,其中名人符码又称为“明星”、“名流”,就是“流行人物”,很多领域都可以产生名人,出自主持界的马东,出自文艺界的高晓松,以及出自鬼马创作领域的蔡康永,这些都是以名人的形态出现的符码,都能够引起解码者的快感体验。正是三位的名人号召力以及他们不同风格的搭配使得观众带着好奇心点开《奇葩说》观赏他们如何相互擦出火花。同时制作者们洞察到了当代网络受众的快感需求,选择了经常活跃在电视节目中的三位作为节目的操控者。在这是个杂糅的社会,观众的需求使得制作者们必须作出一些出其不意,题材新颖的节目满足大众的需要。
  二、“混搭”的后现代艺术手法
  后现代艺术在形态上呈现的最显著的特征是,非小众性、反形式化;在艺术手法上的最显著特征是多元拼接和去媒材性;在题材主题上的显著特征是颠倒传统和结构现状。“混搭是后现代艺术的基本手法,包括:常规影视语言的解构和反用,影视片种规定的复制与展现,影视媒体用途的取消与新用。与波普提出的现状主义艺术的拼贴原则不同,后现代艺术的原则是“混搭”――各种风格和手段、手法的混搭”。《奇葩说》从一开始定位就是一个在后现代大背景下的一大波奇葩的“拼杀”和三位团长的混搭调侃,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可以说一些无法登大雅之堂的话,前提是你的内容是要支持你的观点的。与《超级演说家》传播正能量、选手们的得体大方不同,《奇葩说》允许你的观点不符合常人的,允许你的穿着打扮非主流。
  马东、高晓松、蔡康永三人的搭配本身就是符合后现代文化的“混搭”,一位是亦庄亦谐的马东,一位是率性不羁的高晓松,另一位是淡定儒雅的蔡康永,三个风格迥异的人在一起本身就是就是一个看点。而三人在宣传初期就以颇具特色的苏格兰短裙配丝袜的形象示人,三人分别扮演议长大人和各自带队的团长,作为议长大人的马东不是手持庄严的法官棒而是选择具有佛家文化的木鱼,似乎象征着这个“严肃的辩论”如有不合社会主义核心伦理的他要行使自己的“警钟”作用。三人在节目开头是以一段《数码宝贝》中火箭兵团的对白出场“既然你诚心诚意的发问了,我们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为了防止世界破坏,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贯穿爱与真实的邪恶.......”被改为”为了撕去人性虚伪的面具,为了颠覆既有观念的枷锁,贯彻爱与真实的终极信仰,是的,我们就是传说中的马―晓―康。”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混仿’的文化,它不过是一种中立的实践,既无讽刺之意,更无诱人发笑之功。”节目会刻意让身为前《挑战主持人》的马东在淘汰选手的时候说出《挑战主持人》时经常所说的话:“你也许不服,也许委屈,但是你被淘汰了。”因此后现代文化并非是一种质朴的原创性文化,而是一种引用的文化。《奇葩说》定位和内容上本身是自创的,它只是按照”戏仿“的方式将其他作品中经典的桥段运用到自己合适的节目中。
  三、“闹戏噱头”的无厘头娱乐
  “闹戏噱头”是一种无厘头想象的娱乐游戏,也是后现代影视作品重要的手法之一。它是波普风格的延展,在后现代的作品中,它又是闹剧,滑稽,黑色幽默和反逻辑行为的混杂,其极致性的处置就是所谓的”无厘头”。
  《奇葩说》中的选手们各个性格着装各异,比如说肖骁,花希和姜思达,他们是后现代“混搭”的典范,他们身姿妩媚,动作妖娆,语音阴柔,是典型的“娘”的代表,他们以独特的身份参与这个辩论节目本身就是节目追求“闹戏噱头”的大看点,更何况有时候他们与别人争论的观点背道而驰,或许他们就是节目所要找寻的“奇葩们”。节目每期都以不同的片头引出本期节目的看点,他们有时会用《大话西游》的“七彩云霞”片段开场;有时候是以好莱坞经典大片配上非主流的地方方言;甚至有时候把三位主持人和选手们搞成植物大战僵尸的场景......这些无厘头的后现代画面拼接和“戏仿”改变了关注的方式,不再像符号学家那样只对个别对象凝神细查,而是要求代之以一种多样的破碎的断续的观看。
  《奇葩说》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的推广和播出不是在电视媒体上而是选择网络媒体,节目每期制作的主题不是剩男剩女们的婚姻问题就是份子钱该不该被取消之类的社会话题性极强的选题,有人说它就是典型的后现代文化,是种俗文化的体现,但是这种流行的文化快感是不能被打破的,因为这些俗套正是文本快感的主要来源,也正是当下网络自制节目能生存与后现代文化的浪潮中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章浩.流行文化的快感生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