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洱茶三大茶区之“西双版纳”茶区(勐腊县)

 f4956 2016-04-20



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千亩(十二,傣语读为“西双”,“版纳”,意为“千亩”,即一个征收赋役的行政单位)。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多个村寨之中。版纳茶区是普洱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辖2县1市,即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厂”就诞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时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腊县(只有其中的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上述的14大古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的勐海县占7个,以东的勐腊县占5个,景洪市有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江东。古茶树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数在200-500年之间。据记载,西双版纳茶叶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


勐腊茶区


勐腊”系傣语,“勐”意为平坝或地区,“腊”意为“茶”,“茶水”即“献茶水之地”。传说释迦牟尼巡游到此时,人们献很多茶水,喝不完的倒在河里,此河名“南腊”,即“茶水河”,“勐腊”因以得名。


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司将其辖区划分为十二版纳,勐腊县境内勐腊、勐伴为一版纳,勐捧、勐润、勐满为一版纳,整董、倚邦、易武为一版纳。




易武茶山之    “七村八寨”


易武人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化习俗,以及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特色茶品,以“七村八寨”最具代表。

 

七村是指:麻黑村、落水洞村、高山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张家湾村。

 

八寨是指:刮风寨、弯弓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倮德寨、大寨、曼撒寨、新寨。每年“易武斗茶会”中,当地七村八寨的好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七村之一    “麻黑村”


易武乡麻黑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易武乡东北边,距离麻黑村委会23公里,距离易武乡32公里。海拔1,203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


麻黑是易武著名茶山之一,易武几大山头出产的茶料历来受到普洱茶迷的青睐,而“麻黑”(茶友中有又麻又黑之说)又是易武茶中最具韵味的茶,相比易武正山几大产区的茶来说,不论从品质还是产量来说“麻黑”都是不可多得的茶品。


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汤糯、柔、清、雅,花果香.早春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


麻黑茶的特点,最出名的是焦糖香(也有人说是蜜兰香),麻黑黑古树普洱茶香气更多倾向于焦糖香。如果有很多茶,确实在口感上比较难区分的话,那么,麻黑茶,绝对是最好区分的茶。焦糖香加上甜度,低涩度,绵长,回甘持久,这些构成了麻黑茶的总体印象。


七村之二    “落水洞村”




易武落水洞位于易武乡东北边,落水洞村隶属于易武乡麻黑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麻黑村委会4公里,面积2.79平方公里,海拔1287米,年平均气温17℃,古树参天。


落水洞原来叫曼落,现在叫落水洞是因为寨子中有个很大的洞,直接连接到易武边缘的某条河流,因为地势差的原因就算是常年下雨也不会满出来。山寨位于易武乡东北边,距离麻黑约四五公里,其村寨周围几棵数百年的古茶树让这里名声大噪。

 

落水洞茶属于矮化的古树茶,植被较茂密,有很多的生态茶园和大树茶纵向生长。叶呈典型的条索状,汤糯、柔、清、雅,花果香,属于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的茶品。


七村之三    “高山村”




高山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易武乡,是易武茶代表产区之一,一个纯彝族村,生态环境保持的相当好,距离易武乡9公里,与曼秀村相邻。


因居高山顶峰,所以取名为高山寨。这里有自己的小气候环境,海拔1200多米,年均温17.5℃,四季云雾缭绕,植被丰富而茂盛,生态保存完整。茶树与各种大树、花草共生。


近几年高山村的名声逐渐壮大,进村收原料的茶商很多,高山村当地彝族的制茶工艺在这几年有非常大的提升,加上优质的原料,高山村的古树茶产品火热度在未来几年应会持续上涨。


高山村古树茶特点:当地茶农制作的古树茶条索非常漂亮紧结,完整度好,汤色金黄透亮、密香浓郁持久、滋味悠长、回甘持久、空杯留香,香气极为出色,余韵悠长。


七村之四    “曼秀村”




曼秀村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乡麻黑村下辖的自然村,属于山区。距离麻黑6公里,距离易武3公里,位于易武乡东北边,面积1.44平方公里,海拔1,311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95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


曼秀村是一个纯汉族村,到麻黑和刮风寨必须经过曼秀村,曼秀村种茶和做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以前村子里也建有庙宇,后来拆除了,现在旧址已经改为村民的活动室。

      

曼秀村的茶是非常典型的易武风格,当地茶农手工制的茶条索黑亮,松紧适度,灰褐色显毫,茶汤金黄,香气高扬,水路细腻,软而不弱,回甘生津持久绵润,蜜香甘冽,品后喉咙极为舒畅。     


七村之五    “三合社”




三合社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乡易武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易武乡南边,距离村委会7公里,距离易武乡7公里。面积3.43平方公里,海拔1,058米,年平均气温17.50℃,年降水量1,8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


三合社村古茶园与麻黑古茶园隔河相望,三合社村是纯彝族村,种茶历史悠久,三合社村古茶园最大的特点是生态保护极好,茶园和森林古树混生,环境非常原始。其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条索呈现墨绿色,茶汤金黄透亮,色泽较深邃,香气高亢,蜜香劲扬,回甘生津迅猛明快,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


七村之六    “易比”




易比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易武村委会,傣语地名,易:女性;比:胖;易比:胖女人村。传说建村时有一胖大村妇,餐食斗米,力能举牛,故得名。该村面积2.41平方公里,海拔1,225米,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1,800毫米,农民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易比村种茶做茶的历史很长,清朝老字号“安乐号”就出自易比村,而且清朝光绪年间李开基大人就是带着这里所产的茶进宫面圣,光绪帝品茶后龙心大悦,才得赐“瑞贡天朝”的牌匾,易武从此殊荣加身,得万千仰慕,有茶友会有疑问,觉得瑞贡天朝不是车顺号吗?和安乐号什么关系?实际上当时所赐瑞贡天朝牌匾不止一块,故事曲折,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茶友可自行百度进行了解。


易比村的茶主要特点:汤色金黄明亮,甘醇顺滑带冰糖香,滋味纯正,茶气足,回甘生津好,杯底有浓郁蜜香,香气持久,耐泡度高。


七村之七    “张家湾”




曼腊乡曼腊村委会张家湾村,海拔1380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芽叶肥状,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张家湾这个名字出现更多的是在普洱茶史籍典故中,张家湾位置很特别,在抗日战争以前,茶山上贩茶贸易往来还算正常的时候,六大茶山北部所有茶商去越南莱州都要经过张家湾这个小寨子,张家湾在当时是马帮歇晌修整的驿站,这也是张家湾在众多易武村寨中成名非常早而且名气不小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当然就是张家湾的茶,张家湾的茶是纯正的易武味,外形匀整显毫,色泽银白,冲泡后汤色金黄,滋味饱满细腻,润泽甘淳,香气极其高扬,蜜香浓郁柔和,品后有小家碧玉之感。




八寨之一    “刮风寨”


刮风寨,属于易武山区。距离麻黑村委会23公里,距离镇32公里, 面积2.74平方公里,海拔1203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


刮风寨村居住着175户800多名瑶族群众和很少部分的苗族。与老挝相邻,靠近14号界碑.徒步去界碑单边45分钟,3-4公里左右。刮风寨古树分布在约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其中大部份没有矮化,都是在国有林中间。每3-4户茶农家占据一片古树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刮风寨的茶树创造了最适宜生长的条件。




在原始森林中的茶树由于被其他杂木遮挡,受到的日照少,属于阳光漫射,这样的茶叶生长速度较为缓慢,茶树生长分散,基于这些客观的条件因素,这里的茶叶品质是非常的好,口感厚实承重,具有强烈的山野气息,苦涩味却较低,回甘迅速,绵柔的后劲更是将‘易武为后’这一说词表现的淋漓尽致。


易武茶香扬水柔,而刮风寨更以阴柔见长。细细品啜着,甜醇中含着天然浓郁的蜜香,柔滑细腻中藏着强劲却内敛的茶气,苦涩也含蓄着。 喉韵绵延悠长,沁心入腹,使人有安稳、充实、舒顺的满足感。外行喝回甘,内行喝山韵。刮风寨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入口,就能让你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粗犷与博大,和丝丝的滑润细腻。满身轻利,神清智明。所谓好茶,一片足矣;一泡耐人寻味,再喝念念不忘;尝之在口,赏之在心;过目而不忘也!


八寨之二    “弯弓”(丁家寨——瑶)




从麻黑往上,山路非常难走,有两条小路,一条通往刮风寨,一条通往丁家寨,丁家寨生态环境非常好,地理位置偏僻,丁家寨寨子周围茶树是很少的,这几年基本都改种橡胶了,但丁家寨的茶园那是大名鼎鼎——弯弓,我们平时说的丁家寨的茶其实就是弯弓茶,弯弓是茶园名字,丁家寨是寨子名,丁家寨这几年基本成了一个茶叶集散中心,弯弓茶园和茶王树茶园以及白茶园离得很近,这三个茶园都是易武茶区顶级的古茶园,每年收茶的茶商都会集中在丁家寨收这几个地方的茶。


易武弯弓茶汤香甜可口,甜度很高很纯,入口留存度很高,茶汤质感很好。至柔至美的好茶,汤色清而亮,香柔水甜,沁人心脾,回甘强烈。是弯弓古树茶以其独特的茶质及特殊的香气独自成韵。易武弯弓大寨原始森林的古茶树,带有独特原始的森林气息,此茶因为树龄极大,还体现出看一种不可替代的醇和度,这种醇无比舒爽,堪称易武茶中的极品。


八寨之三    “丁家寨——汉”




汉族和瑶族寨子一样,丁家寨汉族寨也有自己的茶园——香椿林和一扇磨(文后另有介绍),香椿林茶友不太熟悉,一扇磨这几年倒是名声在外,这两个古茶园片区是古六大茶山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古树茶片区之一。


一扇磨的茶具有非常明显的易武特色,香扬水柔,种茶历史悠久,往往这样的寨子在做茶方面都有比较出众的地方,历史是最能大浪淘沙的,只有经得住时光传承考验之后留下来的,才是精髓。


一扇磨的古茶园非常偏僻,从村子到茶园要骑摩托车走山路,摩托车是茶农家里必备的交通工具,从寨子到古茶园要三四个小时,翻两座山,后半段路摩托车进不去,必须步行,山路蜿蜒崎岖,可见茶之来之不易。


香椿林产茶量非常小,知道的人比较少,茶的品质和一扇磨相差不多,就不细表了。


八寨之四、五   “新寨”和“旧庙寨




新寨:易武最古老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他们自称“本族”。每年春茶开采前,在祭师的带领下还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新寨少数民族的祖先是最早发现并种植普洱茶的“濮人”,他们对茶叶的态度始终保持着尊重敬畏。该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茶叶多采自古茶山、古茶园,茶叶条索匀整、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茶气足、回甘、生津。


旧庙寨:旧庙寨与新寨是同一种民族,两村相距3公里,相同的茶文化,相邻的茶园,相同的制作工艺,不同的是制茶人的心情和技术。新寨当地茶农纯手工杀青制作的茶,口感非常不错,茶叶条索匀整、汤色橙黄、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回甘好、生津快、叶底色泽黄绿。


新寨茶有个小小的缺点,香气不是特别显,但并不是没有,只是没有易武其它茶区那么高扬,它的香气是下沉的,杯底香不是特别明显,茶汤的甜度非常高,饱满丰润。


旧庙寨的茶和新寨极为相似,几乎分辨不出差别,但近几年普洱茶行情水涨船高,要想买到真正的旧庙茶,还得亲自去当地品尝。


八寨之六   “倮德寨




倮德寨是距离易武乡政府最远的一个村委会,地理位置非常偏僻,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倮德寨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现在知道倮德寨的茶友不多,但倮德寨的历史却是十分辉煌的。


在咸丰年以前,倮德老寨的茶园东连曼乃,西接象明的曼拱,这一带茶园均由倮德土司管辖,倮德土司和整董土司、倚邦土司都是亲戚,有联姻关系,倮德土司势力很强,土司府盖得十分宏大,在当时来说,倮德寨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后来因为连年战火动荡不安,倚邦作为当时的茶叶集散中心又经历的几场大火,这一带茶山逐渐没落,这对倮德寨来说,也算一种变相的保护,这里的古茶园至今保存的非常完整。


倮德的茶外形非常漂亮,这得益于当地茶农精湛的制茶技艺,香气滋味比普通的生普明显是要更优质,可与易武几个比较著名的寨子相比,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回甘生津极好,以蜜香为主,缺点是汤水略薄。


八寨之七  “大寨




大寨是一个被茶园包围着的寨子,大寨历史也很辉煌,在道光年间建过关帝庙,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重建,现在庙宇已毁,但大庙的基台还很完整。基台建得非常紧实,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一点石灰,但却镶嵌得异常精密,如此精致绝奇的建筑实在少见,可见当时这个地方的繁华富有,光绪初年时,大寨还有二百多户人家,史料记载,当时在春茶采摘季节,每天杀三头猪都不够采茶人吃,可见当时大寨之繁华,并且当时大寨还存有七八家茶号,后来一样毁于茶山动荡间的战火。


大寨的茶芽毫显露肥壮,条索松紧适度,色泽乌润,汤色淡黄明亮,滋味甘醇,香气高显,叶底肥嫩完整柔软,整体协调性非常好,层次感极其丰富。


八寨之八  “曼撒寨




曼撒是普洱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从丁家寨的弯弓茶园向西走一个多小时翻过一座山头就是曼撒老寨,曼撒位于一个山脊上,地形特殊,隔山头望去,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伏在山脊上,海拔非常高,视野开阔,是个观景的好地方,站在曼撒老寨,可以看到蛮砖、莽枝、倚邦、易武几个茶山。


漫洒在乾隆年间1789年建起了石屏会馆,占地10多亩。盖得气势宏伟,有大殿、配殿、厢房、厅堂,在会馆内有一口大钟,有人肩高,敲一下十里之外都可以听见,当时的繁华热闹在众多茶山中堪称第一。


清朝乾隆年间是曼撒茶山最繁华的时期,史料记载,这个时候的曼撒茶山年产茶达万担以上,曼撒老街有三百多户人家,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数字,曼撒村是古茶山的中心地带,南起茶王树寨,西至曼撒寨,北到曼乃寨,东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茶叶年产量曾经达到70多吨。据史载和口传,茶王树寨原有一棵茶王树,老树直径为1.2米,树龄千年以上。1918年前,这株茶王树一次可采鲜叶100多公斤。1926年,茶王树主干枯死,后从树桩根部萌发出3枝新枝,新枝直径分别为36、43、26厘米,清朝前期是曼撒茶山最辉煌的时期,它是当时易武片区的茶叶集散中心。


曼撒的没落从大火开始,同治十三年(1874年),繁华的曼撒老街遭遇了第一次大火,光绪十三年(1887年),曼撒遭遇第二次大火,繁荣的小镇接二连三遭遇打击,终于濒临毁灭,而之后接踵而来的第三次大火终于彻底伤透了曼撒人的心,仅剩的几户人家也迁离曼撒老街,曼撒成了荒城,前后遭遇三次无情的大火,这在普洱茶史上唯有曼撒老街,而就在此时,离曼撒20公里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成为了新的茶叶集散中心,曼撒从此没落。


曼撒茶是真正的纯粹的易武味道,因为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重的沧桑感,总是给人一种丰富饱满的滋味,曼撒茶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中最具特色,品饮时舌面和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韵长,甘韵可扩展至两颊,味道较易武其它茶区稍苦,但在苦的同时能保持高扬的甜味,非常具有特色。


曼松




曼松原属倚邦区第一乡辖区内,历史上,有曼松老寨,居住着香唐族,善种茶,由于曼松茶的品质好,被列为贡茶,“年解贡茶100担”,曾因贡茶而名,声誉远播,不仅给当时的倚邦区带来了荣耀,而且促进了当地的茶叶产销,曼松新寨,曼松河(海拔870米),登曼松山顶叫“王子山”。“王子山”因历史上住着一个朱姓的王子而得名。


曼松茶因种种原因,如今已经很少了,只是在王子旧居周围,稀疏生长十多棵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往昔的兴旺氛围已成历史,剩下的王子旧址,也仅存很少的一排奠基石台,其地理位置是:北纬22°,8东经101°,海拔高度为1375米,每年曼松贡茶产量极为稀少,根据当地老百姓说年产不过10来公斤在普洱中是顶级精品。


曼松贡茶最大的特点是甜润,喝的时候口里很甜,喉头很甜,象喝蜂蜜水,茶气很足又暖,只要喝一点点,身体就会发热,是其它茶山远远比不上的,真正的皇家的味道出来的。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以后为土把总)负责采办,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茶。


同庆河




同庆河的茶树散生而不聚集,应该是早期人种植的栽培型大树茶,这个时间应该远比石屏人或易武汉寨种茶的时间还早,由茶树的平均年龄就可以得知。至于为什么是散生的状态,还是由于早期的人事聚散,有许多原本的聚落因为某种原因而消散,部落迁徒,原本种植的茶树在自然选择下在树林中散生,形成自然杂生林的特有现象。


同庆河茶树学名为同庆河大茶树,茶树分枝密,叶均水平着生,分枝级数较多,最多达到四级。叶形多为长椭圆形,但也有柳叶形或者是长椭圆形,叶长叶宽脉对多样,一般来说茶叶的色泽为绿或深绿色。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同庆河的茶不发三月,主要是以四月十五日为主。现在很多傜寨的茶都有这种现象,再加上气候异常造成茶树生长周期混乱,此发彼不发的情况常常发生,齐发齐长的情况在杂生林里面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是同庆河的特色。但摘采次数减少,茶气必然提升,这也是最大的好处。


同庆河茶样,一把茶叶的重量几乎是落水洞的两倍,茶气强劲,味苦且喉韵深,宛如烈酒一般,做出来的毛茶由于胶质多,带有特殊的野味,如果说普洱追求的一种“无味之味”,那么同庆河十分值得一试。



傜区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元素,除了生态较好以外,它的开发时间较晚,再加上林象与植被的情况较佳,日照系数较为合理,再加上生长的速率较慢,一般傜区的茶叶均比汉寨的茶在口感上要重许多。

 

一般来说傜寨的茶均带有一种傜味,所谓的傜味就是傜族人做茶时候比一般汉寨的人较不成熟,无论是在静置的时候,或者是在杀青毛茶出水火侯的掌控,及抛条的做法,均无法与汉寨相比拟。


薄荷糖




薄荷塘坐落易武古在树茶区,海拔 1800 左右,是原始森林的一个小寨子。山路崎岖惊险,比刮风寨的茶王树茶区还要险。前行的路都是瑶族兄弟自己砍伐挖掘出来的小路,严格来说不能算路,没有交通工具可以上的去,只能步行,因此凸显其珍贵。


薄荷塘茶区生态坏境非常原始,山峦叠嶂,溪涧填壑。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名贵木材。附近还有一条山泉,源源不断抚育着这片茶区。


很久以前这里是一个很大的茶园种植地,这片茶地现存 4 棵大的茶树,听老人介绍,薄荷塘是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来深山中种植草果发现了这片茶园,名字由来是这里有一片自然留存的薄荷,故名薄荷塘。老人说当时有许许多多茶树都在原始杂树丛中,那时没人要茶叶 ,所以就砍了很多大茶树去盖窝棚,真的是太可惜了。




薄荷塘的茶区不大,树龄极老,只是参差不齐,东一棵西一棵大部分都是 5-8 米老树。其中有棵最大的我们经过测量已经超过 12 米高,这是易武茶区难得一见的古茶树。


薄荷塘古树茶,干茶墨绿长梗,条索肥厚,厚实。 汤色浓艳金黄,入口醇润,清冽欲醉,水路细腻,口感清新,香甜滑润,汤感绵厚,内劲野性十足,苦涩是极微,带有一丝丝薄荷之凉,是一款非常内敛非常极端的易武茶。


 一扇磨



  

从易武乡到一扇磨有四十多公里路程,但山高林密,地广人稀,海拔1200m-1700m左右,造就了神秘的一扇磨古茶山独特的山野气韵。途中经过的村寨并不多,却是易武乃至西双版纳风情和经济水平的缩影。


第一个是瑶族村落——帕洒河,以橡胶种植为主,从民居看,村民生活水平一般;第二个是杨家寨,有古茶树但数量不多,村民生活相对富裕;第三个是个典型的傣族树落——杨石河,以种植香蕉为主,村民生活较帕洒河富裕;第四个寨子是著名茶区帕西河(潜力茶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一扇磨是其管辖区域,村民富裕,年收入少的家庭也在二十万左右,多的则达五六十万,甚至近百万。




一扇磨古茶园是完整连成片的,在众多茶山中比较少见,但茶园面积不大,产量自然不算大,古茶园在原始森林中自成一片,一扇磨的古茶树长得不算非常高大,树龄却动辄以百年计算,所以说计算古茶树的树龄如果按照树型高大与否判定是不合理的。


一扇磨的特点:汤色黄亮透明,花蜜香高扬清爽,优雅,入口轻柔,糯感十足,丰富的层次感在易武山各山头当中比较有个性,回甘快,生津,杯底香,留存度不错,汤水给人感受很清冽,一点也不觉得会单薄,只是浓强度不是特别强烈,很柔美的感受,水甜,耐泡度也不错。叶底仍然是不像头春那样粗壮肥厚,但也都是呈现墨绿色,条索也不算短条,还是有不错的厚重感。

 


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有一种说法是说诸葛亮当年来六大茶山时,在此埋下了一块铁砖,于是这里就称作埋砖,后又演绎为蛮砖。还有一种说话是蛮砖茶山的曼庄在史书中称为蛮砖,因此得名。在如今的地图上,蛮砖写作“曼庄”。它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于象明乡原蛮砖村公所及曼林村公所辖区,包括今八总寨、蛮砖、新曼拱、小曼竜、么连寨、曼林、开南寨、高山、瓦竜、洪水河、蛮迁、落水洞、回族千家寨及火绳林、古仓等。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多数约1100米至1300米之间。


曼林寨是蛮砖茶山茶园最多的寨,曼庄村是蛮砖茶山的中心大寨和人口最多的村。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在清代已有较高评价,《本草纲目拾遗》和《滇海虞衡志》中都提到六大茶山的茶“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据《普洱府志》“物产”部分“以山首数蛮砖”的记载,它在清道光年间为“古六大茶山”之首,而且其所产茶的先天茶质优良。早在明代中期,其茶林面积就约达6平方千米。从明末至清代道光年间,其管理完好的最大茶林面积约达26平方千米,约合四万亩。按古式茶园一般产量,年产干茶上万担。它范围至今位于瓦竜地界的瓦桥河边有棵曾被砍伐过,新发的枝干已菜碗粗,根盘直径约达五十三厘米的大茶树。


相较于其他古六大茶山,茶箐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香气较沉,不如曼撒易武香扬。口感清甜甘润,带冰糖香,饱满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较沉,不若易武香扬而质厚过之。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于象明乡原安乐村委会辖区,包括石梁子和今基诺乡的曼雅江东北巴武(曼武)、莽哇、莽通等寨。它西与攸乐茶山隔江相望,东北连革登茶山,海拔多数约970米至1400米之间。


其茶林有大叶茶、中叶茶和小叶茶等,全山最兴旺时,总人口曾达万余人。清雍正十年以前它为土千户刀兴国的领地。雍正六年,江西商人引起“麻布朋事件”,烧毁莽枝、革登几大片茶林。由此引起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也施行“改土归流”,才设“普洱府”并下设攸乐同知和思茅通判等。所以才有“先有莽枝茶山,后有普洱府”之说。




石梁子孔明山西南坡脚的观音庙初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光绪三十二年”,它证明早在明万历年间,附近的山寨就很兴旺了。而从该庙的重修年代看,石梁子修该庙的山寨衰败时间稍晚,从部分古墓所记年代看,估计衰败于民国初年的那场病灾。


有必要指出的是:参加1957年“古六大茶山”考察的某些前辈所谓“莽枝大寨距革登仅十五市里,周围地区不大”之说,应是两寨间的直线距离,这并不等于茶山长度范围。因为革登山和莽枝山是以几乎绕成大半个圆圈的环状山脉连接的。更何况革登茶山的东端点远远超出革登大寨东边;莽枝茶山的西端点也远远超出莽枝大寨的西边每山的长都是近二十千米。


莽枝古树茶的特点:汤色深邃浓郁,新茶即显现出金黄汤色,入口苦涩重,但化的非常快,滋味猛烈,茶气强,回甘生津迅猛,香气清新怡人。


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位于象明乡安乐村委会辖区的原新发村公所辖区。它西南连莽枝茶山而偏往莽枝茶山的东北方向,其西北部濒临曼雅江江边,东接倚邦茶山,南部邻蛮砖茶山。其范围大约160平方千米,海拔多数约1080米至1500米之间。


古树产地在值蚌、新发。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革登茶山中有小叶茶,多数是中叶和大叶茶。在清代的任何史料中,都再也察不出革登茶山在清代期间还开劈新茶园的丝毫迹象。自从石板古道废弃以后,虽遗留下约0.4平方千米古代乔木茶林,但近百年来由于交通闭塞,茶业一直未能复苏。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管理遗留在荒山野林中的古茶林,并增种部分乔木茶林。但革登的茶偏偏有种独特魅人的山野花韵,所以粉丝规模也不小。


革登茶口感:革登古茶园是大小叶种混生,口感有非常独特强烈的山野花韵,苦涩比较弱,回甘生津非常好,明快鲜爽,花香馥郁,汤质顺滑细腻。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位于今象明乡倚邦村委会辖区。它西接革登茶山,北伸补远。东南邻蛮砖茶山,东边靠磨者河干流而与易武(即漫撒)茶山隔河相望;其北面是“古六大茶山”的最北端,海拔为1000米至1950米之间,多数在1200至此1400米之间。


清代《普洱府志》的上述记载,它为第二大茶山。而按《思茅厅采访》中“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的记载,它为“古六大茶山”之首。它包括曼拱山、曼松山、倚邦正山、嶍(习)崆山和架布山五座小山,其茶林中既有大叶茶,也有小叶茶。其中,嶍崆山和架布山的茶林多为大叶茶,其茶山范围广阔而茶林又集中,都是分量很重的两山, 因而它俩都曾与易武一起,各被单独误列为“古六大茶山”之一,而且两寨都是在多部史书的记载中被排列在易武等众山之前的数百户大寨。仅仅一个道光年间的约二百多户的架布老寨,就相当于最繁荣的清光绪中期至民国阶段的易武街。


倚邦为茶贸中心时,倚邦商人不仅收购和加工倚邦本山的茶,而且还收购、加工其它五山的茶,为区别倚邦本山茶和另外五山的茶,对前者有“倚邦正山茶”之称;漫撒(即易武)山于乾隆三十年最先列为“贡茶”者,是帕扎河岸范围的茶。以此为起源,易武为茶贸中心时,同样以上述理由,针对漫撒(易武)茶山上土生土长的茶叶,也有“易武正山茶”之称,有别于外地茶。




倚邦茶山的曼拱分上寨和下寨。上寨位于乌沙河西北的“山神庙”附近,这“山神庙”即为曼拱上寨庙宇;曼拱下寨就是今曼拱老街。


曼拱上寨西南约五千米的古寨址被称为“野茶园”或“小茶园”,称其为“野茶园”,是因为它附近曾残剩有几片零散的野生型古茶树林而得名;称其为“小茶园”,是因为那里的野茶树是树身较小的“小叶茶”而得名,不可将其意误解为“面积小的茶园”。


清雍正七年至乾隆元年和光绪年以后期间倚邦土司所管的“五大茶山”、以及单独的倚邦茶山所包含的曼拱山、曼松山、倚邦本山、嶍崆山和架布山五座小山,这三个内容连系起来,就可看出:某些人所谓“五大茶山”为曼松山、曼拱山、蛮砖山、易武山、牛滚塘半山、曼腊半山”之说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五大茶山”是指清雍正七年至乾隆元年期间和光绪后期起以后,“古六大茶山”中的攸乐茶山被划出倚邦土司辖区期间,倚邦土司所统管的莽枝、革登、倚邦、蛮砖和漫撒五大茶山。而所谓“牛滚塘半山、曼腊半山”那是清政府在茶园面积及茶产量随世事变幻而变化的过程中,为了按各时期的茶林面积及其茶产量的多少,合理分配“贡茶”的需要所划分的茶林单位,它与“贡茶”还未出现时的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及《滇云历年志》等早期众多史籍中所载的几大“茶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而其中的“曼松山、曼拱山”又是“古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内的曼拱山、曼松山、倚邦本山、嶍崆山和架布山等五座小茶山中的两小山。他把这三者混为一谈,是鱼目混珠。




同时,有人所谓“攸乐山(孔明山)”之认定也是错误的。实际上,“孔明山”在今勐腊县象明乡境内的莽枝山,而攸乐山则就是今景洪市的基诺乡。两者之间还隔着一条曼丫江。即使是今基诺乡境内的“小孔明山”,在古代也属象明莽枝茶山。而“孔明山在勐海南糯山”的认定就更荒谬了。孔明山距勐海南糯山连直线距离都达到百来千米。


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古茶树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倚邦的小叶种茶有说法是明末清初由四川人带来的,但在攸乐古茶园和景迈古茶园中也有一定量的小叶种存在,因此不排除是当地大叶种变异的可能。




倚邦是小叶种为主,芽头较小,条索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韵好,杯底留香。


古有“喝蛮砖,看倚邦”,倚邦茶为什么好看?因为放少许倚邦茶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实属茶中的奇品。


想了解更多的 关于“倚邦”的资料,推荐 “倚邦茶土三百年”这本书供各位参考。


下一期:普洱茶三大茶区之“西双版纳”茶区(景洪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