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衡简介 名人传记 张衡传

 陋室书屋2 2016-04-20

 张衡(公元 78 年—139 年) ,字平之,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因晚年曾当过三年河间相,前人又称他为河间相。张衡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文化巨人,他为天文学、 地震学、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大科学家。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写了不少诗和赋,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更令人钦佩的是,他还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纪念他,1956 年政府拨款重修了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在张衡墓前树立了一块石碑, 上面有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万视千龄,令人景仰。
  张衡,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 78 年)诞生在河南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南阳县城北五十里)。
  张衡小时候,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很会写文章,得到了乡邻的赞许。因先人去世较早,失去了靠祖荫入仕的条件,张衡只有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的家境。所以他刻苦学习,锲而不舍, “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
  张衡的学习方法和所走的道路与众不同,独具特点。张衡年轻时,游学盛行。仕宦人家的子弟六七岁便开始入学,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后,就出外投奔名师进一步攻读。而张衡到了十六七岁时,才告别了家人,只身出外游学。当时洛阳是政治、 经济、 文化的中心,急于仕进的读书人,都愿意到那里学习。在洛阳经郡太守的推荐成为博士子弟以后,才能进太学受业。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仕子在那里学习一年后,通过太学官的考试便可被任命为小官。以张衡的才学和其祖父的功德而论,他当可被推荐为博士子弟,但张衡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固此并未直接去洛阳,而去三辅地区考察了三年。
  张衡在三辅地区考察期间,走遍了广阔的渭河平原、 登览太华、 终南山等名山的风景,考察了当地的民情风俗,特别是长安的宫廷建筑,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观察得更为仔细。通过游览,张衡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游完三辅后,经过灞桥,于永元七年(公元 95 年)来到骊山。在骊山停留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温泉赋》,这是他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学作品。张衡在两三年的考察旅途中提笔作赋,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以锻炼自己的文思,提高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张衡常说: “一物不知,实以为耻。 ” 他来到洛阳以后,因未经过县、 郡政府之推荐,不能进太学学习。张衡抓紧分秒光阴到处拜遏名师。[名人故事]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名人传记
  张衡在洛阳的五六年修业期间,博览群书、 丰富自己的知识。当时太学的学生们学习 “五经” (指诗、 书、 礼、 易、 春秋)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毕业时每人也不过通一经一艺,但张衡已经达到了 “通五经、 贯六艺” 的地步。张衡还学习了天文、 地理、 气象、历算等方面的知识。他的好友崔瑗评说张衡: “焉所不学,亦何不师,盈科而进,成章乃达;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 ”
  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张衡培养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他观察处理一些事情都有自己的主见,而且信念坚定,不易受其它因素的干扰。当时张衡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赢得了南阳郡守的察举。接着官府争相请他出任官职,一条进入仕途的坦荡大道已为他铺平。无权无势的读书人欲得察举和征辟极为不易,非有超凡出众、 被社会公认的品德和才学不可。谁被察举或被征辟,被视为莫大的荣幸。但是出乎人们的意料,张衡在京都没有去当什么 “孝廉” ,也没有奔走于官宦门庭以求个一官半职。他在京城里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学习上,继续拓宽知识面。
  当时扬雄所著《太玄经》已经问世,该书是仿《易经》的体载而写的, 道理艰深,文字难懂,学者们很少有敢于问津的。张衡如醉如痴,夜以继日批读《太玄经》,不断为扬雄的深刻哲理而赞叹不已。在《太玄经》中,既有唯物主义的东西;也有唯心主义的东西,既论形而上学的一面,亦言及辩证法思想。扬雄明确告诫人们,必须按照东西的本来面目认识自然,而不应该对客观自然随意增加或减少。他还指出,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发展、 有变化的。《太玄经》中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倾向对张衡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游学三辅以后,张衡已是才华出众,颇有名望的学者。他不但是可与班固相提并论的大赋家,而且又是 “中世阴阳” 之宗,精通天文、 地理、 历算、 绘画等,几乎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被人们称为 “南阳道人” 。此后,他便开始在各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

  ○文学创作

  张衡的创作活动是始于文学作品。
  永元十二年(公元 100 年) , 张衡出任南阳主簿的第一年,写了一首五言诗《同声歌》。诗中张衡以妾自比,以君比鲍德,抒发了他能担任鲍德主簿的兴奋心情,并表达了帮助鲍德处理好郡政的决心。张衡的《同声歌》在我国五言诗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吸取了民间文学乐府诗歌的营养,寓有通俗文学的气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成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颇有影响。
  除《同声歌》之外,张衡还写出了《定情赋》(公元 99 年)、 《扁赋》(公元 101 年)等作品,可惜均未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别人著作的引文中看到一鳞半爪。《定情赋》的失传使我们无法了解张衡的婚姻状况,只好扼腕长叹了。
  使张衡在文学史上一举成名的是他在南阳主簿时完成的不朽之作《二京赋》,开始著于公元 97 年,完成于公元 107年,长达整十年之久。
  《二京赋》由《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构成,二者长达万言,浑然天成。《西京赋》中详细描写了西京的繁华,皇帝生活的豪奢,以及民间的新东西,如都市商贾、 使土、 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和角触百戏的演出场面等,描述得都十分突出。《二京赋》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叙述中引入议论说理,发表作者的思想倾向。
  继《二京赋》之后,张衡又写了《南都赋》,在这篇赋中,他满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歌颂了南阳美丽的景象,描绘了南阳发达的经济建设。
  阳嘉第二年(公元133 年) ,汉顺帝欣赏张衡的才华,任命张衡为侍中。
  张衡不怕权势,不同流合污的行为,使宦官们很恼火,他们极为排斥张衡,不断向皇帝耳旁吹风,诬陷张衡。永和元年(公元 136 年) ,顺帝听信谗言,决定调张衡为河间相。[名人故事]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名人传记
  对此张衡极为不满,写了《怒篇》发泄了自己心中的怨恨。
  张衡担任河间相以后, “治威严,整法廉” ,捉拿惩办了一批豪强奸党,他还清理冤狱释放无辜,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
  《四愁诗》是张衡写于永和二年(公元 137 年)的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表达了张衡那郁闷的心情,内容上不同于以前诗人们的著作,在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采用了七言的形式,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是我国最早的七言诗。张衡在我国七言诗的发展上有开山之功。
  《四愁诗》之后,张衡还写出了《髑髅赋》、 《冢赋》和《归田赋》等。其中《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表现了作者在宦官专权、 朝政日非的情况下,退隐到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归田赋》中张衡用清新的语言描写了自然景物,也抒发了自己归田后的恬淡安适心情,情与景十分和谐,语言中颇有并偶成份。所有这些在赋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机。自张衡以后,东汉的抒情小赋不断发展,对魏晋朝代抒情赋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赋家,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学发明

  张衡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就,而且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永初二年(公元108 年) ,由于鲍德政绩卓著,被朝廷调至京城,升为大司农。
  元初二年(公元115 年) ,汉安帝听说张衡在天文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就任命他为太史令,使张衡成为掌管 “天时、 星历” 的主任官员。此官职使张衡有了用武之地,他颇为满意。
  张衡接任太史令以后,立即来到座落在洛阳平昌山南的灵台。灵台就是当时的天文台,张衡登上了灵台顶端,仰观天象。他发现,观天象的仪器太陈旧, 年久失修,不堪应用。他决定重新修造观天象的仪器。他精心设计和研制的浑天仪,很形象地体现了浑天说的概貌。
  浑天仪的制造惊动了京都的学者,他们纷纷来到太史令府邸,参观张衡的杰作,但对它能否准确地表示天象表示怀疑,有一位学者问张衡: “你能否用浑天仪演示天象让我们看看 !” 张衡说: “可以,天黑以后,你们分成两组,一组在屋里看着浑天仪,不断向外面报告仪器上所表示的天象情况;一组在屋外观察星空,看是否和屋里仪器的演示情况相符。 ” 学者们很高兴,按照张衡的部署安排就绪,夜幕降临,睛朗的天空中出现了繁星。
  不一会儿,屋里的人向外面报告说: “月亮正在升起。 ” 屋外的人也看到东南方面升起一弯明月。接着屋里的人又不断报告: “某星已经升起, 某星已到中天, 某星转入地下……” 皆与屋外看到的实际天象相符。试验结束,屋内外的学者纷纷向张衡表示祝贺,称赞道: “真是巧夺天工的伟大发明。 ” 张衡也十分珍惜浑天仪,他说: “叫我躺在这个浑天仪下面研究一生,我也愿意。 ”
  元初五年(公元 118 年) ,张衡冲破了当时神学、 谶纬的迷雾,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写出了闻名于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在《灵宪》中张衡描述了天体演化进程,不断探讨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在缜密观测的基础上找到了行星运动的快慢与影响行星运动的中心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提出,行星的快慢决定于距离天的远近。
  当时尚未发现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转的规律的情况下,提出上述看法,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发现。
  此外,张衡在《灵宪》中对日蚀的产生做了科学解释。他明确提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月亮的光是太阳光的反照。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月亮也就看不见了,这就发生了月蚀。同时他还观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周天三百六十度的七百三十六分之一是 29° 44′ 这与现在的科学根据已经非常接近了。张衡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
  张衡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对图谶迷信的批判。阳嘉元年(公元 132 年) ,张衡写了《论举贡疏》,尖锐地抨击了招收学生要考试图谶的做法。公元 133 年,他又上书《驳图谶疏》,请求皇帝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禁绝图谶。张衡在当时极力反对谶纬,表现了科学家的大无畏的革新精神,因为在那个年代谶纬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为封建统治阶级说教,反对谶纬是要遭杀身之祸的。当时汉顺帝比较开朗,他虽然没有下行政命令禁绝图谶,但觉得张衡写的《驳图谶疏》所言有理,他尤其欣赏张衡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所以非但没有处罚张衡,反而提升他为侍中。
  张衡不仅在天文方面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机械制造业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安帝建光五年(公元 121 年) ,张衡担任过公车司马令(九卿之一,卫尉手下秩禄六百名的小官)。官虽不大,但管的事很多很杂。他刚任公车司马令不久,安帝下令要制造指南车,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张衡苦苦思索,从南阳郡守杜诗水排的齿轮系统得到了启发,制造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名人故事]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名人传记
  张衡制造的指南车是两轮小车,车上高高地站着一个雕刻精制的木人,不论车子朝什么方向走,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
  张衡制造的记里鼓车是一辆两层套马车, 上层中间有一面大鼓,鼓旁有两个木头人,手里握着鼓棒摆出挥棒欲敲的架势。下层中间挂一口铜钟,钟两旁站着手握钟锤的两个木人,车子每行一里,上层的木头人就自动击敲一次,车子每行至十里,上层的木头人就自动敲钟一下。建光三年(公元 124 年) ,安帝去泰山祭奠时用了张衡制造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重扬了皇威。
  张衡居住过的房子里有一张宽大的桌子,上面摆着一件东西。这个东西是用青铜铸造的。圆圆的,像一个大酒坛子。坛子的周围镶着八条龙,按照东、 南、 西、 北、 东北、东南、 西北、 西南八个方向排列着。龙嘴里都含着一粒小铜球,对准龙头的嘴巴下面,蹲着八个昂头张着大嘴的铜蛤蟆。这就是张衡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 — —地动仪。在哪儿发生地震,对准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龙嘴里的铜球就落在铜蛤蟆的嘴里,告诉人们那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张衡的地动仪是阳嘉元年(公元 132 年)发明的,比世界其它国家的同类仪器早一千七百多年。阳嘉二年(公元 133 年)四月,京都发生了地震,地动仪准确测到了。地动仪制造6 年以后(公元138 年)的一天,地动仪头向西北方向的一条龙吐出了铜丸,而人们却丝毫没感觉地震。于是,本来一些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嘲笑地动仪是 “屠龙之技” ,不相信地动仪会有那么灵验。
  张衡自己也有些焦虑不安了。直到过了五天,忽见从洛阳西门外跑来一个骑着快马的信使,直奔记史的太史府,向太史府投了一份报告。报告中写道: “五天前,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 ” 在事实面前,大家才信服了地动仪的准确性。张衡的地动仪的发明,使我国开始了用仪器远距离观测和记录地震的历史。
  张衡制造地动仪的同时,还研制了一架测定风向的仪器— — —候风仪。可惜的是对这种仪器的制造过程和形状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无法了解。
  张衡从事科学研究多年,制造了巧夺天工的浑天仪、 自动测量行程的记里鼓车、 指明方向的指南车、 报知震向的地动仪、 辨别风向的候风仪,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上的文学、地震学、 机械制造业等方面的显赫地位。
  张衡的确是罕见的全面发展的人物,他在所从事的文学、 科研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创作和发明,对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功底,表现了非凡的才能。
  据史书记载,张衡特别喜欢画怪兽。《太平广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张衡家乡附近薄山的一个水潭里,有一种怪兽,名叫骇神,它头像人,身子像豕,状貌非常丑陋,鬼见了它都害怕。骇神经常爬上水边的石头上玩耍。有一天,张衡带着纸和笔来到水潭边想画怪兽。但是,张衡刚拿出笔来开始绘画,怪兽就急忙跳进水中无影无踪了,他等了好长时间怪兽都不出来。张衡回到家里问了别人,才知道骇神最怕人们把它的形态画下来,所以一见有人画它,它就急忙跳进水中躲了起来。于是第二次张衡空手来到了水潭边,恰逢怪兽正在玩耍。他两手相拱,不动身子,暗暗地用脚趾在地上画下了骇神。
  从此,人们把那个水潭叫画兽潭。[名人故事]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名人传记
  张衡还有不少绘画作品,如他根据自己对地理科学的研究情况曾画过一幅地形图,标画了全国主要山川的地理位置,还形象地展现了各地的地理风貌。这幅画不仅在地理学上有重要价值,同时作为一幅艺术珍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张衡也成为东汉时期我国四大画家中居首位的大画家。
  到了老年,张衡极不满意当时宦官与外戚激烈争斗的腐败政局,无意继续从政。大约永和三年(公元 138 年) ,张衡正式上书顺帝表达了辞官归乡的想法, 但未获准,反被召至京城升任尚书。早已看透时世,对官场心灰意冷的张衡,虽然赴洛阳复命,但无法再振作起来。他上任不久就卧床不起,次年卒于任所。一代文化巨人就这样满怀忧愁,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但是,炎黄子孙们没有忘记他,他们世世代代怀念他、 纪念他。张衡归葬于家乡南阳西鄂的郊水,历代文人学者经常到这里瞻仰他的墓。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名叫周任的人又重修了张衡墓。1955年我国发行了纪念张衡的邮票。1956 年政府拨款重修了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墓前种着苍松翠柏,四周筑有砖砌的甬道和围墙,两旁竖着一块上有牌楼保护的墓碑,显得古老,肃静而肃穆。
  世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 1970 年,国际上以张衡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1977 年又将太阳系中一个编号为 1802 的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张衡的名字与全球同在,与人类同在,与宇宙同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