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十八年(公元802 年)的冬天,白居易在吏部侍郎郑繤瑜的主持下应考。翌年春天,他以优良的成绩及第。 制科及第的几天后,白居易被授命京兆府幸屋县尉。不久,又兼摄于长安以东,管辖会清宫西北与幸屋同等级的昭应县的事务。职务虽繁忙,但白居易有时也度过了悠闲的时光,那时他所创作的诗歌中有一首就是《长恨歌》。 写作《长恨歌》的翌年秋天,白居易任京兆府考官,在乡试中录取了萧浣。考官之事结束后,白居易兼任集贤殿校理。这也是 “好文” 的王起曾经任过职的地方。这年年末,白居易应翰林院之召,通过了一系列的制诏考试,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这是根据喜欢白居易诗歌的宪宗皇帝的旨意而定的。 从此,白居易凭借文学,走上了参与政治的道路。 元和三年(公元 808 年)春天,白居易被任命为制科考官之一,在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选出牛僧孺、 李宗闵等人,他们俩后来均当了宰相,对白居易一直抱有好感。制科事毕,白居易执翰林学士时,同时被新授左拾遗。当时他向宪宗上表, 首先表示要 “粉身” 、 “答殊尧” ,然后提出上次制科人事安排不当的问题。虽然其建议未被采纳,但是白居易并未畏缩。 由于旱灾带来的饥馑,农民生活极其艰难。对此,白居易也上书请求大量减免租税。白居易还对那些为了步步高升而向皇帝进献宝物的身居高位者进行严厉谴责。 白居易还常常把类似的题材写成诗歌,他在《杜陵叟》一诗里这样诉说了苦于征税的农民的生活: 典桑卖地纳房租,明朝衣食将何如 ? 感伤宫女辛酸的有《上阳白发人》和《陵园妾》。在《道州民》里,对朝贡云南矮人之事进行了严厉抨击。另外,憎恨宦官的横暴,写了《卖炭翁》。在《宿紫阁北山村》里,对乱闯民宅、 任意征敛的暴力行为作了如下揭露: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在《重赋》里,揭露了地方当权者为了榨取 “羡余” ,强迫农民负担过大税额的实情。 在阌乡牢狱,尽管 “中有冻死囚” ,但 “秋宫” 和 “延尉” 等掌管刑政的高官却孰视无睹,通宵达旦地耽于宴乐。白居易在《歌舞》里对此作了严厉的批判。
○江州司马
元和九年(公元814 年)冬天,白居易好不容易被召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震撼整个长安的大事件:宰相武元衡被暗杀。白居易对这个导致伦理和秩序发生崩溃的从未有过的事件感到无法抑制的愤怒。正值人们狼狈不堪,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直接向皇帝上奏,请求全力以赴,尽快捕获贼人。 对白居易上奏的责难,是他上谏后立即发生的,朝臣中间责难声骤然而起。 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汾郡,追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接受江州司马的任命,即时从宫中退出。 白居易花费了两个月时间,途经武昌黄鹤楼,十月到达任职之地。江州好似大地的尽头,风土却和北方完全不同,气候也和长安有别。人们的习俗也看不懂,说话好像鸟叫一样听不懂。白居易就像被抛进了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白居易在这不习惯的环境和无所作为的闲职中,不能不逐渐变得内向。他把自己的这半生写成了自传,也就是《与之九书》。 当时,白居易的诗歌是广为传唱的,其中之一就是《琵琶行》。这是被精炼的 “京都声” 所激发,从写自己的幻想开始,试图把音乐翻译成语言。 不久,元和十三年(公元 818 年)十二月,白居易被授予忠州刺史之职。他在江州度过了四年,此时已是四十七岁。 宪宗之后太子恒即位,白居易曾担任过这位太子的赞善大夫。入夏以后,任期还远远没有满,白居易就被提前召回中央。
○高级官僚司职长安
白居易一到长安,即被授予刑部司门员外郎。 二李官僚集团各自结成朋党,继续进行无休止的互相倾轧,成为后来展开激烈权力斗争的开端。已经预见到事情严重性的白居易保持中立。 在这种情况下,白居易不想再留在京城了。他决定要求外任。 长庆二年(公元 822 年)七月,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杭州又叫余杭郡, 是江南 “名郡” 。到达杭州已是十月了。白居易即刻写了《谢上表》。誓要 “下苏凋瘵,上副忧勤” 。 白居易到任之后的第一个夏天就碰上了持续干旱,他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苦。因此他对西湖及钱塘湖进行了各种调查。由于 “春多雨,夏秋多旱” ,所以修筑湖堤,增高数尺,对方圆三十里的西湖进行施工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但是这样一来就可以杜绝每年的旱灾之虞,而且可以使灌溉面积得到惊人的扩大。接着在湖的南北各设大水门,另外还规定了有关供水手续,采用了当天申请当天有效的办法。此外还修建了这样的工程,即在湖水放水的情况下,把位于东北的临平山脚下的鼎湖之水引进官河。 白居易正因为如此努力于州政,所以他在任上才能得到享受。应着四季的时令,他策马泛舟,沉醉在美好的风光里,并写了为数不少的诗歌和文章。其中有包括如下一联的《江楼夕况》: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任期满后,白居易离开杭州。这之前, 越州的元稹把自己的诗文编成《元氏长庆集》,该文集促使白居易也把当时整理出来的诗文汇总为五十卷,托付给元稹。元稹对白居易的文集怀着尊敬的心情写序言,题名为《白氏长庆集》。 长庆四年(公元824 年)夏天,白居易被授予太子左庶子之职。庶子是太子侍从,正四品官。 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未持续多久。第二年即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三月,白居易突然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一到苏州,白居易就写了《苏州刺史谢上表》,他写道: 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为最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 他一面这样写,一面有事已及此,必将忙煞于公务的感觉。入秋后,由于传统的 “洞庭贡橘” 一事,他漫游于太湖明媚的风光和清澈的湖水, 感兴油然而生, 创作了许多诗歌。这种感兴不久促使他制造画舫,游览城内水路。《正月三日闲行》里说: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白居易沉醉在苏州那独特的风景之中。但是岁月更新。第二年三月,他从马上摔下来伤了脚,而后立下辞职的意志。于是从苏州到扬州,与刘禹锡一道,共同踏上了北去的旅途。第二年回到了洛阳履道家里。
○回归京都
正当白居易在去洛阳的旅途上时,敬宗被身边宦官所杀害,文宗即位。不久,韦处厚与裴度一起任宰相,秉承文宗旨意,把有声望的人们召回中央。 当时白居易也被任命为秘书监,时为大和元年(公元 827 年)三月。白居易被旧友重逢之喜所吸引而去赴任。 没想到文宗降下授任他为河南尹的敕命,时为大和四年(公元 830 年)冬。 他一到公府,就抓住这次机会,为哪怕能够减轻一点农民的疾苦和狱囚的困难而努力了。他在《新制绫袄成》里说: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他所想到的是农民的痛苦。他在《舒员外游香山寺》中写道,在 “白头老尹府中坐,早衙才退暮衙催” 的繁忙时间里。他为了量罪缓刑而不厌其劳。故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偶当谷贱岁,适值民安日。 郡县狱空虚,乡闾盗奔逸。 作为晚年的一个时期的总结,他编辑了《洛中集》之后,他又想起了虽然考虑过很长时间,但一直未能实现的去下絡扫墓一事。 大和九年(公元835 年)春天,他出发了。寒食节前后,他见到了同州刺史,姻戚杨汝士。另外正为母亲服丧的同曾祖弟白敏中也久别重逢。 居易作为白家的年高者做完了一族的祭祀仪式之后,把《洛中集》也编入了《白氏文集》。他凭借这个,但愿 “与二林结他生之缘” ,并仿效慧远献文集,把自己的文集也献给了江州庐山东林寺。已经六十四岁的白居易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归宿。 这时的白居易,被授同州刺史。
○荣归故里
开凿八节石滩的第二年春天,白居易在履道里的家里邀请了已经退休的在洛阳过着舒适生活的六个长寿老人,开了一个 “尚齿之会” 。白居易七十四岁,在末席落座。他们边相互祝长寿,边畅谈漫长生涯的感慨。 那年夏天,白居易又邀请了僧人如满等二人,开了一个 “九老会” ,还画了 “九龙图” 。 在《醉吟先生传》里,如满被称为 “嵩山僧” 、 “空山友” ,他不久成了洛阳佛光寺的长老,当时住在香山寺,也是白居易的导师。 与如满的相会,使白居易深深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不久就要来临。所以他把诗文作了最后的总结,编成全集。在原先的七十卷里增添了五卷,手定为《白氏文集七十五卷》。它总共包括三千八百四十首,是当时数量最为庞大的全集。 回顾一下,这些都是白居易从十五岁以来所创作的诗歌和文章。无论是当官还是不当官时,他都未曾停止过创作。有时他还把这些诗文应时加以编辑,这次则是最后的结集。正是这些诗集成了他一生的象征。 白居易在编定全集之后写了 “后记” 。时为会昌五年(公元 845 年)五月一日,其中有 “日本、 新罗诸国,及西京人家传写者” 等文字,可见当时日本也传去了一部他的文集。 这种情况,不光是日本,当时称为 “新罗” 的朝鲜也是一样。此外称为 “日南” 的越南也是如此。就是说,整个汉学文化圈都已经能够传诵他的诗文,白居易感到了巨大的满足。 八月,在宁静与平安的心境中迎来了大限。陪伴身边的有结婚以来时时相伴、 晚年在道场里共持长斋的妻子杨氏。几个子女中惟长大成人的,在淡氏死后白居易准其回家的女儿阿罗也在场,还有阿罗的儿女引珠和玉竟。还有几个外甥和侄女。其中大概也有弟弟行简死后由白居易亲自培养教育的侄子龟郎。当然并不止这些骨肉至亲,大概还有不少亲戚和亲友,另外曾受到白居易资助的佛寺僧侣等肯定也在场。在许多人温暖的守护下,白居易溘然长逝,享年七十有五。 在举行葬礼之际,白居易被追封为尚书右仆射。他不是葬在父母兄弟下葬的下絡,而是龙门寺的青山寺,僧人和满的塔侧。十一月的葬礼,准备了符合仆射身份的仪物。 其官位是由宣宗决定的。宣宗还写了吊唁诗,其中有这样两联: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相传居易遗命 “毋请谥” 。但深感受惠于居易之处颇多的宰相白敏中,不久仍向宣宗提出请求,赐予居易 “文” 的谥号。 “文” ,就是赞美对文化的贡献。白居易从此有了“白文公” 的称号,后来人就是这么称呼他的。《旧唐书·白居易传》对于他的晚年这样评价道: 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