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50天 高考语文怎样才能拿高分

 秀美红河 2016-04-20

最后50天  高考语文怎样才能拿高分

作文备考还有50多天,在这样一个时段下,我个人觉得大家应该对自己的作文形成一个更内在的关注。作文分数前前后后浮动性比较大,这样50多天我们操作得法,意识明确,举措得当,一般来说,增加个5、6分,情理之中,增加个十几分,当然,看你们的程度了,60多分的作文,你说老师我每次都55分了,当然不可能增加10分,看每个人的作文程度,状况,增加个十几分也是有可能的。反之亦然,如果我们不关注它,处在一个混沌、茫然的状态下,丢个5、6分,十几分也是有可能的。

越到了高考最后的阶段,我们不能眼里头只有“题”,我们完全被具体的题一个个控制住了,是不利于我们高考最后的作文写作的,相信很多老师都和我有一样的感觉:每次作文出来以后,我们都没有想到,总是眼前一闪。50多天的时间内,孩子感情枯瘪,思考力贫乏,其实非常不利于他高考那一天自我发挥和呈现。所以,我想告诉师生们:笔下的跃然身姿,源自于我们内心不断的出发。

最后50天  高考语文怎样才能拿高分

其实这里头也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教过一个同学,高一的时候,高一时他的写作非常好,他是个很优秀的学生,上课不久我就发现他和别的学生不一样,他有一小本儿,每次上语文课的时候就放在桌角,每次听着就把小本拿过来“蹭蹭蹭”记几笔,有个时候一节课他能记两三回。通过观察我就发现,这孩子记的往往在课堂紧要之处。

1

对于语文课来讲,什么叫“紧要之处”

1师生“心魂出窍”处

语文课的“紧要之处”,不是百度里可以查到的那种,语文课一流的价值似乎不在静静躺着的那些知识里,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之所以有的时候对考试会恐慌和不自信,就是因为我们老师只是知识的一个传声筒,当然我这个话不是讲知识不重要,我想讲的是:其实知识是因为遇到一个人,才会有个性和光芒。所以课堂的紧要处,往往是师生心魂出窍的地方,往往是可以帮助一个人,一个学生,乃至于一个老师发现潜在的美好的自我的那个地方,那个紧要处往往可以解除一个人日常里携带的硬件。

2“忘尘”之时

大家都知道,其实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身上都带一层坚硬的铠甲,这个铠甲是制约我们很重要的一个麻烦。其实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价值,关系到学生写作的,在于“忘尘”,我们把现实一下子忘了,我们的心随着课堂升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和一些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发生了交换和沟通,那就是课堂紧要之处。到了高三我们不能给大家说被题给“锁住”,高三这50天里头的一些课,我们还需要把心不断地放出去,大家还需要不停出发,一节课不止学生掌握了什么,而是学生又出发了什么,当然也包括老师。所以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这些从课堂里,从岁月里能够迸溅、跳荡出来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

最后50天  高考语文怎样才能拿高分

2

让学生做自己、蓬勃生长

在跟大家交流之前,还看了一位初三同学的作文,妈妈说作文还有许多毛病,我倒不这么判断,与其说毛病,倒不如说她还在不断的构建和生长,她还有很多的可能性,甚至于有一叶花枝已经长到了非常茂盛的地方。只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引导她、开启她、帮助她、最后让她渐渐的把自我呈现出来。所以,我个人觉得作文的核心要害,不是交给学生套路,而是成就学生。

为什么说这是高考备考关键的一个地方,比如说,他这个枝叶已经长出来了,呈现出了一定的姿态,现在我们不是去砍掉它,砍掉它之后它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甚至也很长成别人那样了。

梅花是以“奇”为美,以“曲”为美,它就是不直的,梅花不是白杨,把梅花都变成白杨了,梅花很难受,它也变不成白杨。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这50天之内,很重要的一点:是梅花,就让它曲,让它曲出姿态,曲出样式就好。是白杨,就让它直——高耸入云。而不是老师形成一个标准,把大家都修剪成老师希望的那样,有的时候他反而更不得分。

其实这些内容,如果仅仅从作文提升的角度而言,它们本身就构成了写作内容和表达依托。所以在备考的过程当中,做卷子的过程当中,我个人觉得,当我们的心灵与思想能够不断的触弹、延伸出去的时候,我们便可以获得活泼的性命和内在的思考。

这些内容鲜活的,首先会滋润我们的生命。这50天,学生觉得不枯涩。每天觉得上语文课还挺爽还挺带劲:日日有心得,天天有新知。不是在既有的东西上不断的巩固,砸夯,这已经不是现在备考的理念了,我不是说不强调积累和稳定,但是这50天之内如果我们还有萌动的地方,不生枝展叶,仅仅只是“夯”“砸”,恐怕是不利于备考的。

我们进场在过去语文教学上用这个词“夯”,夯实,我对这个词一直都很害怕,我们为什么不强调让他成长,让它蓬勃地生出去呢,比如说字词,夯到什么时候才能够不写错别字呢,大概很难,字是一边用一边学的,一辈子学汉字一辈子在避免错别字。

3

写作是和自己对话的方式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高一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具体的题,你看这个孩子最后他的作文表现,叫“声音”。以“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我给大家看一段,我觉得他写得特别好。他说:

“我曾经度过一本叫做《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书,讲的是一个西班牙男孩儿在寻求宝藏的过程当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故事,有一章男孩在智者的教诲下学习倾听自己心的声音,他孤身一人立在茫茫大漠之间,屏息凝神在风沙狂舞之间打通自己与心灵的连接”。

最后50天  高考语文怎样才能拿高分

这是他提到的一个画面,男孩在努力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他说:

“我时常想起这个画面,并为其中的壮美和纯净莫名的感动,倾听心的声音该是多美的感受啊,不过,当我自己想要尝试,却怎么也想不出来,什么才是心的声音,自己又要如何才能听得见心的声音,这是在是一个太抽象的问题了。”

看看他二段怎么来回答这个问题:

“而随着自己的长大,我偶然发现,那把开启心灵声音的钥匙会不会就是写呢。两年以前,我开始喜欢每天写点儿东西给自己,有时候在地铁上用手机写,有时候独自在台灯下写,小的想法可能只是两三行的笔记,有感而发也许是长篇大论,可无论是在嘈杂的人群还是在寂静的黑夜,那短短的时间里,周围的环境仿佛与我无关了,我用文字和自己对话,而文字那端也会有一个自己来回应我。我和他很熟悉,又有点陌生,我了解他的想法,却对他想说的话茫然无知,他的声音有时很微弱,需要我专注的思索才能听得清,他有时候说得铿锵,却与我本来的意识相悖,我迷茫时他可以引导我,他退缩是我可以说服他,他陪伴我经历成长,有喜悦、有感动、更有重大的挑战,尖锐的争执和困难的抉择,我感觉我已经找到了倾听心的方式,在一种看似为虚的交流之中,我却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勇气和力量。”

这一段话,我们会发现,一个学生,没有很好的有关写作的内在体验,是完不成的。其实一个人处在一个真实的写作过程中的时候,这个话题、这种感知、这样一种内在状态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出来,就会让我们感知到,其实一点也不神秘。

一个人有几个自己,一个是别人都知道的自己;一个是我心里知道的自己;还有一个是潜在的自己,我能感觉得到,但它不常常出来;还有一个自己,是藏在很深很深处的自己。其实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优质的文字,主要是在和潜在的自己说话,再优质的文字,作者在和藏在很深很深处的自己说话,好的文字是能够把很深很深的自己绽放、流露出来的。

这个孩子在考场上这样的呈现,如果我们仅仅是说:这个孩子很会写作。我觉得是低估了他,应该说,这个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当中,他触及到了写作更为内在和根本的规律和体验。考场上的这个呈现我个人以为和老师,和他个人都有关系。

我有一个观点,教写作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生为什么要写作。学生写作这么多年,你问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写作,你看孩子能回答吗。当我们不能有力的、卓有建树的、个性化的回答“我为什么要写作的时候”,写作这件事儿对于他来讲那扇大门就永远关闭着。

他连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儿,写作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都说不清楚、理不明白,从来没有想过的时候,写作这件事儿如何变成一个生命自觉内在的愿望和行为。所以这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以为长久以来以为教会了学生方法,学生就会写作了,我不反对方法,但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写作是因为方法吗?没有人会因为方法而激起写作欲望。

刚刚举例那个高一的学生,我觉得他对写作的理解能够到这个程度,我觉得与他的那个小本儿是有密切关系的,我只是举了一个小例子,所以在他的文章最后他说:

“我想,走向成熟的过程应该是让内心不断独立和壮大的过程,不断倾听心的声音,理解它、尊重它,然后你才能知道如何去面对周围世界的声音,最后你才能勇敢的让全世界都听到你的声音。”

4

《咏柳》:常读常新

北京老雾霾嘛,我曾经给学生讲过贺知章的《咏柳》,这首诗小学就学过了。所以我刚才跟大家说过了,现在的高考命题有一个倾向是:希望能够沟通、打通小学、初中和高中,让整个教育连通一体,而不是割裂的。比如说,这首诗,小学就就学过,其实我个人以为我读懂这首诗的时间并不很长,很多伟大的作品常读常新。

我愿意在四月的雾霾天里,跟大家再读贺知章的《咏柳》。什么叫“碧玉妆成一树高”,春天来了,在贺知章的眼中,那一株一株的柳树,分明是一个一个俏丽的姑娘,而且这个姑娘在见你之前不是蓬头垢面的、随便的,而是进行了精心的装饰和打扮,因此叫“妆成”。

最后50天  高考语文怎样才能拿高分

贺知章就是这样来感知这些柳树的,它们在我们眼中是普普通通的柳树,在贺知章眼中不是。所以他说你看那一个个俏丽的姑娘,她们精心打扮才出来见我的,你在看她们的身姿,既婀娜又俏丽,苗苗条条,一树高嘛。

后头“万条垂下绿丝绦”我一直没读懂,我们直接翻译成:垂下的柳条像丝线做成的带子。后头经过另外一处用心,我才发现,丝绦可不是一般的带子,丝绦是古人用丝织成的特别精心的闪亮光彩夺目的装饰品,因为古人的衣服都比较长,有点像咱们现在的女士穿风衣,要想把这风衣穿出神采来,带子特别关键,这带子要是系对了,人整个儿就亮了,那个带子就是古人所说的丝绦。你看贺知章眼中的柳树是什么样儿的,当然进而有机会大家还可以看,为什么一个唐代的人,对春天(我不知道这首诗是贺知章多大的年龄写出来的)是这么认识的。

我想跟大家说,这是语文课非常重要的发展,也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又一个师生的对话,我们才能奢望有一天孩子面对声音的时候,能够写出来类似于我给大家看的这样,我想与朋友们交流的是,这个小本与其说是一种学习方法,我更以为这是一种生命方式,如果上课的时候我们感觉师生的上课常常是游学,我们在课堂上能够兴奋地达到陌生的地方,可以枕着摇摇的铁轨去远方,我们可以每天或者常常行走在陌生而又亲切的一方小镇里。我想说的是,学生笔下的丰沛圆润往往得益于此,笔底的润泽是心灵的润泽,生命有姿态,笔下才能有姿态。

5

内心丰满便可从容

一个人为什么要写议论文,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世界上需要清醒,温暖和有力量的声音。

每一文出,都有过人之处,才有意义。

当一个人内心没有东西的时候,他很难说出什么来,所以我想通过这个真实故事,跟大家说,高考50天,思考力不能停不下,敏锐度不能停下来,新鲜的出发不能停下来,我们要借助每一个阅读题,一个古诗鉴赏题,师生要共同出发,这50多天要敏锐起来,内心深处要活泼起来,心里头要有各种各样美好的生命姿态,不能把自己的眼光仅仅简单锁定在卷子当中,被分数压得头都不抬,这种状态,更加不利于高考最后的发挥。

当我们内心一直活跃、思考、澎湃、沉淀,出什么作文题也没什么,让考试仰望我们课堂,不是我们亦步亦趋跪求作文题你到底要考什么,一个有思考力的学生表现在他的视野,宽度,思维的纵横度,那他对这个问题一定可以拿出来一个言之成理,又不同于有效的判断,和一个清晰的延展的论证过程,这样的作文,我们自然而然就会给他高分,所以师生都不应该停止内心深处的出发,对于考试,我们可以更从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