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力:中国超市能“还利于民”吗?

 秋天的海 2016-04-20

  看到这个标题,读者可能会纳闷,超市作为企业当然要赚钱谋利,怎么会“还利于民”?

如果您看过笔者之前发表的上篇与中篇就会明白,中国许多超市由于受某外商影响,普遍有样学样地搞起了“上游盈利模式”,不顾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是否受消费者欢迎,也能向供货商坐地收钱。同时,超市热衷五花八门的营销和“服务”,产生了不必要的成本,并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相比之下,德国ALDI连锁超市奉行简单、节约,以商品为核心,并大量采用自有品牌,在面对连锁巨头时也能站稳脚跟。独特的商业模式背后无疑有独特的信念,本文将继续介绍ALDI的商业信念,以及对中国零售商的启示。

ALDI商业基本信念

ALDI的基本信念就是:“卖穷人买得起的商品。”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人们的日子越难,我们的日子越好。”这是母亲把小店交班给ALDI兄弟时叮嘱的原话。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ALDI在德国还有个代名词叫“穷人店”。

Albrecht俩兄弟是如何把这个信念变为现实的?还是来听听哥哥Karl Albrecht对此的解释。这段解释弥足珍贵,因为这是ALDI创始人唯一的一次公开发言。时间是1953年:

低价就是我们所有的广告,并且非常有效,以至于顾客们宁愿排长龙等候。……我们经营大约250~280种商品,时常检查并有意识地保持着小规模的经营范围。尽可能不卖平行商品,即同一种商品只有一个选择。 ……在选择经营范围的问题上,我们已经做到了很多商品根本不予考虑。排除这些商品所考虑的原因是:1.营业额的增长速度;2.商品的销售速度。

比如说,考虑到销售速度,我们不卖散装的果粒果酱,不卖水果、蔬菜,不卖咸鲱鱼;考虑到营业额的增长速度,我们不卖水果罐头和瓶装蔬菜,也不卖诸如色拉酱、鲱鱼卷和鲱鱼沙拉这样的精美食品,经营范围仅限于便于快速包装的消费品。……包装的荚果我们也不卖,因为包装成本会使商品价格变高,不符合我们的低价原则。……

在出售商品时,由于每种商品只提供一种选择的方法,对我们的售货员而言就更加简便、快速。顾客可更快地作出决定,他们只需选择买或不买。 ……当购进价格下降时,就算我们还没有买进新一批的商品,也会立刻下调现有商品的出售价格。我们的观点是:进攻比防守更有力。……我们的目的是要顾客坚信:再也没有比我们这里更便宜的价格了。

直到今天,ALDI这些精髓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由此可见,把精髓变为现实的唯一捷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如果将ALDI的成功归于所谓的“顶层战略设计”,估计Albrecht兄弟一定会笑掉牙。因为,“从1950年开始,我们在遵循较少经营门类这一原则的同时,一直遵循着低价原则。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是被逼的”。

万变不离其宗

对于ALDI来说,万变的是技术;是不断丰富的商品;是五花八门的管理理论。而不变的是商业“宗教”,那就是:卖老百姓(比叫穷人好听点)“生活必需的、质高价低的、买后放心的”的商品;是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作为企业宗教的管理理念。

用哥哥Karl的话来解释这个“宗”更简单明了:

我们的公司差不多只以低价格为指挥棒。

于是,在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成就了ALDI。德语为此也添加了一个新的口头禅:“感谢上帝,我们有ALDI”。

哥哥Karl Albrecht于2014年7月15号以94岁高龄去世。与四年前弟弟Theo去世一样,哥哥葬礼非常简单、朴实、低调,仅有家庭成员和最亲近的朋友参加。这也是ALDI一贯风格。与此相反,德国媒体破天荒地为一个企业家去世做了大量报道。

Karl Albrecht

ALDI不仅改变了整个德国的购物习惯,而且对保持德国社会稳定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德国老百姓在ALDI买得起他们“生活必需的、质高价低的、买后放心的”商品。

现在,笔者把ALDI“万变不离其宗”的逻辑关系归纳一下:

“卖老百姓买得起的商品”就是ALDI的“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商品必须低价。其次商品还必须是“高质低价”。如果低价买来低质商品,顾客就不会对你说“再见”了。用哥哥Karl的话:“我们总是只卖同类商品之中最好的品牌”。

然而“质高”和“价低”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怎么办?只能从运营管理中找解决办法:

1、限制商品品类:“把经营门类控制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这样“与其他公司相比,我们的额外开支很低。”

2、节约:“我们必须非常节约地花每一分钱”。“广告开支所占的比重甚至还不到0.1。低价就是我们所有的广告。”

3、简单:“由于每种商品只提供一种选择的方法,对我们的售货员而言就更加简便、快速。顾客可更快地作出决定,他们只需选择买或不买。”

4、让利:“当购进价格下降时,就算我们还没有买进新一批的商品,也会立刻下调现有商品的出售价格。我们的观点是:进攻比防守更有力。……再也没有比我们这里更便宜的价格了。”

5、定价:“核算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看我们的价格最低多少钱可以卖,在低价的前提下,我们的价格最高可以标到多少”。

6、促销:“我们的公司差不多只以低价格为指挥棒,别的促销措施都不用。这一点长期以来都是毋庸置疑,毫无争议的”。

等等。

ALDI解决“质高价低”这对矛盾的法宝就是尽一切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形成自我完善的正循环机制。

原来,ALDI赢利模式、购物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供货模式等等,都是Albrecht兄弟教徒般虔诚地实践“卖老百姓买得起的商品”这个“宗教”结出的必然硕果!

从1948年到今天,商业和科技环境天翻地覆。纵有千变万变,Albrecht哥俩绝不允许ALDI的商业运营离开这个宗!

为了服务于这个“宗”,ALDI竟然有意培养一个竞争对手LIDL。哥哥Karl这样说过:“没有LIDL我们就会变懒”。ALDI与LIDL之间激烈竞争,除了德国老百姓受惠外,还有一个意外结果:把沃尔玛打败了。现在ALDI与LIDL的“拼杀”,已从德国国内发展到国外。

据英国当地媒体报道,ALDI和LIDI的海产品在2013年英国市场的销售额分别上升32%和17.2%。统计数据来源于Kantar World Panel。而同一来源数据显示,ALDI占据全英国市场的4.1%,LIDL占据3.2%。

ALDI还有个“田忌赛马”式的杀手锏。比如ALDI顶配计算机价格总是相当于专业商店中档产品价格。因此,ALDI曾经创造过一个神话:开门15分钟后卖出台式计算机数量,超过麦德龙麾下IT连锁业态公司Vobiss一年的总和。请注意,那时的Vobiss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IT连锁超市。

在此笔者想弱弱问一句,我们连锁超市的“宗”是什么。是销售额?是新技术?是战略顶层设计?是全渠道?是收银方式?是O2O?好像都是,也好像都不是。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我们专注的似乎主要是为了销售的销售。

ALDI有没有问题?当然有!笔者最近读到一本关于ALDI内部管理的书,该书是由一位从ALDI跳槽的高级别经理撰写的。书名是《Einfach Billig》(低价是硬道理),前言标题是《Billing Kostet》(低价的代价)。只是ALDI面临的问题与我们当前面临的完全不同。简言之,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大幅度节省运营成本、提高效率,ALDI早已用简单、有效、便宜的方法实现。

这个简单、有效、便宜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传统的小农思维。

就模式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笔者以ALDI为例,只是想说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该抓住商业的本质,唯此才不会迷失我们前进方向。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问。ALDI模式是否仅适用于德语文化区?ALDI是否会来到中国?ALDI如何应用现代移动互联网?中国是否可以产生自己的“ALD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