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实子 Chushizi
《名医别录》

为桑科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 Vent. 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甘肃等地。此外,浙江、四川、山东、安徽、江西等地亦产。多为野生,也有栽培。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膜状宿萼,晒干生用。
【药性】甘,寒。归肝、肾经。
【功效】滋肾,清肝,明目,利尿。
【应用】
1.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目昏。本品甘寒养阴,善补肝肾之阴,对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虚劳骨蒸、盗汗遗精、头晕目昏等症,常与枸杞子、黑豆配伍。
2.目翳昏花。本品寒能清热,清肝明目。凡肝经有热,目生翳障之症,以楮实子单味研末,蜜汤调下。如楮实散(《仁斋直指方》)。若风热上攻,目翳流泪,眼目昏花,则以本品配荆芥穗、地骨皮,炼蜜丸,米汤调服。
3.水肿胀满。本品入肾经,补肾阴,助生肾气,对气化不利所致水液停滞之臌胀、小便不利等症,与丁香、茯苓相配,研细末,用楮实浸膏为丸,服至小便清利,如楮实子丸(《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外用捣敷,还可治痈疽金疮。因本品甘寒,能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虚寒证患者慎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阴痿水肿,益气,充肌肤,明目。”
2.《日华子本草》:“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助腰膝。”
3.《本草汇言》:“健脾养肾,补虚劳,明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其果实中含皂苷维生素B和油脂。种子中含有皂化物、饱和脂肪酸及油酸等。
2.药理作用:对毛发癣菌有抑制作用。
3. 临床研究:以其与熟地黄等配伍,可治疗慢性肝炎(辽宁中医杂志,1993,(11):16);与菟丝子、茯苓等配伍,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中医杂 志,1991,32(12):30);与其他补肾壮阳药配伍治疗男性不育症有效(湖北中医杂志,1993,15(3):25)。

本节药物的特殊用法有:
当归活血宜酒炒用,其余宜生用。何首乌补血、益精宜制用,解毒、止痒、通便宜生用,截疟则制用、生用均可。阿胶入汤剂宜烊化兑服,入丸散剂宜用蛤粉烫成阿胶珠后应用。
本节药物的特殊使用注意有:
熟地黄性质滋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白芍不宜与藜芦配伍(十八反)。阿胶性亦滋腻,有碍消化,胃弱便溏者慎用。
重点问题
1.性能:
本节药物均能补血,治血虚心肝失养所致诸证,故在性能方面的共同点是味甘,归心、肝经。
另外,当归能活血,还具辛味;白芍能敛汗,还具酸味;生首乌能通便,具通泄之性,还具苦味;
熟地黄、制何首乌能益肾精,熟地黄、阿胶能益肾阴还归肾经;阿胶能滋肺阴,润肺燥,还可归肺经;当 归、白芍能治腹痛还可归脾经;生首乌、当归能润肠通便,还可归大肠经。
药性方面,白芍微寒,生首乌、阿胶性平,其余药物药性皆温。
本节中的温性药物其温性均不强,属温煦之温,临床虽多用于寒证,但亦常与养阴清热之品配伍,用于阴血亏虚而有热者。
2.功效:
共有功效是补血。
中药的补血功效是从对中医学的“血虚证”的疗效中总结出来的,即能减轻或消除“血虚证”的药物,即具有补血作用。需要明确的是,“血虚证”是根据中医理论判定的。
心主血,肝藏血,血虚,心肝失养,可导致心肝某些功能失调,中医学将这些心肝功能失调出现的证候判定为“血虚证”。
中医学中的“血虚证”与西医学中的“贫血”不能划等号。“血虚证”患者中,有的可能“贫血”,有的则可能并不“贫血”,而仅仅是心肝某些功能失调。西医判定为“贫血”者,中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有的可能判定为血虚,有的可能判定为阴虚,有的可能判定为气虚,有的还可能判定为阳虚,治疗上需分别采用补血、补阴、补气、补阳的治法;
药物方面,属血虚者当用补血药,属阴虚、气虚、阳虚者应分别使用补阴药、补气药、补阳药(多选用兼能生血的补阴、补气、补阳药)。
具补血功效的中药,并非都具有治疗“贫血”的滋养生血作用。本节药物均能调节心肝功能以治疗心肝功能失调的“血虚证”。其中,当归、熟地黄、阿胶、制首乌还能滋养生血以治疗“贫血”,尤宜于表现为“血虚证”的“贫血”病。
兼有功效:熟地黄、阿胶补血而兼能滋阴;熟地黄、何首乌兼能益肾精;当归、生首乌兼能润肠通便;当归、白芍能止痛;制首乌、生首乌均能截疟;阿胶还能止血;当归还能活血、调经;白芍还能平抑肝阳、止汗;生首乌还能解毒、止痒。
3.主治(或应用)血虚证方面:
本节药物均可主治血虚心肝失养诸证。各药的个性特点:
当归兼能活血,对血虚血滞之证有兼顾之效;兼能调经,尤宜于血虚或血虚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腹痛,为妇科要药。
熟地黄兼能滋养肝肾之阴,对阴血俱虚之证有兼顾之效。
白芍兼能平抑肝阳、缓急止痛,对血虚肝阳上亢眩晕及血虚筋脉失养之拘急疼痛有兼顾之效。
制何首乌在古方中主要用于血虚心肝失养之失眠、视力减退、筋脉拘急等证。
阿胶长于止血,尤宜于失血所致的血虚证;又能滋阴,对阴血俱虚者有兼顾之效。4.兼有功效及其应用(或主治):
(1)当归能活血,为活血化瘀要药,对妇科瘀滞证;跌打损伤;胸腹胁肋瘀滞疼痛;经脉瘀
滞,肢体疼痛、麻木,半身不遂;痹证;瘕积聚;疮痈及瘀滞所致出血等活血化瘀药所适应的各类与血滞血瘀有关的证候,不仅都适用,而且都常用。宜随证配 伍。因其长于补血,故尤宜于瘀滞与血虚并存者;又能止痛,对伴疼痛的瘀滞证有兼顾之效;还能调经,尤常用于瘀滞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瘀滞证。
(2)当归还能润肠通便,可治肠燥便秘,以其长于补血,故尤宜于血虚肠燥便秘。
(3)熟地黄能补肾肝之阴,以滋肾阴见长,兼能养肝阴,常用为滋阴剂主药,广泛用于肝肾阴虚所致诸证:如配伍滋阴补肾之品用于阴虚不能滋养润泽,髓海 空虚,头目眩晕,腰膝痠软;配伍滋阴降火之品用于阴虚火旺,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痠痛,遗精;配伍滋阴平肝之品用于阴虚阳亢眩晕等证。
(4)熟地黄的益肾精之功,可主治肾精亏虚所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及成人早衰诸证。由于肾精是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肾精亏虚可导致阴阳两虚,故治疗上常 与滋阴补阳之品配伍以阴阳双补。需要明确的是,肾中精气亏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临床辨证上,一般把肾虚的病证而无寒象或热象的分别称为“肾精虚” (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减退,以及成人早衰症状为辨证依据)或“肾气虚”(包括肾气不固与肾不纳气。肾气不固以肾与膀胱不能固摄表现的症状为辨证要 点;肾不纳气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益甚和肺肾气虚表现为辨证要点);有内热的称为“肾阴虚”,有形寒肢冷的称为“肾阳虚”。中
药的功效是从其对于具体病证的疗效中总结出来的。熟地黄既主治肾阴虚证,又主治肾精亏虚证,故既能补肾阴,又能益肾精。
(5)白芍的平抑肝阳之功,可主治肝阳上亢眩晕等证。常与滋养肝肾之品配伍。
(6)白芍缓急止痛之功,可主治胁肋、脘腹、四肢拘急疼痛。尤宜于因血虚肝失所养,筋脉拘急所致拘急疼痛。常与甘草相须为用。
(7)白芍的止汗之功,可主治虚汗证。治阴虚盗汗宜与滋阴降火之品配伍;治气虚自汗宜与益气固表之品配伍。
(8)制首乌的益精之功,可主治精亏血虚所致早衰诸证,尤以延缓衰老以保持须发乌黑见长。宜与补肝肾、益精血之品配伍。
(9)制、生首乌的截疟之功,可主治久疟不止。久疟体衰者宜与补益气血之品配伍。
(10)生首乌能解毒、止痒,可主治痈疽、瘰疬及皮肤瘙痒。
(11)生首乌能缓下通便,可主治肠燥便秘证。
(12)阿胶的止血之功,可主治出血证,对失血而有血虚、阴虚表现者有兼顾之效。
(13)阿胶的滋阴润燥之功,可主治肺心肝肾阴虚证,尤长于滋阴润肺,常与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之品配伍,主治阴虚肺燥,干咳痰少或无痰。治心阴不足, 心火偏亢,心烦不眠,宜配伍养阴清心之品;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宜配伍滋阴潜阳息风之品。
5.配伍:
补血药配补气药(当归配黄芪)、白芍配甘草的主要临床意义:
补血药配伍补气药,共收补气生血之效,适用于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之气血两虚证。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对气血两虚之证, 特别是因气虚不能生血者,常用当归等补血药与黄芪等补气药配伍以补气生血。
白芍配甘草,相须为用,主要是增强缓急止痛之力,宜用于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 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作痛。
6.用法及使用:
(1)当归酒炒的意义:酒炒后活血散瘀之功增强。
(2)何首乌生用、制用的意义:何首乌生用性平,能解毒、止痒、通便,但不能补血、益精;制后性转微温,解毒、止痒、通便之功丧失,主要具有补血、益精之功。
(3)蛤粉烫阿胶的意义:阿胶入丸散剂不易粉碎,且有腻胃的副作用,用蛤粉烫成珠后,便于粉碎,并可克服腻胃的副作用。
(4)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用熟地黄:熟地黄性质滋腻,有碍消化,易使气
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证情加重。
(5)白芍不宜与藜芦配伍:属配伍禁忌(十八反)。
(6)胃弱便溏者慎用阿胶:因其性滋腻,有碍消化。
7.生地黄与熟地黄在性能、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
在性能方面:二药皆具甘味(能补),归心、肝、肾经。但生地黄还具苦味(能清泄),主归心经(清热凉血,心主血),兼归肝、肾经(能养肝、肾之阴),还归胃经(能养胃阴生津);熟地黄主归肾经,兼归肝、心二经(补血以养心肝,滋肝肾阴)。生地黄性寒,熟地黄性微温。
在功效方面:生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兼具止血、养阴之功;熟地黄长于补血、滋肾肝阴,并具益肾精之功。
在应用方面:生地黄既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证或血热妄行证等实热证,又可治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或杂病阴虚内热证等虚热证;亦常用于津伤口渴等阴虚证及其他脏腑的阴虚证。熟地黄主治血虚心肝失养诸证及肝肾阴虚诸证;亦常用于肾精亏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