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誠有信,有情有義

 _南无阿弥陀佛 2016-04-20

有誠有信,有情有義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蔡禮旭老師

 

別把真誠丟了

真誠、守信,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們真正對父母真誠了嗎?對祖先真誠了嗎?可能我們受到歷代祖先福德的庇蔭,卻從來沒有念他們的恩。人懂得知恩報恩,才會真誠。我們再反思,處事待人,是先想到自己還是他人。都先想自己,這本有的真誠,就被自己的欲望障覆住了。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我們迷失的真誠心找回來,這叫真實的學問。

《中庸》講得好,「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物」指萬事萬物。真誠對父母、對另一半、對孩子,家道可以興盛。在各個行業,真誠團結同仁,服務大眾,事業會成就。不誠,「無物」,事業遲早會垮下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真誠就是根本。人一摻雜私心私欲,就會開始擴展,最後會有很多借口來合理化自己的欲望。我們看現代社會,好像賺錢多的人是老大,全家人都不敢講他,他也覺得他最了不起,對父母講話也很大聲。那顛倒了,他的真心不見了,跟父母之間的天性不見了。

不真誠,其實人是不快樂的。跟人家勾心鬥角,很累,夜闌人靜的時候很空虛。一心一意為別人好的人,我們看他好像挺累的,人家躺下去睡覺,三分鐘就睡著了,他良心無愧於一切人。我們計較來、計較去,躺下去還在那裡想明天要怎麼耍手段,還要吃安眠藥。所以「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枉費做小人」。

如何把真誠找回來

「誠」,詞語裡有:誠心、誠信、誠實、誠懇、忠誠。這都是回歸,回歸到真心。《中庸》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真誠是每個人本有的天性,學習恢復真誠,就是人這一生要走的道路。我們唯有至誠,可以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幫助天地化育萬物。這是我們人生的價值和目標。

首先要對自己真誠。所謂「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恢復真誠,第一要老實、聽話、真幹,跟著經典老老實實做。不是經典說的教誨,不說;不是經典教的行為,不做。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只要念頭轉成正念,接著,念念保持。怎麼保持?用功,不懈怠,就這樣而已。

《群書治要?孫卿子》告訴我們真誠怎麼提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無他,唯仁之守,唯義之行。誠心守仁則能化,誠心行義則能變。變化代興,謂之天德。」時時保持仁義的存心。仁,念念為人著想;義,做任何事情,循著義理,合情、合理、合法,這樣就能達到真誠。

真誠相待,人生坦蕩圓滿

《群書治要?體論》中說,「君臣有義矣,不誠則不能相臨;父子有禮矣,不誠則疏;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以義應當,曲得其情,其唯誠乎!」

君臣是有道義的,不誠,就不能相處共事。曾有臣子建議唐太宗假裝發怒,來鑒別誰是迎合皇帝的邪佞之臣。結果太宗說,「君王對整個政治來講,就像河川的源頭。源頭污染了,中下游怎麼可能清澈?君王用詐術,怎麼可能臣子跟老百姓會真誠?」所以太宗肯定了他的用心,但沒有採納建議。

父母子女之間有天性,有禮貌,但若不真誠,則會疏遠。夫婦之間有恩義,但不誠,就會忘恩,然後離異。夫婦相處,「恩欲報,怨欲忘」,心裡所放的都是對方的付出跟恩德,任何摩擦、不愉快統統放下,「誠」就體現出來了。結交朋友,是有情分的、是念舊的,不講情分、不念舊,不真誠,就會無情而絕交了。所以,真誠,會有很多知心朋友;真誠,夫妻一條心;真誠,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是有智慧、有德行的人;真誠,會感天動地,會凝聚眾人之心。

信用,個人、家庭、團體、國家的第二生命

「唯君子為能信」只有君子是能守住信義的。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在社會當中有信用是不容易的事情,我們花了一輩子來建立信任,可能因為一件事不守信,這一輩子的信用就毀於一旦。

信用除了對自己很重要,還會產生延伸性的影響。比方自己不守信,人家說,「那誰家教出來的孩子?」父母的信用也被我們毀掉了。我們代表哪個團體,我們不守信也會殃及這個團體。比方做出了劣質的商品,可能那一個地區,甚至是那一個國家的東西,以後人家都不敢用了。

信義立身,帶動家庭、社會正能量

《群書治要?傅子》說:「君以信訓其臣,則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誨其子,則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婦,則婦以信順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應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

有一位父親,他是賣橘子的。他外出送貨,讓兒子幫忙看店。剛好有位顧客來買了一箱橘子,放到車上,正要開走,突然他爸爸回來,過去擋在車子前面。顧客很詫異,這個父親就給顧客道歉:「可不可以麻煩您把車廂打開,我再看一下這箱橘子。」結果一檢查,裡面有幾顆爛了,趕緊拿出來,補進去好的。這個父親「以信誨其子」,自己做出來給孩子看,這孩子終生不忘記這一幕。

做個讓人信任的人

「信」除了守信以外,我們做出的行為,也要值得人家信任。可是信不是去求來的,是要自己做出來的。其實一個人,要能真正贏得他人的尊重,絕對不是他的地位、財富,而是他的人格、信譽,一諾千金的德行。

《群書治要?中論》提到:「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則微言而篤行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

有位母親接觸《弟子規》後,沒有急著讓家人都認同傳統文化,而是自己身體力行,同時用傳統文化教她的孩子,孩子變得很乖。以前到爺爺家,翻箱倒櫃;學了之後,動什麼東西都會先問爺爺。爺爺覺得跟以前差別太大了,就了解情況,之後就去跟自己的兒子講:「你以後要好好配合媳婦教孩子《弟子規》。」這個太太沉得住氣,來自於她的內心不急躁、不要求別人,先從自身做好。

結語

誠信是美德,我們這個時代功利太強,好像覺得能想巧詐的方法賺很多錢,叫本事。這都是錯誤的社會風氣。其實我們不管面對任何人、任何事情,只要守住真誠、守信,我們相信,真誠,就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守信,就會有很好的社會信用。「信義為立業之本」,信義也是人的第二財富。它看不到,但是卻無形中成就了一個人很多事業發展的機會。所以,人生順著道德,最簡單、最痛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