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糟糕的营销是,你记住了故事,却忘记了品牌

 昵称835753 2016-04-21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拍得很好的故事型广告,一般形式是一个 2-5 分钟的影片讲一个感人的故事,最后出现品牌的 Logo。在电视时代,我们对这种品牌宣传已经习以为常,这种宣传方式在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效果依旧么?

不能一句话说这种营销方式的好坏,但如果受众最后只记住了故事,没有对品牌留下印象或促成销售,可能这就不是一个好广告了。

阿禅说:

这不是一篇我原创的文章,文章来自我的朋友「粥姨」(女,跑得比西方记者还要快)。文章起因是我看到了女性品牌 SK-II 拍了一组讲女性改变命运的广告,我看了大概10秒就转载了,于是粥姨问我,我转载时对品牌是否有认同感,我说没有,我甚至不会记住是什么公司拍的广告。

她说,这组广告拍得并不好,理由分别是1、2、3……

听了她的理由后,我觉得有所收获,和可能吧的很多文章一样,她的观点能让人反思,于是我就跟她说,你应该将这些观点写成文章,然后发到可能吧。

她说吼阿。

看完文章后,大家不妨回到这里,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她的公众号。


0

   

看观点前,先来看看这组广告

这是SK-II「改写命运」 (Change Destiny)系列广告片之一。SK-II 针对 300 名亚洲女性进行调查,只有一半左右的女性相信可以改变命运,愿意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基于这一现实,创作出了这组诚意还算比较十足的广告。

我们不妨花几分钟时间看一看,为了方便观看,我将3个视频合成了一个。

1

   

这组广告确实刷屏了

SK-II 这组新广告,大家都说被刷屏了,可我的朋友圈其实真谈不上「刷屏」。

怀着对宝洁一直以来的崇拜,点进去看了。有点失望,甚至不太喜欢。有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忧伤。

这个「改写命运」的系列营销策划很早就有了,有汤唯篇,残障人士舞者篇,孙莉篇,但为什么只有这个广告火了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踩中热门话题

精选热点话题,易传播,易共鸣。

同样的营销策划主题,之前的孙莉篇太过高冷,有距离感;残障人士舞者篇群体有特殊性,没有太多共鸣,汤唯篇更多的是功能性营销型广告,不是一个维度的比较。

而同样是剩女的热点,为何百合网的就遭千夫所指呢?其实都是消费剩女,但一个价值观是道德绑架后的无奈妥协,犯了众怒;一个是坚持独立自主的伟大光荣正确,虽也有人不认同,但女性追求独立总没有人反对吧。

1.2

   

制作精良

这组营销的制作还算精良,纪律片形式的创意还不错。之所以用「还」字,是因为从「你妈逼婚」,到你妈感动哭的神转折过于生硬,而结尾的煽动性转发,和「不转不是中国人」一样,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1.3

   

渠道运用得当

抛弃了传统营销的投放习惯,主打社交渠道,获得了大量的转发与传播。

然而,广告火了又如何?最终这个广告留下的只有故事,和 SK-II 没有任何关系。

故事成了主角,品牌却成了赠品。

2

   

实际上:目标人群和事实人群发生了错位

事实人群是谁?什么人看了会转?

很容易可以想到,大部分人一定觉得找到了共鸣,被广告感动了,然后转发了,尤其是那些喜欢心灵鸡汤的人。

那么 SK-II 希望什么样的人来转,也就是原本设定的目标群体是什么?

初步判断原本的目标用户是 28-40 岁女性,基本上也是所谓「剩女」比较合理的年龄段。

而且广告中宣扬的是独立自主,这样的女性角色应该是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相对都比较高的女性。

而社会认知上来看,现在的剩女群体更多也正是处在金字塔顶端那些独立,自主的人,貌似目标群体定位非常精准。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目标群体和事实人群重合度高吗?

不一定

真正崇尚独立的女性会为了自己是剩女而觉得亏欠父母,痛哭流涕吗?真正的独立需要证明给别人看吗?她们会为了证明自己崇尚的独立价值观,而去买一瓶化妆品吗? 

所以原本的目标人群对这个内容不见得会有多大的共鸣,越是收入高,地位高的女性,不喜欢这个广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她们不一定喜欢这碗矫情的心灵鸡汤。

3

   

误区:广告火了,就是对品牌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两点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很容易被混淆。广告火了,带着品牌露出了,曝光率也增加了。这对于 SK-II 来说就是成功的吗?

不是

SK-II 不是一个新的未知品牌,仅仅追求曝光率的做法不应该是她这样一个众所周知、并有稳定消费群体产品的营销目标。

对于 SK-II 这样的品牌来说,比曝光率更重要的是品牌内涵,价值观的固化。

有人说,人家有啊,改变命运啊,多么伟大光荣正确的价值观和品牌内涵。

这个价值观是很好,但是广告拍的再好和 SK-II 的产品有关联吗?如果把最后的 SK-II 换成卫生巾或者其他女性用品,或者阿禅,其实毫无违和感,这是阿禅帮忙粗糙制作的一个视频:

类似的案例应该不少,比如有母亲排除万难,独自坐飞机看望女儿的一个广告,有老人晚年结伴完成摩托车环岛的一个广告,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组广告,但是……你现在能想的起广告讲的是哪个品牌么?

换句话说最后露出的那个品牌是谁家的已经不重要了。

4

   

从属关系的颠倒,营销变成装逼

行业内周知,一种经典的营销模式就是把卖产品变成卖故事,广告就成为了最好的表达形式,但是越来越多的品牌在传播的时候偏离了核心,独占了一个概念后,所有的传播都是围绕着一个概念来展开,和产品的关联是非常牵强的。

火是火了,但火的是故事,不是品牌。故事成了主角,品牌却成了赠品。

对于用户来说,就算故事卖的好,最多就是记得故事,但品牌很快被人淡忘了。对于品牌来说,如果品牌内涵和产品是脱离的,就好比拍了一部全民叫好的微电影,感动用户的是故事,产品只是镜头中闪过一秒的那个广告赞助。


《逃学威龙 2》 里的和记电信广告

讲故事需要诗人的气质,但只有气质没有内涵就是装逼。

这点上有不少做的很棒的案例,比如可口可乐,之前的迪拜可乐电话亭的营销,打造了一款可乐专用电话亭,让外来务工人员用可乐瓶盖作为投币,就可以免费使用定时的国际通话。内容上创意十足,和产品密不可分,品牌凸显的价值观一看就懂,传递快乐的定位和产品关联紧密。

再有个案例,很早年前心相印的纸巾广告,一群孩子问老师海的对面是什么,老师说是台湾,因为隔着大海,所以对岸的小朋友没法过来一起玩,最后一群孩子就拿了纸巾说要把海水吸干,这样就可以愉快的玩耍了。


立意极高,借着童真暗藏了一个政治性话题和愿望,同时还把产品吸水性良好以及品牌追求美好的内涵自然地表达出来了。

5

   

怎样做一次好的营销广告?

广告一般分为两大类,意识形态性广告和营销型广告。

5.1

   

意识形态性广告

公关人喜欢称他们为 coorperate branding 。是通过一个群体的行为,表达品牌精神,唤起更大的群体共鸣,从而将品牌精神植入更大的群体中。

这类广告有几点建议:

  1. 新媒体时代,社交互联网崛起,视频不一定是唯一,最好的手段,有时候采用更轻的海报,HTML5 页面等性价比会更高。

  2. 无论什么手段,都是为了品牌内涵服务的,品牌内涵的挖掘不能脱离产品的独特性和关联性。

  3. 品牌的价值观追求的应该是不断固化,而不是不断创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品牌2、3年换一次价值观,价值观的挖掘需要慎重,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如果一个品牌的价值观选取得当的话,可以用很多年。而只有当产品以及公司的发展趋势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才会考虑换。


5.2

   

营销型广告

这类广告大多以销售为目的,所以和产品的结合会比较紧密,甚至会有一些产品功能的植入。

先看一个 Burberry 的口红案例,几年前在朋友圈曾经被刷屏,当天正好是情人节,通过 HTML5 页面的形式,鼓励你给自己的爱人写几句心里话,最后将这个封信封起来转出去,但比较特别的是需要你对准手机扫描区域,吻一下,屏幕出现了一个唇印,然后可以选择 5 种不同的口红颜色,最终将信封好。

这个案例中就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

  1. 热点营销如果没有好的创意,宁愿不做。情人节算是一个热点营销,一定有非常多的品牌来借势,但真正能让人关注到的一定是有创意的东西。

  2. 营销的过程中巧妙的结合了最新推出的五种口红颜色,如果能再多加一个功能,直接打通购买环节,那么当天的转化率就不会被浪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是消费快餐式的,今天很火的东西明天就没有人讨论了。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如果营销不能被马上被转化为销售或者用户增长,基本上就等于打了水漂。

  3. 任何的社交化参与的营销,门槛设置的越低越好,不要让用户动脑子,上面这个案例中如果当时只需要发送一张自拍照,可能比写几句话,传功效果会更好。

说了一大堆「坏话」,但我还是很敬佩宝洁的营销经验,我也会继续购买神仙水,但和广告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产品好用。但如果下次再去买,心里可能会想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是剩女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