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流通,功德无量 群书治要译注《庄子》 庄 子 【题解】《庄子》,亦称《南华经》,是庄周及其弟子等着,包括道家许多派别的 作品,在战国末年有较大影响。《庄子》文章汪洋恣肆,语言生动形象,想象极为丰 富,大都采用寓言形式。全书约有两百多则寓言,主要表达道家「道法自然」「无 为而治」的思想观念。著名的「内圣外王」的理念是庄子首先提出的,而庄子的内 圣之学,无论其心学、气论以及天人之学,都对后代哲学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可 以说庄子的内圣之学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内涵和方向。《汉书?艺文志》着録 《庄子》五十二篇,但现存的只有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 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变化,反映了战国以后的社会变革以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 透。只要不违背《天下篇》所述的庄子观点,都应归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可以说, 《庄子》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的从战国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它上承《老子》, 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魏征等人从洋洋数十万言的《庄子》中节 选了《胠箧》《天地》《天道》《知北游》《徐无鬼》等五篇,编入《群书治要》, 作为向唐太宗进谏的理论依据。 八四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三六九年—公元前二八六年),名周,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作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代。他自 幼聪颖好学,对各家学说无不涉览,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包 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始未有封」达到 「万物皆一也」,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万物也该是齐一而无差别的。他看到一 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 齐贵贱」。据史料记载:庄周虽曾向监河侯借过粟,但对楚威王以厚礼聘他为相却断 然拒絶,并告诉来使:「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 之数岁,及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急去,勿污 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现出他 安时处顺、逍遥自得的人生态度。 群书治要译注八五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胠 箧? 【题解】外篇之三。在上位的人一心追求智谋而不讲道德,那么天下必定大乱!在 上位的人崇尚奢侈,在下位的人就不能安心于「少」。自性本少,向外追逐越多,则 越来越迷失自我本性。魏征从《胠箧》篇选用这段文字,就是想劝谏君王抱朴务实, 不宜机心太深。 【原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 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之时。民结绳?而用 之。足以纪要?而已。甘?其食。美其服。适?故常甘。当故常美。若思夫侈靡?。则无时 慊意?矣。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人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无求之至。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 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弃(本书弃作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 车轨结乎千里之外。至治之迹。犹?致斯弊。则是上好智之过也。上谓至治(至治作 好知)之君。智而好之。则有斯过矣。上诚?好智而无道。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 耶。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罟?罛?罾?笱?之智 八六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智多。则兽乱于泽矣。攻之逾密。避之 逾巧。则虽禽兽犹不可图?之以智。而况人哉。故治天下者唯不任知。任知则无妙?也。智诈? 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性?少而以逐?多。则 迷矣。 【注释】?胠箧:音区切,原谓撬开箱子。后亦泛指盗窃。?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 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这十二人为传说中的 古代帝王。当时既未有史籍,亦不知其次第前后。刻木为契,结绳表信,上下和平,人心淳朴。?结 绳: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 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纪要:记述要点的 文字。?甘:鲜美,可口。?适:满足,悦乐。?侈靡:奢华。?慊意:满意。?老死而不相往来: 谓人们到老到死互相之间都不交往。形容彼此一直不发生联系。?延颈举踵:即延颈企踵。伸长头 颈,踮起脚跟。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赢粮:担负粮食。引申指携带粮食。?趣之:同趋之,追 求,追逐。趣,趋。?犹:可能。?诚:假如。?弓弩:弓和弩。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泛指弓。?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钩饵:钓钩和 群书治要译注八七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鱼饵。?罟:网的总称。指用网捕捉鱼或鸟兽。?罛:一种大型鱼网。?罾: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 的方形鱼网,形似仰伞。?笱:竹制的捕鱼器,鱼笼。?削格: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罗落:截 捕禽兽的用具。?置罘:罘,音福,泛指捕兽网。?图:谋取。?妙:善。?智诈:巧诈。?同异: 战国时名家思想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 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 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变:通「辩」。争 辩;辩论。?性:泛指天赋,天性。?逐:追逐。 【译文】以前,在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 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及神农氏那个时代,人们依靠结绳的办法记事, (只要能记住要点就可以了。)并且认为当时的饭菜味美、衣衫美丽、(内心知足,所以饮 食常感甜美;内心充实,所以衣服就常觉称心。若是追求奢侈华美,就没有满足的时候了。)风俗 令人欢乐、居所使人安适,邻国边境彼此相互能看见,两边鸡犬之声都能听闻,但 人们到老死都不相往来。(无求到了极点。)像这样的时代,就达到安定太平的极致 了。可是,如今的风气却使百姓伸长了脖颈、踮起脚跟去追求,一旦说「某地有贤 德之人」,人们就携带干粮追寻而去,以致抛弃家里父母亲人,荒废自己的生计事 八八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务,足迹踏遍诸侯的国境,车轮印迹往来交错于千里之外。(追求圣明君王治理的外在 行迹,可能会导致这种弊端。)这是追求圣明之治的君王崇尚智谋的过错。(君王想要获取 圣明君王的名望,而用尽智谋来达到目的,就会产生这种弊端。)假如君王一心追求智谋而不 讲道德,那么天下必定大乱!何以知道必定会大乱呢?运用弓弩、鸟网、弋箭机之类 巧多变的智谋多了,空中的飞鸟就不安宁;运用钩饵、鱼网、鱼笼之类的智谋多了, 水中的游鱼就不安宁;运用木栅、兽栏、兽网之类的智谋多了,那么草泽中野兽就不 安宁;(攻击的手段越精密,躲避的方法就越巧妙,即使是禽兽,尚且不能用智谋图取,更何况是 人。所以治理天下不能专用智谋,专用智谋则无善可言啊。)机智、巧诈、同异的言语辩论多 了,那么一般人就会被迷惑。(在上位的人拥有的多,在下位的人就不能安心于「少」。天性 本来习惯于寡少,却用来追求繁多,就会迷失自我。) 群书治要译注八九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天 地 【题解】外篇之五。《天地》篇是由十五章文字杂篡而成。这里选其中两章。通过 华封人和尧的对话,提示要随顺天地之道,随遇而安,无心任自然,如鸟飞行而无 迹。通过伯成子高对禹提出的批评,意在告诉君主真正的治理当顺天应人、无为而 治,刑罚看似有效,却是乱的开始。 【原文】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 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 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用。何。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 多辱。是三者。皆非所以养意(意作德)。故辞。封人曰。始也以汝为圣人也。 今然君子也。天生烝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物皆得所 而志定。富而使分之。则何事之有。寄之天下。故无事也。圣人鹑居?。无事而斯安 也。而鷇食?。仰物而足。鸟行而无章?。率性而动。无常迹也。天下有道。则与物 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虽汤、武之事。苟顺天应人。未为不闲。故无为而无不 为者。非不闲也。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夫至人?极寿命之长。任穷通之变。其生也 九〇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天行。其死也物化。故云厌世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气之散无不至之。三患? 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注释】?观:看,察看。?华:地名,今陕西省华县。?封人:古官名。《周礼》谓地官司 徒所属有封人,掌管修筑王畿、封国、都邑四周疆界上的封土堆和树木。春秋时各诸侯国都设有 封人,典守封疆。同时掌管筑城之官亦称封人。?祝:祝祷。?烝民:民众,百姓。?鹑居:谓野 居无常处。?鷇食:鷇,音扣,小鸟刚生时,由母鸟哺育,不必亲自求食。比喻无心而自足。?无 章:没有次序。?厌世:去世。死的婉辞。?上仙:成仙,登仙。?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 无我境界的人。?帝乡:天宫,仙乡。?三患: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 患。 【译文】尧帝去华地巡察。华地守封疆的官员说:「啊,圣人来了!请让我为圣人 祝福吧!祝愿圣人长寿!」尧帝说:「不用了。」「祝愿圣人富有。」尧帝说:「不 用了。」「祝愿圣人多子!」尧帝说:「不用了。」那人接着说:「长寿、富有和多 子,这是人们所期盼的,您偏偏不需要,为什么呢?」尧帝说:「多子就会多忧,富 有就会多事,长寿就会多受辱。多忧、多事、多受辱就不能涵养德行,因此谢絶您对 群书治要译注九一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我的祝福。」那人听后说:「起初,我认为您是圣人,现在看来,您只能是个君子。 苍天让万民降生人间,必定会赋予他们一定的职责。子孙多就赋予他们相应的职责, 这有什么可忧惧的呢?(万物都能得到合理安排则心志安定。)富有了就把财物散分众 人,怎么会生出事端呢?(与天下之人共享利益,则不会有事端。)圣人像鹌鹑一样居无 常处,像待哺的雏鸟一样有什么吃什么,(道法自然,无心生事,知足而足。)如鸟儿在 空中飞过不留一点踪迹;(循着本性之善而行动,没有固定不变的外在行迹。)天下太平、 政治清明,就跟万物一同昌盛,天下纷乱,不行正道,就修身养性、闲居起来;(即 使是商汤伐夏、周武王伐纣的事,如果上顺天、下应人,也会轻松自如。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不 是没有闲暇。)长寿之后离开人间,就升天成仙;(至人的寿命是活到天命让他离去时便离 去,至人洞悉穷困与显达的变化,有生命时则顺道而行,生命无时便随物而化。所以说他不愿在世 间便升天而成仙。)驾驭朵朵白云,来到天宫。(气运随缘散发,了无障碍,无所不至。)长 寿、富有、多子所导致的忧患不会到来,自身长久没有灾殃,那么还会有什么屈辱 呢!」 【原文】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 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 九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 也。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 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注释】?伯成子高:唐尧时人。相传尧治天下,他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时,他认为「德 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就隐居耕种。亦省称「伯成」。?趋就:疾步走向。?下 风:比喻处于下位、卑位。?吾子:对对方的敬爱之称。一般用于男子之间。?劝:勤勉,努力。 【译文】尧帝统治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被立为诸侯。尧帝将帝位传于舜,舜又将 帝位传于禹,伯成子高便辞去诸侯之职去从事耕作。夏禹前去拜见他,伯成子高正在 田间耕作。夏禹快步上前居于下方,恭敬地站着问伯成子高说:「当年尧帝统治天 下,先生被立为诸侯。尧帝将帝位传于舜,舜又将帝位传于我,可是先生却辞去诸侯 的职位而来从事耕作。敢问这是为什么呢?」伯成子高说:「当年尧帝统治天下,不 须奬励而百姓自勉,不须惩罚而人民敬畏。如今你施行赏罚但百姓却不仁义,德行从 此衰退,刑罚从此建立,后世的祸乱也就从此开始了。」 群书治要译注九三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天 道 【题解】外篇之六。文中对君臣各尽其分、「有为」「无为」的辩析非常到位,指 出君主当效法天地「无为」之道,以无形统领有形,不要因自视智巧陷入具体的事相 中而失去了为君者的本位,臣民就会竭尽全力做臣民该做的事情,此即所谓「无为而 无不为」的为君之道。 【原文】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 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余者闲暇之谓也。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不足者汲汲然 欲为物用?者也。欲为物用。故可得而以(以作臣)也。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 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也。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 也。是上与下同道也。上与下同道则不主。夫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主上 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 理自然。非有为也。若乃主代臣事。则非主矣。臣秉?主用。则非臣也。故各司?其任。则上下 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九四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注释】?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常:规律。?物用:百物器 用。?夫:此处是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秉:主持,掌握。?司:主管。 【译文】帝王的品德,是以天地为宗师,以道德为根本,以无为为常规。顺应自然 而无为,就能管好天下还有闲暇。如果不顺应自然而心有作为,就会被天下之事驱 使,而心力不足、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是指忙于追求百物器用。一心追求百物器用,当然 就要被天下之事驱使了。)所以,古时之人都崇尚无为而治。君主无为,臣民也无为, 这是臣民与君主的德行相同。如果臣民与君主的德行相同,那就难以体现为臣之道 了。臣民有为,君主也有为,这是君主与臣民的做法相同。如果君主与臣民做法相 同,那就难以体现为君之道了。(工匠不必直接雕刻木料,重点在于怎样使用斧头。君王不必 致力于亲自做事,而要致力于如何善用臣民。臣民能够具体做事,君主能够善加调配臣民。斧头能 雕刻木料,而工匠能够使用斧头,像这样各尽其所能,就符合天理自然,并不是有心而为。如果君 主代替臣民做具体的事,就不符合君主的定位了;臣下如果掌管君主支配大局的权力,就不符合臣 下应有的角色定位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本分位置上尽心尽责,那么上下都会恰如其分,这样就把 「无为」的道理把握到极致了。)君主用无为之道来治理天下,臣民必然有为而应对天下 万事,这是不变的法则。 群书治要译注九五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原文】故古之王?天下者。智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而不 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夫在上者。患于不能无为也。而代人臣之所司。使 咎繇?不得行其明断。后稷?不得施其播殖。则群才失其任。而主上困于役矣。冕旒?垂目而付 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为。斯乃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故上下皆无为矣。但上之无为则用下。下 之无为则自用矣。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所谓自尔。帝王无为而天下 功成。功自彼成。 【注释】?王:统治,称王。?落:奚侗曰:「『落』借作『络』,谓包络也。」?雕:泛指修 饰。?穷:极,竟。?咎繇:亦作咎陶。即皋陶。舜之贤臣。?后稷: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 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冕旒: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产:养育,生。 【译文】所以,古代治理天下的人,智慧虽然能包罗天地,却不亲自去思虑事务; 口才虽然能修饰万物,却不亲自去谈说;能力虽然强于四海之内的人,却不亲自去 做。(处于上位者最大的祸患是不能掌握好无为的原则,而去代替臣子办理具体事务,这样即使是 咎繇也不能正常公正地施行刑罚,后稷也不能正常地安排农事,于是有才干的臣民们失去他们的职 分,而君主却陷入具体事务当中无法脱身。君王端坐无为而把具体事务交给臣民们去做,天下臣民 九六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都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职能,这样纔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所以上下都能做到无为。不同的是上 位者的无为是要善用臣下,下位者的无为是完全发挥自身的职分。)上天并未生养万物而万物 自然化生,大地无心养育而万物自然繁衍,(这就叫自然而然。)帝王无为而天下得到 治理。(事功自然而然达成。) 【原文】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同乎天地之无为也。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本在于上。末在于 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 辟?。教之末也。礼法数度?。刑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 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降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 术之动。然后从者也。夫精神心术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运动。则五事之末。不振而自举 也。 【注释】?乘:驾御。?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 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五兵:五种兵器。所指不一,泛指各种兵器。?五 刑:《周礼?秋官?司寇》:「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 群书治要译注九七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辟:特指刑法。?数度:犹制 度。?刑名: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 韩非子亦尚「刑名」。?比详:考校审核。?羽旄:旄,音毛,乐舞时所执的雉羽和旄牛尾。?衰 绖:丧服。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长六寸、广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为衰;围在头上的散 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衰、绖两者是丧服的主要部分。?降杀:递减。?运:此处指运 用、使用。 【译文】所以说,没有什么比上天更为神妙,没有什么比大地更为富饶,没有什 么比帝王更为伟大的了。所以说,帝王的德行能与天地相匹配。(和天地无为运化相 同。)这就是驾御天地、驱遣万物而任用众人的大道。根本在于帝王,枝叶在于臣 下;关键在于人主,细节在于臣下。全国军队和各种兵器的运用,这只是德政的次要 方面;赏、罚、利、害,五刑之法,这只是教化的次要方面;礼、法、数、度,都要 循名责实,进行审查考核,这只是治理国家的次要方面;用钟鼓奏出乐曲、用鸟羽兽 毛装饰舞者,这只是音乐的次要方面;痛哭流涕、披麻戴孝,谨守服丧的规格与时 间,这只是居丧的次要方面。这五项次要方面,是必须要有精神和心念的运用,然后 纔能随之而行。(精神和心念,是以上五项次要方面实施所依附的主体,主体按照自然规律随机 九八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而动,那么所有次要的部分,不需要特别振作而自然就能跟着发动起来。) 【原文】末学者。古之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所先者本也。君先而臣从。长先 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言此先后虽 是人事。然皆在至理中来。非圣人之所作也。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秋冬。四 时之序也。万物化作。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也。而有尊卑先 后之序。而况人道乎。明夫尊卑先后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无也。宗庙?尚亲。朝廷尚 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言非但人伦之所尚也。愚智处宜。贵贱 履位?。官各当其才也。必分其能。无相易业。必由其名。名当其实。故由名而实不滥 也。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智谋?不用。必归其天。此 之谓太平。治之至也。礼法数度。刑名比详。古之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 非上之所以畜下也。寄此事于群下。斯乃畜下者也。 【注释】?取象:以某事物作为榜样。?杀:等差。?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乡党:泛称家乡。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履位:就位。?畜:养育。?智 群书治要译注九九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谋:才智谋略。 【译文】关于这些末节的学问,古时候的人就掌握了,但不被看作是首要的事情。 (最重视的是根本主体。)国君为先导而臣子跟随,年长者为先导而年少者跟随,男子 为先导而女子跟随。尊卑、先后,这是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所以圣人取而效法制 定人伦等级。(这里说的先后位次,虽然是人事,但都是从大道至理中得来,并不是圣人所创制 的。)天在上为尊,地在下为卑,这是神明的位次;春夏秋冬,这是四季的序列;万 物生长,盛衰生死,这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天地是最为神圣而又玄妙的,尚且存在 尊卑、先后的秩序,何况人间的事物呢!(明白了尊卑先后的位次,就知道世间万事万物都 不能离开这些规则。)宗庙尊重亲族,朝廷敬重尊长,乡里尊重老人,办事尊重贤能, 这是天地大道所体现的秩序。(说明这些秩序并非只是为了维护人间的伦常关系才特别提出并 强调的。)愚钝之人与聪敏之人各得其所,尊贵之人与低贱之人各践其位;(官员的职 位与其才干相当,方能人尽其才。)必定因能力大小而授职,(各自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不需 要再调换。)必定要名实相符。(名分和实际才能相当,所以有名分的人,实际能力也絶对到位 而不是虚妄不实。)按照这个原则来侍奉君主、养育百姓、治理事务、修身养性,不使 用智谋,一定能合乎天道。这就叫做天下太平,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礼(上下尊 一〇〇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卑的等级)、法(由礼制定的法律)、数(法律中的各级等差)、度(数中的制度措 施)都要循名责实,进行审查审核,这是古时候就有的。这是臣民用以侍奉君主的, 而不是君主用以抚养臣民的。(把具体的事务交给臣下们去做,这纔是培养爱护下属的方法 啊。) 【原文】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傲?无告。无告者 所谓顽民也。不废?穷民。恒加恩也。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 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 与天合德。则虽出而静也。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雨施?矣。此皆 不为。而自然者也。尧曰。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 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注释】?天王:犹天子。?傲:轻慢,轻视。?废:抛弃。?嘉:夸奬,赞许,慰勉。?孺 子:幼儿,儿童。?哀:怜悯,怜爱,同情。?宁:安定。?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 制。?云行雨施:喻广施恩泽。?奚: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 群书治要译注一〇一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译文】过去舜问尧说:「天子的用心怎么样?」尧说:「我对不堪受教的人不傲 慢轻视,(不堪受教,说的是愚蠢顽劣之人。)不抛弃穷苦百姓,(随时施加恩德给他们。) 为死者感到痛苦,善待其幼子并怜悯那些妇人。这些就是我的用心。」舜说:「这样 做当然很好,不过还算不上博大。」尧说:「那么该怎么办呢?」舜说:「合乎上 天的德行,虽应对万事而内心呈现一片安宁,(只要做到与天合德,那么即使发生任何事, 内心都能够安定下来。)像日月普照而四季变化,昼夜交替,云气运行而雨水施降,都 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的。」(这都是没有妄加干涉而顺其自然的。)尧说:「您是与天道相 合;我是与人事相合。」天和地,自古以来都是被尊敬的。黄帝、尧、舜都共同赞美 它。所以,古时候治理天下的帝王,还要做些什么呢?不过效法天地罢了。 一〇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知北游 【题解】外篇之十五。王夫之曰:「此篇衍自然之旨,其说亦自《大宗师》来。」 《知北游》篇主旨在谈道,由十一个寓言组合而成。充分阐述了道的自然而然、无法 言传及道充斥天地、无所不在而又无迹可寻的特点。魏征选择本篇寥寥数句,重点在 于提示国君治理国家要效仿天地,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无所不为。 【原文】圣人行不言之教。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道不可致?也。道在自然。非 可言致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乱 之首也。礼有常则?。故矫效之所由生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华伪也。损之又损 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华去而朴全。则虽为而非为也。天地有大美?而 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孔子之所云予欲无言。至人? 无为。任其自为而已。大圣?不作?。唯因任也。观于天地之谓也。观其形容。象其物 宜。与天地无异者。 【注释】?致:求取;获得。?则:此处指具体的外在表象。规律,法则。?大美:谓大功德、 群书治要译注一〇三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大功业。?明法:明显的规律。?成理:固定的规律。?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 人。?大圣:具有圆满德行和智慧的人。古谓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絶、通晓万物之道的人。?不 作:不创作。即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 【译文】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化。(顺乎自然而行,纔是不用言传的教化。)道是 没有办法通过言教得到的。(道存在于自然之中,并不能靠言教而得道。)失「道」之后, 只好据「德」来治天下;失「德」之后,只好依「仁」来治天下;失「仁」之后, 只好行「义」来治天下;失「义」,最后只能以「礼」治天下了。礼,是自然之道 的华美外表,也是社会祸乱的开端。(礼有一定的规范准则,这样就产生了矫饰模仿的行 为。)所以说,为「道」者一天天减损其不自然的虚伪,(去掉那些虚华伪饰。)减损再 减损,以至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实际上是「无不为」。(去掉虚伪,就 能恢复朴实无华的本性,这样,虽然有为,却无有为之心了。)天地对万物有最大的美德却不 愿称说,四季有明显的规律而不言语,万物有不变的规律却不解说。(这也就是孔子所 说的「予欲无言」。)达到无我境界的人能做到无为,(任其自为而已。)具有圆满德行和 智慧的人,不妄加自己的想法去创作。」(只是顺应自然之道而已。)这就叫取法乎天地 自然。(观察天地万物的状态,效法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和天地无心随顺自然的做法没有区别。) 一〇四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徐无鬼 【题解】陆德明曰:「徐无鬼,缗山人,魏之隐士也。」《徐无鬼》篇出自《庄 子?杂篇》,由十五章文字杂篡而成,此处仅节选一小段。通过黄帝和牧马童子的对 话,以「去其害马」的鲜明态度表达了应「无事」「无为」的思想。「无事」即不生 事、不过分撹扰从事,这就是道家「勿扰民」的思想。 【原文】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苦謵扅 (扅作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曰。知大隗之所存 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 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何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 已矣。马既?过分为害。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注释】?见:谒见,拜见。?大隗:《庄子注疏》:「大隗,古之至人也。」?具茨之山: 具茨山。众多文献记载,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郑市、新 群书治要译注一〇五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密市三市交界处,属于伏牛山余脉。?方明为御:方明,人名。御,驾驭车马的人。?昌寓骖乘: 昌寓,人名。骖乘,陪乘或陪乘的人。骖,通「参」。?张苦、謵扅:皆是人名。?前马:在马前 护卫或引导。?昆阍滑稽后车:昆阍、滑稽皆是人名。后车,副车,侍从所乘的车。?襄城:属今 河南许昌。?问涂:询问路径,探索门径。涂,道路。?若:你。?非徒:不但,不仅。?为:治 理,处理。?害马者:原意为有害于马的天性的事情。后亦用以比喻有危害性的事物。?既:至, 及。?再拜稽首:即稽首再拜。古代行稽首礼后,又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天师:古代对 有道术者的尊称。 【译文】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一位名叫大隗的高人,方明驾车,昌寓坐在右边陪 乘,张苦、謵朋在马前引路,昆阍、滑稽侍从于后。来到襄城的郊野,七位圣人均迷 失了方向,无处问路。正巧遇到一位牧马童子,便上去问路,对他说:「请问,你知 道具茨山吗?」童子说:「知道。」接着又问:「那你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吗?」童 子说:「知道。」黄帝有点诧异,说:「孩子,真奇怪了,你怎么不仅知道具茨山, 还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那我再请问,你能告诉我怎样治理天下吗?」童子便说道: 「治理天下,跟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去掉有害于马天性的事情罢了!」(马 的性情过分了就有危害。)黄帝听后,叩头再三拜谢,尊称他为「天师」而离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