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永祥先生的养生桩

 隐士的书屋 2016-04-21

王永祥先生的养生桩


站桩前有一系列准备活动,如活动腰、背、胯、踝等,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叫“猫洗脸”,试着做几次,感觉很不错。

     王先生的养生桩,其中几个要领值得一说。一是“顶如绳系”,二是“沉肩坠肘”,三是“与空气相融,虚灵挺拔”,四是“重心在前脚掌,脚后跟如踩蚂蚁”,五是站桩中的调息法为“吹气法”,有踵呼吸的内涵。

      站桩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体,获得健康,甚至出高功,这是无疑的。所以我不反对站桩,我一直在“如何站对、站好”上下功夫。

      王先生的几个要领,跟王芗斋先生、姚宗勋先生及其传人的养生桩核心要求基本一致,没有不同。如后者强调“放大身体,有挺拔之意”“假想泡在温水中”“假想在晒太阳”“脚踩弹簧或小船”等等。

       站桩有年且站得好的功友,对“松沉”有较深刻的体会,以上方家的功法要领都体现了松沉这一核心。而我们站养生所求的“气血通”就是通过肌体的“松沉”来实现的,可以这样说,站不出“松沉”,效果肯定不尽人意。必须强调指出,松沉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或者主观意念的诱导,更是一种客观真实。这种真实多年后没有站出来,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可以做个试验,你把一条手臂搭在朋友肩上,尽量放松站好不动,叫你朋友做较小幅度恰当的原地蹲起,你问问他,你那条手臂在他肩上的重量是否始终如一。回答“是”,则证明你实现了客观的基本的“松沉”。

     他们的养生桩,如何实现肌体的松沉呢?

     一、   “身体与空气相融”“放大身体”“假想泡温水”“假想晒太阳”等

此类要领所包含的训练要义:横向扩张周身血脉毛孔,促进血液循环,相对而言更利于静脉回流并排出体内垃圾废物。实际操作中,一般几分钟内身体能产生温热感,有的还伴随胀感或皮下蚁行感、流水感等。

     二、  “顶如绳系”“虚灵挺拔”

此类要领的训练内涵:纵向伸展肌体,舒开筋骨关节,扩张血脉毛孔,颈部大筋带动、牵拉背部和前胸肌肉群及体腔内惰性肌肉群,升清降浊增强人体弹性,实现上虚下实。

     三、   “脚跟如踩蚂蚁”“脚踩弹簧或小船”

此类要领的训练重点:  提升腿脚力量(涌泉发力),初步刺激筋膜腾起,激发气血鼓荡,实现六面微动中气血有序运行(整体力量传递)。

     四、  “沉肩坠肘”或“肩撑肘横”

此类要领的训练核心:  横向拓开背部肩胛肌肉、与大臂肌肉连接的前后锯边肌,促进气机下沉丹田,达到松肩空肩、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足相合。

     五、  “吹气法”

站桩中吹气,我尝试了几次,粗略的谈谈体会以及功效分析。

深长匀整的吸气入丹田,即顺腹式呼吸,吸满后舌抵上腭发“嘶”音,将气缓缓吐出。吐气时,明显感到丹田压力加大,逐渐至整个体腔产生外胀外撑。我青年时期练过“吹气腾筋膜法”,是民间“残拳”硬气功之一。尽管那时候我没有内功,但是吹气法练出来的抗打也是过得去的。王永祥先生的吹气法,在滋养调动强化体腔及周身膜体方面,是相当高明的。吹气腾膜硬功,使周身筋膜整体腾起,产生相当大的张力,再结合内气鼓荡,理论上我觉得几乎无可挑剔了。练王先生的吹气法,周身发热很快,热胀特别明显,简直有气血沸腾感,毛孔张开似有物外泄。每次才练几分钟,就似乎有微汗。收功之后,舒适安逸极了。此法通气血排垃圾,神奇!可能这也是意拳不强调一次久站的原因吧。

      站养生桩,必定涉及筋骨膜体。骨架不正,关节不柔韧松活,大筋不微微挑起,周身筋膜不联接一体微微腾起,那么人体血脉一定会产生相互挤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影响练功速度和质量,吹气及微动能促进气血鼓荡,扩张毛孔,利于垃圾外排。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对“松沉”的解释就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里的“松”“紧”指什么对象?不是肌肉,不是关节,但是包含了肌肉和关节,更切确的说,是周身一体的大筋和筋膜膜体。既然选择站桩养生,却不注重这些核心训练,放弃本质的东西,我觉得值得深思。

      习练内家功,健康是基础,只有健康了才可能出高功。我们站养生,用的就是内家功的健康功法,而此健康功法在武学习练理论上自然的包含了筋骨训练。因此站养生桩得来的健康,其层次极高,它包含了人体筋骨膜体质的改善改变。

     但是如果我们主动放弃那些要领,抛弃那些本质的东西,那么健康也只是相对一般人而已,是一般气功层次的健康。我个人所理解的养生桩所带来的健康,应该包括具有良好的武学基础。如肌体弹性好,筋骨厚实粗壮极具韧性,膜体联成一体一动百动,内气充足。转自意拳廉花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