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应顺应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许愿真 2016-04-21

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应顺应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作文教学应顺应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邓木辉

 

 【摘要: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进行得比较随意、盲目。随意、盲目主要表现在:不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依据作文的训练体系,只是盲目与高考接轨——高考多考材料作文,平时作文训练也就多为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有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作文教学应改变此种状况,顺应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关键词:作文教学;材料作文;自由作文;身心发展

 

 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问题很多,突出的问题是盲目与应试接轨,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这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应然状态,中学作文教学应顺应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盲目与应试接轨,多搞材料作文,有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仅仅是应试的附庸,进行得比较随意、盲目。随意、盲目主要表现在:不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依据作文的训练体系,只是盲目与高考接轨——高考多考材料作文,平时作文训练也就多为材料作文。然而,材料作文有诸多弊端:

 

 1.材料作文审题难度大,容易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材料作文审题难度极大,一则材料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语文教师也常常看法不一、争论不休,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偏离题意,有时绞尽脑汁也会偏离题意。这极易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笔者曾经教过一个综合成绩是年级前三名的高三学生,连写两次材料作文都跑题了,第三次他就不愿写了,说再写也会跑题,所以不愿写。笔者多年教高三提高班语文,每次考试都考材料作文,真正审准题的学生不多。对此,笔者感受深刻,曾经撰写《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1]《高考呼唤命题作文》[2]等文章,呼吁高考作文降低审题难度(因为高考作文主要是考表达而不是考审题),不要用审题为难考生。

 

 材料作文虽然给学生“三自”(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自由,但要求读懂材料,根据材料的含意和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立意,不能由材料提炼一个意思后抛开材料任意发挥,也不能不顾命题者的感情倾向为了创新故意与命题者唱对台戏,看似十分开放,实则限制较多,因此,即便读懂了材料,要写好作文也绝非易事。下边用一则材料作文来说明问题:

 

 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要求尝一口儿子亲自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郑板桥就叫他请教厨师。儿子将馒头做好,郑板桥已经咽气。他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是他对儿子的希望,也是他做人的原则。这则材料引发了你那些思考?请根据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8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这道材料作文题,如果拟定的题目是“做人”或“怎样做人”,所写的内容要点是“做人要有爱心,做人要有孝心,做人要有诚心……”唯独不谈做人应“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虽然所谈内容是在“做人”或“怎样做人”的题目含意范围之内,但没扣住材料含意“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不能算符合题意,只能算偏离题意。即是说,这则材料作文题不等于无材料命题作文“做人”或“怎样做人”,不能单凭题目“做人”或“怎样做人”立意,不能只在题目“做人”或“怎样做人”的含意范围内作文,不能只由材料提炼一个题目后不管材料含意而任意发挥,而应在材料含意和题目含意的双重限制范围内立意作文。对这道作文题,应根据“自己的事自己干”这一信息要点去谈“做人”或“怎样做人”才算切题。这还是一则比较浅显、容易读懂的材料,有的晦涩难懂,学生不知所云,无从下笔。

 

 还需注意:这则材料不是中性叙述(不含命题者感情倾向的叙述,如2015年高考全国Ⅱ卷,任由考生说谁“更具风采”),暗含命题者“做人要自立自强”的价值判断和感情倾向,作文不能为了所谓创新与命题者唱对台戏,写“做人要充分利用官二代或富二代的人脉优势、经济基础、顺境条件……”

 

 2.材料作文容易“被立意”,限制学生自由发挥。虽然现在的材料作文一般都给学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三自”自由,看似十分开放,实则限制较多,学生常常“被立意”。因为,材料作文要求读懂材料,在材料的含意和范围内立意,根据材料的内涵和情感倾向立意。如写无材料命题作文“做人”或“怎样做人”,写“做人要有爱心”“做人要有孝心”“做人要有恒心”“做人要乐观自信”“做人要助人为乐”“做人要自尊自重”“做人要自立自强”“做人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等,都完全符合题意;而写以上郑板桥事例的材料作文,只能谈“做人要自立自强”或“做人要教育子女”,立意的范围很狭窄,学生难免“被立意”。

 

 3.材料作文淡化文体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作文允许“自选文体”,会导致教学急功近利。高考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和指挥棒作用,它会导致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或者“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多年来,高考允许“自选文体”,其初衷是给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让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然而,“自选”是把双刃剑,它对教学有利亦有害,而多年一层不变的允许“自选文体”,已经使教学“熟悉”了考试的“规律”,已经使“害”远大于“利”。由于允许“自选文体”,教学就不必进行扎实的文体训练;由于允许“自选文体”,既然“一招鲜”可以“吃遍天”,会写一种文体就可“优胜”,学生自然也不愿进行扎实的多体训练。多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层不变的给材料“三自”作文,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使现在高中各种模拟考试的作文题,差不多都是给材料“三自”作文,这些因素,使得高中作文教学对文体训练几近淡忘,差不多完全不搞文体训练。而中高考盲目“接轨”,使得中考及初中各种模拟考试的作文题也差不多都是给材料“三自”作文,使得初中作文教学对文体训练几近淡忘,差不多完全不搞文体训练。由于允许“自选文体”,“一招鲜”就能“吃遍天”,不搞文体训练也可以捞一个不错的分数,这又强化了不搞文体训练的“合理性”,大家更不愿搞文体训练。总之,“自选文体”使教学目光短视,急功近利,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

 

 随意、盲目除了疯狂应试使然,还与课表没有独立的作文课时有关。因课表没有独立的作文训练课时,作文教学也就没有固定的作文训练时间及系统的作文训练内容,也就只能是阅读和应试的附庸,也就只能跟着疯狂应试的脚步走。通常的做法是:在阅读教学结束的处理练习阶段,围绕高考随意布置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课外完成。而教师随意布置的材料作文题,通常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合学生的写作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能力提高。

 

 课表没有独立的作文训练的课时,会使教师觉得作文训练无足轻重,可写可不写。而且,在目前应试疯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布置作文让学生课外完成,没有必要的时间保证,学生作文态度通常比较敷衍,其完成质量通常难以保证。而且,课表没有独立的作文训练课时,会使教师批阅讲评都比较随意:批阅给一个分数或者等级,不搞精批细改;是否讲评要看是否有时间,有时在阅读教学的空隙略作讲评,有时因没有时间不作讲评。

 

 教学偶尔会搞一点命题作文,但大都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再加上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而这些作文要求在课外完成,学生大多敷衍了事,草草完成。这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这些,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

 

 二、中学作文教学的应然:多搞自由作文,精细批改与讲评,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作文教学应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作文教学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指作文教学的训练内容、批阅讲评等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心理特点、兴趣特点,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

 

 为什么作文教学要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呢?这既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需要,也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需要。不言而喻,作文教学只有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作文能力;反之,有碍学生认知水平与作文能力的提高。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要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新课改的视野中,教育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通过活动来教育并塑造人;而且,关注和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宗旨和依归,而且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与前提。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乃至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必然要以关注和尊重学生生命成长为宗旨、为依归、为条件、为前提,必然要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那么,作文教学怎样做到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呢?

 

 首先,不要盲目与应试接轨,多搞自由作文,少搞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多搞自由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他们就愿意去观察、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容易写好作文,取得成功,收获喜悦。这不仅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总是建立在每次点滴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与这个道理想通。

 

 多搞自由作文,这也是许多名家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所得。写作本文时,笔者正在阅读叶开先生选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其散文分册中有一篇汪曾祺先生所写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介绍了沈从文先生教写作的经验:“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3]051

 

 当然,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搞“自由行动”的自由作文还是搞“统一步调”的同题作文,不能绝对化,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要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使作文教学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兴趣特点,就应该允许学生“自由行动”;而如果教材有系统的写作训练体系,那是有目标及动作“预设”的,这决定了写作应该有些“统一步调”,比如,文体的,内容的……即便教材没有系统的写作训练体系,作文教学全凭教师“我的地盘我做主”,也应该形式多样,在以“自由行动”为主的前提下,适当搞点 “统一步调”。

 

 其次,要精批细改,准确评价学生作文,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作文要不要精批细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反对精批细改,这也许有班级人数多、教师负担重、精批细改不现实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如果能够,还是应该精批细改,因为这才有可能切中学生作文实际,保证批改质量。关于精批细改,沈从文先生的做法也值得借鉴。汪曾祺先生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介绍说:“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文本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学生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自己是怎么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学生写得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3]052沈从文先生的这些做法至少能给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三点借鉴:一是尽量精批细改,以便教师批改走进学生作文,走进学生心里,分析其作文得失并谈及相关问题,这既使学生明白自己作文的优点与不足,明白努力的方向,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其身心发展;二是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对比借鉴,得到长进;三是推荐学生习作发表,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沈先生的这些做法,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完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心理期待与兴趣特点,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当然,沈先生的这些做法对教师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都要求颇高,一般教师恐难以做到;但虽不能至,应心向往之,明白努力方向,朝着目标努力,总会取得成效,终会收获成功。

 

 再次,课表要有比较固定的作文训练课时。目前,各校课表一般没有作文训练的课时安排,教师每到语文课一般干的是阅读的事情,通常只在阅读教学的处理练习阶段,随意布置一个作文题让学生课外完成。这就容易让师生都觉得作文训练无足轻重,可搞可不搞。课标对中学作文次数的规定是:初中生每学期6次,高中生每学期5次。这样的次数显然太少,而即便次数如此之少,很多教师都不会认真安排完成,达不到规定的次数。之所以如此,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重要原因是:课表没有作文训练的课时安排,教师觉得作文训练无足轻重,可写可不写。而且,在目前应试疯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布置作文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没有必要的时间保证,学生作文态度通常比较敷衍,其完成质量通常难以保证。

 

 读写听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的语文能力。据此,作文教学不说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吧,假如每周语文6课时,作文总该安排两课时吧。每周都有两课时作文训练的刚性安排,会让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作文课里干作文的事,使作文训练有了必要的时间保证和质量保证。

 

 第三,教师对作文的批阅讲评要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目前的大班额教学及疯狂应试、频繁考试,使作文批改讲评往往是粗放式的,很难切合学生写作及心理特点,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目前作文批改情况是:学生完成作文后,交给教师批阅,由于考试频繁且班级人数多,教师粗略浏览一遍,给一个分数或ABCD的等级;大多没有眉批与总批,即便有也只是格式化的三言两语,这样的批语很少有针对性。讲评呢,阅读结束后有时间就简单地讲几句,没时间就发给学生自己看看分数或等级或几无针对性的批语。这样的批阅讲评隔靴搔痒,甚至隔靴搔痒都算不上,不符合学生作文实际,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不符合学生心理期待,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第四,教材要有自成体系的作文训练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与依托,必须有自成体系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文训练内容;否则,教学难免随意。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虽然都或多或少有点作文训练的内容,但大都比较粗略,还算不上自成体系,也谈不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自己开发教学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但一般来说,教师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教材要有自成体系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文训练内容。当然,作文教学要依托教材而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面向众多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未必完全符合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这决定了教师在以教材为依托、为凭借的前提下,还需因材施教,对教材的训练内容有所删减和补充。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少被应试左右,不盲目与应试接轨,按应然状态去进行,就能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木辉. 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J]. 中学语文教学,2009(6). 

[2] 邓木辉. 高考呼唤命题作文[J]. 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14(12). 

[3] 叶开.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散文分册[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