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治愈“流量迷恋症”?

 昵称32655970 2016-04-21

本期#思维方式#,为 李靖(李叫兽) 观点,转载自微信号“李叫兽”(Professor-Li),本文已获作者转载授权。



独立、敏捷的中美科技观察,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一坨大便,在你面前展示多少次,你会选择去吃?答案很简单:展示多少次,你都不会去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某些事情,单纯地增加展示曝光,并不会有效果。但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在很多人眼里,营销就是不断获得流量、吸引曝光,好像不论什么产品,只要有足够曝光展示,用户就会买单——我称之为“流量迷恋症”。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养老社区项目,大体服务是:老年人把房子转让给他们,然后他们让老年人住进社区度过余生。这个项目在线下线上等各种媒体上购买大量流量投放广告,结果收效甚微,几乎没任何转化。


为什么呢?其实你只要拿一分钟时间,把自己假设成一个中国普通老年人,就会发现这个广告方案不靠谱:


“你今年 65 岁,退休职工,攒了一辈子钱买了一套房子。然后,偶尔路过公交站牌,看到一个‘XX之家,把你的未来交给我’这样的广告,就会回家把宝贝房子转让给他们,然后安心住进社区?”


当然不可能。实际上,即使这个广告投放量再增加 10 倍,最终转化用户量也肯定屈指可数:用户的“信任”、“动机”等问题都没解决,即使呈现再多次广告,又有什么用呢?就像一坨没解决“口味”和“外形”问题的大便,不论呈现和曝光多少次,也不可能会有人去吃。


实际上,现在的营销行业,一直非常流行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我不用管用户接受度,不用管用户行为门槛,不用管产品黏住用户的能力,只要管获取最大流量就行了。


这种情况下,营销经理不再是营销经理,变成了“流量管理部部长”;用户也不再是“拥有不同动机、喜好、性格鲜明的个体”,而是“流量”。


所以,为做营销,我就只需要把产品包装好,把卖点讲出来,然后大规模推给用户就行。毕竟只要有足够人看到,即使靠运气也能转化一些用户吧。


当然不是。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投入几十万预算买流量和曝光,结果转化了个位数的下载用户;公众号发了无数红包,吸引一大波新粉丝,结果,阅读量还是维持原样。


为什么大量的流量总是没用?

 

为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知道“为什么有些时候,单纯曝光就管用”,以此来找出众多营销人员患上“流量迷恋症”的原因。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存在一定是有理由的。实际上,之所以有时单纯的流量(展示和曝光)能成功,是因为心理学上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纯粹接触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纯粹接触效应”是指,某种外部刺激(比如产品信息),仅仅呈现次数频繁,用户就会变得对它越来越喜欢。


之前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给一群人重复呈现一组相片,结果发现:随着呈现次数增加,他们对相片上所有人的喜好都增加了(不论是长得美的还是长得丑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天然会更喜欢熟悉的事物,当一个东西变得越来越熟悉,我们往往会越来越喜欢。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自拍照不好看,因为自拍照跟“照镜子”经常是相反的,相当于在你眼中自己变得更加陌生,从而降低了喜好。(而你的朋友却觉得你的自拍没那么难看,因为他们认识的并不是你镜像中的形象,而是直接观察的形象)。


社会心理学家 Robert Zajonc 曾做过实验,把自拍照经过镜像处理,结果发现: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自拍照变美了(所以现在好多手机自拍功能都变成镜像的,不信你试试)。


越熟悉,越喜欢,所以大量曝光曾经直接带动很多产品的销售。可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单纯的大量产品信息曝光又不管用了呢?


“纯粹接触效应”何时会失效?


我们知道,任何广告,本质上都是为了影响决策(比如本来我想买汰渍洗衣粉,而看到广告后买了雕牌洗衣粉),而单纯的产品信息、卖点曝光能直接影响的决策,实际上仅限于低认知参与的决策。 


比如,你本没打算买某个巧克力,但走在电梯口看到分众框架广告,觉得很诱人可口,就想下单买。这个决策,对你来说不重要(买错了巧克力反正没什么损失)而且决策复杂性低,所以投入脑力非常少,算是低认知参与的决策。


对这类既不复杂、又不重要的决策,简单的信息曝光,大规模投放,实际上一定能带来销量(把一种巧克力挂满橱窗,即使没任何文案,买巧克力的人也一定会增加)。


甚至仅仅是把名字喊出来,都会直接增加销量。




而对于另一种决策:高认知参与决策(比如把房子卖给保险公司,自己住进养老社区),单纯的大量曝光就没太大直接作用了。


什么叫“高认知参与决策”?


当一个产品满足以下条件,往往就属于高认知参与决策单纯曝光很难产生实际作用:


  • 决策重要性高(比如买房很重要,买巧克力不重要)

  • 决策复杂程度高,需要搜集信息(比如决定留学去哪个学校很复杂,决定买哪家煤气很容易)

  • 违反过去习惯(比如老年社区和用户过去习惯不一致,需要慎重考虑)

 

对这些“高认知参与度”产品,如果不解决下列问题,无论曝光多少次都难以被购买:


  • 理解问题

  • 动机问题

  • 信任问题

  • 行为门槛问题

  • 群体规范问题

比如上面的养老社区项目,如果老年人能充分理解养老社区状况,能事先产生动机(比如家人鼓励);如果充分信任这个品牌(比如有背书);如果初期行为门槛很低(有反悔期);如果普遍老人群体觉得这个选择好,那么这时曝光才会产生价值。


而只要上面任意一个问题没解决,不论多大规模的曝光可能都没用。如果你是一个拥有 6 大功能的全新智能硬件,只要用户难以迅速理解你是什么,那么打多少广告都没用;如果你是一个理财产品,只要用户缺乏基础信任,那么带来 1 个亿点击量,都没用。


实际上,这就是李叫兽经常说的“关键限制因素原理”:比如,种小麦如果土地没有水,那么施加再多氮磷钾、金坷垃,给予再多光照,也没有用。一些非洲国家本身社会矛盾没解决,联合国每年空运再多粮食,提供再多无息贷款、技术支持,本质上也不会改良这个国家。同样,对一个“高认知参与度”决策,只要这些条件任何一个没满足,那么增加再多曝光都没有用。是的,市场就这么现实。


第一,理解问题


当用户无法对产品本身建立充分理解时,往往再多曝光也缺乏效果。比如这个广告中,用户看了之后无法迅速在脑海中建立理解,最终可能不论呈现多少次都没有用: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湿拖机器人”)


这个时候,最经常做法,往往是:利用用户已经理解的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比如当年第一代 iPhone,乔布斯没有直接说未知概念“智能手机”,而是先说“一个大屏 iPod 一个手机 一个上网浏览器”。


2. 动机问题


对于高认知参与的产品购买决策(比如从没用过的智能水杯),如果不解决动机问题,让用户先产生需求,那么再多曝光也没有效果。

 

解决用户动机关键,就是让用户在关注产品之前,先关注自己:意识到过去行为存在某种不合理,从而渴望通过购买产品来解决。

 

比如之前李叫兽在【解冻】系列中举过的例子:一款 200 元洗发水,单纯靠鼓吹产品优质,很难卖出去(因为不符合过去习惯),但是先让用户关注自己过去的某种不合理,就容易多了:“你用着上千块的香水,但是却用 39 元超市开架洗发水”。




第三,信任问题


对高认知参与度产品,因为该决策对用户往往很重要(比如卖房子),所以就需要事先解决信任问题如果信任问题没解决,那么再大曝光也不会带来效果。

 

比如之前遇到一个 P2P 理财产品的项目,在广告中花费大量篇幅在讲超高收益率,打出去后,结果转化率很低。这是因为基础信任问题没解决(即使解决了动机问题)。

 

而优秀的营销方案,则经常能准确识别当下阶段的限制因素(比如信任问题),并通过广告等方式来解决。比如有个手机贷款 App 飞贷,主打“随借随还的手机 App 贷款”,应该在广告中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首先,“理解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因为贷款产品非常简单,没有人会不懂“什么是贷款”;然后“动机问题”也容易解决:传统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用户痛点非常明显,已经不需要大力激发。

 

那么最难解决的,就是“信任”问题:作为一个创业型企业,贷款的信任问题就变成了相对银行的劣势,可能会变成用户决策的关键阻拦因素。

 

所以当时飞贷广告诉求中,主打“信任”问题,整个突出“唯一入选美国沃顿商学院的金融案例”,通过背书作用来减少不信任对用户决策的阻拦。




第四,行为门槛问题


“高认知参与”的产品,之所以经常让用户思考再三,以至“单纯大量曝光”难以起到作用,重要原因是:它们往往有非常大行为门槛,用户需要做的决策太重要。

 

比如最初的养老社区案例,直接鼓励视房如命的老人“抵押房产,把下半生交给我们”,显然行为门槛太大,而人无法简单通过看一个广告,就做出这么大一个行为。

 

所以,既然广告鼓动力有限,就需要降低行为门槛,让广告促使用户做一个小行为。比如如果养老社区广告不是鼓励老人“抵押房产”,而是向老人描述一种极端美好的老年生活(住别墅、每天被人照顾、免费曲艺表演等),然后引导老人参加某个讲座或者关注公众号,就容易多了。毕竟“看到诱人的广告,然后去参加讲座”,这个行为就更加容易做出。

 

之前,李叫兽遇到一个做智能儿童水杯的,准备在幼儿园做儿童活动并且贴广告,一开始广告思路是:让别人购买水杯,换一种全新的喝水方式。

 

我明显感觉到对只看几秒钟的海报广告来说,这个难度太大了。广告人需要用几秒时间,让用户理解什么是智能水杯、刺激他们产生动机、建立信任等,然后促使他们改变过去习惯,一下子买一个几百块的杯子,这显然不太现实,最终转化率也会非常低。

 

所以我建议,他把广告换成对幼儿园活动的广告,通过海报广告促使儿童和家长参加他的活动,然后通过活动来转化用户购买——对一个几小时的活动来说,达到这些复杂的目标就容易多了。


总之,有些购买决策对用来说是非常大的行为(比如抵押房产),用户几乎不可能单纯扫一眼海报就能做出这么大的行为。巨大的行为门槛,将导致不论增加多少曝光,广告转化率都会非常低。所以,你可以想办法降低用户的行为门槛,比如:


  • 刺激用户试看、试用,而不是购买(所有房地产广告,都是刺激用户去看房, 而不是直接刺激他们去买房);

  • 刺激用户去你的另一个营销活动(比如上面讲的讲座);

  • 刺激用户先尝试你的免费产品(比如打广告让用户关注公众号);

  • 降低用户的后悔成本(设置购买后的反悔期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降低行为门槛,放大广告效果。


第五,群体规范问题


用户购买决策时,经常与自己所在群体的普遍规范进行比较,如果现在做的行为不符合群体普遍规范,就容易阻拦购买,最终导致再大推广曝光也没有用。

 

比如之前美国刚推出纸尿布时,明明是个非常棒的产品:减轻妈妈换尿布的麻烦,但整个推广转化率非常低。为什么呢?因为用纸尿布,给这些母亲造成了负面的群体形象——用纸尿布,说明我是一个懒妈妈,为自己便利,竟然给孩子用纸的尿布。


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重新修改宣传点:重点突出纸尿布的干爽功能,可以让婴儿更舒服。这个转变,解决了“妈妈在群体规范下的压力”,结果促进大量购买。


结语


新品牌的手机明明是个“高认知参与度”产品,用户需要各种比较才能购买,那么为什么小米手机刚推出时,打电梯框架海报广告,仍然很成功?大量的流量产生了效果?

 

因为当时小米手机已经通过各种发布会、新闻稿、营销活动等解决了关键的理解问题、动机问题、信任问题等,米粉们已经觉得“小米手机不错,我相信雷布斯,的确我需要换一个更好用的安卓机了”。这时,再打投放大规模产品展示广告,相当于不断对用户进行提示,最终就会促成购买。

 

当用户站在电梯前看到“小米手机”,并且下单购买,实际上真正促进他购买的,并不是面前“小米手机”这几个字,而是经过这个简单广告的提示,这个用户想起了过去雷布斯的演讲、想起了小米的性价比、想起了自己原来要换手机了——是这些被唤起的记忆,而不是眼前的产品图,真正促进了它的购买。

 

而社区养老案例中,一个老人站在广告前,没听过关于它任何故事,不理解,不信任,脑中无法唤起任何记忆,自然不可能购买服务。所以,流量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你产品是需要复杂决策的产品,那么必须先解决理解、信任、动机等问题,流量才能产生效果。

 

很多人不信这一点,盲目崇拜流量的作用,认为大量曝光、传播、甚至十万 的文章,就会带来销量和转化,这种“只要我有足够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心态,简直跟喊起冲锋号角,让士兵盲区去送死的将军没什么区别。

 

实际上,如果战场上的策略有问题,那么堆砌再多士兵往往无法扭转战局。同样,对高认知参与产品来说,“纯粹接触效应”不再起作用(特别是这个信息越来越多的时代),如果无法解决上面的认知问题,再多曝光和推广都没有用。

 

优秀的将军,不会单纯迷恋“动用庞大兵力”;而优秀的营销人员,也不应该有“流量迷恋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