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神秘的清朝古书里,记载着如何让老虎耕田,让狗读《周易》

 广羽人三九 2016-04-21

清末民初,有一本百科全书,叫《清稗类钞》,它记载了清代的朝野遗闻,上至顺治下至宣统,间或上溯到天命、天聪、崇德年间,有关社会经济、学术、文化的内容全在上面有所体现。

比如它介绍了当时的时历:

「崇德丁丑十月朔,太宗以汉文历书颁行满洲、蒙古,初用大统法也。大统法创于明,即元之授时,本西域扎玛里鼎所撰,而郭守敬等参改者也。」

介绍了紫禁城的规制:

「大内之制,悉因明旧,无所损益,但易大明门为大清门,余正衙便殿皆仍之。惟各朝房旧在午门外者,后皆移于景运、隆宗二门外,盖国初御门之典在太和门,后改御乾清门,因亦移入,即唐代之常朝也。常朝五日一举,故御门五日为期,凡题本大除授,皆于此降旨。咸丰中,因文宗违和,此典久辍,及穆宗亲政,无请行者。」

介绍了皇家的规矩:

「顺治初年,孝庄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此旨旧悬神武门内。」

甚至还有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写给美国大使馆的外交信:

「朕闻贵国重人民,事皆平等,以自由为主,男女交际,无所轩轾,实与我朝立国相合,朕甚嘉赏。……凡贵国人民来我国者,皆上帝之子孙,必以兄弟相待。以后两国永久和好,朕有厚望焉。」

当然,还有意境特别恬淡韵致的风俗:

「苏州花圃,皆在阊门外之山塘。吴俗,附郭农家多莳花为业,千红万紫,弥望成畦。清晨,由女郎挈小筠篮入城唤卖。昔人谓金陵卖菜佣亦带六朝烟水气,而吴中卖花女郎,天趣古欢,风姿别具,亦当求诸寻常脂粉之外。」

不过,今天我们想说的是里面脑洞最最最最大的一则:黔人豢虎耕田

换成今天的话,就是:贵州人驯化野生老虎种田

让老虎耕种?到底是确有此事,还是痴人说梦?

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原文:

黔多山,重峦深谷间时有虎跡。山居之农善捕虎,捕必生致之,以术豢养使之驯,能代耕牛之役。捕时,多设陷阱,诱以饵,使入。既得虎,缚其足而柙之,日按时投以食,食多谷类,稍杂以肉。虎初不欲食,饥甚,始稍稍食之。积数日,如其力已疲,乃以铁锤敲其牙,去之务尽,复剪伐其爪,使平贴如牛蹄。遂缓其缚,而柙则如故。日仍按时给以食,久之渐习,而食有加。察其状,至食尽若有余求,别故弛柙门而纵之。虎既去,不三日,必复来,盖爪牙既去,不能攫获他兽;即攫获,亦不能啖食也。

农见虎之复至也,初不与以食,虎摇尾乞怜,乃以索系其颈,以曩食食之。惟就食之地无定所,或屋前,或屋后,或屋左,或屋右。锡虎以名,每食,輒指置食方向,呼而与之。久之,虎与人习,解人意,偶训之以简语,则状若倾听,意若领会,前后左右各知其方。苟执名而呼之曰:「某来前。」虎即趋而进。曰:「退后。」虎即慴而退,左之右之,固无不宜之矣。於是架之以犂,使习耕,初犹须人之董率也,继惟坐而叱使之,无不如命。且力强而性奋,无牛之惰,有牛之功,故农不畏之而转喜之也。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耕虎杂其中,于于偕行,牛羊与虎,固耦俱无猜也。

所以,按照书中所说,想把老虎驯化耕田能手,到底需要几步?

STEP 1:

 通过驯化 让老虎爱上吃大米

首先,你需要改变老虎的饮食结构,方法就是向笼子里投放煮熟的谷物,在谷物当中稍微夹杂一点肉类食品。

老虎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谷物类食品肯定不屑一顾。不过,饿了几天后,它会不得不开始吃你投在笼中的食物,一开始它只是去吃掺杂在其中的肉类,但肉类太少,且都夹杂在谷物当中,结果不得不将米饭也吃进去。

长期食素,老虎的体力肯定下降,此时你需要在它丧失攻击力时,对其身上的装备进行改装,将适合捕食的部分全部摘除:用铁锤将它的利牙敲掉,用大剪将它的爪子剪掉,让它身上的装备不再具备攻击性,让虎爪跟牛蹄没有区别,“使平贴如牛蹄。”

卸掉了攻击性装备的老虎继续被关在笼子里,继续食用煮熟的谷物大米,此时尚未彻底改变饮食结构的它,当然吃不饱,此刻,你需要故意将它放出笼子,放虎归山,当老虎发现自己的利牙和钢爪消失殆尽,“不能攫获他兽,即攫获,亦不能啖食”时,尽管无奈,但它最终会回到你的家中。

STEP 2:

猛虎家畜相安无事

老虎回来后,驯化将进入关键性步骤:训练它懂得人意。刚回来时,你可以故意不给它食物,这样老虎不得不摇尾乞怜,于是用绳子系好它的脖子,依旧用谷物喂养它。

喂食的过程就是一个驯养的过程,同时你还可以跟养狗一样,给老虎取一个名字,然后喊着它的名字喂食。喂食地点不限定,“或屋前,或屋后,或屋左,或屋右……每食,辙指置食方向,呼而与之”,每次喂食的时候,就喊它的名字,指着放食物的地方,叫它去吃。

STEP 3:

训练老虎耕田

通过喂食的训练,老虎渐渐和你熟悉了,它渐渐地能领悟到你的意思,至此,命令它去耕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于是架之以犁,使习耕。”老虎耕田,“力强而性奋”,力量大,干劲足,将会有一种比牛还要牛的气势。

最后,文章描绘出一幅颇有喜感的画面——

夕阳西下,耕田归来,农民们肩荷农具,老虎与牛羊并肩而行,大家相安无事,其乐融融:“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耕虎杂其中,于于偕行,牛羊与虎,固耦俱无猜也。”

那么,这个驯虎法到底可信不可信呢?

事实上,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由于老虎的消化器官只能分泌脂肪酶、蛋白酶等几种酶,其中不含淀粉酶、纤维素酶,一种酶只能分解相对应的一种物质;而“食素”,主要是以消化吸收淀粉、纤维素为主。老虎吃下去这类东西无法消化,所以只能食肉。

由此可见,让老虎食素,训练老虎耕田真的只是古代农人的一个美好幻想。

不过,说到驯化动物,中国古人确实有着极丰富的想象。

还是这本《清稗类钞》,里面写过另一个故事:光绪年间的台州,有一人教狗学人语,历经十余年,这只狗竟能读书。表演时,取一册《礼记》,狗读《檀弓》篇,不错一字;又取《周易》,读《系辞传》,也非常熟。这狗读书的声音非常响亮,惟发音时稍强硬,不能如人语之便捷。(忽然想到同样是教狗说人话的美国小说《巴别塔之犬》,细思极恐…)

事实上,早在周代,《周礼·夏官》上就有“服不氏”等职,专门负责调教驯服动物。据说,春秋战国的卫懿公养驯的仙鹤,可以进退有节,听音乐而舞蹈。而一位叫”黄公“的艺人,则以上演驯服老虎的惊险节目而闻名于世。

到了汉代,《平乐观赋》中曾记载“驰骋百马,有仙驾雀,狐免惊走,禽鹿六,白象朱首”等壮观场面。可见对于这种驯服动物以娱情的事情,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很重视。

甚至在清代,为欢迎西方人而举行的宴会上,还让那些训练过的老鼠进行了表演:两只用细链条拴在一起的老鼠,按主人的命令把链子缠结起来,然后解开。这种“特技老鼠”的确出乎人的意料,使观看的俄国人伊台斯勃兰德由衷赞叹:“这些卑微的动物的表演是我看过的表演中最惊人的。” 

不过,老鼠所能表演的远不止这些。在民间,百戏伎艺中的调教老鼠,其成就更是惊人:

清人笔记中说,在苏州玄妙观,有一山东人表演的“鼠戏”:将一高约两米,形如伞盖的木架安放在地上,架内有一似戏场之地,十馀只鼠盘踞,还挂著圆圈及各式枪刀耍物。锣一响,这些老鼠便上演各剧,有《李三娘挑水》、《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它们还能用爪抓住竹刀木枪,旋转而舞。

而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还写到了“蛤蟆戏”:

场上设一小木椅,大蛤蟆从乞丐身上所佩的布袋中跃出,坐在小木椅上,接着八只小蛤蟆从口袋中跃出落地,环对着大蛤蟆,寂然无声。乞丐喝道:“教书!”大蛤蟆便“阁阁”叫,八只小蛤蟆都跟着大蛤蟆“阁阁”叫,大蛤蟆叫几声,小蛤蟆就叫几声,如同先生教学生。乞丐突然说“止!”这“虾蟆教书”当即绝声……

据记载,汉代有驯骆驼、驯虎、驯猴;宋代有鱼跳刀门,使唤蜂蝶,熊翻筋斗,驴舞柘枝等,这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嗯,说个比较可爱的吧,北宋时期,《泊宅编》里说和州乌江县高望镇升中寺的僧侣,驯养了一猫,有客来,此猫便前去迎接并走报主僧,见来的不像正经人,便紧紧尾随,一步不离…… 

真是一只让人省心的喵啊,不过还有一只猴儿比它更棒。

清代沈日霖在《粤西琐记》里记载到: 山西阳朔产猴,于文王先生有一猴,已被高度驯化,有客人来,猴便为他们送烟,一手接筒,一手持火,点完烟还会把火吹灭,小猴跪着拱手,最后两手作叩头状而去,因此被人们呼为“礼猴”。

(猴赛雷康康表示不服)

最后,分享一则最具浪漫色彩的故事,出自清代王国璠的《台湾杂录》: 

庆历年间,有一个名叫张九哥的伎艺人,曾为燕王表演。他取一匹帛重叠,剪成蜂和蝶,蜂蝶随着张九哥的剪子飞去,或聚到燕王衣服上,或聚到美人钗髻上,这场面使燕王大悦。片刻,张以怕失去燕王的帛为由,招呼蜂蝶一一飞回,一匹帛又完好如初…… 

不管是真是假,谁说我们中国人是个缺乏幻想的民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