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公二年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4-22


【原文】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1,围龙。顷公之嬖2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侯曰:“勿杀,吾与而盟,无入而封。”弗听,杀而膊3诸城上。齐侯亲鼓,士陵4城。三日,取龙。遂南侵,及巢丘。

卫侯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石子欲还,孙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夏,有……

石成子曰:“师败矣。子不少须,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复命?”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辱矣。子以众退,我此乃止。”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次5于鞫居。

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6繁缨7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8,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逆9晋师,且道之。季文子帅师会之。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郤子使速以徇10,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

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11敝赋,诘12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齐高固入晋师,桀13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14余馀勇。”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15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16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17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且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俯,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18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齐侯免,求丑父,三入三出。每出,齐师以帅退,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19之,以入于卫师。卫师免之。遂自徐关入。齐侯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辟女子,女子曰:“君免乎?”曰:“免矣。”曰:“锐司徒免乎?”曰:“免矣。”曰:“苟君与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齐侯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予之石窌。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20,永锡21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22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23。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24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25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26,百禄是遒27。’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28败。吾子惠徼29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鲁、卫谏曰:“齐疾30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唯子,则又何求?子得其国宝,我亦得地,而纾于难,其荣多矣。齐、晋亦唯天所授,岂必晋?”晋人许之,对曰:“群臣帅赋舆,以为鲁、卫请。若苟有以借口而复于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听!”

禽郑自师逆公。秋七月,晋师及齐国佐盟于爰娄,使齐人归我汶阳之田。公会晋师于上鄍,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

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31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32,棺有翰3334。君子谓:“华元、乐举,于是乎不臣。臣,治烦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

九月,卫穆公卒,晋三子自役吊焉,哭于大门之外。卫人逆之,妇人哭于门内,送亦如之,遂常以葬。

楚之讨陈夏氏也,庄王欲纳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君召诸侯,以讨罪也。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淫,淫为大罚。《周书》曰:‘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若兴诸侯,以取大罚,非慎之也。君其图之。”王乃止。子反欲取之,巫臣曰:“是不祥人也!是夭子蛮,杀御叔,弑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何不祥如是。人生实难,其有不获死乎?天下多美妇人,何必是?”子反乃止。

王以予连尹襄老。襄老死于邲,不获其尸,其子黑要烝36焉。巫臣使道焉,曰:“归,吾聘女。”又使自郑召之,曰:“尸可得也,必来逆之。”姬以告王,王问诸屈巫。对曰:“其信,知罃之父,成公子嬖也,而中行伯之季弟也,新佐中军,而善郑皇戌,甚爱此子。其必因郑而归王子与襄老之尸以求之。郑人惧于邲之役而欲求媚于晋,其必许之。”王遣夏姬归。将行,谓送者曰:“不得尸,吾不反矣。”巫臣聘诸郑,郑伯许之。

及共王即位,将为阳桥之役,使屈巫聘于齐,且告师期。巫臣尽室以行。申叔跪从其父,将适郢,遇之,曰:“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及郑,使介反币,而以夏姬行。将奔齐。齐师新败,曰:“吾不处不胜之国。”遂奔晋,而因郤至,以臣于晋。晋人使为邢大夫。

子反请以重币锢37之,王曰:“止。其自为谋也,则过矣。其为吾先君谋也,则忠。忠,社稷之固也,所盖38多矣。且彼若能利国家,虽重币,晋将可乎?若无益于晋,晋将弃之,何劳锢焉?”

晋师归,范文子后入。武子曰:“无为吾望尔也乎?”对曰:“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是代帅受名也,故不敢。”武子曰:“吾知免矣。”郤伯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对曰:“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范叔见,劳之如郤伯。对曰:“庚39所命也,克40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栾伯见,公亦如之。对曰:“燮之诏也,士用命也,书何力之有焉?”

宣公使求好于楚。庄王卒,宣公薨,不克作好。公即位,受盟于晋,会晋伐齐,卫人不行使于楚,而亦受盟于晋,从于伐齐,故楚令尹子重为阳桥之役以救齐。将起师,子重曰:“君弱,群臣不如先大夫,师众而后可。《诗》曰:‘济济41多士,文王以宁。’夫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且先君庄王属之曰:‘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乃大户,已4243,逮4445,救乏,赦罪。悉师,王卒尽行。彭名御戌,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二君弱,皆强冠之。

冬,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使臧孙往,辞曰:“楚远而久,固将退矣,无功而受名,臣不敢。”楚侵及阳桥,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斫、执针、织紝,皆百人。公衡为质,以请盟。楚人许平46

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婴齐、蔡侯、许男、秦右大夫说、宋华元、陈公孙宁、卫孙良夫、郑公子去疾及齐国之大夫盟于蜀。卿不书,匮盟也。于是乎畏晋而窃与楚盟,故曰“匮盟”。蔡侯、许男不书,乘楚车也,谓之失位。君子曰:“位其不可不慎也乎。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况其下乎?《诗》曰:‘不解47于位,民之攸塈。’其是之谓矣。”

楚师及宋,公衡逃归。臧宣叔曰:“衡父不忍数年之不宴49,以弃鲁国,国将若之何?谁居?后之人必有任是夫。国弃矣。”

是行也,晋辟50楚,畏其众也。君子曰:“众之不可以已也。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大誓》所谓‘商兆民离,周十人同’者,众也。”

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使单襄公辞焉,曰:“蛮夷戎狄,不式51王命,淫湎52毁常,王命伐之,则有献捷。王亲受而劳之,所以惩不敬、劝有功也。兄弟甥舅,侵败王略,王命伐之,告事而已,不献其功,所以敬亲昵、禁淫慝也。今叔父克遂,有功于齐,而不使命卿镇抚王室,所使来抚余一人,而巩伯实来,未有职司于王室,又奸先王之礼。余虽欲于巩伯,其敢废旧典以忝53叔父?夫齐,甥舅之国也,而大师之后也,宁不亦淫从其欲以怒叔父,抑岂不可谏诲?”士庄伯不能对。王使委于三吏,礼之如侯伯克敌使大夫告庆之礼,降于卿礼一等。王以巩伯宴,而私贿之。使相告之曰:“非礼也,勿籍。”

【译文】二年春,齐顷公征伐我鲁国北部边境,包围龙地。齐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攻打城门,龙地人囚禁了他。齐顷公说:“不要杀他,我与你们结盟,不进入你们封地。”龙地人不听,杀死他而暴尸城墙上。齐顷公亲自击鼓,兵士侵凌城墙。三天,占取龙地。于是向南侵犯,到达巢丘。

卫穆公派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率军侵犯齐国,与齐军相遇。石稷想回去,孙良夫说:“不可以。用军队征伐别人,遇见其军队就返回,怎么样对君主说呢?如果知道不能作战,那么不如不出兵。如今既然相遇,不如一战。”夏,有……

石稷说:“军队败了,先生不稍等待,众人就会全部恐惧,先生丧失军队徒众,如何回报君命?”大家都不回答。石稷又说:“先生,是国家的卿大夫,损失了先生,是我们的耻辱。先生带领大家撤退,我就停在这里。”于是通告军中说救援的战车已来了很多。齐军于是停止前进,驻扎在鞫居。

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救援了孙良夫,孙良夫于是免于难。不久,卫国人把城邑赏赐给仲叔于奚。仲叔于奚推辞,请求得到诸侯悬挂在帽子上的帽带以便朝见,卫国人允许。孔子听说后说:“可惜了,不如多给他城邑。唯有器物和名号,不能假借给别人,这是君主所掌握的。名号用来赋予诚信,诚信用来守住器物,器物用来体现礼仪,礼仪用来行为最佳行为方式,最佳行为方式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媾和民众,这是政事中的大节。如果假借给别人,就是给人与政权。政权丢失,那么国家就会随从丢失,这是不会停止住的。”

孙良夫回到新筑,不进入国都,就到晋国请求出兵。臧宣叔也到晋国请求出兵。两人都主张郤克。晋景公答应出兵七百辆战车。郤克说:“这只是城僕战役的数量,当时有先君的明智与先大夫的敏捷,所以能够大捷,我郤克与先大夫相比,只能做他们的仆役,请发八百辆战车。晋景公允许了。郤克率领中军,士燮辅佐上军,栾书率领下军,韩厥担任司马,以救援鲁国、卫国。臧宣叔迎接晋军,且引导。季文子率军与之会合。到达卫国境内,韩厥将要斩杀人,郤克驾车奔驰,打算救下,等赶到时已经斩杀了。郤克派人把尸体在军中巡游示众,告诉他的御者说:“我这是分担人们的诽谤。”

晋、鲁、卫联军在莘地追上齐军。六月壬申日,军队汇集于靡笄山下。齐顷公派人请战,说:“先生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不会丰厚敝邑的税赋,明早相见。”郤克回答说:“晋国与鲁国、卫国,是兄弟之国。他们来告诉我说:‘大国不分早晚在敝邑上发泄气忿。’我们君主不忍,派下臣前来请求大国,叫我们不要长久淹留在君主之地。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君主的命令我们不敢轻辱。”齐顷公说:“大夫允许,就是我的愿望,如果不允许,我们也要相见。”齐国高固冲入晋军,高举石块砸人,抓获后而乘上其战车,把桑树系于车上,以巡视齐军营垒,说:“想要勇敢者来买我余下的勇气。”

癸酉日,齐、晋两军陈师于鞌地。邴夏为齐顷公驾御战车,逢丑父为车右。晋国解张为郤克驾御战车,郑丘缓为车右。齐顷公说:“我姑且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马不披甲而疾驰。郤克受箭伤,血流到鞋上,但鼓声不断,说:“我受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矢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我只能驾车,左边车轮都染成朱红色,哪里敢说受伤?先生忍一下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遇到危险,我就必然下去推车,先生能了解吗?不过先生真的受伤了。”解张说:“军队的眼睛及耳朵,都在于我们车上的旗帜和战鼓,进退都随从我们。这辆战车由一个人坐镇,就可以成就战事,为何要因为受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身披战甲手持兵器,本来就抱定死去的决心。受伤还不到死去的程度,先生还是努力吧。”于是左手拉着马缰绳,右手拿着鼓槌击鼓,马奔跑不能停止,军队跟从。齐军大败。追逐之,绕华不注山三圈。

韩厥梦见他父亲子舆告诉自己说:“且避开左右。”所以第三天韩厥就在中间驾御战车而追赶齐顷公。邴夏说:“射那驾车的人,他就是君子。”齐顷公说:“认为他就是君子而射他,不符合礼仪。”于是射左边,车左倒仆于车下。射右边,车右死在车中。綦毋张丢失了战车,就跟从韩厥,说:“请借我搭乘。”跟从在左右,韩厥用肘推他,让他站在后面,韩厥俯身,放稳车右的尸体。逢丑父和齐顷公趁机互换位置。将要到达华泉,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前进。逢丑父睡在栈车中,有一条蛇爬到他身下,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没说,所以不能推车前进。韩厥拿着马缰绳向前,再拜稽首,捧着酒杯加上玉璧献上,说:“我们君主派群臣为鲁、卫两国请求,说:‘不要让军队陷入君主的土地。’下臣不幸,正好在军中服役,无法逃避,而且害怕奔走逃避成为两国君主的耻辱,下臣勉强成为战士,敢说我不敏捷,只因人手缺乏而承担官职。”逢丑父让齐顷公下车,到华泉取水,郑周父驾御副车,宛茷为车右,装上齐顷公逃走以免被俘。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想杀死他。逢丑父叫喊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代替君主受难的人,有一人在此,还要被杀害吗?”郤克说:“一个人不怕用死来使君主免于祸患,我杀死他,不吉祥,赦免他,以勉励侍奉君主的人。”于是赦免了他。

齐顷公免于被俘后,寻找逢丑父,在阵地上三进三出。每次出入,齐军都簇拥保护他。进入狄人军中,狄人士兵都抽回戈、盾勉励他,进入卫军中,卫军也免除战斗。于是齐顷公从徐关进入齐国临淄。齐顷公见到守军,说:“你们努力吧。齐军失败了。”前进中要避开一个女子,女子说:“君主免于祸难了吗?”齐顷公说:“免了。”女子说:“锐司徒免于祸难了吗?”齐顷公说:“免了。”女子说:“如果君主与我父亲都免于祸难了,还要怎么样?”于是跑开了。齐顷公认为她有礼仪,经询问,才知道她是辟司徒的妻子,就赐给她石窌作为封地。

晋军跟随着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攻击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把纪甗、玉磬与土地送礼给战胜诸国。说:“如果认为不可以,那么就听凭他们作为。”宾媚人去送礼,晋国人不认可,说:“必须要让萧同叔子作为人质,而且使齐国境内的田陇全部东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子不是别人,是我们君主的母亲,如果从对等地位来说,那么也是晋国君主的母亲。您在诸侯中发布重大命令,而说:‘必须要其母亲作为人质以取信。’又怎么对待周王的命令呢?这就是以不孝为命令。《诗经》上说:‘孝子继承永不缺,永远赐你可祭天。’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符合规律之类的吧?先王划定疆界梳理天下万物土地之适宜,而分布利益。所以《诗经》上说:‘我画经界我治田,南面东面筑田垄。’如今您划定疆界梳理诸侯,而说:‘田陇全部向东’,只顾自己兵车方便,不顾土地是否适宜,这恐怕不符合先王的命令吧?违反先王的命令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怎么能做盟主呢?晋国确实有过错。四王之所以王天下,是树立规律而成就人们满足共同要求。五伯之称霸天下,是帮助诸侯而安抚人民,以为周王服役。如今您要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没有止境的欲望。《诗经》上说:‘给予政教有充足,百样福禄到尽头。’先生不给予充足,而放弃百样福禄,这对诸侯有何害处呢?要不然,我们君主命令我使臣,就有话说了,说:‘先生以君主的军队光临敝邑,不会丰厚敝邑的税赋,以犒赏随从,害怕君主的震怒,军队徒然动摇失败。您先生贪求齐国的福禄,不泯灭我社稷,让我们继承过去的友好,那么先君的破旧器物、土地我们是不敢爱惜的。先生如果不允许,请让我们收拾残兵败将,背城一战。敝邑有幸,也会依从的。何况不幸,敢不唯命是听?’”鲁国、卫国人劝谏说:“齐国人憎恨我们了。他们死去的人,都是齐侯的宗族亲属,先生如果不允许,必然更是仇恨我们。即使是先生,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先生得到齐国的国宝,我们也得到土地,而纾解了灾难,荣耀已很多了。齐国、晋国都是上天所授予的,难道必然是晋国的?”晋国人允许了,回答说:“群臣率领兵车前来,是因为鲁国、卫国的请求,如果有话回复我们君主,就是君主的恩惠。敢不唯命是听!”

禽郑从军中去迎接鲁成公。秋七月,晋军与齐国宾媚人在爰娄结盟,让齐国归还了我鲁国的汶阳田土。鲁成公在上鄍会见了晋军,把先路和三命的车服赏赐给三帅。司马、司空、舆帅、侯正、亚旅,都接受了一命的车服。

八月,宋文公去世。开始厚葬,用大蛤木炭,增加车马,始用活人殉葬,用很多器物陪葬。椁有四重依靠,棺有羽饰彩绘。君子说:“华元、乐举,简直就不像臣子。臣子,是为君主治烦去惑的,是冒死谏诤的。如今这两位先生,君主活着时由他去放荡迷惑,死后又增加他的奢侈,这是什么臣子的作为?”

九月,卫穆公去世,晋国的三位先生自发帮助去吊唁,在大门外哭泣。卫国人迎接他们,女人在门内哭泣,送别时也是这样。于是吊唁如常而后安葬。

楚国讨伐陈夏氏时,楚庄王想纳夏姬为妃,申公巫臣说:“不可以。君王召集诸侯,顿足协作家是为了讨伐有罪。如今收纳夏姬为妃,是贪图色情。贪图色情就是淫乱,淫乱就受大罚。《周书》上说:‘明白规律谨慎刑罚。’是文王之所以创造周国的原因。明白规律,是致力于崇尚的称谓,谨慎刑罚,是致力于去除的称谓。如果要兴起诸侯,以取得大罚,就不是谨慎了。君王徐徐图划。”楚庄王才停止。子反想娶夏姬,申公巫臣说:“她是个不吉祥的人!她使子蛮早夭,御叔被杀,灵侯被弑,夏南被戮,使孔宁、仪行父逃亡,陈国因此被灭亡,不吉祥如此。人生实际很难,娶了夏姬恐怕不得好死吧?天下美女多的是,何必是她?”子反于是停止。

楚庄王把夏姬给了连尹襄老。连尹襄老在邲地战役中死去,连尸体都找不到,他的儿子黑要与夏姬私通。申公巫臣派人向夏姬示意说:“回去吧,我去访问你。”又派自郑召她来,说:“连尹襄老的尸体可以得到,你必须亲自来迎接。”夏姬把这些告诉楚庄王,楚庄王问申公巫臣。巫臣回答说:“可信,知罃的父亲,是成公的宠臣,而且是中行伯的三弟,新近辅佐中军,而且善待郑国的皇戌,很喜爱这位先生。他必然想通过郑国归还王子和连尹襄老的尸首而要求交换知罃。郑国人害怕邲地战役重演而要讨好晋国,必然会允许。”楚庄王于是打发夏姬回去。将动身时,夏姬告诉送行的人说:“不得到尸首,我不会返回。”巫臣访问郑国,郑襄公允许他娶夏姬。

等到楚共王即位,将要发动阳桥战役,派申公巫臣去齐国访问。巫臣携带全家出行。申叔跪跟从父亲,将要去郢城,路上相遇,说:“怪异,这位先生有对三军的畏惧,而又有《桑中》幽会的喜悦,可能是带着别人的妻子逃亡吧。”到了郑国,巫臣派副使带回礼物,而自己就和夏姬走了。将去齐国。齐国新近战败,说:“我不住在不打胜仗的国家。”于是奔向晋国,因为郤至的关系,留在晋国为臣。晋国人让他做刑大夫。

子反送重礼要求晋国禁锢他,楚共王说:“停止。他为自己打算,是过了。他为先王打算,是忠诚。忠诚,使社稷稳固,忠诚胜于过错多了。而且他如果能有利于国家,虽然送很重的礼物,晋国会同意吗?如果对晋国无益,晋国也会抛弃他,何必要求禁锢他呢?”

晋军归国后,范文子最后进入。父亲范武子说:“你不以为我会盼望你吗?”范文子回答说:“军队有功劳,国人喜悦以迎接,先回来,必然受到人们注意,这是代替将帅接受荣誉,所以不敢先回。”范武子说:“我知晓你可以免除祸难了。”郤伯进见,晋景公说:“先生出大力了。”郤伯回答说:“这是君主的训导,诸位先生的力量,臣有什么力量呢?”范文子进见,晋景公慰劳他就和郤伯一样。范文子回答说:“这是道路所命,胜任的制约,燮有何力量呢?”栾伯进见,晋景公慰劳也像郤伯一样,栾伯回答说:“这是燮的昭示,士兵服从命令,我栾书有什么力量呢?”

鲁宣公曾派使者到楚国要求友好。但由于楚庄王去世,鲁宣公也去世,没有能建立友好。鲁成公即位,接受晋国盟约,会同晋国征伐齐国,卫国人不派使者到楚国访问,也接受晋国盟约,跟从征伐齐国,所以楚国的令尹子重发动阳桥战役来救援齐国。将要发兵,子重说:“君王年幼,群臣比不上先大夫,军队人数众多才可以。《诗经》上说:‘有了众多支柱臣,文王因此得安宁。’那文王尚且使用众人,何况是我们这些人呢?况且先君庄王嘱咐说:‘没有规律而到达远方,不如施惠体恤自己的民众,而且善于使用他们。’”于是清理大户,停止催债,携带未婚男人,救济贫乏之人,赦免罪犯。动员全部军队,王室警卫全部出动。彭名驾御战车,蔡景公为车左,许灵公为车右。两位君主尚未成年,都勉强行了冠礼。

冬,楚军侵入卫国,随后侵犯我鲁国,军队到达蜀地。派臧孙前往,他推辞说:“楚国遥远而行走时间久,他们本来要退兵的,没有功劳而接受名誉,臣不敢。”楚军侵犯到阳桥,孟孙请求前往,送礼,送木工、缝工、织工,各一百人。让公衡为人质,以请求结盟。楚国人允许媾和。

十一月,鲁成公与楚国公子婴齐、蔡景公、许灵公、秦国右大夫说、宋国华元、陈国公孙宁、卫国孙良夫、郑国公子去疾及齐国大夫在蜀地结盟。没有记载卿,是因为盟约缺乏诚意。因为害怕晋国而私下与楚国结盟,所以称之为“匮盟”。蔡景公、许灵公没有记载,是因为他们乘坐楚国的战车,称之为失位。君子说:“自己的位置不可不慎重。蔡景公、许灵公,一旦失去自己的位置,就不能列入诸侯,何况之下的位置呢?《诗经》上说:‘勤于职守不怠懈,人民才能各所需。’说的就是这个。”

楚军到达宋国,公衡逃跑回国。臧宣叔说:“衡父不能忍耐几年的不欢乐,以抛弃鲁国,国家将来怎么办?谁来居住?他的后人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国家要抛弃他们。”

在这次行动中,晋军避开了楚军,是畏惧其人多。君子说:“众人之势是不可停止的。大夫为政,尚且以众多制胜,何况明白的君主善于使用大众呢?《大誓》所谓‘殷商亿万人离心,周国十人同心’者,说的就是人多。

晋景公派巩朔到成周献上战胜齐国的战利品。周定王不见他,派单襄公推辞,说:“蛮夷狄戎,不效法王命,沉湎淫乱毁坏常法,周王下令讨伐他们,那么才有献上捷报。周王亲自接受而慰劳,所以这是惩罚不敬、勉励有功。兄弟甥舅,侵犯败坏周王经略,周王命令征伐,报告事情而已,不用献捷报功,所以是敬爱亲属、禁止淫乱邪恶。如今叔父能够战胜,在齐国建立功勋,而不能任命卿大夫镇抚王室,派遣来安抚我的使者,仅是巩伯,他在王室中没有担任职责,又违背了先王的礼仪。我虽然喜爱巩伯,岂敢废弃旧有典章制度以愧对叔父?那齐国,是甥舅关系之国,而且是姜太师的后代,难道是齐国放纵私欲惹恼了叔父,难道不可以劝谏教诲吗?”巩朔不能回答。周定王委托三个官吏送礼,礼物如同诸侯君主战胜敌人派大夫报告庆功之礼一样,比卿大夫的礼物要降一等。周定王赏赐巩伯一席宴,而私下送礼给他。派宾相告诉他说:“这不符合礼仪,不要记载。”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589年,周定王十八年期间。主要记述了七件事,一是齐国征伐鲁国,卫国派人救援鲁国而侵犯齐国,被击败,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救了卫国孙良夫,卫穆公赏赐他冠帽。二是卫国孙良夫、鲁国臧宣叔到晋国请求救援,晋景公派郤克率八百兵车去征伐齐国。晋国郤克受伤而拼死奋战,击败齐国,齐顷公送礼求和,得到允许,于是在爰娄结盟。三是宋文公去世,厚葬。四是卫穆公去世,晋国三大夫自发吊唁。五是楚国申公巫臣想尽办法娶到夏姬,后逃到晋国。六是楚国救援齐国,发动阳桥战役,侵入卫国,然后侵犯鲁国,卫、鲁求和,楚国与之结盟。七是晋景公派人向成周献上战利品及捷报,被周定王拒绝。

——————————————————

【注释】1.鄙:(bǐ比)《管子·侈靡》:“国贫而鄙富,苴美于朝。”《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左传·庄公二十六年》:“群公子皆鄙。”《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这里用为边邑、边境之意。

2.嬖:(bi)《管子·君臣上》:“妇人嬖宠,假于男之知,以援外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说文》:“便嬖,爱也。”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3.膊:(bó勃)分裂尸体而曝之。

4.陵:(líng)古同“凌”。《易·渐·九五》:“鸿渐于陵。”《书·毕命》:“以荡陵德,实悖天道。”《管子·小匡》:“存鲁陵蔡,割越地。”《国语·晋语十一》:“袭侵之事,陵也。”《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荀子·致士》:“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韩非子·奸劫弑臣》:“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苍颉篇》:“陵,侵也。”《玉篇·阜部》:“陵,犯也。”《广韵·蒸韵》:“陵,侮也。”这里用为侵犯之意。

5.次:(cì刺)临时驻扎和住宿。又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楚辞·离骚》:“夕归次於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资治通鉴》:“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6.县:(xiàn)古通“悬”。《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管子·小匡》:“县车束马,逾大行与卑耳之谿。”《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縣。”《礼记·檀弓》:“县棺而封。”《荀子·解蔽》:“桀死于鬲山,纣县于赤旆。”《韩非子·有度》:“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淮南子·本经》:“县联房植。”《说文》:“縣,系也。从系,持县会意。”这里用为悬挂、倒悬之意。

7.缨:(yīng)《管子·小匡》:“管仲诎缨插衽,使人操斧而立其后。”《墨子·公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说文》:“缨,冠系也。”这里用指为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8.肃:(sù素)通“速”。《书·洛诰》:“公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管子·君臣上》:“时令不淫,而百姓肃给。”《礼记》:“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这里用为敏捷、十万火急之意。

9.逆:(nì溺)《书·顾命》:“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管子·大匡》:“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这里用为迎接之意。

10.徇:(xùn)古通“巡”。《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书·泰誓中》:“王乃徇师而誓。”《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杀颠颉以徇于师。”《韩非子·难一》:“郄子因曰:‘胡不以徇?’”《史记·司马穰苴传》:“以徇三军。”这里用为巡行示众之意。

11.腆:(tiǎn)《书·酒诰》:“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说文》:“腆,设膳腆腆多也。”《小尔雅》:“腆,厚也。”这里用为丰厚之意。

12.诘:(jié节)明天、翌日。《左传·成公二年》:“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清王玉树《说文拈字》:“诘,《小尔雅》:“诘朝,旦明也。”

13.桀:(jié节)古同“揭”,举起。

14.贾:(gu)《书·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诗·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诗·大雅·瞻仰》:“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周礼·地官·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管子·乘马》:“贾,知贾之贵贱,日至于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平子每岁贾马。”《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荀子·儒效》:“通财货,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荀子·解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这里用为买卖之意。

15.余:(yú鱼)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管子·小匡》:“余一人有事于文武。使宰孔致胙。”《左传·僖公九年》:“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16.介:(jiè戒)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臣闻介胄坐陈不席,狱讼不席。”《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史记·老庄甲韩列传》:“急则用介胄之士。”

17.枹:(bāo)鼓槌。《管子·轻重乙》:“管子执枹而揖军士曰。”《文子·道原》:“寇莫大于阴阳,而枹鼓为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宋苏轼《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18.轏:(zhàn)古代用竹木条做成的车,亦称“栈车”。《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

19.冒:(mào)通“懋”。《书·康诰》:“惟时怙冒,闻于上帝。”《书·君奭》:“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管子·君臣下》:“选为都佼,冒之以衣服。”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20.匮:(kuì溃)《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管子·八观》:“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礼记·月令仲秋》:“财财不匮。”《礼记·乐记》:“其财匮。”《荀子·大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史记·货殖列传》:“虞不出财财匮少。”《广雅》:“匱,乏也。”这里用为缺乏,空乏之意。

21.锡:(xī西)通“赐”。《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孔传:“锡,与也。”《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大雅·文王》:“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诗·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尔雅·释诂上》:“锡,赐也。”《玉篇·金部》:“锡,与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锡,假借为赐。”这里用为“赐与”之意。

22.疆:(jiāng)《书·毕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诗·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大雅·緜》:“迺疆迺理,迺宜迺亩。”《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这里用为划定界限之意。

23.阙:(jué缺)缺点、错误。《左传·隐公元年》:“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列子·仲尼》:“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诸葛亮《出师表》:“裨补阙洞。”

24.济:(jì技)《书·君陈》:“必以忍,其乃有济。”《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管子·宙合》:“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也。”《老子·五十二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荀子·不苟》:“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淮南子·览冥》:“杀黑龙以济冀州。”《后汉书·荀彧传》:“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资治通鉴》:“以济大事。”这里用为帮助、成就之意。

25.勤:(qín)《书·康诰》:“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今君其不勤民。”《国语·晋语》:“秦人勤我也。”《吕氏春秋·不广》:“勤天子之难。”这里用为帮助之意。

26.优:(yōu)《诗·大雅·瞻夘》:“维其优矣。”《诗·商颂·长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管子·君臣下》:“故施舍优犹以济乱,则百姓悦。”《礼记·中庸》:“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荀子·王制》:“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小尔雅》:“优,多也。”《说文》:“优,饶也。”《广雅》:“优,渥也。”这里用为充足、富裕之意。

27.遒:(qiu)《诗·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遒。”《诗·商颂·长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楚辞·九辩》:“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这里用为迫近于尽头之意。

28.桡:(ráo)《易·大过·辞》:“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墨子·非攻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荀子·荣辱》:“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易·说卦》:“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篇海类编·花木类·木部》:“桡,动乱也。”《正字通·木部》:“桡,乱也。”这里用为动摇之意。

29.徼:(jiǎo)通“侥”。贪求。《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左传·文公二年》:“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史记·匈奴列传》:“患其徼一时之权。”王充《潜夫论》:“乃义士且以徼其名,贪夫且以求其赏尔。”

30.疾:(jí极)《易·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书·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管子·权修》:“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荀子·大略》:“生而有疾恶焉。”《诗·桧风·隰有苌楚序》:“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字汇·疒部》:“疾,恶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疒部》:“疾,又为疾恶之义。”这里用为憎恶之意。

31.蜃:(shèn)大蛤。《周礼·天官·鳖人》:“春献鳖蜃。”《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文子·上礼》:“钻山石,挈金玉,擿砻蜃,消铜铁,而万物不滋。”《山海经·东山经》:“激女之山多蜃珧。”《周书·王会》:“旦瓯文蜃。”《说文》:“蜃,雉入海化为蜃。”

32.阿:(ē婀)《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诗·大雅·皇矣》:“我陵我阿,无饮我泉。”《诗·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赞》:“保阿傅土,后家世及。”《玉篇·阜部》:“阿,倚也。”这里用为依靠之意。

33.翰:(han)长而硬的鸟羽。《左传·成公二年》:“椁有四阿,棺有翰桧。”《礼记·曲礼》:“鸡曰翰音。”汉刘向《列仙传》:“犬色更赤,有长翰。”这里用为棺材外表的羽饰彩绘。

34.桧:(huì卉)古通“绘”。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

35.役:(yì艺)《周礼·春官·箠氏》:“以授卜师,遂役之。”郑玄注:“役之,使助之。”《管子·君臣下》:“是故以人役上,以力役明。”《礼记·少仪》:“怠则张而相之,废则埽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广雅·释诂二》:“役,助也。”这里用为帮助之意。

36.烝:(zheng)一般指娶父亲的妻妾及兄长的妻妾,或指与其私通。又指与母辈通奸的淫行。《左传·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左传·闵公二年》:“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

37.锢:(gù固)禁闭、禁锢。《左传·成公二年》:“遂奔晋,……子反请以重币锢之。”《鹖冠子·王鈇》:“应锢不骏,后得入庙。”《急就篇》:“釭锏键钻冶锢鐈。”《说文》:“锢,铸塞也。”

38.盖:(gài)胜过、超出。《庄子·应帝王》:“功盖天下。”《庄子·则阳》:“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资治通鉴》:“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39.庚:(gēng)《易·巽·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左传·成公十八年》:“以塞夷庚。”杜预注:“夷庚,吴、晋往来之要道。”《文选·陆机<辩亡论>》:“旋皇舆於夷庚。”吕延济注:“庚,道也。”《正字通·广部》:“庚,路也。”这里用为道路之意。

40.克:(kè客)《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传:“仔肩,克也。”《左传·隐公元年》:“邾子克。”《左传·桓公十八年》:“周王子克。”《说文》:“克,肩也。”这里用为胜任之意。

41.济:(Jǐ挤)《书·大禹谟》:“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诗·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诗·周颂·载芟》:“载获济济,有实有积。”《左传·成公二年》:“济济多士。”《管子·形势》:“济济多士,殷民化之,纣之失也。”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42.已:(yǐ椅)《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诗·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韩非子·扬榷》:“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43.责:(zé择)古通“债”。《周礼·小宰》:“听称责以傅别。”《管子·山至数》:“某月某日,苟从责者,乡决州决。”《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这里用为债务之意。

44.逮:(dài)古通“带”。携带。《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45.鳏:(guān)《书·尧典》:“有鳏在下,曰虞舜。”《管子·入国》:“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汉书·黄霸传》:“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宋王明清《挥尘录》:“江子我瑞友知经明道,驰誉中外。后尽弃旧业,鳏居孑然。”这里用为未再结婚的男人之意。

46.平:(píng)《诗·邶风·击鼓》:“从孙子仲,平陈与宋。”《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左传·僖公十二年》:“平戎于王。”这里用为媾和、和好之意。

47.解:(xiè卸)古通“懈”。《诗·大雅·假乐》:“不解于位,民之攸墍。”《诗·周颂·桓》:“天命匪解,桓桓武王。”《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管子·幼官》:“五纪不解,庶人之守也。”《礼记·杂记一》:“三日不解。”《易·杂卦传》注:“解,缓也。”《韩非子·备内》:“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这里用为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之意。

48.墍:(ji)《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诗·邶风·谷风》:“不念昔者,伊余来墍。”《诗·大雅·泂酌》:“岂弟君子,民之攸墍。”本意为拾取之意。这里用为各取所需之意。

49.宴:(yàn)《论语·季氏》:“乐宴乐,损矣。”《古诗十九首》:“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这里用为喜乐、欢乐之意。

50.辟:(bì毕)通“避”。《周礼·掌交》:“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管子·权修》:“刑罚不审,则有辟就。”《左传·庄公九年》:“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孟子·离娄上》:“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荀子·荣辱》:“不辟死伤。”《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不辟亲贵,法行所爱。”这里用为回避、躲避之意。

51.式:(shì世)《书·微子之命》:“万邦作式,俾我有周无斁。”《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士之式。”《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诗·商颂·长发》:“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管子·小匡》:“式券以相应,比缀以书。”《韩非子·内储说上》:“勾践知之,故式怒蛙。”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52.湎:(mian)《诗·大雅·荡》:“天不湎尔以酒。”《管子·四称》:“湛湎于酒,行义不从。”《墨子·鲁命》:“国家喜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荀子·非十二子》:“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荀子·大略》:“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书·胤征序》:“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这里用为沈迷,沈溺,因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之意。

53.忝:(tiǎn)《书·君牙》:“无忝祖考。”《书·太甲上》:“辟不辟,忝厥祖。”《诗·小雅·小宛》:“无忝尔所生。”《说文》:“忝,辱也。”这里用为愧对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