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松龄的一些诗词及评论

 我的天堂111 2016-04-22


蒲松龄的一些诗词及评论

  浣溪沙
作者:蒲松龄 朝代:清 体裁:词
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
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
其一
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恨前身.
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
其二
白杨风雨绕孤坟,谁想阳台更作云?
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
------《聊斋.公孙九娘》
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帷.
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
------《聊斋.连琐》
    蒲松龄颁奖词:简陋聊斋中,看尽人间冷暖,探尽官场黑暗。在幽冥世界中与花妖狐魅交谈,在文房四室里将魑魅魍魉展现.人鬼相杂,幽明相间中,你发现鬼怪的可爱,你惊异封建社会的黑暗.你挥笔间,握起了一把利剑,劈开封建思想的虚伪.
    曹雪芹颁奖词:曹雪芹披肝沥胆呕心沥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千古一书《红楼梦》留给后人无数遐思,把他的满腔热血献给大观园,让后人为之赞叹。从贾宝玉的言行中,我们感受到反抗的力量;从林黛玉的眼泪我们品尝到寄人篱下的酸辛;从小门子的护官符中,我们认识到社会的黑暗!
    蒲松龄的《聊斋诗集》共计五卷,外加《续录》和《补遗》,共有诗1039首。从青年时代起,蒲松龄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从他写的《郢中社序》可以看出。可惜的是,他早年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现行的《聊斋诗集》为路大荒编定,起于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 ,止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共1029首。其中卷一的《独酌》和《续录》中的《独酌》,字句相同,系重出。《续录》中的《趵突泉》(二首)、《游龙寺》(一首)、《暮春泛大明湖》(一、三两首)、《千佛山》(一首)、《游大佛山》(一首)、《白云亭泛舟》(一首)、《登历下亭》(一首)、《北渚亭》(一首)、《环碧亭》(一首)等11首诗,系他人作品混入。(李伯齐《窜入〈聊斋诗集〉的几首赝品》,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去掉以上重出和赝品,《聊斋诗集》实有诗1017首。
    蒲松龄的佚诗,近来时有发现: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图书馆《听秋声馆抄书?聊斋诗草》
中有五首,淄博张庆林家藏《聊斋诗集》抄本中有14首。 (见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
补遗》。)邹宗良从二卷本《聊斋诗集》中发现一首,加上这20首佚诗,共1037首。
但高翰生《聊斋诗集跋》称蒲松龄共有诗1295首,故尚有250馀首诗的差距。
    蒲松龄的诗,有古体,有近体。古体诗共285首,共中三言1首,四言5首,五言
143首, 七言93首,杂言43首。近体诗共754首,其中五律50首,五绝56首,七律370首,七绝269首,五言排律17首,七言排律2首。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除了六言古诗外,古代诗歌的各种体制,蒲松龄都运用过。近体诗的数量接近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三,尤为擅长七律和七绝,七律超过了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
    蒲松龄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这首先是反映百姓苦难的作品,无论是天灾,还是人
祸, 蒲松龄都用诗歌作了记载和表现。 康熙四十二年前后,淄川遭受了连续三年的
“奇灾”,蒲松龄在《纪灾》诗中写道:
    半载酷阳麦夭殒, 之盈筐不受捆。六月初雨田始青,  蜿蜒大如蚓。禾垅聚
作风雨声,上视丛丛下蠢蠢。……枯茎满地蝗犹飞,老农涕尽为一哂。剩有 菽待秋
成,生途益窄民情紧。叶萎花焦望雨零,片云吹散朔风狠。去年卖女今弃儿,罗尽鼠
雀生计窘。
    更有甚者,竟出现了卖人肉的惨象:“旅食何曾傍肆帘,满城白骨尽灾黔。市中鼎炙
真难问,人较犬羊十倍廉! ”(《饭肆》)灾情严重到如此程度,地方官却谎报丰年:
    “年丰幸有中丞报,犹缓君王东顾忧。” (《邸报》) 灾年未过,官员已准备征粮:
“青苗遍野麦输芒,南北流人道路僵。为问播迁何自苦?月中传说要征粮。”(《口号》
) 不仅征粮,还要增加“羡金”。蒲松龄写道:“金非雨自天,两税增民羡。羡金问
几何?略抵税之半。愿竭我膏脂,共资尔巧宦。谷尽难取盈,涕泣零如霰。”(《齐民
叹》)
    其次对于科场弊端,蒲松龄也深有体会,在许多诗中作了揭露和指斥。《试后示
篪、笏、筠》写道:
    昔日学中士,获荣在稽古;今日泮中芹,论价如市贾。额虽十五人,其实仅四五。
益之幕中人,心盲与目瞽。文字即擅场,半犹听天数。矧在两可间,如何希进取? 悠
悠岁月迈,稚齿为衰姥。
    《历下吟》五首是蒲松龄在济南目睹黑暗科场的实录。第一首写考生在唱名时受到的
鞭笞和羞辱:“黑鞭鞭人背,跋扈何飞扬。轻者绝冠缨,重者身夷伤。退后迟应,逐出如群羊。贵倨喜谩骂,俚 甚俳倡。”第二首写考试结束两月,试官为了索贿迟不放榜,又不准考生回籍:“日久资斧绝,历下犹漂泊。踵决衣带断,乞食在郊郭。……丐活何可长? 恐将葬沟壑。”第三首写放榜之后,借口淄川有“关节”,推翻原案,另行评选:“佳文受特知,反颜视若仇。黜卷束高阁,凭取任所抽。颠倒青白眼,事奇真殊尤。”考生是否录取,关键在于是否行贿。
    再次对于吏治黑暗,蒲松龄在《廷尉门》中写道:
    廷尉门,报晚衙。清若何?无纤瑕。雀有角;鼠有牙。公庭下,鬼含沙。堂上怒,
    血如麻。谁理直?相公家。
    诗中对含沙射人的鬼蜮,对不问青红皂白、滥施刑罚的廷尉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
《大人行》揭露了钦差大臣对地方官民的骚扰和搜刮:
    金貂学士来帝傍,鸣钲 ▲高盖张。旌旆摩戛鸣刀枪,凤鬃雾辔云锦行。……尘
霾暗天白日黄,庐儿狰狞噪官堂。前驱跋扈尤猖撅,圉卒毒掠肢残伤,驿吏鞭背掣马
缰,疾呼大令斩铃索,唾面诟骂等获臧。部牒乘传有定额,目努索奢十倍强。十倍半
折金钱入,橐中万蹄千帆樯。大令抽息仰颜色,剜肉 息买容光。农人榜人废生业,
上下骇窜真仓皇。可怜大令虽强项,库储搜竭民亦殃。……蒲松龄的诗作就是这样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二为描写山水田园的诗作。蒲松龄在不到一年的南游做幕期间,写下了许多山水
景物诗,如《黄河晓渡》、《射阳湖》、《泛邵伯湖》、《湖津夜泊》、《扬州夜下》、《河堤远眺》、《堤上作》、《泰山远眺》、《扁舟渡河》等等。这些诗作对江北水乡景物描摹得极为细腻形象。如《射阳湖》其二:
    巨笔一洗千顷墨,濯天疑侵星头黑。万片碎金乱夕阳,八荒一株琉璃色。镜面平铺光不留,其中深浅那可求? 燃犀烛之不见底,龙精蛟怪拥蝌蚪。鼓楫问尔扁舟叟,苍莽之处有天否?
    他带着异乡人的目光,将江淮的景色写得那样怪异奇特。
    在《登岱行》中将五岳之尊的泰山刻画得雄伟无比:
    兜舆迢迢入翠微,往来白云荡胸飞。白云直上接天界,山颠又出白云外。黄河泡
影摇天门,千峰万峰列儿孙。放眼忽看天欲尽, 足真疑星河扪。瑶池借寄高岩宿,
鸡鸣海东红一簇。俄延五更黍半炊, 漾明霞射秋谷。吴门白马望依稀,沧海一掬堆
琉璃。七月晨寒胜秋暮,晓月露冷天风吹。顷刻朝暾上山觜,山头翠碧连山尾。及到
山下雨新晴,归途半踏蹄涔水。回首青嶂倚天开,始知适自日边来。
    《崂山观海市作歌》一方面写出了崂山的秀丽高峻,一方面描绘了海市的奇幻缥缈:
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方爱澄
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悬天半;埠 横亘最分明,缥瓦鱼鳞参差见。万家树色隐精庐,
丛枝黑点巢老乌。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 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
或马。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小坠
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 飕。飚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人世眼底尽空花,
见少怪多勿须尔。……
    在登淄川豹山时,描写了山石如林的景象:“丛舍遥含春树里,危峰对插梵宫西。眼
看石阵云霞护,想见军容步(部)伍齐。”(《豹山》)在游青云寺时,描写了寂静幽深
的环境:“山静桃花幽入骨,谷深溪柳淡如僧。崩崖苍翠云霞满,禅院荒凉鬼物凭。”
(《闰月朔日青云寺访李希梅》)在蒲家庄至王村西铺的道路上,他留下了密密的足迹,
沿途的景物也成为他诗歌描写的对象:“十里烟村花似锦,一行春色柳如腰。榆钱雨
下黄莺老,麦信风来紫燕飘。”(《奂山道上书所见》)“五月新蝉荷始花,丰年此日
到农家。连朝时雨初耘豆,夹道春田更艺麻。”(《麦收》)他长期设帐授徒的毕家石
隐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诗便取材于此:“年年设榻听新蝉,风景今年胜去
年。雨过松香生客梦,萍开水碧见云天。老藤绕屋龙蛇出,怪石当门虎豹眠。我以蛙
鸣间鱼跃,俨然鼓吹小山间。”(《石隐园》)
    三为吟咏历史和古迹的诗作。前者如《崔伯渊》、《褚遂良》、《淮阴》、《读
汉高祖本纪》、《读三国志》、《读平泉记》等,后者如《霸王祠》、《白雪楼》等。
这些咏史诗或以历史人物、或以历史事迹、或以历史遗迹为吟咏对象;借古抒怀,议
论风生。如《咏史》其一:
    良马非不骏,盐坂徒悲鸣。美玉非不贵,抱璞为世轻。高士卧隆中,畴乃知其名?
从容起南阳,谈笑魏吴惊。男儿事蚕桑,后世有何称?
    以良马困于盐坂、美玉藏于璞石自喻,慨叹生不逢诸葛亮奋起南阳那样的机遇。再如
《杨妃》:“马懿临终厌老媪,绝世红颜老便休。三十八龄殉社稷,还留风韵在千秋。”
司马懿曾逼其老妻自杀; 杨贵妃三十八岁便在马嵬兵变中身殉社稷,虽然死去,但其
绰约风韵却千秋长存。这显然与传统的观念相违背。再如《读汉高祖本纪》:“果然
帐下皆屠狗,孺子何尝任甲兵! ”对刘邦能够延揽各类人才给予了肯定。再如《霸王
祠》:“项王祠外晓冥冥,灵迹荒唐不可听,一曲离歌征月暗,千年恨血楚江腥。深
房雾暗吹阴火,秋草烟寒落湿萤。有客凭临多涕泪,恨无尊酒酹空庭。”对楚霸王的
悲剧命运给予了同情。
    还有一些咏史诗是为了总结历史的教训,表明了蒲松龄的历史观,如《读史》其
    四:
    宦竖备洒扫,不敢干 外,世主伊何心,沐猴使冠戴?刑馀性鸷忍,苍生任姑嘬。
片言为生杀,一从所憎爱。鼻气成龙虎,公卿望尘拜。久久跋扈成,深宫如被械。大
臣受秘旨,谋泄遭屠害。党锢一网尽,国势亦沦败。读史迄汉唐。不可复聊赖。无须
咸被诛,浮白为一快。对封建社会的痼疾--宦官专权的原因、危害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作了深刻的分析。
    四为与友人唱酬及往来吊贺的诗作。这一类诗歌在《聊斋诗集》中占有相当大的
比重。其中有送别诗、留别诗,有寄人诗、怀人诗,有赠答诗、应和诗,有庆贺诗、
哀挽诗等等。这些应酬诗所涉及的人物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地方缙乡绅名流,如高
珩、唐梦赉、毕际有、孙蕙、王士?G等。他们都年长于蒲松龄,既有官爵,又有声望,
且能诗文。蒲松龄敬重他们,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位高望重,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赏识
自己的文采,支持自己的创作。高珩、唐梦赉先后为《聊斋志异》作序,王士?G对蒲
松龄的小说与诗文都极为赞赏。孙蕙聘其为幕僚,毕际有聘其为西席,也同样是对蒲
松龄的敬重和赏识。蒲松龄向唐梦赉表示:“略见雕虫技,辄承华衮褒。” (《寿唐
太史》)向王士?G表示:“愧无项斯善,堪蒙士元奖。”(《俚言奉送大司寇先生假满
赴阙》) 向孙蕙表示:“尚有孙阳怜瘦骨,欲从玄石葬荒丘。”(《感愤》)这些都表
明了蒲松龄既感激又惭愧的心情。二为地方官员,如先后任淄川县令的汪如龙、张嵋、
时惟豫,新城县令郎廷槐,莱芜县令范溥,由按察使转布政使的喻成龙等。这些官员
都能不同程度地做到礼贤下士,因而赢得了蒲松龄的信任。蒲松龄在与他们的酬答诗
中,总流露着一种独立不羁的骨气。在《答汪令公见招》中写道:“小语未能分上座,
短髯聊足备参军”,“岂同弹铗三千士,聊附处囊十九人”。表示自己虽身居下位,
但不同于弹铗以求厚禄的食客,而是能左右上官的髯参军郗超和脱颖而出的毛遂。在
《饮时明府署中,酬唱倾谈,不觉蜡泪沾衣,归后赋此却寄》中写道:“王门未许滥
竽逃,又赐衙斋玉色醪。可喜孟公能倜傥,尚容叔夜纵爬搔。”以好客的陈遵比时惟
豫,以嵇康自比。三为作者友人,如刘孔集、李希梅、王如水、毕韦仲等。他与同在
宝应幕府中的刘孔集可谓情投意合,《忆刘孔集》写道:
    忆彼苍髯叟,生平志四方。藏金不终夕,挥霍意慨慷。明珠何暗投?逢人而桂姜!
昔智非今愚,所际诚不臧。心偏天地窄,触目成刺芒。欲以己才慧,律其膝下郎。忧
长数以短,命乖而心强。造化焉可梗? 己身徒受殃。生为裘马客,殁无隔宿粮。但觉
宇宙间,君去遂无光。年年唯柳翌良友为悲伤。
    对刘孔集的豪爽性格、坎坷遭遇、悲惨结局作了生动描述,并表示了自己的崇敬与哀
悼。他与郢中社诸友情同手足,在《贻希梅》中写道:
    青青蕙兰草,结根在岩穴。佳人怜幽芳,采之佩玉 。玉 尚可把,幽芳不可掇。
怀刺已三年,开怀字迹灭。热受恶木阴,志士良不屑。平津设草具,故人责疏节。人
情贵异物,习处交情亵。
    诗中认为做人应坚持德操,而不要随波逐流,屈服于恶势力,以此与李希梅共勉。他
非常感佩丰泉乡王如水救人急难的侠义德行,在《薄有所蓄,将以偿负,又为口腹耗
去,深愧故人也,慨然有作,情见乎辞矣,寄怀王如水》中写道:“慈帏昔见背,正
值年岁荒。猝谋周身具,时势何匆忙……谁能当此际,剜肉医人疮? 王生闻此变,慷
慨倾错囊。君虽贵介胄,实无升斗粮。自觉心太忍,分薇于首阳。国士重一饭,没齿
结中肠。”王如水慨然解囊助已葬母,使蒲松龄终生难忘。毕韦仲是蒲松龄在西铺的
馆东,蒲松龄曾为其父写过《哭毕刺史》,为其母写过《南山歌寿毕年伯母》,与其
本人有过许多唱和之作。《赠毕子韦仲》写道:“居斋信有家庭乐,同食久如毛里亲。
生徒抱子皆如许,犹当童蒙提耳嗔。”在毕家相处犹如家人父子一般。蒲松龄甚至表
示,晚年要移居西铺,依傍毕家的几个弟子生活:“梁鸿垂老因人热,鲍叔深交念我
贫。他日移家冠盖里,拟将残息傍门人。”(《赠毕子韦仲》)。
    五为吟咏爱情及描写艳情的诗作。前者多写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如《采莲曲》:
“返棹孤舟漾碧丛,少年逼趁半塘中。若非邻女来相唤,渐入深荷路欲穷。”“两船
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眼暗抛。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也有些诗写青
年夫妇的离愁别绪,如《子夜歌》:“今日上西秦,明日上东鲁,不如不归来,还省
别离苦。”“问谁往江南,还寄物一裹。不是我念郎,但恐郎念我。”“郎去白雪飞,
郎来青苗长,只说不自由,还是不曾想。”还有的诗写思妇的复杂心情,如《拟古》:
“妾如云中雁,行行风中断;君如天上云,泯泯中道散。鸿雁至深秋,尚有归来时;
野云无定迹,去去少归期。弃妾空房长独守,团团寒玉照残漏。香云委情支深更,红
线暗滴无声瘦。自怜改尽菱花色,但恐归来不相识。”蒲松龄的艳情诗以赠孙蕙的居
多,如《戏赠孙树百》其三:“琅 酒色郁金香,锦曲瑶笙绕画梁。五斗淋浪公子醉,
雏姬扶上镂金床。”也有戏赠沈燕及的,如《遥听沈燕及夫人摘阮戏贻四绝》其二:
“风流公子福无涯,月府仙人降翠华。百尺楼头明月夜,双鬟把酒听琵琶。”此外,
蒲松龄还摹仿唐人的宫怨诗,写了五首七言绝句《宫辞》,反映了宫女嫔妃的孤寂之
苦。还摹仿唐人的闺怨诗,写了五首七言绝句《闺情》,反映了深闺少妇的相思之情。
    六为咏物诗及其他诗作。前者所咏之物非常广泛,诸如古镜、红梅、紫薇、飞蝗、
猫等等。有些咏物诗借物托讽,含意深刻,如《养猫词》:“……鼠夜来,鸣啾啾,
翻盆倒盏,恍如聚族来谋。……猫在床头,首尾交互;鼠来驰骋,如驴  。推置床
下,爬枨依然弗顾;旋复跳登来,安眠如故。怒而挞之仍不悟,戛然摇尾穿窗去。”
显然是讽刺尸位素餐的官吏。也有些咏物诗是赞颂美好的事物,如《紫薇花》:“含
苞初绽月三更,日日丹霞照眼明。痒着抑搔长影颤,暖经雨水怒条生。鸣蜩爱荫尤先
占,旅蝶随香已远侦。映日丛丛花满树,欲将紫艳斗春荆。”咏物诗之外,蒲松龄还
有少数拟作和代作的诗歌。 如摹仿李贺的《马嵬坡拟李长吉》 ,摹仿唐代边塞诗的
《拟边衣》,摹仿古代应制诗的《拟南郊瑞雪应制》等。代作的诗歌如《送卫方伯代
振叔》、《代王玉斧呈宋观察》、《赠僧代毕刺史》等。这些诗作或出于应试需要,
或出于亲友的请托,从中亦可看出蒲松龄的艺术才华。
    七为感叹身世的诗作。蒲松龄虽有较强烈的功名进取心,但命运却总与他相悖。
为了谋生,他大半生过着舌耕的生活,艰难地与贫困作斗争。《日中饭》描写了儿女
急食麦粥的情景,《二月二十三日询内人病》为自己不能教育儿子而感到难过。《五
月十二日抱病归斋》尤为伤感,诗中写道:
抱病归斋意暗伤, 呻短榻倍凄凉。家贫况值珠为粟,儿懒何堪妇卧床。梦里红
尘随路远,镜中白发与愁长。终朝(宵)辗转闻残漏,月下空庭雪满廊。
    尽管家贫位贱,但他的耿介秉性却绝不改变,《杂诗》中说:“西施颦眉黛,翩翩若
惊鸿。宁不知其美,新态殊难工。”他胸怀大志,希望能够有所作为:“我有涪洼刀
未试,欲从河海斩长鲸。”(《呈树百》)他对那些目瞽心盲的试官十分不满,又怨自
己命运乖蹇:“憎命文章真是孽,耽人词赋亦成魔。”(《寄怀张历友》)他不甘心自
己的失败,激愤地质问上天:“呼吸若能通帝座,便将遭遇问天孙。” (《九日同丘
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其三) 他始终坚持进取之心:“长茅束卷置高阁,重将解结挥
尘蒙。”(《自嘲》)在《寄紫庭》三首中,他概括了科举道路上的辛酸苦辣:“良禽
高飞尽,吾党数何奇! 莫下陵阳泪,三年黍一炊。”“不恨前途远,止恨流光速。回
想三年前,含涕犹在目。”“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五夜闻鸡后,死灰复欲然。”
他自己虽然未能如愿以偿,却把希望寄托到了后世身上,在《四月十八日喜笏、筠入
泮》中说:“眼中但见一芹青,抱卷亦犹生颜色。”在《喜立德采芹》中说:“微名
何足道,梯云乃有自。……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
    蒲松龄的诗歌不仅题材广泛,而且风格多样。他的古诗,前期多学习李贺,后期
多学习汉乐府和新乐府。他的艳情诗,继承了南朝宫体诗和晚唐香奁诗的传统。他的
格律诗,特别是七律,受到了杜甫、苏轼、陆游等人的影响。
    李贺的诗虚幻诡谲、奇峭瑰丽。蒲松龄的有些诗在题目上就明确标出是仿李贺之
作,如《秋闺拟李长吉》、《马嵬坡拟李长吉》。更多的是词章结构等方面都学习李
贺,如《大风》里的“石破五色青天惊”,显然是学习模仿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旅邸》里的“鲤鱼风起荷花老”,是由李贺的“鲤鱼风起芙蓉
老”(《江楼曲》)而来;《赠谭近公代箬》里的“仙人孙思邈,日日耕烟种瑶草”,
是由李贺的“呼龙耕烟种瑶草”(《天上谣》)而来;《 淮阳道》里的“幽灯如漆迎
新人”,是由李贺的“漆炬迎新人”(《感讽五首》其三)而来。《马嵬坡拟李长吉》
在篇章结构上借鉴了李贺的《苏小小墓》。《把酒问青天》在艺术构思上继承和发展
了李贺的诗风,大胆运用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奇幻瑰丽。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句式灵活,
语言质朴。蒲松龄写了许多拟乐府诗,或学习汉乐府,或学习新乐府。如《堕驴行,
仿古乐府赠丘行素……》,句式参差错落,语言质朴古拙,极似汉乐府中的《孤儿行》。
再如《贫女》:
    东家有二女,少小嫁同乡。长者适贫儒,少者适富商。贫女来归宁,荆布无华裳;
富女来归宁,门庭耀红妆。荆布入门坐,苦苣间青梁。红妆裁入户,烹肥罗酒浆。殷
勤择甘旨,奉于小女尝。贫女向翁媪,致词色声怆:“我岂爱冻饿,遣嫁由爷娘。遣
我与贫偶,乃憎贫无光!因贫复得贱,不齿儿女行。”拂袖出门去,里社为怜伤。
    语言浅显质朴,极似白居易的《新乐府》。
    蒲松龄的格律诗能够兼取各家之长,陶冶熔铸,形成“苍劲峭刻”的独特风格。
其中借鉴杜甫的诗句特别多,如“芳洲蛱蝶深深见”(《湖上早饭得肥字》)化用杜诗
“穿花蛱蝶深深见”(《曲江二首》其二);“渔艇暮灯犹泛泛”(《河堤远眺》其四)
化用杜诗“信宿渔人还泛泛”(《秋兴八首》其二) ;“空庭尚有藤萝月”(《草庐》
其二)化用杜诗“请看石上藤萝月”(《秋兴八首》其二);“迎秋坠粉莲房老”(《稷
下毕振叔斋中》) 化用杜诗“露冷莲房坠粉红”(《秋兴八首》其七);“千家野哭闻
墟舍”(《赋得满城风雨近重阳》) 化用杜诗“野哭千家闻战伐”(《阁夜》;“春阳
管动又飞灰”(《十六日途中得灰字》) 化用杜诗“吹葭六 动飞灰”(《小至》) ;
“好花忽自雾中看(《夜饮再赋》)化用杜诗“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
等等。苏轼长于七律,对蒲松龄的影响也很明显。蒲松龄许多诗句是化用苏轼诗句而
来,如“柴门乱落豆 灰”(《大雪连朝》) 化用苏诗“江云欲落豆秸灰”(《歧亭道
上见梅花,戏赠季常》) ;“烦构三楹代卯君”(《二兄新甫病甚,……作此焚之》)
化用苏诗“东坡持是寿卯君”(《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为寿》);“桑榆厄似黄
杨闰”(《哀两稚孙》)化用苏诗“只有黄杨厄运年”(《退圃》);“细柳长摇溪水清”
(《清明》)化用苏诗“溪柳自摇沙水清”(《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壮心端不受贫
降”(《遣怀》化用苏诗“壮心降尽倒风旌”(《地炉》)等等。
    蒲松龄的艳情诗学习借鉴了南朝萧纲、徐陵、陈叔宝、江总及晚唐韩 等人的宫
体诗和香奁诗,从体态容貌、服饰舞姿、歌唱技艺以及男女调笑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上
层社会的享乐生活,构成了蒲松龄诗歌风格的另一方面。
蒲松龄诗歌的艺术特点也非常突出,其古体诗善于状物、长于叙事;其近体诗工
于对仗、精于用典。他善于在继承中创新,在立意、结构、语词等方面都有其独创性。
善于状物。蒲松龄能够用形象的语言突出事物的特征,如《麻姑雀》写枯枝被大
风吹断,横空如桥,雀巢便建在这枯枝之上。巢内的小鸟处境危险,母雀欲哺小鸟又
无枝可凭,徘徊跳掷,无计可施。描写得细致具体,形象逼真。再如《病疟歌寄孙蕴
玉》写疟疾患者先冷后热的症状;《题赵晋石借山楼》写楼依山而建、上攀下眺的特
征;《瓮口道夜行遇雨》写谷深雨急、山洪暴发、人马难行的情形,都表现了善于状
物的艺术才能。
    长于叙事。蒲松龄的叙事诗或叙述某一事件的片断,如《堕驴行》;或叙述某一
事件的全过程,如《侠女行》。《侠女行》描写了一位严武式的巾帼英雄,她因为父
亲听信侧室的谗言虐待自己的生母,又不便劝谏父亲,便在嫂嫂的帮助下,杀死父亲,
为母报仇,然后自杀。从行刺的原因,到姑嫂密谋,到伺机行刺,到自缢身亡,叙述
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如同一篇动人的“刺客传”。
工于对仗。蒲松龄的七律诗对仗异常工稳,异常精切。有的既对仗又切合人物的
身份,如“故人憔悴折腰苦,世路风波强项难”(《闻孙树百以河工忤大僚》),前句
把孙蕙比为做彭泽令的陶渊明,后句把孙蕙比为洛阳令董宣。有的既对仗又切合人物
的处境,如“楚陂依然策良马,叶公元不爱真龙”(《寄孙树百》其三),前句比自己
如良马陷于困境, 后句比自己如真龙未受赏识。 有的既对仗又切合人物的姓氏,如
“尚有孙阳恋瘦骨,欲从玄石葬荒丘”(《感愤》),前句以孙阳代孙蕙,后句以刘玄
石之醉死喻自己之境况。他有时把唐人的诗句熔入对仗,如“但馀白发无公道,只恐
东风亦世情”(《三月三日呈孙树百,时得大计邸钞》),前句熔入了杜牧的诗句“世
间公道唯白发”,后句熔入了罗邺的诗句“唯有东风不世情”。他有时把前人的语言
熔入对仗;如“轩轩方是奇男子,悻悻犹为小丈夫”(《送赴试者》),前句化用了唐
人王适的话“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后句化用了孟子的话“予岂若是小丈
夫然哉”。他有时把古人的嘉话溶入对仗,如“敢请筑台先郭隗,漫劳悬榻待徐生”
(《答汪令公见招) 其五),前句用燕昭王尊礼郭隗之事,后句用陈蕃尊礼徐 事。蒲
松龄还善于将并列的对句变为流水对, 如“途穷已尽行焉往, 青眼忽逢涕欲来” (
《偶感》);“未分胜友名山座,犹得奚囊妙句看”(《重阳王次公从高少宰、唐太史
游北山归,夜中见访,得读两先生佳制,次韵呈寄》) ;“千间广厦拼如许,七尺匡
床占几何”(《荒园小构落成,有丛柏当门,颜曰绿屏斋》其八);“倘有一人能相骨,
何妨四海更无家”(《答汪令公见招》)。他的对仗,有时用来写景,如“藓苔初长青
犹涩,禾黍新苏绿未匀”(《喜雨》);有时用来抒情,如“狂态招尤清夜悔,强颜干
世素心违” (《秋斋》) ;有时用来议论,如“文章元自无双士,抚字群推第一官”
(《送别张明府》其三);有的用来叙事,如《寿唐太史》。总之,蒲松龄七律诗的对
仗工稳,显示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
    精于用典。蒲松龄的近体诗用典既多且精,有的律诗竟句句用典,如《赠医士卢
鹤友》:“斗室垂帘近酒垆,刀圭一下患全苏。苏仙故井犹存楚,秦国良医旧姓卢。
庑下何妨高寄迹,髯童且喜近行沽。年年长抱维摩病,欲问仓公治得无? ”八句用了
八个典故。有的律诗一事多典,如《贺人生子》围绕生子之事用了六个典故。蒲松龄
诗中的典故出处异常广泛,有的出自经史,如“雀有角,鼠有牙”,出自《诗经》;
“岂同弹铗三千士,聊附处囊十九人”,出自《史记》。有的出自诸子百家,如“蕉
鹿疑为梦”(《为友人写梦八十韵》)出自《列子》,“西施颦眉黛”(《杂诗》)出自
《庄子》,“悻悻犹为小丈夫”出自《孟子》,“叶公元不爱真龙”出自《新序》。
有的出自名人诗句或文章,如“但馀白发无公道”用杜牧《送隐者一绝》诗句,“只
恐东风亦世情”用罗邺《赏春》诗句,“冀群一顾遂无马”(《答汪令公见招》其三)
用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文中的句意,“君疲马牛身犹病” (《寄孙树百》
其一) 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中的句意。有的出自笔记小说,如“欲从玄石葬荒
丘”出自《搜神记》,“长鳃我自暴清流”出自《辛氏三秦记》。有的出自佛道典籍,
如“年年常抱维摩病”出自《维摩经?方便品》,“近得黄庭秘”(《寿唐太史》)出
自《云签七笈?上清黄庭内景经释题》 。 蒲松龄用典非常灵活自如,善于变化,如
《东观汉记》说梁鸿少年不肯“因人热”,是指高士拒绝俗人帮助,但在《赠毕子韦
仲》里,却变成了“梁鸿垂老因人热”,表示老年后愿意接受人们的帮助。再如《答
朱子青见过惠酒》其二“褐父叨沽酒一盛”,用的是《左传》“旨酒一盛兮,余与褐
之父睨之”。蒲松龄将“睨之”变为“叨沽”,由看酒变为尝酒。再如《午餐阻雨》
“东食西宿路半里” , 指的是在毕家石隐园住宿,回旧斋吃饭,与《艺文类聚) 引
《风俗通》“东家食西家宿”含义不同,蒲松龄取其词而不取其意。再如《送喻方伯》
“细麻生蓬中,虽直固不才”,和《荀子》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含义正好
相反。有些典故用得非常自然,看不出用典痕迹,如《贺沈惠》“阅人亦已多,更无
如此郎”,是从《旧唐书?房玄龄传》“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借用而来,却
不留痕迹。再如《病疟歌寄孙蕴玉》的最后两句“疟兮疟兮虐如此,今岁又闻病君子”,
是从《世说新语》“来病君子,所以为虐耳“化用而来,也无斧凿之迹。
    语词的借鉴与创新。蒲松龄借鉴前人诗句有三种情形。一是沿用,如“白杨何萧
萧“(《忆侄螽斯》)沿用了《古诗十九首》,“山中无历日”(《五月黄花》)沿用了
太上隐者的《答人》,“良时不再至”(《秦邮官署》)沿用了李陵的《答苏武诗三首》
其一。二是化用,如“夕阳多向乱流明”(《舟中独酌》)化用了韦应物的“夕阳明灭
乱流中”(《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烟雨楼台十万家”(《泰山
远眺》)化用了杜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翘首乡关何处是”(《射
阳湖》)化用了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江人依绿水”(《客署作》)
化用了王湾的“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三是由借鉴而创新。如“途穷书未
著,愁盛酒无权”(《独坐怀人》),分别由司马迁著《史记》和李白“举杯消愁愁更
愁”的诗意转变而来。再如“不怨菊英坠,但愿梅花早”(《酬如水留别》其二),分
别由《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与陆凯《赠范晔诗》“聊赠一枝春”转变而来。还
有许多诗句则是蒲松龄的独创, 如“云低隔树断, 雾湿压篷垂” (《早过秦邮》;
“暑自宵中减,秋从雨后生”(《秋夜临池》),“酿雨不成难似酒,蒸云易散速于炊”
(《密云不雨》),“归鸿尚忆南征路,病鹤难消北海心”(《客署作》);“来从远树
仍穿郭,去作长溪更绕城”(《般河》)等等,这些优美的诗句显示了蒲松龄的艺术匠
心。
    蒲松龄的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一是比喻,如“弦歌原于推廉吏” (《平河
桥贻孙树百》,把孙蕙比为以礼乐教化百姓的孔子弟子武城宰子游;“遽去修文白玉
楼”(《挽毕公权》其一),把毕公权比作被上帝召去为白玉楼落成作记而早亡的李贺。
二是借代,如“遂以牵萝烦德耀” (《荒园小构落成,有丛柏当门,颜曰绿屏斋》其
七) ,以梁鸿之妻孟光(字德耀)代自己的妻子;“徒将种秫问罗(雍)端”(同上),以
陶渊明之子雍端代自己的儿子。三是反语,如“只恐东风亦世情”,是罗邺诗句“唯
有东风不世情”的反语;“壮心端不受贫降”(《遣怀》),是苏轼诗句“壮心降尽倒
风旌”(《地炉》)的反语。四是双关,如“暗锁愁云咽秋雨”(《夜坐悲歌》),既写
天气浓阴不雨,又暗含作者愁愤郁结;“惜哉文绣身,乃以贪得死”(《惜斑 坠井》),
既为贪食黄雀坠井而死的斑 惋惜,又对贪求富贵而丧生的纨绔膏梁提出警告。五是
夸张,如“吴门白马望依稀”(《登岱行》),夸张泰山之高可以望见苏州白马;“坟
起五岳填满胸”(《自嘲》),夸张心胸之大可以装满五岳。六是讽刺,如“归家尚得
首丘死,尽荷君王覆载恩”(《流民蒙君恩载送东归》),讽刺统治者不准灾民逃生,
使其饿死家乡;“年丰幸有中丞报,犹缓君王东顾忧”(《邸报》),皮里阳秋,讽刺
地方官匿灾不报。七是调侃,如“争来童子因人热,望断机头老孟光” (《又寄孙树
百兼贻鲁坛》),嘲讽高鲁坛被求教的女弟子纠缠,忘掉了家中老妻;“自能免交谪,
不用唱回波”(《唐子向以近作见示,又赠》),调侃唐子向不必惧怕,因妻子读书知
礼不会撒泼。八是藏词,如“山灵福报将无乃“(《九日与同人登虎头石》),“无乃”
后藏“不可”(《左传》用“无乃不可”共20处) ;“三人踏雪还登堂”(《王八垓烹
羊见招……作烹羊歌》),“三人”前藏“不速之客”(《易?需》上六爻辞“有不速
之客三人来”)。
综上所述,蒲松龄的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蒲松龄晚年的诗歌
雷群明
    公元1710年,蒲松龄71岁时,终于结束了在毕家长达30年的坐馆生涯,回到了自己家中,开始了一种退休赋闲的新生活。到1715年他76岁去世,一共6年时间。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蒲松龄—生中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蒲松龄这几年的诗歌创作,对我们研究他的思想和小说创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蒲松龄撤帐归来,家中有“养老之田五十余亩”,国税则由儿子分担,他得以“栖迟偃仰,抱卷自适,时邀五老,斗酒相会,以叙生平、话间阔,差可自娱”,除了在乡里做些调解工作,就是出游、会友,读书、写作,而其中写诗是他最主要也最有成绩的一个方面。按照盛伟同志编的《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的考订,蒲松龄在这6年中共存诗歌91题113首,其中,1710年10首,1711年18题28首,1712年16题18首,1713年21题26首,1714年26题31首。大约占蒲松龄现存全部诗歌的9%。这些诗歌的内容大约可分为3类:一是感时,二是评史,三是述怀。“诗言志”。蒲松龄晚年的诗歌更是他心声的流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的真谛,灵魂的归宿。下面试分别细述之。
    一、“自笑颠狂与世违”
    蒲松龄满腹经纶而始终怀才不遇,虽然年轻时连考三个第一博得—个秀才头衔,但从此再也“升”不上去,72岁才补了一个贡生,大有安慰性质。尽管他终其一生只是一个布衣,可始终没有忘记世情。因为蒲松龄是一个儒者,深信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身居陋室,心忧天下。坐馆期间及此前,他的创作就是入世的,他的《聊斋志异》被人认为是他“救世婆心切”的产物。退休回家后,他也曾有过“闭门坐卧手—卷,不欲事态入吾眼”(《白发翁》)的决心,但是,遇到他着不入眼的事态,他最终还是忍不住要发言。他“自笑颠狂与世违”,对人间黑暗、世事不平,明知没有回天之力,但还是忍不住要大声疾呼。他积极“干预生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是代为人民鼓与呼。
    在他刚回来的那年,听说贪吏康利贞因厚赂王渔洋而得以官复原职,他即毅然给王渔洋写信,要求出面阻止,并且与人联名给吴县令写信重申这个要求。到家中之后,虽然更加远离官场,但政府和官员的阴影仍时时笼罩在他和其他平民百姓的头上。他仍然有话想说。请看《十一月初五日,官征漕粮》:
冬闲应得万农欢,白著增加措备难。
时值大平终岁苦,惟翘白首望清官。
     所谓“漕粮”,实际上是清统治者强加在农民头上的额外的苛捐杂税,它规定,农民除了要交地丁税等之外,还要上缴不同比例的米豆,漕运到京师。虽说上有定例,但经办的官员往往趁机乱收费,搅得老百姓在“太平”岁月里没有太平日子过。蒲松龄所在的淄县便是一例。他在《与孙爻文转示吴县公》文中说:“吾邑自张公改民解为官解,当日只收正米之价,每石不过六钱,……此后每易一官,必增一、二分。韩公初任,加至一两二三钱,至临终之乱命,则至一两六钱,而怨声以作。去年则权官如劫,更不堪言矣!漕粮之害,一甚于高,高益甚于李合经,去年康利贞则腰缠万贯而逃。小民有尽之血力,纵可取盈;蠹役无底之贪囊,何时填满!”
    这首诗用一句“时值太平终岁苦”把漕粮带来的危害揭露无遗!“太平”时尚且如此,饥荒、战争等不太平的时候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关心身边的社会问题。也许与他自己是一个老人有关,他的目光所及较多集中在老人失养的社会现象上。《老翁行》写一个有儿有孙的八旬余老翁“耳聋目暗牙齿无”,但受到儿孙的遗弃,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作者气愤地写道:“早知枭鸟仇相向,堕地一啼置隘巷!”借用老翁的口吻,早知今日儿孙这样不孝,不如在他们刚生出来的时候也弃之不管!当然,这是气话。事实上,直到今天,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还是司空见惯,但对于刚刚生下来的孩子,谁都是当成宝贝一样的,怎么舍得“置隘巷”!作为对照,蒲松龄在《孝妇行》中热烈讴歌尽心尽力侍养孤老公公的孝妇。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公,家里困难,她就“拮据供甘旨,藜藿乃自甘”,做到克己奉“公”,使公公晚年过得舒心。同样是80多岁的老翁,—个为子孙弃养,衣食无着,又冻又饿,“破帽无檐垂败絮,袜履皆穿足趾露”;—个为孝妇奉养,丰衣足食,“老翁乐陶陶,忘却衰惫艰”。这里其实寄托了蒲松龄的爱憎。但令人不平的是,前者虐待老人的行为没有受到社会的谴责,而后者的敬老行为也受不到表彰,当蒲松龄写好表彰信给有关“领导”时,却被搁置一边。因为“仍须备常例,方得闻宰官”!不给“好处”,就让好事湮灭无闻!这样的腐败怎不令人愤慨!
    《贫女》则谴责了社会上在婚嫁问题上嫌贫爱富的丑恶行为。它通过东家二女因夫婿贫富不同在回娘家时受到的不同待遇,狠狠批评了嫌贫爱富的父母,对贫女义正辞严地批评父母之后“拂衣出门去”的举动,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三是关心自然与人的关系,盼望风调雨顺。如《禾灾》写  谷的危害,把朝廷免去两税带来的一点点希望全化成了泡影。《大雨》写作者久旱盼雨、雨久复盼天情的复杂心情,无非是希望老天爷能给农民一个好的收成。
蒲松龄这种疾恶如仇、关心民瘼,不愿与黑暗社会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是一贯的,到老了也没有销蚀其光芒。大有诗圣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遗风。
    二、“漫开浊镜论千秋”
    蒲松龄回家后,读书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回家头一年作的《斗室》说:“短榻信抽引睡书”,《寂坐》中说:“生平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就西窗。”简直是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年纪大了,读书容易忘记,但还是要读:“读过旋忘犹抱卷”。(《大雪连朝》)身体其他器官不好,只有眼睛还能看东西,他还是要读:“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闭门坐卧手—卷,不欲事态入吾眼。”(《白发翁》)他读些什么书呢?一类是消愁解闷的:如《读书》称:“老惟此物堪消闷,鳏更无聊借解愁。”这类书大概也包括他所谓的“引睡书”。但是,他人虽回家,心却继续挂念着国家和人民,因此,他常读的还有另一类书就是历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特别是他夫人去世、幼孙夭亡之后,他心情大恶,“然寝食左右,必有古史一卷,感则作诗以评骘之,此亦破寂遣怀之一方也。”(《行述》)从蒲松龄的诗歌看,他读史的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历史。“乌啼漏下不成眠,半夜挑灯读《南史》。”(《雪夜布被》)“读史迄汉唐,不可复聊赖。”(《读史》)都是最好的说明。为什么这段历史引起了蒲松龄的兴趣?也许是他的兴之所之;也许是补他坐馆期间读书的缺憾;也许因为这段历史是中国古代一段很有特色的历史,并且与明末清初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使他可以借题发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四分五裂,天下大乱,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在刀光剑影中实现了大融合,
文化也得到了一次大发展。真有点应了“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论断。继之而起的隋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统一,而且带来了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繁荣。
    我们现在不知道蒲松龄是通读还是选读这一段历史,但从他留下的诗歌来看,他很可能是跳跃式地抽看,当然也可能是他在通读的基础上只拣自己最有感触的人和事写成诗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关注的重点所在。按照作诗时间的先后,除了《读史》四首之外,他所写的六首评价历史人物的诗分别是写崔伯渊(北魏)、刘士安(唐)、元稹(唐)、慕容冲(后燕)、杨妃(唐)、褚遂良(唐)。从这些诗歌中反映他所关注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以及他对他们的评价,很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反映了他典型的儒家的历史观。他的《读史》四首是他的历史观的“纲领”。第一首抨击的是统治者不择手段的篡夺政权,还要虚仁假义,情态丑恶,令人作呕。从“九锡求速加,让表成已久。自加还自让,情态一何丑”来看,似乎是暗指曹操的。曹操在正统的封建统治者及儒家文人眼里,是一个不符合“君君、臣臣”纲常的人物,所以在旧戏舞台上,他被涂了白鼻子。蒲松龄对曹操从来没有好感,在《聊斋志异》中有好几篇可以说是骂曹操的作品。这首诗以曹操为例揭露篡权者丑恶的嘴脸还是有其鞭挞作用的。第二首讲奸臣乱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普遍现象。诗中认为奸臣之所以得势是因为善进“谄言”,致使皇上受迷惑而分不清忠奸是非,但后面说的“哀哉乱世主,如貉同一丘”,虽则局限在乱世,但已经窥见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和奸臣其实是互相需要、互相利用的本质,双方本来就是“一点之貉”!第三首评述历史上小人杀君子易,君子除小人难的现象,只是举出一些史实,发出呼吁,希望够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但他也开不出救治的良方。第四首讲宦官之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诗中把宦官误国归咎于“刑余性鸷忍”显然是错误的。其实,宦官与外戚、奸臣的祸国殃民,罪魁祸首都是皇帝。蒲松龄诗中的观点与历来正统的儒家文人是一致的,都未能窥破其中的消息,我们不能怪他,但他提出这些历史现象加以谴责,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二是他对历史的新见解,难能可贵。在他评说的6个历史人物中,对元稹和褚遂良是褒贬参半,认为他们在创作上和书法上的成就值得称道,但是人品却大有瑕疵。这种既不以人废文(艺)又不宽恕文人的恶劣政治品质的辩证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元稹》一诗最后告诫:“贪衷若按抑,身名益彪炳。”应该看作不仅是对元稹,而是对所有的“古词人”今词人的药石之言。《杨妃》一诗一反前人美化唐玄宗、归罪杨贵妃的成见,不但大胆地肯定杨贵妃“三十八龄殉社稷,还留风韵在千秋”,洗刷了是因她引起国乱的诬蔑,而且肯定她是为国捐躯,留芳百世,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女人祸水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大量描写了美丽、善良、高尚的女性形象,应该说是与他这种能正确对待妇女的先进观点有关。三是注意—些不太引人瞩目的人物,如慕容冲、崔伯渊、刘士安。慕容冲(作者误为慕容垂)是一个靠以男色侍人的无耻之徒,做了一年多的后燕之主就被人杀掉。蒲松龄是怀着极其厌恶的心情来写他的,末两句“此类称天王,乱世良可哂”,点出了社会混乱是沉渣泛起的原因,是颇有眼光的。《崔伯渊》写才智之臣的枉死,在痛斥昏庸的君主的同时,要求他们“刻刻宜自儆”,学会保护自己。《刘士安》歌颂了“股肱”之臣刘晏,鞭挞了“聚敛”之臣杨炎,重点仍在于谴责“信馋”的皇帝,以至于造成了天道反常,国势不张的严重后果。这三个人在历史上较少被人提到,蒲松龄专门以他们为诗,肯定是有感而发。有同志说蒲松龄有的咏史诗是“为咏史而咏史”,恐怕是不确的。应该说,他的咏史诗都是同咏怀紧紧相连的,只不过有的表现得明晰,有的表现得隐蔽而已。
    三、“老怀感旧易沾衣”
    除了以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蒲松龄晚期还写了一批直抒胸臆的诗歌,其中最强烈、最集中也最沉痛的就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老而无成的痛苦。封建社会里,像蒲松龄这样的知识分子,读书做官全靠科举一条小路。蒲松龄出山考秀才,就取得了县府道三个第一的好成绩,自己认为才情智慧决不后人,蟾宫折桂应无疑问。但是,他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努力,竟然毫无建树。这个残酷的事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成了他回乡后百计难以排遣的心病。蒲箬的《柳泉公行述》说:蒲松龄五十多岁时,听了他夫人的话,从此“灰心场屋,而甄  一世之意,始托于著述焉”。其实,那不过是蒲松龄从此不参加料举考试罢了,但他的内心里从没有放弃过料举入仕的念头。正因为如此,直到晚年归家,一有机会就要表现出来。当他的儿子和长孙双双考上秀才时,他就很高兴地说:“实望继世业,骧首登云路。”对他曾狠狠加以批判过的科举又说起了好话。(《示儿篪、孙立德》)并且勉励孙子要刻苦自励,终可梯云有自,“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喜立德采芹》)对于儿子蒲篪要废读从商,他虽无可奈何,但觉得“心刺酸”,十分痛苦。(《篪欲废卷》)后来,他得了一个不占名额的贡生,县令给他送了一块扁,他一方面为自己“白首穷经志愿乖”而惭愧,同时又生出“若复能昌后”的幻想。(《十一月二十七日,大令赠扁》)
    但是,晚年这类能刺激他幻想的好事毕竟不多,而有的多是令他痛苦的难堪。71岁刚回来,参加一个会,老友相聚,触景生情,“忆昔狂歌共夕晨,相期矫首跃云津。推知一事无成就,共作白头会上人。”(《张历友、李希梅为乡饮宾介,仆以老生参与末座,归作口号》)次年除夕晚上,面对腊尽春回,寒暑相催的岁月,他无奈地感叹:“日月空随世俗忙”,再一次发出“一事无成身已老”的感慨。72岁时,他得了贡生称号,这本来应是一桩喜事,但被办成了闹剧。一是他认为自己早就应该得到远远超出贡生的荣誉,二是政府并不重视,一点实际待遇都没有享受到。因此,大家向他祝贺时,他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反而痛苦地表示:“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亦羞。”(《蒙宾朋赐贺》)后来,还不得不写信去问县令讨旗扁、讨贡金。《求邑令支发贡金》一诗表示了他对县令轻视自己的痛苦和气愤之情,所以他才会发出“老翁若复能昌后,应被儿孙易作柴”的愤恨之声。直到去世的前一年还说:“世事回头浑似梦,老怀感旧易沾衣。”(《秋》)“共知畴昔为人浅,自笑颠狂与世违”。(《雪夜》)似乎对过去有所彻悟,但骨子里对于自己没能沿着科举的路爬上去,还是耿耿于怀的。可以说,科举失败给他的打击是致命的,终生难忘的。其实,他所说的“一事无成”是说官没当成,按我们今天的眼光,他一生的成就和贡献超过许多当官者的总和。试看《清史稿》中多少风云人物,有几个能比得上清史上无名的蒲松龄?当然,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蒲松龄生前是无法从中找到安慰的。
    抒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家居生活的感慨:前几年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满足感,后几年则是体衰、孙殇、妻亡的悲凉感。蒲松龄撤帐归家,大概也没有多少积蓄,但是一家人的生活虽称不上富足,也还过得去:家中居然还有一个“惰奴”可供驱遣,(《惰奴》)还新建了一间小房子,可供读书消遣。(《斗室》)虽然肉难得吃到,但是“两餐有余富,瓜壶杂豆角”还是吃得到的,而且还有“足供杯酌”的老酒可喝。(《课农》)下雪天,不用再在外面奔波,而是有“炉火帏房暖,儿孙笑语围。”(《二十七日旋里,至夜大雪》)“人稠炉益暖,饮剧酒忘酸。喜得家人聚,人生此乐难。”(《早雪,与儿孙  酒瀹腐》)有时,还可带着孙子到外面去玩玩。(《十八日与诸孙出游,欲补上元之缺,大风苦寒而返》)这段时间,大概是蒲松龄一生中难得的快乐的日子。《老乐》一诗写他以能做“太平民”、过着有书有酒、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满足,可以说是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和集中概括。
    1713年下半年以后,有两件事给了蒲松龄沉重的打击:一是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恶化:《老叹,简毕韦仲》向老朋友诉说自己白发日增,五官不灵,尤其是牙齿浮肿,影响进食,加上健忘,甚是难过;《老叹》则对自己发苍肤皱之外又添耳聋,深感痛苦。但是,比起身体的老态给他的打击,更致命的是丧妻之痛和几个孙子相继夭折带给他精神上的严重损害。“暮岁无乐事,分甘诸童稚。何意一堂欢,已招鬼神忌!学步方初成,一朝尽夭逝!眼泪忍不流,鼻酸不成涕。”(《诸稚孙皆以痘殇,情不可忍》)晚年的天伦之乐,惨遭如此沉重打击,进一步摧残了他的健康。而丧妻之痛给他的打击使他几乎一蹶不振,一直沉浸在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之中。他与夫人刘氏结婚56年,但是由于生活所迫,长期在外坐馆,与刘氏过着分居的生活,而且把家务的重担全交给了她。对此,蒲松龄一直感到内疚,希望有机会补偿。没想到回来团聚不几年,老伴竟先他而去,怎不令他悲痛欲绝!刘氏去世后,他一连写了《悼内》7首,《二十六日,孙立德不忘祖妣初度,归拜灵帏,因与恸哭》1首,《过墓作》2首,《午睡初就枕,忽荆人入,见余睡而笑,急张目,则梦也》1首,诉说他对夫人的怀念、感谢和歉疚之情,这种无法排解的悲戚使他痛不欲生,在绝笔诗《除夕》中,面对节日里家中的欢声笑语,他则是:“朝来不解缘何事,对酒无欢只欲愁。”此后,不到一年,蒲松龄终于走完了他坎坷一生的最后历程。从这些诗作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人个人的不幸,而是那罪恶的社会加在他身上的摧残。

蒲松龄“高考”失败 写诗骂考官

    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蒲松龄那样,热衷科举却又不满科举,深受其害却又坚忍不拔,才华横溢却名落孙山,科场失败却在文学上大获成功……
  蒲松龄的人生确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学上成绩巨大,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另一方面,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落魄一生。他除19岁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数十年间又参加了十几次相当于高考的“乡试”,皆名落孙山,无缘仕途。他悲愤交加,痛定思痛,在晚年又写成长诗《历下吟》,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种种弊端以及考官的骄横贪腐等,一古脑儿暴露出来,读了让人感动,也发人深思……
   《历下吟》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那年蒲松龄已69岁。诗中,他首先揭露了监考官的凶残和考生遭受的凌辱: 
    试期听唱名,攒弁类堵墙。黑鞭鞭人背,跋扈何飞扬。轻者绝冠缨,重者身夷伤;退后迟嗷应,逐出如群羊。贵倨喜嫚骂,俚媟甚俳倡;视士如草芥,而不齿人行……
  考生们辛辛苦苦地来到省城济南应考,一开始就遭到监考官的打骂:考前点名时,那些监考官像堵墙一样站在考场门前。他们飞扬跋扈,凶残异常,稍不如意就鞭打考生。考生轻者被打断帽带,重者被打伤。如果点名时答应迟了,就会像猪羊般被赶出场外。这些傲慢的家伙特别喜欢骂人,骂出的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他们视读书人如草芥,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
  不仅如此,“上头”规定的考试时间也异常苛刻:“内翰出司文,趾高气如云。夕发期朝至,愆期褫服巾。”那颇有来头的学正(教育局长)趾高气扬,武断专横,晚上刚发出通知,就要求考生第二天早晨赶到考场,迟到者就被取消考试资格。这多么不近人情!
  考生考完后,仍不准回家,要留在济南等待发榜。在这段时间内,蒲松龄跟许多考生一样,生活发生了困难:
  羁留几两月,拆名尚未确。看囊无一钱,萧然剩空橐。盎粟储正供,竭赀悉粜却。缶中蛇不存,皮骨尽剥削。
  羁留在济南快两个月了,仍然没有发榜。这时大家带的钱都花光了,只好卖掉口粮维持生计,一个个都成了穷光蛋。即使如此,也不准擅自离开,否则就要遭到严厉惩处。蒲松龄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东海有名士,旋归失发落。远牒追逮至,与立三章约。五日一随场,命题试两作。日久资斧绝,历下犹漂泊。踵决衣带断,乞食在郊郭。友朋哀王孙,减餐进杯勺。自言千里人,寄信道辽阔。丐活何可长?恐将葬沟壑!
  家住东海边的一个考生,没等到发榜就擅自回了家乡,“上头”知道后,立即发信追了回来,并向他约法三章:要每隔五天随场参加一次考试,每次考试必须作两个题目。这样时间长了,他的盘缠用尽,只能流落济南街头,以乞讨为生。有时朋友可怜他,给他一点吃的。但他离家千里,有家难归,靠乞讨生活又怎能长久?恐怕不久就会葬身荒野……
  考生的境况如此,录取情况又如何呢?蒲松龄进一步写道:……独自至般阳,妄听怒嘲啁。云此有关节,案名一笔勾。佳文受特知,反颜视若仇。黜卷久束阁,凭取任所抽。颠倒青白眼,事奇真殊尤。贤守为宽譬,拗怒无夷瘳。良士亦何辜?陷此壑谷幽!芹微亦名器,掷握如投骰!翻覆随喜怒,吸呼为弃收。古来仅一见,闻者心骇忧……
  这次“高考”,蒲松龄又名落孙山。他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淄川,听到乡亲们议论纷纷:有人行贿打通了门子,考官便营私舞弊,把原定录取的人一笔勾销,把原来赏识的文章视若寇仇,再从已被废弃的试卷中抽出“照顾者”的卷子,作为录取对象。他们如此颠倒黑白,委实世所罕见。当知县前来劝慰蒲松龄时,他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他实在想不通,一个贤良的读书人有何罪,受此沉重打击?这些考官把录取看得像掷色子般轻率随便。他们由着自己的好恶,反复无常,随意决定考生的命运,真是骇人听闻,自古少有!
  那时,对于多数考生来说,考试就意味着灾难,“落榜”的打击让他们痛不欲生:“万人被黜落,道路涕纷纷。旋里无颜色,志士死不存”。成千上万的考生名落孙山,他们悲观失望,哭声载道,感到无脸回家见亲人,有些人甚至想以死了之……这是何等的悲惨!
  写了这些,蒲松龄意犹未尽。他把考不上的直接原因归之为考官太贪太黑,他对他们恨之入骨:
  收录仍弃捐,悲悯怨落拓。乃复被拘留,旅食待敲扑。不得赵孟贵,徒苦赵孟恶。赵孟设身处,无乃太酷虐!怨毒至终身,安能遽忘却?自谓矢清公,道路为一噱。本来可被录取的却终遭黜弃,这已让人悲观失望,可是还需羁留异乡,遭受考官的打骂;来应考不但没被考官提拔,反受到他们的凌辱。如果这些考官能设身处地地为考生想一想,就应感到自己太残酷暴虐了。这些人让人恨一辈子,哪能很快忘却呢?他们自谓正直清白,实则又贪又黑,只能被人们唾弃!
  当然,蒲松龄“高考”不中,也有主观原因,他有时太过自信。如他48岁那年参加乡试时,一拿到考题他就感到太容易,于是思如泉涌,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但写完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越幅”了。所谓“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因为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要求非常严格,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要写完第一页再写第二页。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就连着把第二页也翻了过去,直接写到了第三页上,这就犯了“越幅”之规,不仅要取消录取资格,还得张榜公布。他在《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一词中写道:“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就这样,他断送了一次考取的机会。还有一次,他考试时状态很好,却突然拉起了肚子,又一次失去了“飞升”的机会……
  蒲松龄科场失败,文学上成功,这之间并非没有联系。正因他在仕途上碰得头破血流,才转而发奋图强,潜心创作,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样的不朽巨著。可以想象,假如他在科场上春风得意,飞黄腾达,又焉能在文学上取得如此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