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的道場

 luxb696 2016-04-22

器物,抽象且空寂,凝結著傳統文人情節和操守;素心,古樸儒雅,特立獨行,城市化進程所造成的矛盾心理與矛盾中的低吟出世理想;歸隱,以靈石的姿態,於凡塵俗世中靜觀禪意……像尋常人一樣生活著。像隱者一樣生活――研山系列包含了當代文人藝術獨有的嗜好和情致。



傳統文人藝術的素心清雅——禪心 紫砂 山石


中國自古對紫砂的稱頌極高:“人間珠玉安足取,何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茗註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是人而知之矣”;“名乎所作,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世日趨華,抑足感矣!”紫砂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喝上一盞茶,紫砂融入生活的形態,成為傳統文人生活的必要的代表元素。若說傳統文人與他人的區別,即是這種對於生命的看法和這種對於生活細節的追求。


而賞石確是傳統文人如同空氣般所共同呼吸的一種審美觀,一種生活方式。賞石的本源,在於通過品悟山石具象的形態,通過審視相處的過程,體悟達到重視自我的境界。如同達摩祖師創立禪宗的初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一個人能夠澄澈無明地見到自己的本性,能通過自力而達到禪的境界,那麽他眼中的頑石,紫砂,或他所見的一花一樹,便會充滿自省的頓悟。


傳統文人的審美,多源於禪宗的審美,即追求“本心”的境界。人的本心,一切事物的自性自在的本來面貌。以煩瑣的方式到清雅與樸素,以誠心與專註的態度去達到藏壺賞石的初心,這便是一個傳統文人在生活中所具有的嗜好與情致。每一樣物品,都已不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與自我共同呼吸,融為一體。秉持著禪心的美學,並由於體悟到這一點而心生敬意與謙卑。這便是傳統文人藝術的初心。



當代人文情懷的抱沖懷璞


前人在《一斛珠》曲子中吟道:“紅牙板歇,韻聲斷,六雲初徹。小槽酒滴真珠竭,紫玉甌圓,淺浪泛春雪;香芽嫩葉清心骨,醉中襟量與天闊。夜闌似覺歸仙闕。走馬章臺,踏碎滿街月。”這般風情,吟誦再三,不覺身心俱醉。


“藏壺”“賞石”都與文人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藝術家將之化為當代生活的藝術,從文人拓展到生活細節中,至今生機勃勃。對“名壺”“名石”的鑒賞和穎悟,通過體悟讓內心澄明,至清無垢,不斷追求風雅的意境。它們令人們追今撫古,思慕先賢。靜觀不語,感悟人生的奧義。古人常把品茶,賞石結合起來,講究“和靜清寂”,創造出豐富的藝術雅趣。


紫砂簡素撲拙,蘊含著禪的枯淡意味。山石洗盡鉛華,滌凈內心的花哨不實。禪無定法,無定向,只是修煉一種遠離世俗煩亂的心境。藏壺賞石於現代生活的意義,主要是可以磨滅內心的焦躁,培育沈穩堅韌的心性,踢出急於求成,超勝他人的心態。在現代生活中體驗紫砂與靈石帶來的美感,可調動心智之靈性、調和身心、怡情助興。通過賞石品茗來消除工作上的精神壓力,放松身心。感悟世事無常,創造各自心中的景象,以求得精神的安寧。



研山藝術的始末源流


古人以為氣觸石而生雲,石為雲根。宋孝武帝詩:“屯煙擾風穴,積水溺雲根”;賈島《題李凝幽居》:“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諸葛亮也有“石為雲根,雲為文彩”之說……


  

研山作為一種文房陳設,被歷代文人以詩畫等形式推崇至致,到明代已漸聲名遠播。高濂《燕閑清賞箋》有雲:“研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録》,後即效之。”行書《研山銘》是北宋傑出書法家米芾大字行書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壹,其內容是為所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研山所作的贊美詩銘。其銘贊曰:“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合道門。”全卷字跡用筆振迅跌宕,提按起伏虬勁,字勢挺拔高邁。點畫生動如鳥跡雀形,筆觸爽利似“風檣陣馬,沈著痛快”。曾有王庭筠題跋:“鳥跡雀形,字意極古,變態萬狀,筆底有神”。 陳浩題跋:“研山為李後主舊物。米老生平好石,獲此一奇而銘以傳之。宜其書跡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極宗仰米書,而微嫌其不淡。然米書之妙在得勢,如天馬行空,不可勒,故獨能雄視千古。正不必徒以淡求之。若此卷則樸拙瘦,豈其得意時,心手兩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見之,當別有說矣”。


米芾一生愛石、藏石、賞石,因此被人稱為“石癡”,更留下了“米芾拜石”的佳話。雖“研山石”最後不知所終,米芾手卷《研山銘》卻輾轉流傳。讓後世想像一代名石的風采,也讓“米芾拜石”的佳話千古流芳。



研山文化藝術的凡心索遠


和歷代文人追求的一樣,研山系列作品包含著靈石,紫砂等一系列有靈性的元素。將最能寄寓創作者當下情感的元素置入到最契合的器物之中。這還不夠,還要刪蕪就簡。將石與紫砂元素融合在一個空間,豐富且不顯雜亂,主次分明、渾然一體。準確地展現當代文人藝術追求的審美趣味。通過外在的形式來塑造內心的情致,就如同參禪悟道一般,以一絲一毫不可逾越的規矩讓人契於內心的清凈。


研山作品中蘊含“事理一體”的哲理,作為人們行為的“事”和作為自然法則的“理”要達到和諧統一,“事理一體”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暗示著天、地、人的“三才一致”。這一點在研山作品設計中有了絕妙的體現,造型中紫砂為天,石為地,造型為人。三大格局構成研山作品的基本元素。經典與設計藝術的結合,成為藝術家表現研山文化結構和審美的最佳選擇。由於傳統文人審美的滲透,研山作品越發顯出靈性和深幽,它所傳遞出的禪意,表現出一種超然物外和極靜的空靈意境。研山文化倡導樸素的美學主張,進而達到一種“靈寂”的境界。用減少、否定、凈化來摒棄日常的繁瑣,去繁從簡,用感官上的簡約幹凈,獲得物質最本質的元素。當物質向後大步退消時,留下的就是廣袤的精神空間。研山文化秉承簡單的優於復雜的;幽靜的優於喧鬧的;輕巧的優於笨重的;稀少的優於繁雜的;這一藝術理念,用最少的元素,最簡單的方式,創造一種意境,註重內心的自省,通過造型的空寂、幽玄,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


註重在簡樸的造型與材料中抒發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對自然美、人文藝術的獨到體驗,需要的不僅僅是經驗與膽量,還要有心境。心淡,物寡然,心雜,型乏味。陳原川先生愛壺愛石,更尊重名壺奇石,在他眼裏,紫砂不是一件尋常的茶具,頑石也不僅僅是一個創作的題材,而是承載了文人思想與自然精神的靈器,通過研山作品的創作,展現傳統文化中沿襲至今的精粹。


研山藝術追求真即是美,所以求美,就從求真入手。正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陳原川先生將自己本真的精神世界,通過精妙的藝術手法,傳達給觀者。混荒靜穆的無人之境,不是對現實的抗爭,也不是對生活方式的逃避,是一種理想生活方式的探索。置身於紛繁的都市生活中,人們的身心變得浮躁而脆弱,風雨兼程的人生需要的不是發泄。而是凈化,在研山系列作品營造的脫俗風雅的人文道場中,可以感受到精神的歸宿。


靜默於研山系列作品前,可以排空所思,作者以個人化的理解塑造的靈石,雖充滿自我,但在觀者視覺所到之處,又分明能感受到紫砂與山石相依一體的呼吸。而手中這一捧紫砂也在與觀者相望。在這對望的過程中,“研山”托管了本以為沈重的放不下的心思,也將真美相交於觀者,以真美的名義感染妳,傳遞精神的力量。


研山不僅僅是藝術品,以無言大美感動人,似布道者,卻不是一個說教者,而是以作品來洗禮一個個靈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莊子逍遙物外的蕩然之氣,還是孟子所養的浩然之氣,以及禪宗所修的靜逸之氣,都深深影響這中國文人藝術的品格。研山藝術深諳其道,在根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獨具的藝術特點,給觀者更多深遠而崇高的心靈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