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般人不知道,罗锅枨里有门道!

 jtpan 2016-04-22



文丨 邓彬(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教师)

中国古代家具尤其是苏作家具非常注重细节,古代木匠在锤炼和推敲中成就经典,见微知著,正是因为细节的千锤百炼,这才造就明式家具的百看不厌。修复古家具,研究这些饱含古代匠作信息的木器,细心观察,认真体悟,把各种凝结着古代工匠智慧的点滴整理出来,使它们能继续流传下去,功莫大焉。



罗锅枨弯折处的宽度

罗锅枨是明式家具中常见的构件,因为中部向上高起,其形状像人驼背一样而得名。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加固结构的同时,向上隆起的部分大大增加了可供使用的空间,比如用在椅子下方时,腿的活动空间就足够,不会因为枨的存在而受羁绊。


图 1: 修复完成的灯挂椅

我曾经修复一件灯挂椅(图1),其椅盘下三面是罗锅枨,罗锅枨高高拱起,其上端直接抵住椅盘大边,超逸空灵,十分漂亮,但可惜的是正面的罗锅枨缺失了,左右两侧尚存。我测量好数据重新修配了一根安装上去,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总觉得不对劲,感觉“纤细无力”,尤其在转弯的地方尤其明显,反复比对后发现,尺寸没量错,但古人制作罗锅枨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位置都是一样宽的,而是在弯曲的地方(图2、3)会把尺寸略微放大一点,这样整体看上去就协调顺畅许多。


图 2

图 3

古代的木匠这样处理构件的美学基础可以从书法中寻找答案,我们写书法,在笔画弯折的时候放慢运笔的速度,毛笔顿一顿,自然线条会略粗一些,如同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导之如泉注,顿之则山安。家具的构件就比如书法的线条一样,有流动的线条美感。好比一条大河奔腾而下,没有阻碍的时候,河道顺直,流速也快,河面相对也就窄一些;而一旦碰到阻挡的时候,流速慢下来,而同样的水量要通过,因此河水冲刷两岸,河面自然变得宽一些。

古人讲究师造化,艺术从生活中来,造物背后有哲学,这个哲学来源于我们的古人对世界对万物的观察。所以,这样设计的罗锅枨就不仅仅是一根做工精细规矩的构件而已了,视觉上它是有迅疾和徐缓的变化,充分显示出线条的魅力。我当时修复的罗锅枨之所以感觉不好,这点可以从书法用线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人造物中的用线讲究里边有股气,弯折处如果太细,这股气就受到阻塞,过不去,气不通,因此没有生机,视觉上僵硬难看(图4、5,河流的线条与古人的用线艺术)。


图 4

图 5

线是中国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和书法的线条一样,中国器物中的用线也是很讲究的,当代的大多数设计师会从轮廓线的角度看待中国古代家具的线条,这个和西化的教育背景有关系,但中国器物中的线条是自成体系的,理解这样的线条要放到中国传统审美体系中来审视。如果把线当成器物的轮廓线来理解,那么它的特点是静止的、程式化的、标准化和失去生命感的东西(如电脑字体),而中国器物中的线则不是这样,它是“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泼泼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蕴含着中国艺术精神。



素混面的中脊线

明式家具装饰中起重要作用的“线脚”,形态非常丰富,广泛应用于家具制作中,有一种线脚是素混面压边线,在圆角柜中应用较为普遍。我曾修复一只圆角柜(图6),三面透槅门,估计以前是一件饭橱,这么雅致的饭橱,可以想见原主人应该很热爱生活。柜子的两个门中间有一根闩竿,闩杆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可以把两扇活动的门和它闩在一起。


图 6:修复完成的圆角柜

这只柜子原来的闩竿没有了,需要重新配一根,闩竿线脚中间象竹片一样隆起,两侧边缘做窄边,术语叫“混面压边线”(图7、8),这个混面,大多数研究家具的著作中都用标准的半圆来标注,所以我也是照此做了一根,做完以后却总觉得不像两侧门的线脚那样挺,感觉“塌”下去了,软绵绵没有力量


图 7:混面压边线

图 8:混面压边线示例

我一开始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只好反复比对观察,我终于发现古人做这个混面,并不是做成规矩的半圆,而是靠近中间线的两侧的位置稍微要削低一点,要压下去,这样中间自然突出来。如果标准的半圆,那么每一个点是平均发散的,只有当中间稍微突出以后,形成如同脊梁一样的效果,这样就显得有精神(图9),就像写书法讲究中锋运笔一样。正如林语堂所言“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此言不虚哉!


图 9:混面压边线效果图

有意思的是,过眼的圆角柜中,凡是年代久远的,这个素混面中间隆起会更为突出些;年份稍近的,这个素混面中间隆起的会平缓些。这个大概和时代风尚有关联,清中期以后,审美变得萎靡孱弱,早期家具中那种生气渐渐弱化了。

古代木匠不是仅仅从功能上来考虑设计家具,而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一定会有文化和艺术上的考量。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一种价值,是通过产品形式创造取得的,这种价值体验又受到民族性、地域性的限制,受到华夏民族共同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制约,体现出来就是,这就是中国造物中非常重要的“以器载道”思想的来源。

(本文刊载于《中国传统家具》第六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