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民俗博物馆(Museum of American Folk Art)

 香山梦艺术馆 2016-04-22

美国民俗博物馆(Museum of American Folk Art) 

    美国民俗博物馆位于林肯艺术中心的马路对过,是一所小巧而现代的博物馆。该博物馆于1989年开办,展品包括早期美国妇女缝制的拼花被褥,雕刻、油画等等,还有美国印地安人部落中的艺术品。这里也为儿童精心安排各种手工艺品展览,如折纸、绘画等等。

    这里要提的是,这个博物馆面积不大,大约也就300-400平米的空间,但是展品非常有特色,正因为展品有特色,它成了纽约市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这在纽约市的博物馆中并不多见。那么它是靠什么维持每天的运作的呢?热心于民间艺术品的私人捐助是一个来源,但是更主要的是该博物馆靠复制展馆中的手工艺品出售弥补博物馆营运的开支;这种现象在纽约市的博物馆中非常普遍,如上文的修道院博物馆就有专门的艺术品商店,经营的门类繁多,价格不扉;从油画的复制品、教堂管风琴音乐CD、到各式工艺品的复制品均有出售。纽约市的博物馆大多要收门票,多则7美元,少则2-3美元;这点门票钱按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来讲是在是很微不足道的,所以在纽约市,买门票人们不说门票,而说“捐助”(Donation),言下之意就是,这点钱全当捐助艺术事业,而要按照实际运营成本,根本就是不够的。博物馆靠复制艺术品和团体与私人捐助存活,出售的复制品工艺水平极高,人们愿意掏钱买回家去。

    反观中国国内的一些博物馆,在艺术品复制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有些博物馆虽有复制品出售,但大多制作粗糙,勾不起参观者购买的欲望来。博物馆是提高大众艺术欣赏力的地方,它的经营的好坏、质量、数量的多少与好坏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具体指标。博物馆靠门票收入维持经营是不现实的,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像纽约市的一些博物馆的经营者一样开通两个渠道:鼓励私人和团体的捐助,按市场的模式经营出售馆藏的复制品,以增加收入。

    美国民俗博物馆的经营中还有一点值得称道,它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义务。为了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对于民间艺术的关心,它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免费讲座和手工作坊实习(Work –shop)。举例,一次我去博物馆联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外交官的孩子参观民俗博物馆的事宜,该博物馆的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们预定好参观日期后,馆长告诉我会让我满意的。那一日。我带领20几个中国孩子去博物馆,到了门口受到馆长的热烈欢迎,馆长与另外两位女士一起接待我们。这两位女士不是馆里的工作人员,而是本社区的志愿服务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外小型博物馆经营机制的灵活性,他们一般不多雇佣长期的人员,而采用志愿者服务的形式,以节省营运开支。他们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馆藏,最后她们领孩子们来到了一张大桌子前,桌子上面早已摆好了水彩颜料、纸张等绘画工具,她们让孩子们将最愿意画的图案画下来,这就是博物馆组织的“Work-shop”。那一天,孩子们兴高彩烈,有画长城的,有画自由女神的,还有画熊猫的,真是五彩缤纷。该馆馆长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手法折服,一个劲地夸奖孩子们。馆长告诉我,她要将孩子们的绘画登载在博物馆的期刊上,有可能的话,要将孩子们的画复制在布料上,缝制成一床被子(quit)在馆内展出。听到馆长的夸奖,中国孩子们是多么地自豪,那天的参观无疑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些日子我在北京晚报上读到了一篇由该报记者杨威写的文章,文章反映了目前北京市一些博物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谱儿大,招人烦”。文章说:北京市各种规模、各种门类的博物馆也有百余家,这与6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全国平均数字相比,的确不算少,可它那“爱来不来”的架式却不招参观者待见。文章提出了:博物馆为什么不能想点办法将观众吸引过来呢?以我看,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外,博物馆的经营者并没有将博物馆当作启迪市民真、善、美、提高大众品味这么一个崇高的任务来对待,在北京的博物馆里参观时,管理人员不对观众解说馆藏、在一起扎堆聊天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这些人身上看不出“文化”二字来,好像参观者置身于一个农贸市场,而不是艺术的圣殿。在纽约市美国民俗博物馆里我所遇见的那位女馆长,本人就是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民俗学家,她将推广民间艺术当作毕生的事业,所以她才有热心向来自中国的小朋友耐心地解释馆藏,为他们准备丰富多彩的手工节目,让他们受到一次艺术的洗礼。相比较而言,北京市一些博物馆的经营体制与人员素质都有待改进与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