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城街巷:梳理中要让文脉更好传承

 苏迷 2016-04-22
苏城街巷:梳理中要让文脉更好传承

   潘 君 明,1937年生,常熟人。曾任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华诗词协会会员,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吴地文化、苏州民间文学研究,出版了《苏州街巷文化》《苏州古城街巷梳辨录》等各类著作40多部。


陈其弟,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专业,长期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现任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 任。近30年来,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300多篇,出版专著《苏州地方志综录》《感悟修志》《品味修志》《感知苏州》《苏州桃花坞》5部,整理出版苏 州历代旧志《吴中小志丛刊》《洪武苏州府志》《吴邑志·长洲县志》《吴中人物志》等20多种,计400余万字。
  □赵焱文/图

  人民路旧称“大街”、“卧龙街”和“护龙街”,南北向贯穿苏州古城。它见证了苏州古城发展的历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综合整治提升,它将凸显古韵、商韵、文韵和尚韵,成为苏州的交通轴线、文化长廊和景观大道。陈其弟认为,人民路是一条“文武之道”、“忠孝之道”、“清廉之道”,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挖掘。
  街巷是苏州古城的主体,几乎每一条都有历史故事。在潘君明看来,街巷文化的传承,不光要保留历史名称,更要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古迹、人文精神,让它们被人知晓、代代传承。

  人民路充满文化气息,
  承载苏州的历史记忆

  苏周刊:在苏州众多道路中,人民路特殊在哪?
  陈其弟:人民路历来是苏州古城南北交通的主动脉。直到今天,它依然贯穿古城核心区,连接南门、观前两大商圈,串起了古城内主要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比如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丝绸博物馆、桃花坞博物馆、工艺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图书馆、古旧书店、文物商店等。
  可以说,这条路充满文化气息,承载了苏州人的历史记忆。苏州古城的主要元素都可以在人民路沿线找到,有街巷、桥梁、庙宇、道观、园林、牌坊、书院、义庄以及各种名人故居。
  苏周刊:人民路的历史与人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其弟:主要来说,可以概括为五个曾用名、五个状元、五个园林、五座桥、五座庙、五个衙门、五条街坊。
  五个主要的曾用名分别是宋朝时期的“大街”、明代的“卧龙街”、清代的“护龙街”、民国时期的“中正路”以及1956年起称的“人民路”。五个状元分别是陆润庠、钱棨、石韫玉、吴宽和周虎,其中钱棨连中三元。五个园林则是沧浪亭、可园、怡园、残粒园和朴园,实际上,人民路沿线还有南半园、曲园、鹤园、听枫园、天香小筑等5个小园林。
  此外,人民路上有饮马桥、乐桥、接驾桥、装驾桥和香花桥五座桥,文庙、报恩寺、言子庙、城隍庙和报国寺五座庙。沿线,还有都察分院、巡抚、郡府、州县、张士诚割据政权衙门的旧址,有桃花坞、闾邱坊、双林巷、观前街、干将路五条历史悠久的街坊。总的来说,这条路值得挖掘的历史与文化很多,应该做好保护和传承。
  苏周刊:纵观历史,人民路演变到今天,有哪些巨大变化?
  陈其弟:应该说,直到今天,人民路依然充满了文化魅力,沿途的历史与文化保存得很好。首先,这条道路一直存在,它的文脉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场所和设施一直很多。其次,不管是建筑还是地名,均保留了古色,走在人民路还能回味历史,触摸到很久远的时代。比如,在乐桥的西侧有条“憩桥巷”,它因桥得名,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春秋时吴王率军出征,曾在此憩息,故名“憩桥”。
  如果说变化,人民路最大的变化是路旁水道、桥梁几乎没有了。首先,除了在少部分地方还能看到水,沿线很多河道都填埋了,比如锦帆路原来是河,名叫“锦帆泾”。其次,人民路虽然还有饮马桥等五座桥,但实际上大多数已经变成了平坦的马路,并没有桥的弧度了。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两点恐怕很难恢复。

  人民路是一条“文武”、“忠孝”、“清廉”之道

  苏周刊:如果要进行文化提升,人民路可以从哪些方向入手?
  陈其弟:人民路的文化内涵很深,有街巷、园林、桥梁、官衙、寺庙等各种元素,还有很多历史人物。春秋时,有孔子、言子、吴王、干将,三国时有孙权、周瑜、陆绩,宋代有范仲淹、闾丘孝终、周虎,明代有况钟、吴宽、文震孟、唐伯虎,清代有石韫玉、吴大澂、汤斌、林则徐,近代有陆润庠、顾鹤逸、俞樾、吴湖帆、吴梅等。这些都是可以挖掘和利用的文化宝库。但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摸准人民路的定位,它实际上是一条“文武之道”、“忠孝之道”、“清廉之道”。
  怎么说呢?第一,人民路沿线有文庙等一大批文化场所,而乐桥原名戮桥,古代曾在桥旁杀戮犯人,加上原来的“苏州卫”所在地就在今天的市立医院本部附近,现在的校场桥路原来是士兵训练、比武的地方,以及有武状元周虎的历史,人民路的确是一条“文武之道”。第二,报恩寺塔相传是孙权为母亲而建,文庙前的“廉石”相传见证了陆绩奉公忘私、两袖清风的故事,而陆绩“怀橘遗亲”也是“二十四孝”之一,均体现了“孝道”。同时,接驾桥和曾用名“护龙街”,都体现了古代的“忠”,延伸到今天,可以理解为对祖国的热爱。第三,除了陆绩,苏州历代地方官中,还涌现了况钟、林则徐这样的清官,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值得挖掘、表扬,加上都察院又是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的机构,因此人民路也是一条“清廉之道”。
  苏周刊:结合具体路段,分别有什么文化特色呢?
  陈其弟:我认为人民路可以分成八个路段和五个节点,各突出一个主题,各有特色。在北寺塔段,可以用“孙权报恩”来体现“孝”的主题;接驾桥段,可以用“群臣接驾”来体现“忠”;察院场段,可以结合“观前察院”、玄妙观体现“清”;乐桥段,可以结合憩桥、锦帆路、言子庙、干将路等,反映“子城春秋”,体现“古(城)”;道前街段,可以借助“况钟治苏”的历史,体现“勤(政)”;三元坊段,利用“书院巡抚”、廉石、林则徐等,可以体现“廉”;新市路段,可以结合“府学文庙”,来突出“文”;南门段,则可以借助“运河故道”表现“水”。
  此外,在其他五个节点,都有一批可供进一步挖掘、研究的文化资源。在人民桥节点,有青旸地(日租界)、苏纶厂(近代工业)、一丝厂(丝绸旅游);在三元坊节点,有沧浪亭、可园、图书馆、文庙(碑刻博物馆)、巡抚衙门等;在乐桥节点,有子城遗址、言子庙、慕园、怡园、过云楼、听枫园、曲园、城隍庙;在接驾桥节点,有残粒园(吴湖帆和吴待秋)、双林巷(吴大澂)、吴梅故居和东吴丝织厂;最后,在北寺塔节点,有桃花坞木刻、丝绸、昆曲等。

  街巷整治要提升文化气息,
  “三元坊”可以恢复

  苏周刊:在街巷整治和提升过程中,应该怎么样保护其历史文化?
  陈其弟:首先,一定要非常重视其历史文化,要认识到有些东西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对待古建筑和所承载的文化一定要充满敬畏之心,不能轻易损毁。而且,要注重提升文化气息。其次,今人在研究历史文化时,一定要做到非常严谨,尤其是在向大众普及的过程中,不能出现错误,造成以讹传讹。
  在整治和提升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虽然恢复了一些历史建筑,还把相关知识告诉市民和游客,但却出现了差错。在公交车上,我们能听到苏州话报站,这很好,但有的地名发音却不准确。比如,我曾经听到“干将路”的前两个字普通话说成“gàn jiàng”,也有的把“学士街”苏州话说错,这些都不够严谨。在任何一条街巷整治和提升的过程中,关于其历史文化的部分,应该精雕细琢,仔细打磨,最好不留遗憾。
  苏周刊:在人民路上,你最希望看到哪些文化上的提升?
  陈其弟:首先,希望一些有代表性的、象征性的建筑能够重现,最期待的就是三元坊。据考证,历史上的确有3个牌坊,当时在府学东墙外,自北而南分别是状元坊、会元坊和解元坊。后来,钱棨连中三元更丰富了它的含义。我觉得这是苏州文化的骄傲,有着很好的寓意,恢复起来也较为可行。
  另外,市民和游客越来越爱使用手机,掌上阅读已经成为习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苏州历史与文化,特别是加深对一些地名、历史人物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先从人民路做起,在沿线公交站台、地名指示牌、桥梁、路口等各个地方贴上一张“二维码”,让大家拿手机一扫就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在有条件的路段,建议可以考虑建设廊棚,这样既方便步行出行,又可以增添文化气息。

  苏州街巷格局基本没变,
  每一条都有历史故事

  苏周刊:苏州的街巷有什么特点?
  潘君明:所有的城市,不管大小,都是由街巷组成的。具体到苏州,可以说,古城绝大多数文化风貌、历史传统都在街巷里面。
  首先,苏州是个历史文化城市,所以它的街巷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街巷历史来说,真正形成街巷还是在南宋后期,之前只有坊。坊有点像今天的小区,结构是一个方块,外面是围墙,居民住在中间,围墙上开一个门。白居易说苏州“七堰八门六十坊”,就是指这个。后来,坊逐步打开,中间的一条条小巷就形成了街巷,出现了“街巷里弄”。所以,苏州的街巷,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像十梓街、凤凰街、十全街等等,随便说一条,几乎都有历史故事。仅以历史人物来说,苏州就有一百多条街巷使用名人的姓氏、官衔或荣誉来命名。此外,还有各种以文化建筑、桥梁河浜、行业作坊、民间故事来命名。
  其次,历史上苏州街巷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化,这点非常可贵,而且它的特点是方向相当明确,呈棋盘形格局。比如人民路,它就是从南到北,干将路就是东西走向,它们一直都是这样。
  苏周刊:苏州街巷是怎样变化的?
  潘君明:从数量上来说,苏州的街巷在不断增多。南宋后期大概是两百多条,发展到了民国时期增加到九百多条,到了1985年又增加到一千四百多条,现在有两千多条。
  与此同时,也不断有街巷在消失。其原因一部分是自然消失,有的街巷不长,后来跟其他街道合并,名称自然取消。或者是几条街巷连成一条大路,例如景德路原来就是原郡庙前、朱明寺前、申衙前、黄鹂坊桥弄等好几条路,后来合并成一条。还有的主要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街巷直接被拆除,有的老地名也随之被改变或消除。
  总的来说,苏州古城的街巷保存下来的还很多。即使是古代的几十个坊,虽然具体结构不存在了,但坊名还有十一个保留到现在,比如滚绣坊、通关坊、孝义坊、庆元坊。

  传承街巷文化,首先要保持地名的稳定性

  苏周刊:街巷内涵丰富,传承街巷文化,首先要做什么?
  潘君明: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名称的问题。小的时候,我跟长辈出门,在街巷里会遇到各种陌生的名字。当时我很好奇,经常提问,可是他们有的能答出来,很多却答不出来。长大以后我就看书,想要把每条街的名称弄清楚,结果发现这样的书籍也不多。这让我意识到,苏州那么多街巷,如果连名称来源、含义都搞不清楚,它的文化魅力就无从谈起。
  后来我专门去做这方面的研究,第一种途径是找资料,资料不能满足的,就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主要是利用休息时间找年龄大的人进行访问。所以我的《苏州街巷文化》这本书中,正史野史都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有,它们各具特色,互为补充,让苏州街巷的历史增加了一些传奇色彩。
  苏周刊:街巷名称为什么这么重要?
  潘君明:街巷承载着古城历史,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我认为,地名不要轻易更改,也不要轻易让它消失,要保存、延续下去。事实上,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对市民的生活也会带来便利,而且对一些老地名,大家都会有一种特殊情结。比如,平桥直街这条路,名称一度被取消,改成五卅路,可是很多人并不习惯,还是照常使用,所以后来又恢复了。
  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建筑都会遭到破坏,存在时间不长,但地名却可以延续下去,一直使用,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保持地名稳定,对古城的文化底蕴、历史研究都有好处。比如说三元坊,虽然具体牌坊没有了,但大家都知道三元坊在什么地方。同理,接驾桥、察院场等也是这样。用现在的话说,街巷地名是吴文化的一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街巷文化的传承,也不能光保留历史名称。在名称背后,我们还要继续了解街巷的内容,了解它有什么历史古迹和值得挖掘的故事,找到它的文化特色。然后,除了加强对现有街巷内文物保护,一些有条件重现的历史建筑,也可以考虑恢复。没有条件恢复的,要挖掘、整理其历史,让更多人知晓,传承下去。

  街巷要形成独特韵味, 街区制有利于繁荣文化

  苏周刊:今天,苏州街巷的历史文化,应该怎样提升?
  潘君明:首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很多街巷确实需要整治,一直是又老旧又破败是不行的,要让它变得整洁、舒畅。但是呢,整治的重点应该是改善便民的基础设施,而不是把建筑随意拆除,推倒新建。我认为,街巷文化的提升,关键在于要让每一条街巷结合自身历史文化,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韵味。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每条巷子做起,积少成多,积点成面。
  另一个比较堪忧的,是在街巷文化上,我觉得我们推广、普及得还不够。在我的接触中,很多人对苏州古城的地名已经非常熟悉,但一讲到它的来源和历史故事,就会一头雾水。我认为,在小学、初中阶段,应该多给学生们讲述本地历史与文化。比如,可以制作一批少儿绘本、图书,让苏州的孩子从小阅读。或者通过课外书的形式,培养中小学生对本地历史文化的兴趣。只有对本地文化非常了解,才能发现苏州的独特魅力,培养文化自豪感,真正做到代代传承。
  苏周刊:国家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对街巷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潘君明:我也注意到了。原来说,街是四通八达的,巷是居民的通道。这两者是有功能区别的,共同组成了城市的躯干。但是回望街巷历史,现在的小区有点像宋朝之前的“坊”,到处都是一个个方块。那个时候,因为生活的需要,坊墙后来逐渐被推倒了,现在我们又开始推广街区制,历史好像重演了。我认为,这个做法对交通是有好处的,但肯定会有很大的操作难度,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行。
  另一方面,我认为街区制对街巷文化的繁荣也会有帮助。老百姓是最聪明,最有创意的,在街巷里,会涌现各式各样的东西,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明朝唐伯虎的诗里说“小巷十家三酒店”,反映的就是街巷的繁荣。现在也是一样,我觉得小区打开后,小区的功能会更全面,巷的功能也会更全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