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张舜徽:自学可以成才

 袁占舵 2016-04-23

             学习张舜徽:自学可以成才

    (学习要有“一苦、二勤、三多、四不、五有”的精神)

  从清代光绪末年设立京师大学堂之日起,我国才出现大学,到现在还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而中华民族已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其间涌现出不少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有些还成了今天全世界的文化名人,他们何尝住过什么大学。近几十年来,各省都纷纷设立了大学,从全国范围来看,数量已经不少了。但是事实证明,学校可以造就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所以在自然科学方面和社会科学方面,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役有上过大学,而是由努力自学取得成功的。考之于古、证之于今,自学可以成才,可以深信无疑了。我们的国家面积大、人口多,想争取大多数人能上大学,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国家为了广开才路,近年积极鼓励自学,并且及时甄别考试,量才录用。青年人纸要在自学方面取得了成绩,不怕没有前途,水到渠成,自有出头之日。但是千千万万的人都在自学,却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种差别,全决定于自己。自己既下定决心,走自学成才的路,便要具备一苦、二勤、三多、四不、五有的精神,努力不懈地干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

  所谓一苦,便是苦学。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都是勤学苦练而成的。例如球术、武功、杂技、唱歌、演戏、写字、作画,乃至百工技艺,哪一门不靠苦练呢?自学更是如此。研究自然科学,必有一定的科技设备和实习场所,自学比较有一定困难。至于研究社会科学,一方面凭藉大量白纸黑字的图书,另一方面注意社会事物的调查研究,有了这二者,便可进行自学。根据初步了解,近年努力自学的青年,从事于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文学、历史的研究工作的比较多,这是很自然的。谈到自学中国文史,更非苦练不可。看、读、写、作四者,必须日有定程,锲而不捨。看书、读文、写字、习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如果开始下决心把基本功练好,对自学成才,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所谓二勤,一是勤于求教,二是勤跑图书馆。自学贵在虚心,不知则问,谦谨求教,切不可以问人为耻。一个人的知识有限,如果勤于求教,便可取得更多的知识;即使是比自己年龄小、职位低的人,由于你虚心好问,也会主动地帮助你,解答你所不知的东西。古人所称“好问则裕”、“不耻下问”,便是这个意思。假若你年纪大了,便不屑问人,人家也不便指出你的无知而主动告诉你,那是多么痛苦的事!宜趁青年时期,多问人,多求教。至于书籍,私人储备不多,全靠从图书馆或单位资料室借阅。公家收藏的书多,如果遇着研究一个问题必须参考资料时,纸有勤跑图书馆,才能解决问题。凡是看一遍便丢下的书,私人可以少买。青年人要注意购取的便是字典、辞典、索引、年表之类的工具书,这些都是你的老师。遇有疑难,可直接问它,马上能得到答案,对于你阅读群书,提供了很大方便。

  所谓三多,便是多练基本功,多读有用书,多接近通人。基本功练不好,在许多方面是会吃亏的。例如学文史的,本国字都写不好,笔画错乱潦草,使人看了难于辨认,比读甲骨文还难;文笔也不通顺,偶和社会上有学问的长者通信,十句话便有两三句不通,几十个字中间,便有不少别字。社会上把你的文化水平看得一清二楚,便直接影响你的前程,这关系还不大吗?书籍虽多,但要分清有用与无用。在人人必读的书中有些可以发越志气、增长知识的,便是有用,那些包含消极因素很多,可使人颓废堕落的,便是无用。所以必须有别择去取的能力,才不致枉费时间和精力。至于接近通人,这是自学已经取得初步成绩以后的事,更要谦虚谨慎,以前辈长者之礼尊敬他,而自处于后学晚辈的地位。在你已有的基础上,如果能得到名家指点,自然事半功倍。

  所谓四不,即不晏起,不近烟酒,不滥费时间,不看无益之书。俗话说:“早起三朝当一工”,是很有道理的。由于清晨寂静,空气新鲜,头脑清爽,宜于伏案自学,积累三个早晨的功力,便可抵当一天的工作量。如果夜眠很晚,太早便起不来,不如养成早睡的习惯,把深夜的工夫移到清晨去,这是很合算的。有志读书,先必强身。有了好的身体精神,才能耐苦持久。烟酒是损害健康最厉害的东西,青年人如果早已沾染了这一恶习的,宜下决心戒绝。没有这一嗜好的,不要随便沾染。平日自学抓得很紧,便没有时间去閒谈、閒逛,并宜减少无谓应酬和酒食征逐,以免滥费光阴,使能集中时间精力,专心自学。平日对于思想不健康的小说以及充满消极情绪的诗词,少看少读,有些可以完全拒绝,以免无益之妨害有益。

  所谓五有,即有恒心,有毅力,有耐性,有信念,有傻气。有恒心才能工作持久,有毅力才能勇往直前,有耐性才能不避烦劳,有信念才能坚定不移,有傻气才能攻难取胜。这五者又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假若在自学过程中,一暴十寒,这是由于没有恒心;遇难思退,这是由于没有毅力;见易欲徒,这是由于没有耐性;常恐无成,这是由于没有信念;不敢攻坚,这是由于没有傻气。傻气便是愚公移山精神,在五者中尤为重要。明知那一工作不容易做,但认识到做了以后,一定可以取得较大的成果,便断然为之而不疑,不计成败,勇往直前,这便是傻气。有了这种精神,无论是读大部头书,研究精深问题,都能举重若轻,容易取得成果。至于恒心、毅力、耐性、信念四者,是做任何工作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准备。用之于自学,尤为切要。

  以上所谈,仅仅是我平生努力自学的点滴经验,简略地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在今天参加大会听讲的五六百个青年中,不可能没有豪杰英奇之士,纸是尚未成熟设有被发现罢了。古人常称“后生可畏”,便是指出青年人的前途不可估量,值得人们敬畏。青年人的成长壮大,全靠努力学习,以充实自己的才智。远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人要求从孟轲受业,孟子回答道:“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馀师。”这几句话,一直到现在,对有志自学的青年,还有实际指导意义。大抵学问之事,全靠自己钻研,不要着急没有老师指导。纸要刻苦用功,便可从书中找出许多方法来指导你的学习,这就是最好的老师。所谓“愈读愈有门径”,却不是一句空话。古往今来自学成才的著名人物,都是你们学习的好榜样,也就是好老师。应该坚定“有为者亦若是”的信心,努力追赶他们并超过他们,这才算是有志气。明清之际有位学者叫夏完淳,年龄很小,成就很大,死时还纸十七岁。留下许多篇章,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史实,至今学术界还肯定他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三国时期魏人王弼,研究《周易》、《老子》、《庄子》之学,至为精湛,死时还纸二十四岁。所著《周易注》、《老子注》,至今保存完好,仍为学术界所重视。凡是读了他的著作的人,莫不叹其精博,大家称颂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清初康熙年问的纳兰性德,文学修养极高,尤善填词,所谓《纳兰词》,流布远近,脍炙人口,莫不称他为大文学家,死时才三十一岁。从这些事实,可知“学不论年”的观点,得到了确切证明。一个人学业的成就,不是决定于年龄的大小。有些人天资较高,年轻早熟;有些人不自振奋,到老无成。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有志自学的青年,既不可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用一苦、二勤、三多、四不、五有的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搞它三五年,自可至于小成。不论参加自学考试录取与否,继续努力,可望大成。我谨祝愿大家在自学道路上胜利前进,取得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