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的四种境

 指月軒 2016-04-23

来源:中国石油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善的四种境界    文丨刘宝书




行善,是一种境界,甚至超越了责任和道德的范畴,这种境界可体现为四种。



一念善心


甘地,印度人称之为国父。一天,他乘火车时不小心把一只鞋子掉到铁轨旁。这时火车已经开动,他无法捡回那只鞋子,于是他就脱去了另一只,丢到第一只鞋子旁边。一位乘客好奇地问他原因。甘地说:“这样一来,捡到的人就会有一双鞋子了。”这就是一念善心,令人温馨、感动。


宋哲宗元祐年间任兵器监主簿的葛繁,就是坚持每天做好事。有人请教他如何“日行一善”。他说:“比如这里有条板凳倒了,碍人走路,弯腰把它扶正放好,就是一善。”他的“日行一善”就是做这样简单的事。其实事情不难做,关键是想不想做。



富及他人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后来成为仁人志士争相追求的人生目标。马援在西北陇汉一带居住时,常对朋友说:“大丈夫的志向,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于是他开始耕田放牧,获得牛马羊数千头,稻谷数万斛。他感叹地说:“凡是货物财产,只有送给别人时才能呈现出它的价值。否则不过是一介守财奴罢了。”于是他将财产都送给了亲戚朋友,自己依旧身穿羊裘皮裤。


隋朝的李士谦有稻谷数千石,贷给乡里人。赶上当年收成不好,农民无力偿还。李士谦找来那些债户,当着他们的面把债券烧了,说:“债了了。”第二年丰收了,农民争先要还钱给李士谦,可他说什么都不收。这些都是自己富裕能惠及他人的例子。



施恩无念


明代教育家朱柏庐说:“施惠无念,受恩莫忘。”意思是人要知恩图报,但当有恩于他人时,要淡忘于心不计回报。韩信年轻时穷困潦倒,一位老妇人见他饥饿,一连几天给他饭吃。韩信对老婆婆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老婆婆听了很不高兴,对韩信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的,难道是希望你回报吗?”


早前,印度一个叫梅农的人想到新德里找份工作。可他抵达目的地时,所有的财物都丢失了。进退维谷时,他向一位长者借了15卢比用于应急。但当梅农向长者要住址以便日后把钱偿还时,长者却不肯给,只是说,施恩的是位陌生人,接受施恩的也该是一个陌生人。



善心传递


古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行善积德,东汉学者王充指出:“子初生意于善,终以善。”春秋时的楚国贤相孙叔敖幼年一次在外游玩归来后向母亲哭诉:“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必死,今天我见到一条两头蛇,恐怕我活不了多久了!”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他说:“我怕别人又看见它,已将它打死埋掉了。”这位善良的小孩,就是母亲教育的结果。为了打消儿子的顾虑,母亲说:“你不必担忧,凡积德行善的人,老天爷都会给予保佑的。”


善良是一种秉性,善行是一种习惯,是一个人一辈子都需要修养的课题,这四种善行的境界也是我们要去追求的。


指月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