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 | 一位灵感艺术家开给当代新闻传播者的书单

 gentleman0689 2016-04-23



 
我不会告诉你,这些都来自于一个喜欢文字游戏、善于别出心裁的艺术家——岳路平。【此处应有岳老师照片,可是又担心岳老师嫌弃主页君放上来的照片不是最帅的那张,所以好奇的小伙伴自动搜索吧~】
 
在今年年初,北大公共传播中心主办的“首届生命传播思想峰会”上,艺术史家、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曾这样评价岳路平:一个要把直路走成弯路的艺术家。从中,你也可以看出这位艺术家的与众不同。
 

下面是岳路平在研修班课程上,从艺术美学、媒介变革、人文科学等视角出发,为新闻传播者们推荐的一些书:



《关系美学》 【法】尼古拉斯·布里奥


尼古拉斯·布里奥因其《关系美学》一书,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当代艺术批评中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关系美学》成为策划和艺术专业的必备读物之一。“关系美学”是布里奥提出的一个理论,阐释了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探索。本书概括了90 年代当代艺术实践的特征,对于定义当代艺术的最新趋势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揭示了艺术实践在社会变迁中,如何将互动的人际关系作为抵抗消费主义的前线,从而探索当代艺术创作和世界的新型关系。
 

《后制品》【法】 尼古拉斯·布里奥
 
《后制品》是尼古拉斯·布里奥继《关系美学》之后的又一力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翻译、再现、重新展出和利用别人的作品或一些文化产品来制作自己的作品,布里奥审视了这种艺术潮流和观念。《后制品》回应了在信息化时代,全球文化迅速发展的混乱现象,原创的观念在这种新文化风景中变得模糊起来。
《后制品》从物品的使用、形态的使用、世界的使用和适应全球文化四个部分,探讨后制品的起因、类型、制作过程和意义。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荷】约斯·德·穆尔
 
这是荷兰教授约斯·德·穆尔的一本书,穆尔教授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人类与文化哲学教授,哲学博士。现任信息哲学与传播技术(PICT)研究院科学导师,常任荷兰政府智囊团专家和顾问。穆尔教授也受邀参加了本中心主办的“首届生命传播思想峰会”。
本书揭示了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全书观念新颖、信息丰富,具有显而易见的思想前沿性。


奇点临近》【美】雷·库兹韦尔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本书结合求解智能问题的数据结构以及实现的算法,把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应用于实际环境中,并从社会和哲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生理学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独特的讨论。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展示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现象作为一种“奇点”思潮,揭示了其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本书的作者,雷·库兹韦尔他曾发明了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为此他获得许多奖项:狄克森奖、卡耐基梅隆科学奖。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名他为“当年杰出发明家“。库兹韦尔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用他的发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开发出多项造福人类的高科技产品。库兹韦尔是多部畅销书的作者。他1990年出版的《智能机器的时代》成功地预言了电脑将在1998年战胜棋王,该书获得了美国出版协会“最优秀的计算机科学著作”奖。 库兹韦尔现任奇点大学校长。
 


《机器觉醒》独家专访

 
当机器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面对终将到来的机器觉醒,人类何去何从?
本书专访了奇点大学校长库兹韦尔与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从研究角度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也邀请了六位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杨勃,网名“阿北”,豆瓣网创始人;王小川,搜狗公司CEO;周航,易到用车创始人;何搏飞,格灵深瞳联合创始人;张一鸣,“今日头条”创始人;刘作虎,一加手机创始人。),分享他们对未来的幻想。我们每天接触的社交网络、线上服务系统和数码设备突然间都觉醒,具备了超级智能,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颠覆医疗》【美】埃里克·托普


“创造性破坏”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最著名的理论,当一个产业在革新之时,都需要大规模地淘汰旧的技术与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电器之于火器、汽车之于马车、个人计算机之于照排系统,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创造性破坏”,旧的体系完全不复存在,新的体系随之取代。
“创造性破坏”已经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被“数字化”了。只有一处,也许是由于其本身的根深蒂固,也许是由于它天然的排斥新鲜事物,医学,却从未被数字化浪潮所影响。
这本书所谈的,就是一个即将被“创造性破坏”的产业,一个即将被颠覆的产业。iPhone、云计算、3D打印、基因测序、无线传感器、超级计算机,这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事物,将再一次地融合在一起,对医学进行一次“创造性破坏”。在这超级融合之下,权力第一次交回到我们自己手中,而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将这场医学革命进行下去,颠覆医疗。
埃里克·托普(Eric J. Topol)是美国心脏病学家,基因组学家、学者。他毕业于美国约翰霍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他曾是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心血管科主任,现任加州斯克里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的创新药物研究教授兼主任。他在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基因银行。他还是 Medscape 与 theheart.org 的主编。
 
 

《文化研究简史》【澳】约翰·哈特利


(约翰·哈特利(John Hartley),文学博士,著名教授,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会员,昆士兰理工大学“创意产业与创新”卓越中心研究总监,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兼职教授。在新闻、文化与媒介领域成就甚巨,著述甚丰,包括《电视的真相》《解读电视》《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和《创意产业读本》等。
约翰·哈特利的这部新作章章有新解,节节见创意,可谓里程碑之作。如此讲述文化研究的历史,可谓辉煌,可谓壮丽:不仅满足了表演杂技的欲求,还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大道两侧,既有重要的地界标志,也有出人意料的夕阳斜径。文化研究在中国可谓热火朝天.但知文化研究为何物者,可谓凤毛麟角。作者以三寸不烂之舌,半尺生花妙笔,忠实记录了文化研究的旅程。它对文化研究的孕育、起源和发展,文化研究的理念与实践,文化研究的困境与前景,以及文化研究对中国的意义,均做了极具挑战性的阐释,凝聚了一代杰出学者的全部才智。
 

《这不是一只烟斗》【法】米歇尔·福柯


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福柯在本书中从图形诗的角度入手,对马格利特这组烟斗画进行解读,在显示出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及幽默有趣的一面。这是本书第一次以简体中文单行本在国内出版,同时收入马格利特致福柯的两封信,以及国内学者关于福柯和马格利特的两篇研究文章。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20世纪思想家,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