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临证用药特点浅析

 杉木轩 2016-04-23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39 期

作者 / 李云辉  梁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

编辑 / 冰无双 ⊙ 校对 / 钱秀华

I导读:中医学的精髓辨证论治肇始于《伤寒杂病论》,其理、法、方、药完备,且理论联系实际,对当今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出发,分“擅用峻剂,中病即止”、“相反相成,共奏其功”、“重视煎服,随证取之”三方面分析张仲景临证用药特点,体现张仲景于药物加减变化、配伍组合中辨证论治之特色,冀为进一步挖掘仲景学术思想奠定基础。

中医学的精髓辨证论治肇始于《伤寒杂病论》,其理、法、方、药完备,且理论联系实际,对当今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出发,分析张仲景临证用药特点,为进一步挖掘仲景学术思想奠定基础,同时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一定的指导。

1

 擅用峻剂,中病即止

仲景在辨证治疗用药中,善于使用峻烈之剂,其于配伍、服法、剂型等多方面显示其应用峻烈之剂之巧妙。

仲景使用峻剂,常汇聚峻药于一方,以达祛邪之目的。如十枣汤为峻下逐水之剂,其汇集峻下逐水药于一方,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气寒,而秉性最毒,并举而任之,气同味合,相须相济,决渎而大下,一举而水患可平矣,仲景嘱之清晨空腹服之,更增其效,为防其峻下伤正,仲景又于一派峻下逐水药中加入肥大枣以顾其中气,并以“十枣汤”名之,体现其峻下而不伤正之意。

峻烈之剂,病情轻重有别,其用量、配伍不同。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也。对于伤寒表实证,卫阳郁闭,其以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峻发其汗,以发散在表之寒邪,以通在表之阳郁。大青龙汤证阳气郁闭程度较麻黄汤为重,大青龙汤以麻黄汤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其方中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多一倍,以加强外散风寒,开郁闭之表之功,而对于太阳病表郁之轻证者,麻黄汤峻汗太过不宜用之,然又需麻黄汤之发汗解表通阳之功,故仲景减其用量,以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而用,设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微发其汗以解在表之阳郁也,其虽为峻汗之剂然用量较轻。

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三者相比虽有和、缓、峻之别也,然此三方皆为峻下之剂也,皆为邪热与燥屎搏结于肠腑而设也,随其轻重缓急、疾病阶段之不同,其用法用量亦各有特点。调胃承气汤为燥热与糟粕初结,其由炙甘草、大黄、芒硝组成,而不用枳实、厚朴,大黄亦不需先煎,硝黄同用,“温顿服之”,峻下邪热软坚通便,云“以调胃气”者,妙在炙甘草,炙甘草既护脾胃中气,防其峻下伤正,又缓硝黄峻下使其留于胃而清胃热润胃燥也;燥热与糟粕互结阶段,其气滞重而燥热浅,故小承气汤以大黄、厚朴、枳实组成,而不用炙甘草与芒硝,其大黄亦不后下,其通腑之力较调胃承气为强,而枳实、厚朴、大黄之用量又较大承气汤之用量小,故谓之小承气,并指出“若更衣后,勿服之”,中病即止以防伤正;而大承气汤用之于燥热与糟粕结聚阶段,“审之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乃可投之”,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同用,且用量重,且大黄后下取其气锐而行速,峻下其热结,不用炙甘草者以防其缓而碍其急下也,急下以存阴,以下为补也。

抵当汤与抵当丸、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大黄虫丸皆为峻下之剂,然其病势、病位不同,其虽皆为峻剂,然剂型不同也。抵当汤与抵当丸皆为蓄血而设,针对瘀热互结于下焦,其病势不同,抵当丸证其病势较缓,取“丸者,缓也”,以抵当丸峻药缓图;病势相对较急者,取“汤者,荡也”,抵当汤荡涤互结之瘀热;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皆为水热互结而设,然其病位不同,大陷胸丸证其病位偏上,故以大黄、甘遂、芒硝泻热逐水,又加葶苈子、杏仁以通利邪结之偏上,然又加白蜜之甘缓,制成丸剂其性更缓,温顿服之,取峻药缓图,以缓下其郁结;而病位相对偏下者,则以大陷胸汤之大黄、甘遂、芒硝,大黄后下,不使其气锐而下行也,而作用于胸腹也,泻热破结,攻逐水饮。大黄虫丸亦为峻下之剂也,其为虚劳干血而设,其不用汤而用丸者,取其缓中补虚,祛邪而不伤正也。

峻烈之剂,易伤正气,仲景在使用峻剂之同时不忘通过配伍、服法、禁忌等固其正气。如在麻黄汤中指出不需啜粥以助药力,以防过汗而伤正;在使用大青龙汤峻汗之同时,不忘加重炙甘草之用量,并加生姜、大枣之味以和中,既防过汗伤及脾胃之中气,又以此以滋汗源,使其虽峻而峻中有缓,并于其服法指出,“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又如仲景明确指出,对“疮家”“淋家”“亡血家”“衄家”以及表虚自汗者等麻黄汤均皆禁用。

《伤寒杂病论》在使用峻剂治疗郁证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中病即止,扶助正气。如大承气汤方后有云“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方云“勿令至大泄下”,又如桂枝汤方后云“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大陷胸汤方后云“得快利,止后服”。如此之言在多方中均有论述,中病即止以防伤其正气。

2

 相反相成,共奏其功  

相反相成法是一种中药方剂配伍的原则与方法。其目的是在一定的药味品种、制备工艺和剂量关系条件下,将寒热、补泻、散敛、润燥、升降、刚柔、动静、表里、上下、苦辛、气血、阴阳及相杀、相畏、相恶等性味和作用特点及配伍关系相对立的药味配伍在同一方剂中,以期提高或调整方剂的整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仲景在治疗辨证用药中,常采用此配伍方法,以提高药物的整体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其相反相成主要体现为寒热并用,升降并用,峻缓结合、补泻兼施等多方面的内容。

寒热并用可见于多种情况之下,有去性而取用者,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辛温之麻黄、生姜与寒凉之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等药合用,相反相成,去麻黄之辛温之性而取其宣散之用,宣散在表之郁阳,清利在里之湿热郁结;大黄附子汤以辛热之附子、细辛与苦寒之大黄相伍,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也,可共奏温下之功也;有少佐而增效防变者,如桃核承气汤于大量苦寒、咸寒的清热活血药中加辛热通阳之桂枝,使通阳理气与活血化瘀相辅相成,既增泻热化瘀之功,又防大量苦寒、咸寒之品寒性凝滞而有碍祛邪;木防己汤以木防己、石膏治疗饮热结聚之时,又少佐辛温之桂枝,则可通阳行气助化水饮,又防其寒凝而不通也;亦有寒热并用,各行其道者,如附子泻心汤以大辛大热之附子与大苦大寒之大黄、黄连同用,附子辛热以助在表之阳虚,大黄、黄连苦寒以泻在内之热痞,寒温并用,各行其道,各奏其功;大青龙汤以辛温之麻黄、桂枝与石膏同用,麻黄桂枝辛温以开在表之郁闭,石膏辛寒以清在里之郁热,寒温并用,解表清里,相反相成也。

升降并用,多用于恢复脏腑之气机升降失调,如四逆散以柴胡之升配伍枳实之降,相反相成,以调肝之疏泄;半夏泻心汤以辛开散结之半夏、生姜与苦降之黄芩、黄连并用,以复脾胃升降之机;麻黄汤以麻黄之升散配伍杏仁之苦降,升降并用,以复肺气之宣降;小柴胡汤以柴胡与黄芩配伍,升降并用,以调理少阳之枢机,使其升降有常。

峻缓结合,多取其峻缓并用以防伤正之作用,如十枣汤以峻下逐水之甘遂、芫花、大戟与甘缓之大枣同用,相反相成,既达峻下逐水之功,又能减其峻烈之性,固护正气。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峻烈之葶苈子泻肺下气,破水逐饮,伍以甘缓之大枣,可缓葶苈之峻猛,使泻肺逐饮而不伤正;又如大黄蟅虫丸以峻烈之大黄、水蛭、虻虫等与甘缓之甘草、芍药、地黄同用,并炼蜜为丸,峻药缓用,相反相成,扶助其正气而又能通其瘀,去其闭也。

补泻兼施,多用于虚实夹杂之证也,如风湿于表而兼有表虚者,防己黄芪汤以防己祛郁表之风湿,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固表,相反相成,补泻兼施,虚者补而郁者散也;脾阳虚水停者,水停为标,脾虚为本,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健脾与利水共用,补泻兼施,水郁可解而脾气以复。

3

 重视煎服,随证取之  

仲景用药非常重视药物之煎服方法,所列之方均详细记载其煎药服药之方法以及服药的注意事项等,以使药物发挥最好的效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煎药方法上,仲景根据药物之性味功效之不同,采用灵活的煎药方法,以适应临床病证之需要。

首先,煎药有先下后下之别,其取效有不同也。如麻黄汤、大青龙汤等煎药时多以先煎,因麻黄之发汗之力较强,先煎以去峻烈之性也,已达到“覆取微似汗”,防止其过汗伤正之目的;栀子豉汤先煮栀子,以去其清下之性,与淡豆豉同用以使其作用于胸膈,发挥清宣作用;栝楼薤白桂枝汤先煮枳实厚朴以防止其气锐而走下,而使其作用于胸中以解心中之痞气也;大承气汤大黄以后下,取其气锐而下行之性,以其肠中痞满燥实俱重需要峻下以除其燥实也。

其次,有不煎而入药,取其气而薄其味也。如十枣汤之芫花、甘遂、大戟,捣筛为末而不煎,而以肥大枣煮之冲服,瓜蒂散之赤小豆、瓜蒂,杵为散而不煎,而以香豉煮汁以和散,此二者皆为取药之峻烈之气,而使其作用于上而不走于下也;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大黄、黄连不煎而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亦取大黄、黄连之气而薄其味,使之有利于清上部之无形邪热之痞塞,而不泻下里实也。

在服药的方法上,仲景亦根据病证、病势之不同采用不同的服药方法。

首先,欲直达病所者,多以先食而服或空腹服。如桃核承气汤,其病位偏下,热结膀胱,为直达病所,先食温服;鳖甲煎丸,疟病迁延日久而结为疟母,偏于胁下,将成负固不解之势,须以急治,以鳖甲煎丸直达病所,故空心而服;十枣汤,其病位在胸胁,欲直达病所以峻逐水饮故于平旦温服之。

其次,服药次数依证而定,以知为度。服药次数有“日三服”、“日二服”等的不同,对于实证及病情较急者,则采取顿服的方法,如抵当汤、抵当丸、大陷胸汤等,且以下为度,不下者,可更服。对于麻黄汤则采取一日多次进服的方法,以覆取微似汗为度。

第三,服药剂量以体质不同而变。如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白散方,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小青龙加石膏汤,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服四合;大黄附子汤通常为“以水五升,煮取二升”,若强人则“煮取两升半”。

第四,服药溶剂各有不同。如五苓散和白散方以白饮和服,皂荚丸以枣膏和汤,大黄虫丸以酒服之,然其溶剂虽各有不同,皆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其不良反应为目的。

结语

仲景在用药过程中,用药精当而灵活,切合临床实践,且临床疗效确切,遵“观其脉症,随证治之”之宗旨,于药物加减变化、配伍组合中体现其辨证论治之特色,其诸多用药方式与特色对现代临床辨治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与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