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圣先贤祠堂—— 汉韩侯祠

 智宇张瑾 2022-05-21 发布于甘肃

韩侯祠位于淮安市,是纪念汉初军事家韩信的祠,位于淮安市镇淮楼东约200多米处,韩侯祠是淮安城著名的名胜古迹。汉韩侯祠,即汉初开国大将韩信的祠堂。

韩信(?一前196),淮阴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他善于将兵。因功勋卓著,先后被刘邦被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发现韩信有谋反迹象,降为淮阴侯。后为吕后所杀。淮阴人为了纪念这位从贫苦家庭走出的英雄,为他建了这座祠堂。他少年丧亲,家贫如洗,自今还留传着他在淮安遭受胯下辱和向原母乞食的故事。

韩侯祀祠始建年代不详,但唐代已有诗文记述韩侯祠,据《重修山阳县志》记载,祠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于黄河夺淮,由淮安市码头镇迁至淮安山阳城区,推官曹于对重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县令徐恕重修。

韩侯祠原建有大殿、中殿、前殿,以及其他一些附设建筑。祠庙坐北朝南,东西宽约23米,南北长约130米。前为大门,中殿是穿堂,道中立一石刻碑记,后殿前檐有走廊,殿内设神台,帷幕佛龛,韩信坐像置于龛中,两山墙内嵌韩信事迹和明、清名人题词石刻。

汉韩侯祠门脸并不大,大约三四间屋面宽,大门靠着马路边大门两侧立有一对石鼓,显得有些局促。一侧墙上镶着两块石碑,一块碑上刻着: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韩侯祠。

另一块碑上刻的是《韩侯祠简介》:韩信(?—前196年)兴汉三杰之一,初封齐王,改封楚王,后封淮阴侯,祠始建于唐,明重修,1982年重建,为淮安市韩信纪念性建筑之一。

走进大门,迎面一座砖砌照壁上刻着“灵武冠世”四个鎏金大字。该词出自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灼灼淮阴,灵武冠世。”意思说,光彩夺目的韩信,用
兵谋略举世无双。

照壁后面有两排高大的柏树,中间是一条碎砖铺筑的通道,通道尽头是一座祭堂。

殿中供韩信塑像,正中立有一尊韩信塑像。只见韩信一身戎装,年轻英俊。后壁挂着一副对联:

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

这副对联本是周焘所撰。周焘,贵州都匀人,附贡生,清道光十二年淮安知府。上联说汉朝四百年基业,韩信的功勋盖过丞相萧何、曹参;下联说韩信的功绩与品行为江淮流域人民世代所怀念。

祭堂门楣挂着一块“勋冠三杰”的匾额。“三杰”指汉初三位杰出的人材。
“三杰”,语出《汉书·高帝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块匾额的意思说,在汉初三杰中,韩信的功勋是最大的。  

殿堂四周墙上镶有十多块石刻,为历代文人雅士纪念韩信的诗文。另有十几幅连环画,介绍韩信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再看,前廊柱上挂有一副对联:

英雄既许驱驰,固已誓忠汉,讵肯听蒯生之计;

豪杰非无智略,顾乃罔筹刘,只为酬萧相之知。

上联说韩信之忠。“讵”,岂。“蒯生”,指蒯通,本名蒯彻(司马迁为避汉武帝讳而改)。韩信封齐王后,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便劝韩信背汉自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后相时度势,一统天下。他还告诫韩信,刘邦是个背信弃义的人,“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蒯通的劝说被韩信拒绝。下联写韩信之义。“顾”,特,或反而。“罔”,无、没有。“筹刘”,筹划防备刘邦。意思说,韩信并非没有智谋的人,所以没有防备刘邦的“兔死狗烹”做法,为的是酬谢萧何的知遇之恩。如果自己作出了背汉之举,必然连累到萧何。然而,萧何却并非那样的人,出于明哲保身的需要,竟然迎合刘邦的猜忌,与吕后密谋杀害了韩信。

 介绍韩信生平的文字,最早见诸于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这里,不妨将《淮阴侯列传》中“少年韩信”、“萧何追韩信”、“韩信献策”等片段翻译成白话文来欣赏。

淮阴侯韩信,淮阴人。最初因家贫,品行不够好,常寄居别人家吃闲饭,乡邻多厌恶他。韩信常到城下钓鱼,有位漂洗丝棉的老大娘见他饿了,就拿出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后来韩信感激地对大娘说:“以后我一定重重的报答您。”大娘生气地说:“我是可惜你,才给你饭吃的,难道希望你报答吗?”

有一天,淮阴城里有位年轻的屠夫见韩信腰间挂着剑走过来,便跟别人说:“你看他人高马大的,其实是个胆小鬼。”说着站到桥中间拦住韩信的去路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来与我搏斗。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打量他一番,低下身去,从胯下钻过去,头也不回地走了。街上的人见了,都笑话韩信胆小。

那一年,秦末农民起义的战火烧到了淮阴,韩信投奔到项梁部下,却没名声。项梁战败后,转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计,以求重用,项羽均未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等人犯法当斩,同伙的十三个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见到滕公说:“汉王为何要斩杀壮士,他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滕公听他的话不同凡响,就把他放了,与之交谈,觉得他讲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报告了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这时,汉王并不觉得韩信有出众的才能。

后来,韩信多次与萧何接触,萧何觉得他是个奇才。汉王的军队进驻南郑(今汉中市)时,各路将领在半路逃跑了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却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便亲自去追赶了。

于是,有人报告汉王:“丞相萧何跑了。”汉王听了又气又急,犹如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虽然怒气未消,却很高兴,故意骂道:“你都逃跑了,为什么呀?”萧何说:“我岂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者的。”汉王问:“你去追谁?”萧何回答:“追韩信!”

汉王又骂:“各路将领跑了那么多,你没有去追一个,却要去追韩信,是骗我吧?”萧何解释道:“那些逃跑的将领都容易得到,像韩信这样杰出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到第二人。大王如果只在汉中称王,那就用不着韩信;如果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别人。

现在就看大王您如何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面发展啊!怎么可以长久呆在这山沟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要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还是要跑的。”汉王说:“看你的面子,那就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让韩信当将军,他是一定不会留下来的。”汉王沉思良久,改口说道:“让他当大将军!”

萧何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于是,汉王决定召见韩信委以重任。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任命大将军如同呼唤小孩一样,这便是韩信等人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定重用他,就要择定良辰吉日,亲自斋戒,筑高坛,祭天地,礼仪完备才行啊!”汉王答应了萧何提出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军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仪式开始,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任命大将军的仪式结束后,汉王便问韩信:“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有何高见指教呢”韩信谦让一番后问道:“大王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项王。”韩信问:“大王您估计一下,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诸方面与项王比,谁强?汉王沉默良久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后说道:“我也觉得大王比不上项王呀!我曾侍奉过项王,我来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震怒时,可将千百人吓住,但他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是匹夫之勇。天下的人都有怨恨,名义上他是霸主,实际上没有民心。

根据诸侯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应得爵位而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兵东进,只要一道檄文,三秦大地就平定了。”听了韩信这番话,汉王特别高兴,只觉得起用韩信太晚了。于是,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当年八月,韩信率师进军中原,一路破关斩将,建下赫赫战功。中国历史上许多成语都与韩信用兵有关。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拔旗易帜”、“背水一战”、“置至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问路斩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心莫测”、“韩信用兵,多多亦善”等等。

但是,封建社会君主用人靠的是权术,需要时求贤若渴;一旦政权巩固,则担心“功高震主”,便翻脸不认人,要“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代英杰韩信最后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于钟室,故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