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老刘tdrhg 2016-04-24

       德清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在莫干山参观过
126号别墅毛泽东主席下榻处,即下山沿着S09省道向德清市洛舍镇东衡村前进。元朝初年,我国诗书画大家赵孟頫筑别业﹙今人所称别墅﹚于东衡。后来,赵孟頫与夫人管道升﹙字仲姬﹚去世后都葬在那里。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等,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画,擅金石,通律吕,能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独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中国“楷书四大家”。

汽车穿过德清市区后继续东行,沿S09省道行驶9公里后向北转上县道,又八九公里到了东衡村。汽车驶进村庄,一排排粉墙黛瓦的现代民居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光鲜突目。水泥道路笔直平坦,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行驶间,忽然发现白墙上写着一篇篇文章。停下车来看,写的是东衡村历史名人诗词,以及现在东衡的新农村面貌。其中有一首《东衡村歌》:半山半水秀春妆,半乡半市家兴旺,半文半武竟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风流,半耕半读写诗章,花满村呦,幸福东衡!幸福东衡歌声扬

另有几篇写的是东衡新农村建设成果,归纳为六个一:一村、一业、一馆、一墓、一楼、一堂。一村,指东衡中心村,规划占地面积300亩,入住居民1000户,全部利用废弃的矿山建设,被省、市领导誉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心村聚落、废弃矿山利用最完美的结合”;一业,指东衡村的钢琴产业。1984年,全国第五家钢琴厂——湖州钢琴厂在东衡村创办,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钢琴产业链。目前,东衡村已成为享誉全国的“钢琴之乡”;一馆,即和美村风馆。该馆介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绍东衡村辉煌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陈列东衡的出土文物,以及东衡人创作的文学和书画作品,其中有部分赵孟頫、管道升的高仿画作;一墓,即赵孟頫与其妻管道升墓葬。1913年3月,国务院公布赵孟頫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楼,即中国农民藏书第一楼,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典型的徽派建筑,楼内陈列的是我县著名学者陈景超的众多藏书,以打造东衡村村民独有的精神文化家园;一堂,指村文化礼堂。该礼堂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设有宴会厅、会议室、活动室等,是村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

正站在墙边看着东衡村的介绍,看见有位老婆婆走来,便上前询问:“请问赵孟頫墓在哪里?”老婆婆迟疑了一会,转过身去用手指着旁边的一幢楼说:“那是纪念馆。”我想,既然有纪念馆,应当先看纪念馆,再去看墓。谢过老太,走近看,一道围墙里面有幢三层小楼,洁白的墙面,高高的马头墙,典型的徽派建筑。楼房的外墙写着一行大字“中国农民藏书第一楼”。朝东的围墙上有道院门,走近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院门,门前有位老人在倒垃圾。上前询问:“请问这是赵
孟頫纪念馆吗?”老人用疑惑的眼神打量着我们,说:“纪念馆不是向随便什么人开放的。”我说:“我们是从江苏来的,想看一看赵孟頫纪念馆,门票要多少钱?”老人见我们很诚心,便说:“不用买票,进去看吧。”我们跟着老人走进了院子。进门时,我感激地问:“先生尊姓?”老人谦虚地回答:“小姓陈。”

展室在楼房的旁边,三四间平房,粉墙黛瓦,整洁素雅。门楣挂着一块横匾“簪缨继世”,“簪缨”旧指世代做官人家。语出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严公武》“
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门旁有付对联:学术传承独存典籍;此文不堕全赖乡贤。走进陈列室,迎面是一座“浙江历史文化名村”的黄杨木浮雕屏风,屏风上雕有古人养蚕、酿酒,以及今人兴修水利、制作钢琴、发展农业生产的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画面,中心人物是赵
孟頫和他的妻子管道升,只见赵孟頫手提毛笔,似在泼墨写字或作画。屏风后面展板上挂着三首古诗,其中一首是赵孟頫作的是《德清闲居》:

       已无清梦到清都,空有高情学隐居。

       贫尚典衣贪购画,病思弃砚厌求书。

       圉人焚积夜防虎,溪女叩门朝卖鱼。﹙圉人:养马人﹚

       困即枕书饥即饭,谋生自笑一何疏

另一首是管道升作的《渔父词》:

            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

            山月照,晓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

            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

两首都是避世清闲之作,反映他们当年寓居东衡的心情。

墙上挂着一组连环画,题目是《书画情缘》,说的是赵孟頫隐居东衡村后,得到当地书香门第管家的赏识,赵孟頫以一幅《翠竹图》相赠管家女,管道升则以一幅《竹枝图》回赠。两幅画上题词数字相同,节奏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天然成为一联:上联是赵孟頫写的:一节一节一节,节外生枝,枝枝似箭”;下联是管道升写的:“一枝一枝一枝,枝上长叶,叶叶如刀”。两人顿生爱慕之情,后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经媒妁撮合,终成眷属,成为志同道合的佳偶。

展室还陈列有东衡村在宋代的四位尚书的画像,他们是沈与求、沈该、沈诜、沈介,先后在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到隆庆元年﹙1164年﹚期间,分别担任吏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部、礼部、户部、兵部尚书。一村四尚书,当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之孤例!

展室还陈列有不少赵孟頫、管道升的书画作品。据说,展出的书画并非真迹,而是高仿品。但在我这个外行看来,便是稀世珍品。

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参观过东衡村历史文化陈列室,老陈邀请我们到小楼客堂休息。走近小楼,见二楼阳台门头挂着一块
抱春堂藏书楼”的匾额,底层客堂门头挂的是“学者之庐”匾额。走进客堂,见墙上挂着几幅字画,欣赏中发现,三幅画是《清风意趣》、《梅雪争春》、《水仙》;三幅字,其中一幅是七律:

       春雨楼头八尺箫,何时归听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落款:曼殊上人诗,书应景超同志嘱    俞平伯

还一幅是一首词:

洞庭夜听西风起,雁落矶头水。此身合胜武陵人,隔断桃源还认旧时津。去年奉使东横海,喜见河山改,髩丝赢得几茎秋,依旧大江千里一扁舟

落款:城陵矶夜泊旧作,调寄《虞美人》,景超先生雅正,苏步青

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看着两件书法条幅,我疑惑地问:“请问景超先生是谁呀?”老陈平静地回答:“就是我。”“你能与俞平伯、苏步青交朋友,不简单啊!” 我一边说,一边用惊奇的眼神打量着这位身材瘦弱的老头。老陈说:“我与他们交往的时间长了。年轻时,我常常向他们请教。”“你是哪一年生的,读的哪一所大学?”我紧接着又问。“我是1945年出生的,读的杭州大学中文系。”老陈回答。“毕业后分配在哪个单位工作的呢?”我又问。老陈苦笑着说:“说来话长啊,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远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不同看法,先后写了《也论〈海瑞罢官〉》、《历代清官之我见》两篇文章投寄报社。接下来的事情你们就猜想得到了,经受了无数次审查、批判,大学毕业时,没有分配工作,只得回乡种田。”听到这里,钱冀平伸出大拇指说:“你胆子真大,没把你整死就算万幸啦!”老陈连连点着头说:“这是读书人的性格,也是读书人的悲哀。”顿了一顿,他又说:“你们稍等,我上去拿几本书来。”不一会,他从楼上下来,手里拿着四本厚厚的书,说:“这几本书是我写的,送给你们作个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纪念。”接过来看时,是《衡庐集》卷一至卷四共四册,每册有600多页,约200多万字。翻开第四卷《儒林跬步》扉页,印有《陈景超简介》:
陈景超,号衡庐,浙江省德清县东衡里人。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南通王焕镳﹙驾吾﹚门生,曾随周谷城、俞平伯习史攻诗。1996年9月18日《浙江日报》以《读书破万卷,著书百万言》为题进行报导后,中央电台·大舞台、钱江电台·大家、浙江卫视·文化丛林和浙江作家风采团等先后进行专题采访。《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工人日报》、《羊城晚报》等30多家报刊先后作过报道。陈景超毕生从事文史研究,至2011年,已出版《衡庐集》10卷530万字,《抱春堂集》4卷160万字,及编纂洛舍、乾元、新市三镇镇志250万字。哇噻!加起来将近1000万字了,写到如此之量的专业作家也不是太多啊!

我又问:“这房子是你造的吗?”老陈说:“我的钱都化到藏书上了。这个楼房是村委出资建的,楼上一万多册藏书是我的。平时我在管理,也住在这里。儿子、媳妇都在湖州工作,家也安在湖州了。”临别时,我们与老陈合影留念,也算
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是寻访赵
孟頫墓的意外收获。

告别了陈景超先生,沿着楼房后面的水泥路向西约一华里,就是赵孟頫墓园。墓园就在路边,墓前新修了一段花岗岩甬道,也算是瞻仰者停留的广场。甬道两边的绿化带内立有几株瘦高的松树,二匹石马,二个翁仲。坟墓前建有两排石阶,登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上石阶是个花岗岩平台。平台后面立有一通墓碑,碑上刻着:
元魏国公赵孟頫、魏国夫人管仲姬墓。墓碑后面,苍翠的雪松掩映下是一座用石块垒筑起来的圆形墓浙东北游之五:德清市洛舍镇东衡赵孟頫墓
冢,周围寂寂无声,一切都很安静。一位经过的农妇跟我们说,附近几间民房还要拆迁,说是政府要将赵孟頫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回家后,在陈景超先生赠送的《衡庐集》第二卷看到一篇《赵孟頫》,介绍颇为详细,不妨摘取几段,以增加对赵孟頫的了解。

赵孟頫年轻时,正值南宋灭亡和元朝兴起之时。为了避难,他选择了山明水秀的德清县千秋乡东衡村,在林木掩映的东衡桥北侧建造了德清别业,隐居读书。并在别业度过了近十年的隐逸生活。后来,他踏上仕途,远离家乡,但在诗文中,还经常提及德清别业,可见他对德清别业怀有深厚的感情。

赵孟颊是宋朝皇帝的宗室,他的远祖赵匡胤创立了北宋王朝的基业,并生了4个儿子——滕王德秀、燕王德昭、舒王德林、秦王德芳,赵盂頫就是秦王德芳一支的后裔。按照宋皇室世系谱排列,自赵匡胤之后的皇室宗族都以字排辈,自秦王起为“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由此得知,赵孟頫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第11世孙。赵孟頫的五世祖叫赵子偶,受封秀安僖王;四世祖叫赵伯圭,受封崇宪靖王。宋孝宗赵昚(11631194年在位),就是赵伯圭的亲弟弟;他的曾祖父赵师垂,官至新兴恭襄王;祖父赵希永,官至朝奉大夫,直华文阁,并赠通议大夫;父亲赵与訔,官至正议大夫,户部侍郎,并赠归安县开国子、银青光禄大夫;他家祖先世代都是宋朝大官。赵盂頫14岁那年,也依靠父荫补上官职,19岁时经中央国子监考试录中,外调淮南北路,出任真州司户参军,朝气蓬勃地进入了仕途。

三年后南宋灭亡,赵盂頫闲居在家,往来于湖州旧居和德清别业之间,攻读经史,发奋自励。元朝政权稍为稳固后,便采用笼络前朝知识分子的政策,招贤纳士。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冬,33岁的赵盂頫经程钜夫推荐,应召辞家进京,来到元大都﹙今北京﹚,先在朝中担任刑部主事。次年,升任兵部郎中。至元二十七年,又升迁集贤学士。为了表示对新政权的忠心,他参加了反对权相桑哥的斗争,并作诗说:“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但因出身宋朝皇室,经常受到当朝士大夫的猜忌和怀疑。当他省悟到久在帝侧,容易遭到同人的妒忌和非议后,便于39岁那年极力请求离开京城,调往外省。时隔不久,他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后又迁山西汾州、江苏泰州,及江浙儒学提举,在外地官署中度过了19年。

元成宗继位后,57岁的赵盂頫于至大三年(1310年)再次被诏入京,先后迁任翰林侍读学士、集贤侍讲学士,延佑三年(1316年),又迁翰林院学士承旨,赠荣禄大夫,官至一品秩﹙从一品﹚,直接领导当时全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对元朝初期的政治治理和典章制度的制定颁布,具有建树之功。特别是对汉蒙同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盂頫以南人身份居职枢要,官至一品,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宠遇。由此也可窥见他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和在当时士大夫中的深刻影响。 

延佑六年(1319年),赵盂頫以66岁高龄致仕离京,告老南归。此后,在湖州旧居和德清别业之间住了三年,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六日因病与世长逝,享年69岁。

盂頫死后,元英宗特下诏书,赠他“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并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九月初十,与魏国夫人管仲姬合穴于德清别业附近的东衡山之原。墓葬规格,依照魏国公待遇穴室陵墓,并配备翁仲、石兽护卫,极享哀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