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旅游” 获得一折线路优惠,就比谁手快! 回复“机票” 获得5月最新限时机票优惠,数量有限。 回复“邮轮” 获得399欧超值邮轮线路。 回复“招聘” IT工程师也可以加入我们! 编者按:德国好!啥都好!好的不得了! 哦哟!你从德国回来的!德国好啊!德国人品好!德国环境好!德国福利好!德国制造好!德国诚信!德国严谨!德国认真!德国规矩!德国……人家TMD样样好!在国人眼里,德国是个没有缺点的国家,也是一个不会有错误的国家……德国,这些年就是这样被国人夸张地神吹着,没边没沿了。 德国确实不赖,我可以找出很多关键词来描述它;比如:“发达”、“公平”、“民主”、“法制”、“自由”、“福利”、“安逸”等等。但究竟是否好到了国人神话的那般,值得商榷;而且在这里待得越久、对德国社会了解越深,就越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勘误和辨正的概念。 可是,国人为何要神吹德国呢?原因并不那么朴素和简单;分析一下动机,不外乎可以归为以下几种情形:1,“以讹传讹型”,本着“外国月亮就是圆”的价值观念,在9000公里之外的中国大陆,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勾画德国,然后从书上、网上搜集了一些不靠谱的证据,于是把“讹”再传成“讹”;2,“半瓶咣当型”,偶尔“德法荷比卢”地走了一圈,虽然仅仅围观了几个场景、触碰到几块皮毛,回去后便开始“眼见为实”地误导他人;3,“社会理想型”,正是由于对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而且也知道人间没有“乌托邦”,所以就急于要找到一个国度来寄托理想;“赞美国”、“夸日本”估计都没有市场,于是终于发现可以夸德国,可以把一切美好都虚设在这个国度之上,用做榜样来批评、教育中国;4,“险恶用心型”,谁敢说拼命抬高德国、贬低中国的人群中没有西奴、汉奸、美狗党?盛赞德国是“标”,抹黑中国是“本”,至少舆论上要长他人志气、灭中国威风。第5、6、7……还要说吗? 以一个实例做引子,或可悟到一二。我的亲戚到访德国,公务之余几个小年轻便在汉堡城里四处游弋,因为手头有各式旅游指南、手机导航,所以并不用我操心。偶尔得闲,还是要出去犒劳他们;推荐我熟悉的美食之前、还是礼貌地问他们想吃什么;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举出了一大堆我从来没去的馆子,说这些都是汉堡城最好吃的。我好生奇怪,十数年蛰居于此,怎能不知道这些“名店”呢,莫非大隐于世?于是将信将疑地跟着他们去开眼,一家、两家……直到最后恨不得将那旅游指南作者碎尸万段!一家家都平庸无奇、毫无特色,只是被那一辈子出国一次国、吃过一次西餐的孤陋寡闻之辈描述成了天堂! 德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中国没有描述的那么差。世界这么大,欢迎来看看! ————本报编者 范 轩 这是几年前旅居柏林的华人艺术家刘扬作品《中德差异的幽默图说》中的一副画,主题是“处理问题”,蓝色为德国,红色为中国。个中差异,你懂的! 最近,一篇名为《德国员工的九种福利》的文章(以下简称“德国福利”)风靡网页,许多人“看完第一条就醉了”。作为学习研究德国长达54年的日耳曼学学者、德语语言学专家,笔者读了这篇谬误甚多的文章后,不得不拿起笔,以澄清真相,唤醒沉醉的网民。 “德国福利”开宗明义地断言,“德国的经济被定义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之一,其国民享受的社会保障足可傲视全球”。德国确实是全球最强经济体之一,但德国经济是否为“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之一”,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许多德国政界和经济界人士都认为,德国经济过分依赖出口,世界经济、尤其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稍有伤风感冒,德国就会喷嚏连天。这也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德国政府十分重视提升内需的原因。至于国民的社会保障,德国属于上乘,但并非“足可傲视全球”,至少低于北欧各国以及中东一些输出石油的酋长国。 “德国福利”一文说, “德国人一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笔者不知这两个数字从何而来,但无论怎样计算,都不会每年有178天的休息日。按每年52个星期、每周工作五天计算,全年共有104个周末休息日。依照1963年制定、后多次修订的“联邦休假法”,职工全年带薪休假的天数,不能少于24个工作日。法律没有规定休假天数上限,通常最多为30个或31个工作日。而全年的节日,从元旦、复活节、五一节、圣灵降临节及其前后的几个宗教节日、德国统一节、万圣节直到圣诞节,全部加起来只有11天。而且这些节日中的元旦、五一节、统一节、万圣节和圣诞节遇到周末时,不予补休。此外,德国北方各州的宗教节日比天主教为主的南方少,节日假期只有八、九天。即使按最高休假天数和最多节日假期计算,扣除31天休假工作日和11天节日以及正常周末休息日,每年的工作日应为219天。所谓“四十多天的带薪假,还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再休二十多天”的说法,不是计算错误,就是错误信息。 “德国福利”一文提到,“德国工人工资的变动只能做出有利于工人的决定,即只能加工资,不能减工资,即使企业倒台了都不能减。”从总体来看,德国职工工资的确在不断上升。不过应该看到,职工工资是行业工会与资方谈判、斗争的结果。为了提高工资,工会领导罢工有时长达数周之久,但无论劳资纠纷如何激烈,都不会演变成暴力行为,这里可以看出德国劳动者的素质和传统。根据德国工资定级自治(Tarifautonomie)的原则,政府和警方不介入劳资纠纷,如果罢工旷日持久,政府会出面邀请德高望重的人士与劳资双方组成调解委员会,最后劳资双方互相让步,达成协议。 工会并非一味要求提高工资。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工会往往会放弃提升工资的要求,把重心转向保住职工的就业岗位。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德国制造业受到波及,订单骤减,不少企业面临裁员的窘境。工会与资方协商,采取减工时、降工资的做法,这样既保证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又避免了技师和技工的流失。后来世界经济形势稍有好转,这些企业就能立即开足马力,应对市场需求。如此看来,德国职工的工资并非“只能加,不能减”。 “德国福利”一文说,“在德国,一旦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则由政府先支付给员工。”笔者在德国学习生活了27年,从未听到企业欠薪的事情。实际上,企业从经营不善走向亏损,最终破产,绝非一日之寒。在此长期的过程中,企业不断裁减职工人数,到濒临破产时,企业中只剩下少数留守员工,不会出现工人一觉醒来,突然出现企业无法支付职工工资的状况。 什么“企业欠员工多少钱,政府就给职工多少钱,先让职工回家,接下来的事就变成了政府最后一次工资与违法企业之间的事。德国政府先出动警察局、检察院介入欠薪事件”。这里,“德国福利”一文的作者把中国劳动市场的一些乱象搬到了德国,并仿照中国特色设想了解决方法。似乎德国政府不发放企业欠薪,职工就不回家,就会上访、到政府门前静坐示威。而德国的实际情况是,即使企业欠薪,职工可以在工会的支持下,聘请律师,与资方对簿公堂,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政府无须、也根本无权“出动警察局、检察院”。再说,政府与企业没有任何经济关系,无论市县、州或联邦三级政府都没有支付欠薪的经费。所谓“企业欠薪,政府先还”,不知从何谈起? 在“享受优越的社会保障”栏目下,“德国福利”一文说,“凡年满65周岁的男性和年满60周岁的妇女,只需有15年缴纳过一半的保险费(相当于七年的保险费),就有权利享受正常养老金,等于最后净工资的2/3,任何人都一样。”这段话中最大的误区是把退休金金额绑定在最后净工资的2/3上,事实上德国法定退休金的额度根本不以最后净工资为标准,退休金既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最后工资的2/3,因为退休金的高低取决于缴纳养老保险时间的长短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多少。一个二十多岁开始就业、且工资收入高的年轻人,如果一生职业生涯顺利,很少有失业或收入骤减的情况,那么他在65岁退休时,依照他四十多年缴纳的养老保险金账号,他就能领到较高的退休金。 德国法定退休金的额度,通过一个复杂的算式计算后得出。非独立经营的劳动者满60周岁后,每年都会收到德国养老保险总部的通知。通知中逐年列出劳动者从首次就业直到60周岁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情况,其中甚至包括劳动者生病、失业时,医疗保险部门和失业保险部门代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并根据每年联邦统计局公布的德国参与养老保险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出劳动者每年的薪酬指数(Entgeltpunkte)。用这些指数乘以联邦政府按照经济状况规定的现时退休金单位值(Rentenwert),再乘以其它一些因素(Zugangsfaktor),如劳动者退休时是否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等,即得出劳动者应领取的退休金额度。 应该说,这样的计算方式合理科学,从源头上堵住了弊端。试想,如果真如“德国福利”一文所说,退休金“按最后净工资的2/3”来确定的话,势必有人会在临近退休时营私舞弊设法提升工资,这对于一辈子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老实人来说,是最大的不公。这里顺便说一句,德国妇女退休年龄与男性一样,均为65岁,并非“德国福利”一文所说的60岁。 “德国福利”一文中最离谱的说法是“孩子生得越多补助越多”,而且“不管收入状况如何,德国人可以享受每个月为第一个子女领取50欧元,第二个子女开始就上升为100欧元,老三就是250欧元,老四是500欧元,老五1000欧元,老六2500欧元,老七的时候就是5000欧元。这个钱每月都可以拿,一直到孩子年满27周岁!”在德国定居的华人看到这张大礼单恐怕都要跌落眼镜。 与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德国按照“联邦子女金法”的规定,对生育子女的家庭发放“子女金”(Kindergeld),这项家庭补贴多年来有所提高,但相对稳定。从2015年开始,子女金提高4欧元后,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的子女金各为188欧元,第三个孩子194欧元,从第四个孩子开始,每人219欧元。子女金从婴儿出生一直领取到18周岁成人,如果满18周岁的子女仍然在接受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则子女金可以领取到25周岁为止。除了子女金以外,德国国家还按照家庭生育的子女人数,规定了家庭所得税免税额度。子女金和免税额度既是为了落实德国基本法(宪法)中规定的家庭和儿童保护条款,也是为了促进生育,保证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健康发展。但这些措施只具有补助性质,并不意味着国家对国民生儿育女的费用实行大包大揽。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联想到,中国媒体中近来神吹德国的新闻屡见不鲜,有些甚至达到了漫无边际的程度。一些中国厂家在广告中也打着“德国名牌”的旗号推销产品,实际上这些产品在德国鲜有所闻,有的根本是子虚乌有。不过,这种现象也说明,正因为德国在中国民众中拥有优良形象,才会有人拉大旗做虎皮。笔者无数次随访德国大型和中小企业,对德国企业的井然有序、德国工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有感受。德国不搞泡沫经济,而以实业兴国,国民经济才得以稳健发展,才能成为欧盟经济的火车头。媒体撰稿人应更多、更深入地报道这种值得学习借鉴的“德意志精神”,如果哗众取宠,甚至制造假新闻,最终只能葬送自身的信誉。
(本文作者:王阳,日耳曼学学者、德语语言学专家。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五年制本科,毕业后从事大学德语专业教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兼德语教研室主任。其间,1978年经国家考试,获取文化大革命后首批赴德进修奖学金,赴海德堡大学进修两年有余。1990年春应邀作为访问学者再次来到德国,在德国新闻媒体工作二十年,直至退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