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季文子饯之,私焉。曰:“大国制义1,以为盟主,是以诸侯怀德2畏讨,无有贰心。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今有二命曰:‘归诸齐。’信以行义,义以成命,小国所望而怀也。信不可知,义无所立,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诗》曰:‘女也不爽3,士贰其行。士也罔4极,二三其德。’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诗》曰:‘犹5之未远,是用大简6。’行父惧晋之不远犹而失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 晋栾书侵蔡7,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8,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9悌10君子,遐11不作12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是行也,郑伯将会晋师,门于许13东门,大获焉。 声伯如14莒15,逆16也。 宋华元来聘17,聘共姬也。 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18币19,礼也。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20。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21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22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23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秋,召桓公来赐公命。 晋侯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曰:“城已恶24。”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25?”对曰:“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26有?唯然,故多大国矣,唯或思或纵也。勇夫重闭,况国乎?” 冬,杞叔姬卒。来归自杞,故书。 晋士燮来聘,言伐郯27也,以其事吴故。公赂28之,请缓师。文子不可,曰:“君命无贰,失信不立,礼无加货29,事无二成,君后诸侯,是寡君不得事君也。燮将复之。”季孙惧,使宣伯帅师会伐郯。 卫人来媵30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 【译文】八年春,晋景公派韩穿来鲁国言说汶阳田土之事,想要归还齐国。季文子给他饯行,私下说:“大国制定最佳行为方式,以成为盟主,因此诸侯心怀规律敬畏讨伐,不会有二心。说起汶阳之田,是敝邑的旧田,后对齐国用兵,才使它回归敝邑。如今又有不同的命令说:‘要归于齐国。’诚信以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最佳行为方式以成就命令,是小国所希望而怀念的。诚信不可知晓,最佳行为方式不能树立,四方诸侯,有谁不会解体?《诗经》上说:‘小女子呀我没犯错,读书郎呀你多变。读书郎呀无定准,三番两次变规律。’七年之中,一会儿给与一会儿夺取,三番两次为什么?读书人三番两次,尚且丧失配偶,而何况是霸主呢?霸主应该以规律为主,而要三番两次,怎么能得到诸侯长久拥护呢?《诗经》上说:‘踌躇疑惧离不远,因此要用直言谏。’行父畏惧晋国不能远虑而失去诸侯,因此胆敢私下交谈。” 晋国栾书侵犯蔡国,随后又侵犯楚国,俘获了申骊。楚军回去时,晋国又侵犯沈国,俘获了沈子揖初,这是听从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的意见。君子说:“听从善言像流水一样,很适宜。《诗经》上说:‘欢乐友爱的君子,何不使人都振作。’这就是求得善呀。振作人,是很有功绩的。”这次行动,郑成公将会合晋军,经过许国东门,俘获很多。 声伯去到莒国,是迎娶妻子。 宋国华元来鲁国访问,是探访共姬。 夏,宋共公派公孙寿来送聘礼,这符合礼仪。 晋国赵庄姬因为赵婴逃亡的缘故,向晋景公谮言,说:“赵同、赵括将会叛乱。”栾书、郤氏为她作证。六月,晋国讨伐赵同、赵括。赵武跟从赵庄姬寄住在晋景公宫室,晋景公把赵氏封地赏赐给祁奚。韩厥对晋景公说:“成季的功勋,宣孟的忠诚,但却没有后人继承,行为于善的人都畏惧,三代的美善君王,都能数百年保持上天的福禄,难道就没有开拓的君王?这是依赖先哲才得以免祸。《周书》上说:‘不敢欺侮鳏寡。’所以能够明白规律。”于是立赵武为赵氏继承人,而返回赵氏的田土。 秋,召见秦桓公来赏赐公命。 晋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吴国,向莒国借路。巫臣与渠丘公站在水池边上,说:“城邑很丑陋了。”渠丘公说:“邪僻丑陋的在夷族边疆,有谁会为我忧虑?”巫臣回答说:“那狡猾的人思想着开辟疆土以利社稷,哪个国家没有?唯其如此,所以才有许多大国了,唯其或思或合纵。勇敢的人还要闭好内外门户,何况是国家呢?” 冬,杞国叔姬去世。她是从杞国回归鲁国的,所以记载。 晋国士燮来鲁国访问,谈论征伐郯国,是因为郯国侍奉吴国的缘故。鲁成公赠送他财礼,请求从缓用兵。士燮不认可,说:“君命说一不二,失去诚信难以立足,礼物不用再给我,事情不能公私两样都能成,君主落后于其他诸侯,那么我们君主就不再侍奉君主了。我士燮打算这样回复。”季孙畏惧,派宣伯率军会合征伐郯国。 卫国人送女子前来鲁国作为共姬的陪嫁,这符合礼仪。凡是诸侯女儿出嫁,同姓的诸侯送女子作为陪嫁,异姓的就不送。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583年,周简王三年期间。主要记述了八件事,一是晋国想与齐国搞好关系,因此希望鲁国把收回的汶阳田土还给齐国。二是晋国侵犯蔡国,又侵犯楚国,又侵犯沈国。三是宋国华元来鲁国访问,目的是想迎娶共姬。四是晋国发生内乱,把赵同、赵括驱逐出境,将赵氏家产赏赐给赵武。五是晋国巫臣访问吴国。六是杞国叔姬去世。七是晋国士燮来鲁国,要求征伐郯国。鲁国于是派兵会合征伐郯国。八是卫国人送来共姬的陪嫁女子。 —————————————————— 【注释】1.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2.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大禹谟》:“政乃乂,黎民敏德。”《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3.爽:(shuǎng塽)《书·洛诰》:“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诗·卫风·氓》:“女也不爽。”《诗·小雅·蓼萧》:“其德不爽,寿考不忘。”《国语·周语》:“言爽,日反其信。”《文心雕龙·论说》:“伦理无爽。”这里用为差错、失误之意。 4.罔:(wang网)《易·晋·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书·大禹谟》:“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诗·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大雅·思齐》:“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管子·轻重乙》:“崇弟、蒋弟、丁、惠之功世,吾岁罔。”《尔雅·释言》:“罔,无也。”《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雍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楚辞·九章·惜诵》:“君罔谓汝何之。”这里用为“无”、“没有”之意。 5.犹:(yóu由)《诗·魏风·陟岵》:“犹来无弃。”《诗·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诗·小雅·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犹。”《诗·小雅·白华》:“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大雅·抑》:“訏谟定命,远犹辰告。”《老子·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荀子·议兵》:“王犹充塞。”《楚辞·离骚》:“心犹嶑而狐疑。”这里用为犹豫踌躇疑惧之意。 6.简:(jiǎn俭)通“谏”。《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周颂·执竞》:“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左传·成公八年》:“犹之未远,是用大简。”《论语·尧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韩非子·有度》:“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这里用为谏诤,直言规劝之意。 7.蔡:(cài菜)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上蔡、新蔡等县一带。《左传·桓公十五年》:“夏,厉公出奔蔡。”《论语·先进》:“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8.沈:(Shěn审)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左传·文公三年》:“三年春,庄叔会诸侯之师伐沈。”朱骏声曰:“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定(公)四年蔡灭之。” 9.恺:(kǎi楷)《诗·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庄子·天道》:“中心物恺。”《说文》:“恺,乐也。”这里用为和蔼平易之意。 10.悌:(tì替)《诗·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韩非子·忠孝》:“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乎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说文》:“悌,善兄弟也。”贾谊《道术》:“弟爱兄谓之悌。”这里用为这里用为敬重、敬爱兄长之意。 11.遐:(xiá霞)通“胡”。《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眉寿。”《诗·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马瑞辰通释:“《表记》引《诗》作‘瑕不谓矣’。郑玄注:‘瑕之言胡也。’凡《诗》言‘遐不’者,犹言胡不。”《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斯万年,不遐有佐。”马瑞辰通释:“‘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言胡不也。”《六书故·人九》:“遐,又借为胡、何之遐。”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四:“遐,何也。”这里用为“何不”之意。 12.作:(zuò坐)《易·益·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书·盘庚中》:“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诗·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以作六师。”《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诗·鲁颂·駉》:“思无斁,思马斯作。”《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用为振作之意。 13.许:(xǔ栩)地名,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故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诗·鲁颂·閟宫》:“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景公伐鲁,傅许,得东门无泽。”《左传·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 14.如:(rú儒)《管子·轻重甲》:“今每战舆死扶伤如孤。”《左传·隐公四年》:“厚从州吁如陈。”《尔雅》:“如,往也。”《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这里用为去、往之意。 15.莒:(ju举)周代诸侯国名。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国家,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胶县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莒县,后为楚灭。《管子·小问》:“楚伐莒,莒君使人求救于齐。”《左传·桓公十二年》:“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韩非子·难二》:“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鄷,三举事而纣恶之。” 16.逆:(nì溺)《书·顾命》:“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管子·大匡》:“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这里用为迎接之意。 17.聘:(pìn牝)《诗·小雅·采薇》:“靡使归聘。”《周礼·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周礼·占梦》:“季冬聘王梦。”《管子·小匡》:“以极聘頫于诸侯,以安四邻。”《尔雅》:“聘,问也。”《礼记·曲礼》:“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韩非子·十过》:“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说文》:“聘,访也。”《后汉书·冯衍传》:“聘申叔于陈蔡兮。”这里用为访问、探问之意。 18.纳:(nà那)《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书·禹贡》:“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管子·君臣上》:“君善用其臣,臣善纳其忠也。”《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盐铁论·本议》:“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这里用为交纳、贡献之意。 19.币:(bì毕)《书·康王之诰》:“宾称奉圭兼币。”《周礼·大宰》:“四曰幣贡。”《管子·幼官》:“以尔封内之财物,国之所有为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礼记·曲礼》:“幣曰量幣。”《礼记·月令》:“用圭璧更皮幣。”《孟子·万章上》:“汤使人以币聘之。”《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幣。”《荀子·大略》:“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说文》:“幣,帛也。”这里用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之意。 20.征:(zhēng蒸)《书·洪范》:“念用庶徵。”《管子·白心》:“无以旁言为事成,察而征之。”《左传·昭公三十年》:“公在乾侯,不先书与乾侯,非公,且徵过也。”杜预注:“徵,明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用牲,加书徵之。”《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荀子·正名》:“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广雅·释诂四》:“徵,明也。”这里用为证明之意。 21.令:(lìng另)《书·君陈》:“君陈,惟尔令德孝恭。”《诗·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诗·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管子·侈靡》:“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贝者,不令也。”《论语·学而》:“巧言令色。”《庄子》:“饰小语以干县(悬)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这里用为美善之意。 22.辟:(bì毕)《书·太甲中》:“后非民,罔以辟四方。”《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诗·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管子·乘马》:“民之生也,辟则惠,闭则颣。”《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诸侯辟疆。”《商君书·弱民》:“农辟地。”《盐铁论·地广》:“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这里用为开辟、开拓之意。 23.鳏:(guān官)《书·尧典》:“有鳏在下,曰虞舜。”《管子·入国》:“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汉书·黄霸传》:“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宋王明清《挥尘录》:“江子我瑞友知经明道,驰誉中外。后尽弃旧业,鳏居孑然。”这里用为未再结婚的男人之意。 24.恶:(è饿)《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管子·牧民》:“毋蔽汝恶,毋异汝度。”《管子·枢言》:“恶者美之充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里仁》:“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礼记·大学》:“人莫知其子之恶。”《荀子·非相》:“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韩非子·说林上》:“今子美而我恶。”这里用为丑陋之意。 25.虞:(yu鱼)《书·毕命》:“世变风移,四方无虞。”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这里用为忧虑、忧患之意。 26.蔑:(mie灭)《书·君奭》:“文王蔑德降于国人。”《诗·大雅·板》:“丧乱蔑资。”《诗·大雅·桑柔》:“国步蔑资,天不我降。”《左传·僖公十年》:“蔑不济也。”《国语·晋语》:“吾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小尔雅·广诂》:“蔑,无也。”这里用为无、没有之意。 27.郯:(tán坛)古国名。在今山东省郯城北。《左传·宣公四年》:“四年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左传·宣公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出也。” 28.赂:(lù路)《诗·鲁颂·泮水》:“大赂南金。”《管子·轻重甲》:“足其所,不赂其游者,责之令大夫。”《国语·晋语》:“骊姬赂二王。”《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而赂之。”《说文》:“赂,遗也。”这里用为赠送财物之意。 29.货:(huò获)《书·吕刑》:“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曹伯之竖侯鑐货筮史。”《孟子·公孙丑下》:“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这里用为贿赂之意。 30.媵:(yìng映)指随嫁,陪送出嫁。《左传·僖公五年》:“以媵秦穆姬。”《楚辞·天问》:“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仪礼·士昏礼》:“媵御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