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故居位于荆州江陵古城内。11月26日,我们离开钟祥市明显陵,驱车前往荆州。钟祥到荆州八九十公里路程,且大部分是高速公路。下午2点钟,下了高速出口1公里就是纪南古城遗址﹙列入本次旅游行程﹚。到了目的地,看到铁丝网内有块水泥制作的碑刻,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楚纪南古城”,细看碑 大约四五公里进入了荆州城区,又前行二三公里便看见了荆州古城门。驶过城 停车场入口建有一座石坊,走近看,坊额刻的是“江陵碑苑”,正对着这座石 故居门前挂着一付对联“状元榜眼,二难登两第,学冠天人;上相太师,一德 张居正故居坐北朝南。走进大门是三间门厅,一间售票处,一间小卖部,中间是游客通道。梁上挂着一块“千古一相”横匾,是我国明史专家、明史学会顾问韦 庭院朝东建有三间硬山式平房,门头挂着“太师居”匾额,门旁是一付张居正 朝南三间正房门头挂着“太岳堂”三个大字。太岳,为张居正字。“太岳堂” 一、荆州神童。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三,张居正出生在荆州城内一户平民家庭,乳名白圭,幼时聪敏绝伦,2岁识字,5岁入学,10岁通“六经”大 二、初涉政坛。明嘉靖年间皇帝痴迷于道教,奸臣严嵩当道,许多官员为了讨好皇帝,纷纷上呈青词﹙用青色纸写的道教祝词﹚以求御览,张居正对那些阿谀奉承的事不屑一顾。当同僚们为仕途而奔走权门,趋奉上司,或沉醉歌舞,吟风弄月之时,他却在注重学习,“日讨求国家典故”,默默探求治国兴邦之道,深受大学士徐阶的赞赏。张居正入翰林院时,内阁中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两人争夺首辅职位的结果是夏言被杀,严嵩独揽朝政。对于内阁斗争,张居正自然没有发言权。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驰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上皇帝上了一道《论时政疏》,陈述时弊的五大症结所在,阐述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观点并没有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视。从此张居正除例行公事外,再没有上过一次奏疏。 三、休假三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已近而立之年,由于严嵩当道,朝局混乱,他感到郁郁不得志,遂请假回籍养病。回到荆州,过起了隐居生活。然而心怀天下的张居正,即便是在偏僻乡间,仍记挂着北京的政局。他在《登怀庾楼》一诗中写道: 表达对时局纷乱的忧心。他还在《闻警》一诗中写道: 抱火寝薪非一日,病夫空切杞人忧。 表达自己面对国难来临,只能“空悲切”的郁闷。这段时间,他除了写诗抒发胸意外,还常常对百姓生活和地方政治进行考察,了解到百姓生活困苦的根源。他在《荆州府题名记》中写道:“宗藩繁盛,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在荆州生活的三年,张居正对民生疾苦有了切身体验,从而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他离开江陵很快回到了北京。 四、步步高升。张居正重新回到翰林院时,已在苦闷中渐趋成熟。在险恶的政 五、荣膺首辅。张居正刚人阁时,内阁由徐阶和高拱把持。高拱是裕王府多年的讲官,深得裕王信任。高拱很有才能,但锋芒毕露,心胸比较狭隘。高拱先后排挤掉徐阶、李春芳﹙张居正同科状元﹚等阁老,隆庆五年底,内阁中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两人。因徐阶与张居正是师生关系,高拱处处提防居正。张居正只得采取隐忍和低调的态度与其周旋。高拱与大太监冯保之间有矛盾,张居正却与冯保保持融洽关系。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驾崩,神宗即位,改年号万历。高拱想借此机会除掉冯保,反被冯保搬倒。因朱翊钧即位时只有10岁,高拱听到穆宗去世的消息时哀叹道:“10岁的太子,怎样治天下啊!”这话被冯保传到皇太后那里,太后一恕之下将高拱解职。高拱罢黜后,张居正便成了首辅。这一年张居正48岁。 六、锐意改革。张居正接任首辅后,仍担任着小皇帝的老师,与司礼太监冯保保持密切关系,取得了皇室的信任。有了施政舞台,张居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定一展平生抱负。立即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史称“万历新政”。在内政方面,推行以“考成法”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裁撤政府机构,削减冗员、庸官,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等策令,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在经济方面,以均赋役为中心,厚商利农,发展社会经济。明朝的赋税制度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按人头摊派差役。随着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民间的土地和人口逐渐集中到勋臣、贵戚和大地主的名下。他们倚仗特权,贿赂官府,隐占人口,瞒田偷税,逃避差,使国家税源逐渐衰竭。张居正下令清查田地,三年查出漏税土地80余万顷,从严打击违法的权贵地主,迫使他们守法纳税,不敢轻易欺隐,国赋按时收纳,扭转了财政亏损。赋税不均的现象初步得到纠正后,又着手解决逃役问题。万历九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将赋役中的各项名目,如杂役、均徭、力差、银差等各种税收合并为一种,将力差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减少手续,统一征收,并可折算成银两,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银雇人代役。这就扩大了货币流通范围,减轻了农民负担,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使商贩和工匠获得了人身自由,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同时,还清理各地府学,强调学以致用,学有实效,减少特权。整顿各地邮传驿站,压缩过宽、过滥的接待对象,规范接待标准,减少沿线农民负担。实施改革之前,明朝统治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史料显示,隆庆元年国库存银仅130万两,而应支付官员俸银135万两,边防饷银236万两,补发年例银182万两,国库银两只够维持三个月。加上北方蒙古、女真族骚扰边疆,南方常有叛乱,黄河、淮河每年决口,动辄淹没数县,民众苦不堪言,国家难以为继。张居正十年改革,强化了国家机器,裁撤的冗员达到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开创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的政治新局面;社会经济也有显著发展,国库积银六七百万两,储粮达1300余万石,足够支用十年。加上黄、淮得到治理,人民安居,边疆安定,使衰朽的明王朝重新焕发出生机,开创出“万历中兴”的盛世局面。 七、选任名将。明朝最大的外患是退居大漠的北元鞑靼和瓦剌部族。隆庆朝以前,鞑靼军队数次攻击北京,对明朝政权形成极大威胁。张居正入阁后,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大力整治边关,取得显著效果。戚继光是张居正最为倚重的将领,隆庆元年奉调镇守蓟州,防备鞑靼。张居正不仅在军饷后勤等方面全力支持对戚继光,还为其创造统筹全局的有利环境,把辖区内职位相当的高级将领调往别镇,令该区文官不得干预军务。戚继光也不负重托,《明史》记载,“在镇十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张居正在世时,戚继光得到了明朝武将所能得到的最高职务和荣誉。然而,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被解除兵权,调往他处,不久在家乡郁郁而终。张居正选拔的军事人才中,还有谭论、李成粱、张学颜等著名将领,都曾为大明江山的稳固立下赫赫战功。 八、治理水患。明朝自成祖迁都北京,京城的粮食补给主要来自富庶的江浙地区,大运河成了最重要的补给线。隆庆至万历初年,黄淮屡次泛滥,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也威胁到运河航运,影响京城的漕粮补给。张居正执政后,黄淮水患使他寝食难安。当时的水利专家潘季驯认为黄、淮与运河相通,治理好黄、淮水患就能保证运河航运。他提出了“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的冶黄理论。万历六年,张居正任命潘季驯总理河漕,全权负责治河事宜,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重点保障。万历七年秋终于完成了两河治理工程,使黄、淮下游数年无恙,数十万顷被洪水淹没的滩地成了高产丰收的良田。万历八年,张居正请旨给潘季驯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张居正身后遭到清算,潘季驯不避灾祸,挺身而出为张居正申辩,亦被革职为民,怆然离开他热心的治水事业。 九、钦命夺情。万历五年﹙1576年﹚九月,张居正父亲张文明在荆州病逝。按照明代礼制,官员的祖父母、父母去世,必须辞职回家守孝27个月,这叫“丁忧”。只有因国家特殊需要,并由皇帝下达圣旨“夺情”,丁忧官员才可以不解职。明朝除边关军人外,文官很少有被“夺情”的。张居正听到父亲病逝的消息,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是与父亲19年未见面了,父亲去世了,应当回家尽孝;另一方面,自己主持的改革事业正进行得如火如萘,中道离去,人事变更,改革大业在反对派的干预下,很有可能夭折。矛盾之中,张居正还是上了一道《乞恩守制疏》,请求辞职回籍守孝。15岁的万历皇帝此时还离不开张居正的辅助,他在圣旨中说:“父制当守,君父尤重”,要“为天下”挽留张居正。张居正则连续上疏恳求,皇帝一再挽留。最后,张居正只得同意被“夺情”,并提出父丧期间“停止薪俸”、“入阁办事着青衣角带”、“奏章具衔准加‘守制’二字”、“次年准许乞假葬父”等五个条件。这事本可两全了,没想到数日后夜空慧星划过,朝臣议论又起。张居正的门生、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赵用贤等先后上疏说,张居正不守父孝,毁坏“万古纲常”,是伪君子等等。皇帝一恕之下要对二人施以廷杖。朱东润先生在《张居正大传》中写道:“锡爵﹙翰林院掌院大学士﹚急了,一直奔到孝帏﹙张居正相府中设的灵堂﹚前面,他又向居正疏解了。他为吴中行等辩护,他请居正申救。“圣怒太严重了,说不得。”居正说。“即是圣怒严重,”锡爵侃侃地说,“也是完全为的相公。”居正伏着叩头道,“大众要我去,偏是皇上不许我走,我有什么办法?只要有一柄刀子,让我把自己杀了吧!”锡爵骇然地退出了。就这样决定吴中行等受杖的命运。10月22日行刑。中行、用贤各杖60,杖毕,拖出长安门,再用门板抬出北京。中行己经气绝,幸亏中书舍人秦柱率领医士把他救活,大腿上的腐肉割下几十块。用贤是一个胖子,总算受得起,但是大腿上割下来的腐肉有手掌大,后来他的妻索性把这块肉风干,留给子孙。”这次“夺情”风波,受刑或被谪边者还有多人,这便埋下了张居正死后遭清算的种子。 十、恪守节操。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大力推行改革,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不 十一、鞠躬尽瘁。万历八年张居正56岁,长期在繁重政务的压力下,他的身体已经衰弱,曾向皇帝提出致仕﹙退休﹚请求,这时的万历皇帝也想亲政,却被皇太后断然拒绝,甚至说要等小皇帝长到30岁才可考虑亲政,这让小皇帝对张居正生出又爱又恨的感觉。张居正只得拖着沉重的步伐继续拼命的工作。第二年夏天,张居正病倒了。九月,张居正病休在家调养,小皇帝一边派人慰问,一边要求“兼理阁务”。万历十年三月,张居正病情加重,内阁中稍为重要的公文仍要送到病榻前,听候处理。六月初一“日全食”,初四以后夜空又现慧星。张居正上《乞骸归里疏》,请求退休,神宗继续挽留。六月十二,加居正“太师”衔。明朝太师、太傅、太保皆为死后赠官,文臣生前加封的,张居正是第一人。十二日后,居正又上《再恳生还疏》,仍被上谕挽留。十八日,神宗派太监询问他身后措置,张居正举荐了一批官员。之后陷入昏迷,至二十日逝世。 神宗得到居正病殁的消息,下诏罢朝致哀,赠居正上柱国,谥文忠,并派太仆少卿、锦衣卫指挥佥事护送棂柩回荆州安葬。张居正病重时,神宗曾对他说:“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满朝文武和公府衙门都为居正建斋祈祷,希望这位功勋彪炳的首辅早日康复。但是,张居正逝世不过九个月,万历十一年三月,一心想宸纲独断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在改革反对派的攻讦声中,对昔日的恩师展开了清算,下令查抄张家,削尽官秩,追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流放子孙家属,对支持张居正改革的官员亦给予无情打击。以至于神宗在位的48年中,没有人敢为居正鸣冤。 国难而思良臣。天启三年(1622年),明朝三百多年的大厦将倾,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下旨复官复荫。然而一切都已晚了,仅仅过了22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就攻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大明王朝从此灭亡。 走出“太岳堂”,后面是个更大的庭院,东西两侧建有四座碑亭。四块碑上刻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有介绍说,张居正13岁时赴武昌参加乡试,其试卷深得湖广按察佥事陈束的赏识,湖广巡抚顾璘更是赞赏有加,特意将他接到学宫,命题做诗。张居正略作思索,便写下这首《题竹》诗。诗中称赞翠竹经霜受雨,四季常绿,其挺拔有节的品格,努力进取的精神值得学习,借以抒发自己少年壮志的情怀。 第二块碑刻的是《送初幼嘉年兄还郢》: 金门未售甘泉赋,玄室何人问子虚? 太乙夜燃东壁火,天池时化北溟鱼。 乾坤岁岁浮春色,环珮相将侍禁庐。 有介绍说,全诗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初幼嘉,湖北潜江人,与张居正同年中举。后来两人一同赴京赶考,张居正中进士而初幼嘉落榜。隆庆辛未年,张居正任内阁次辅。这年春,初幼嘉再次参加会试落第,张居正在送他回荆州时写下这三首诗予以勉励。诗中盛赞初幼嘉有杨雄、司马相如之才,可惜怀才不遇,勉其来日鲲鹏展翅,建功立业。同时也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国事的隐忧和未来的期盼。 第三块碑刻是《与楚中抚佐台辞建第助工》:顷闻台从至荆,亲询民瘼,倦倦以江堤为虑,幸甚!幸甚! 第四块碑刻是《答上师相徐存斋》:不肖受知于老师也,天下莫不闻;老师以家国之事,托之于不肖也,天下亦莫不闻。丙寅之事,老师手扶日月,照临寰宇,沈几密谋,相与图议於帷幄者,不肖一人而已。既而获被末光,滥蒙援拔,不肖亦自以为不世之遇,日夜思所以报主恩,酬知己者。后悟人事不齐,世局屡变,使老师经纶匡济之业,未获尽纾。不肖感谢图报之心,竞成隔阂。故昨都门一别,泪簌簌而不能止,非为别也,欢始图之弗就,慨鄙意之未伸也。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有介绍说,上师相,老师和宰相,是张居正对徐阶的尊称。徐阶,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华亭镇)人。是明代很有改革意识和才华的一代名相。信中提到的“丙寅之事”指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徐阶借明世宗去世的机会,与张居正合谋,革除嘉靖朝弊政的一次改革尝试。隆庆二年,徐阶与高拱矛盾激化,被迫辞官。辞官后将国事、家事托付张居正。张居正这封信是向老师表达心迹,也表明对国家、知己者的担当。 在四座碑亭中间立有一尊张居正塑像。只见张居正头戴一品冠,身穿朝服,面 雕像后面是三间硬山式平房,门头挂着“纯忠”匾额,下面的门联是“尔唯盐梅;汝作舟楫”。匾额和门联都是当年万历皇帝所书。门联“尔唯盐梅;汝作舟 走进“纯忠堂”,屏风正面刻着“元辅良臣”四个大字。有介绍说,“元辅”“良臣”四字亦是万历皇帝所书,赐给张居正的,是对张居正的肯定。另外,墙上还挂着几幅《张居正语录》,有“盖天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有“即以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簇攒体,不之畏也。如是,才可建立国事。”读着张居正语录,脑际浮现出当年朱镕基当选总理后,在新闻发布会上讲的一段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位有作为的首辅,讲话是何等的相似!在平常人看来,首辅是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职位;而在有作为、敢担当的人眼中,首辅是沉甸甸的责任,是充满艰险和挑战的征程。 “纯忠堂”后面是“捧日楼”,门联“弼予一人;永保天命”,也是万历皇 走过“捧日楼”便是北大院,﹙旁边有张居正祠,错过前去瞻仰﹚院中立有一块照壁,正面刻着万历皇帝题书的“帝赉忠良”四个大字,背面是著名作家熊召政 |
|
来自: 老刘tdrhg > 《十六、名胜/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