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人要跟这样的一起工作

 yagi1 2016-04-24

「没有人要跟我一起工作...」一个哈佛高材生的告白:被公司Fire后才领悟,我的领导方式错得离谱

失败力。这三个字让你人生格局豁然开朗

一流的企业,大多给予曾经失败的人较高的评价。这也表示,经历令人印象深刻的失败,是成为世界菁英的第一步。我在15年前,曾报考多间美国大学的经营管理研究所,直到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事实。

报考哈佛与史丹佛大学等知名经营管理研究所,都必须提出如托(TOEFL)、研究生管理科入学考试(GMAT)的成绩及相关学术论文,而这份论文将左右考生上榜与否。

当然,各校的论文题目大不相同,不过,除了谈未来目标或工作方向之外,关于失败经验的题目也很常见。这在英文中称为「失败提问」(failure essay questions)。在论文中,考生必须具体写出经历过什么样的失败、从那次经验中学到些什么?这样的论文题目已是万年考古题,每年都一定有研究所提问,考生得从自己的人生与工作经历中,归纳出具有建设性的失败经验。

为什么学校重视的不是成功经历,而是失败体验?在我日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面试官时,才真正领悟到箇中道理。

对于那些已经通过推甄项目,并且拥有一流经历的学生,学校方面为何还要特地安排面试?这是因为在甄试的最终阶段,决定一位考生合格与否的标准,在于「这个人未来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因此,学校希望藉由口头问答,透过一些问题来检视考生的品格。

英语检定只要用功读书就能有好成绩,口语表达也可经由训练改善;唯独品格无法靠着课堂教育努力培养。人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历时,大多显得意气风发、充满自信,而在提到失败的经验时,则会显得谦逊、也比较不会夸大其词。所以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请他谈谈自己的失败。当人提及过去不堪、痛苦的经验时,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自己的真实性格。

一个人有没有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潜力,端看他能否从失败中记取教训、并找出不再犯错的做法。

不告诉你哪里没做好,退件15次以上

我曾在NHK担任导播,经历过不少次失败,而且每次都令人印象深刻。在哈佛应试时,我提出了几个在工作上的失败经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提案不断被退件的采访节目。

事情发生在1993年,那是我进入NHK工作的第2年,有幸负责制作一个长达15分钟、名为《旅居日本的外国人》的采访特辑。这对新人来说是个一展身手的大好机会,同时也是对工作能力的一大考验。

我的采访对象,是日俄混血的K先生,他在前苏联时期(19221991年)曾是摇滚音乐人,更是当地国民摇滚乐团的鼓手。K先生辞去乐团的工作之后,便回到父亲的故乡日本,与家人共同生活,但他在日本的生活过得并不顺遂。俄语教学的计时工作只能勉强餬口,收入并不稳定;虽然想从事音乐相关工作,但在日本音乐界又欠缺人脉及管道。

「在日本生活,我看不见任何希望。但这时候返回俄国,未来也很难有出路。」——K先生在聊到摇滚乐团的往事时滔滔不绝,但一谈到有关在日本生活的话题,却明显语塞。当时的我,认为传达受访者最真实的心境,才是真正的采访纪录片,于是剪辑了一段15分钟的特辑,内容强调K先生在日本所遭遇到的困境。

在完成剪辑之后,我依照制作流程,请导播前辈先看过影片的内容。但无论我重新编辑过多少次,始终过不了前辈那关。在大约被退件10次以后,我终于忍无可忍,直接向前辈提出质疑:

「这影片到底哪里不对了?」

「妳必须自己找出问题!这是新人的必经之路!」

前辈激动到连关西腔都懒得掩饰。当时,NHK内部有许多行事风格严厉的导播和制作人,他们在工作上贯彻「让新人习惯自行思考」的指导方针,但连日熬夜重做的我,体力已到达极限。

「我做不下去了!」

当着导播前辈与制作人的面,我终于崩溃大哭,当天就这样逃了回家。

几天后,我努力打起精神,再度重新剪辑影片,并请前辈过目。这大概是第15次了吧,隔天就是该节目的播映日了。

「这种东西不能在电视上播,拿回去重做!」

在前辈再度这样宣判的瞬间,我当场瘫坐在地,眼泪又不争气的掉了下来,当天就这样直接离开了公司。想当然,我那段剪辑了15次以上的特辑,就这样没了下文。

过了一段时间,当我心里平静下来之后,开始冷静思考,为什么自己无法达到前辈的要求?于是,我鼓起勇气再去问了一次。这次前辈松口了:

「如果当初我直接放映妳那段剪辑内容,会对受访者的人生造成很大的伤害。看到他在日本过得这么痛苦、烦恼,他的家人和朋友会怎么想?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人物专访,节目的最后都必须以希望做结尾才行。」

这段话打醒了我,终于,在首次访谈的几个月后,我再度采访K先生,重新剪辑了一段积极正向的影片。最后,该特辑终于在节目中播映。

世界菁英谈自己失败,绝不含糊交代

事后想想,这个事件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当然,途中因为身心俱疲,我哭着逃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但更糟糕的是,我误以为「人物专访就是直接转述自己所看到、听到的一切」,因此采用了错误的方式剪辑影片。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肤浅又自大的报导态度。我加入NHK一年之后,就有幸被分派到东京播报局,或许有些过度自傲,认为自己的判断绝对不会出错:既然连K先生自己都不避讳了,我据实报导有什么不对?但,这只不过是采访者单方面的想法罢了。

当我再次前往采访时,K先生也有些挖苦似的说:「当初妳既然这么想打悲情牌,先跟我明讲不就得了?」我对采访对象不够体贴,这一点无庸置疑。

我从那次失败经验学到,采访者的偏见,有时候会毁掉对方的一生。假如我是受访者,在全国性的节目中,被大众看到自己充满烦恼的绝望模样,一定也会大受打击。

我把这次的失败经验,写在申请美国各大研究所的论文(essay)里,并在面试时特别提出来分享。最后我幸运录取哥伦比亚大学等多间知名学府的研究所。提起自己逃避责任、沮丧哭泣的经验,虽然难以启齿,但也能藉此证明自己从中获得了多深刻的体悟。也正因如此,日后在制作节目或写作时,无论受访者遭遇多么辛酸、痛苦的磨难,在报导最后,我都会以正面的想法做结尾。

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就读之后,我才发现,在世界各产业第一线活跃的顶尖菁英们,都会大方在校园演讲中,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

举例来说,世界知名的股神华伦.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就曾以「被哈佛大学拒绝,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做为演讲的开头。当然,之后他也强调:「正因为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我才有现在的成就。」听到名人的失败经验,会让人备感亲切:「没想到世界知名的大富豪,也曾有过这样的遭遇。」进而竖起耳朵,想仔细听听他接下来说些什么。

星巴克的创办人暨执行长霍华.舒兹(Howard D. Schultz)也曾在演讲中数度提到,「逆境会使人加速成长」。当年他开咖啡厅创业时,周遭的人都不看好,甚至还有人说风凉话:「这年头还开咖啡厅?赚不了钱啦!」但,舒兹并不把这些冷言冷语放心上,虽经历了数次失败,最后他仍建立了自己的咖啡王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时,我参加过多场知名经营者与政治家的演讲,唯独对巴菲特与舒兹的演讲印象深刻,或许是因为他们分享了自己的失败经验。

我在考上经营管理研究所之后,才知道过去的失败经验,竟然可以成为正向资产。大家从小都听过「失败为成功之母」,这类肯定失败的价值观,也常出现在伟人传记中,但当人们真正遭遇失败时,往往只流于沮丧,难以体会当中的价值。使人加速成长的失败经验,是一名领导者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我甚至认为,光是重新认识到这点,就不枉费我特地前往美国攻读研究所了。

谁支持你?你支持谁?搞砸了才知道

「在哈佛商学院,课堂上主动讲到自己的失败经验,往往会有人为你鼓掌,给予鼓励。因为跟成功比起来,失败经验相对少见,能有勇气分享自己的经验,同学们大多会表示赞赏,我甚至看过有同学因此边哭边发言。」

哈佛商学院有两项必修的领导课程,一个是领导力与组织行为(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另一种是领导力与企业伦理(Leadership and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学生在这两堂课程中,可以自由发表相关的个人经验。

在一次领导力与组织行为的课堂上,有位美国女同学,讲述了一段自己遭到知名管理顾问企业解僱的经过,以下用第一人称叙述:

我曾被一家知名的管理顾问公司解僱。记得初入公司不久,我便幸运升迁,成为一个新企画团队的领导者,也慢慢有了自己的部属,最后却遭遇失败。

原因在于,当时的我认为只要团队能拿出成果就好,所以工作时只在乎客户的要求,对部属总是非常严格。结果,在360度绩效评估中,部属给了我惊人的低分。但由于客户方的评价相当高,原本以为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毕竟客户所支付的报酬能为公司带来莫大收益,一直以来,我也为此卯足了劲完成客户的委托。

但就在某一天,我收到公司的解僱通知。向人事单位询问原因,对方只是淡淡的表示:「没有人愿意跟妳一起工作了。」

直到被公司解僱的那刻,我才发现自己的领导方式是错的。虽然非常不甘心,但我对自己发誓,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语毕,教室中响起了如雷的掌声。

「那位女同学,在班上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所以听到她曾被管理顾问公司解僱的遭遇,真是吓了我一大跳。看似有些高傲的她,会对全班同学说出自己过往的失败经验,也让我很意外。」

「听到这样的经验,让我感受到失败不一定负面,而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同学的失败经验,自己也很有可能在未来经历,因此很值得借镜。我也就此体会到,在哈佛商学院分享失败经验,为何会如此受到众人鼓励。」

成功的细节其实学不来,避开失败较实在

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经营研究所哈佛商学院,为什么会如此着重于失败经验,并以此教育学生?

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原因在于,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前,大多都缺乏失败的经验。大多数的学生天资聪颖,在就读大学时的成绩都十分优秀,甚至在准备研究所甄试时,也不需要耗费太大的心力。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平均年龄大约在2627岁,仅有几年的实务工作经验,其中许多曾经在大企业任职的人,都能完美达成上头所交办的事务,而成为部门中的红人。换言之,在工作上遭遇重大挫折的人,远比想象中的还少。

因此,哈佛商学院才会在面试时,特地询问他们过去的失败经验,确认他们能从失败中记取教训,并在入学后安排许多相关的模拟体验。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少人会选择在30岁之前创业,或就任国际企业的管理阶层。日本企业4050岁才会负责的工作,他们通常在30岁之前就会接触了。所以哈佛的教授们必须于在学两年间,协助学生锻鍊面对失败的韧性。

第二个原因,或许是因为考量到,「谦虚」是成功领导者的重要特质。在学业成绩、工作表现优秀的人,总是容易受到吹捧,过度自信容易令人流于傲慢。这样的态度,造成过去许多自哈佛商学院出身的人,在社会上经历惨痛的失败。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属安隆公司(Enron Corporation)前执行长杰佛瑞.史基林(Jeffrey Skilling),于2004年爆发的内线交易与诈欺案。哈佛商学院将这些毕业生的失败,当作活生生的负面教材,提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至于第三个原因,则是从失败中学习,是最具效率的方法。光是听取他人如何成功,能从中学习的部分通常不多;即便细细分析其中因素,对自己而言仍象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中的细节,更是想学也学不来。但是,失败经验就不同了,一般人听完别人的失败,便会产生同理心,进而意识到「原来这个人也跟我们一样」,比分享成功更容易有共鸣、学到更多办法。

书籍简介

书名:世界菁英为什么相信失败,质疑成功?:麦肯锡、高盛、Google、丰田汽车………试探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人才时,一定问:「你当初是怎么搞砸的?」
作者:佐藤智惠
佐藤智惠(SATO CHIE

1970年生于日本兵库县。1992年自东京大学通识教育系毕业后,加入NHK(日本放送协会)。7年间,担任NHK新闻与音乐节目的导播,离职后于20001月,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留学,并于翌年5月取得MBA学位。

佐藤2001年于哥大在学期间,即进入波士顿顾问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简称BCG)工作,专精通讯、媒体产业的经营顾问,挑战过许多企画案,2003年离职后,历经外资电视公司等工作。自2004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面试官;2012年后,便以商业书作家、企业顾问的身分独立,针对MBA、商业、经营等主题从事演讲、专访等活动。

主要著作有:《从零开始的MBA》(新潮社)、《外资企业守则》(新潮新书)、《外资企业守则》(新潮新书)、《世界顶尖的MBA课程》(东洋经济新报社),另编译《顶尖名校的「改变我人生的一句话」》(早川书房)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