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读中国近代史心情总是比较压抑,唯有读到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抗击英国侵略者,打得英军抱头鼠窜,狼狈不堪时才觉心情为之一振。这次到了广州得知三元里古庙尚在。于是在参观过“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后,便驱车前往三元里访古。
导航仪把我们导到“三元里村”。下了车,见临街一座高高的单檐牌坊,坊额高悬“三元里村”几个大字。询问“三元里平英团旧址”却没有人知道。转过身来
看到三元里派出所就在旁边,云彬兄前去询问,值班民警也说不知道。只是说,“前面有座古庙,你们去那里问问吧。”

来到古庙,见铁栅门紧闭,围墙上赫然挂着“广元中路34号”“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块牌子。隔着铁栅门向里张望,当
门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逢周日、一闭馆”。3月5号是周一,看来无缘进去参
观了。再向里面看,院内有棵大树,树下有座古庙,古庙门楣上刻有“三元古庙”几个大字。庙门左侧挂一块竖匾,上书“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是
郭沫若先生的手迹。右侧墙上挂一块长方形牌匾,上书“三元里平英团旧址”。庙前置一香

炉,院子里置两门铁炮,不会是三元里农民用过的铁炮,看来是用作装饰景点的。大门外墙上镶有一块石板,上面刻有景点简介,说古庙内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史迹陈列”,陈列着当年抗英用的三星旗、武器、螺号、飞柬、揭帖、檄文等文物,还有抗英民众缴获的英军枪支、刀剑和军服,以及三元里农民高擎三星旗在北帝神像前誓师抗英的场景复原图等。知道无法进入馆内参观,便隔着铁栅栏,把照相机镜头伸进去照了几张照片。
有史料介绍,1841年5月,英军攻占广州城各炮台。5月29日,以三元里农民韦绍光为首的几个农民打死了进村骚扰的英军数名。英军司令义律下令包围三元里。随后,村民聚集三元里古庙前,以庙内三星旗为指挥旗,誓师抗英。30日,民众团体社学联更是联络130乡民众,高举三星旗在牛栏岗围攻英军,并包围英军司令部驻地四方炮台。那天正好天降暴雨,英军的枪支被雨水淋湿,无法发挥作用,泥泞的田埂又难于行走,使得英军在雨中狼狈不堪。义律只得请出广州府台余保纯出面调停,要求愤怒的民众让开一条出路,使英军撤出广州城。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事迹传开后,晚清著名学者张维屏写了一首歌颂民众抗英斗争的诗《三元里》,被徐中玉先生收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三星旗为黑色,英军以为是打死仗)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
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这首诗在今天读来仍觉荡气回肠,痛快淋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