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茅盾故居

乌镇位于浙北桐乡市,紧靠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记得在阅读《徐霞客游记》时,看到徐霞客每次出游南方,都乘船经过乌镇。尤其是崇祯九年(1636年)50多岁的徐霞客“万里遐征”湘桂黔滇,九月十九日在江阴老家与友人宴别,乘醉放舟,一路上边行边拜别友人,一周后抵达乌镇。他在日记中写道:“二十七日,平明行,二十里抵乌镇,入叩程尚甫。甫方游虎埠,两郎出晤。捐囊中资,酬其昔年书价,遂行。”这段话是说:二十七日,天亮出发,行二十里到乌镇,上岸去拜访程尚甫。程尚甫正好出去游览虎埠了,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我拿出衣袋中的钱,偿还前些年欠他的书费,便开船继续前行。可见,乌镇自古以来就是江浙一带水上交通重镇。
11月15日下午,游览过南湖才三点多钟,便决定开车到乌镇住宿。车到乌镇才四点多钟,我想先游茅盾故居,再找住宿。到了售票处,售票员问我们游东栅还是
西栅,还是两栅都要游。我说,我们想参观茅盾故居,住在古镇上第二天出来照相。她建议我们买联票,因为茅盾故居在东栅,住宿在西栅。于是,我们买了联票,急匆匆的去东栅寻找茅盾故居。
东栅是临河而建的一条古镇,一条宽阔的河道两边都是旧瓦房,高低错落,木

门木窗,石桥小巷,沟通街坊。茅盾故居坐落在东栅古镇西段。首先参观的是一所“立志书院”,一间前敞式门厅,临街没挂匾额,屏门上有付对联“先立乎其大;
有志者竟成”。后来,游览河对岸,才发现立志书院的前门其实设在河边,大门朝着河,一座二层飞檐歇山顶式建筑,正面墙上挂有“立志书院”门额。

门厅墙壁上挂有一块“立志书院简介”。细看,立志书院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二十八年改为国民初等男学。1904——1907年,茅盾在该校读书。1927年,淑德女校併入,改名立志完全学校。1937年,因抗战而停办。建国后为乌镇幼儿院,1988年幼儿院迁址新建,旧址划归茅盾故居。1994年,更名为“茅盾纪念馆”。
走过门厅,后面有个小院,小院后墙门上,挂有“立志书院”门额。走过墙
门,里面有一座大厅,廊柱和前柱上各挂一付楹联,廊柱上挂的是“历观文囿,泛览词林,此地读书寻旧躅;伏处蓬芳,系怀民物,几人学道继前贤”。前柱上挂的
是“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堂上高悬“有志竟成”横匾,大厅正中立有茅盾先生半身铜像,茅盾似坐桌前,右手夹着卷烟,表情凝重,目视远方。身后隐屏上挂有周巍峙先生题写的“文学巨匠茅盾”几
个金色大字。两边墙上挂有中共领导人对茅盾先生的评价题词。其中有王若飞题的“茅盾所走的方向是为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大众解放服务的方向,是一切优秀知识分子应走的方向。”胡耀邦的题词“沈雁冰同志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
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墙上还陈列有茅盾的生平简介。茅盾原名德鸿,字雁冰。1896年农历七月初四生于乌镇。茅盾先生在六十余年文学生涯中,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推动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创作了《子夜》《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大量杰出的作品,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宝库。新中国成立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部长,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殚精竭虑,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茅盾祖上曾是乌镇乡间的农户,晚清时迁居镇上经商,曾祖父沈焕,精明能干,早年在乌镇经营小烟店,30岁时离乡到上海、汉口等地闯荡,由山货行伙计而为股东、老板。晚年捐官,任广西梧州府税关监督,1897年告老还乡。从此,沈家渐殷,开始注重子孙教育。茅盾祖父沈恩培,晚清秀才,几度乡试未中,便创办泰
兴昌纸店,而自己并不经营,是性格开朗的乐天派,善书法,常为人写楹联匾额,不求名利。茅盾父亲沈永锡,字伯蕃,思想激进,崇尚新学,16岁中秀才,自习声、光、电、化,尤爱数学,自制算筹而学通微积分,厌恶科举制度,赞赏变法维新,笃信实业救国,常以“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教育童年茅盾。因患骨结核,英年早逝。母亲陈爱珠,生于名医世家,知书达礼,坚定能干而有远见,爱子深
切,教子颇严,对茅盾的一生影响很大。茅盾夫人孔德沚,乌镇人,两家原为世交,4岁时与茅盾订婚,1918年完婚,婚后在婆婆指导下学习文化,又在茅盾影响下参加革命工作,30年代后全职照顾家庭,相濡以沫,相守到老。茅盾有首《怀念母亲诗稿》“乡党群称女丈夫,含辛茹苦抚双雏。力排众议遵遗嘱,敢犯家规走险途。午夜短檠忧国是,秋风落叶哭黄垆。平生意气多自许,不教儿曹作陋
儒。”
1904年春,茅盾进入东邻立志小学,1907年
升入高等小学,1910年离乡,先后去湖州、嘉兴、杭州读书,用三年半时间读完五年的中学课程,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在校成绩出众,小学老师曾给茅盾写过这样的评语“学能深造,前程远大未可限量。”茅盾从小喜欢文学,爱看闲书,开明的父母以为看闲书也能把文理看通,故不加禁止。
茅盾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1921年就在上海参加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当选为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先后任宣传委员、国民运动委员、秘书兼会计职务。1924年担任《国民日报》副刊“社会写真”主笔,5个月写127篇短评,对军阀政府和社会时弊给予揭露和抨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5年12月与恽代英一起筹建国民党上海特别党部,任宣传部长,1926年,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中央宣传部秘书,协助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编《国民周
报》。大革命失败后,茅盾遭国民党政府通缉,隐居上海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避居日本,遂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从此以卖文为生。1930年回国后与鲁迅领导“左翼作家联盟”,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抗战爆发后,离开上海,去长沙,
走武汉,下广州,转香港,到新疆,奔延安,赴重庆,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广泛团结文化界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先后主编《呐喊》《文艺阵地》《立报·言林》《笔谈》推动和发展抗战文艺。

立志书院后院与茅盾故居相通。走进茅盾故居,里面是一甩不大的宅院。楼上是卧室,楼下布置有堂屋、家塾等房间。“茅盾故居”匾额由陈云和叶圣陶两个

有人题写。可见受重视之程度。
第二天,我们在西栅景区看到一座新建的“茅盾纪念馆”,纪念馆大厅内复制了一具茅盾遗体,身上覆以党旗,大厅屏风上写着1981年茅盾临终时对胡耀邦为首的党中央说的一段话,请求中央以共产党员标准检验他的一生,并追认为他为中共
党员。但不知为什么建国后的三十多年时间没有办理党籍的恢复手续,实在是一种遗憾。
|